“抗疫”再貸款如何用到救急處

“抗疫”再貸款如何用到救急處

本報評論員 劉鵬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央行等有關部門迅速出臺“金融抗疫30條”等一系列措施,超預期提供流動性,其中包括設立3000億專項再貸款,為應對疫情的重要醫用、生活物資生產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此次專項再貸款提供的貸款利率可謂非常優惠,為3.15%,加上中央財政提供貸款利率貼息50%,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在1.6%以下,遠遠低於目前的貸款利率水平。因此,不管從額度還是成本的角度,專項再貸款都是應對此次疫情的“非常規”措施,發揮的作用應該是為企業“雪中送炭”,解企業燃眉之急。按照央行副行長劉國強的話說,專項再貸款是救急、救命的錢。

當下納入和獲得再貸款的企業名單還在進一步擴大。

我們認為,在抗擊疫情時刻,出臺這樣的措施非常及時和必要,但仍需要多措施並進,尤其要及時公開信息,以確保救急救命資金投放到那些急需的企業上。

為確保資金精準投向疫情防控重點企業,此次專項再貸款實行名單制管理,由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和重點省份省級政府確定重點企業名單。不過,我們注意到專項再貸款在申請和發放上一度引起了市場熱議。如媒體報道小米、美團申請數十億貸款,在網上引發討論,大企業為何還要申請,申請的依據是什麼,中小企業怎麼辦呢?不過好在央行及時回應,隨後小米和美團澄清,消除了市場的疑慮。

同時引起關注的還有河南雙匯發展公司,後者獲得中原銀行提供的為期一年的3億專項再貸款,專項用於疫情防控期間各類肉製品的生產、儲銷。但觀察河南雙匯發展公告和財報發現,公司似乎並不是很缺錢,反而由於閒置資金較多,公司投資了大量銀行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預期年化收益率在3.10%-4.35%,截至今年1月15日還有41億尚未收回。由此也引起爭議,自身現金流充沛的企業為何還要給予貸款?

這些熱議背後凸顯的是納入名單企業的標準評估問題,換句話說,怎樣的企業或者說什麼類型的企業能夠申請獲得這些救急資金,對公司財務狀況是否需要考量,有沒有一套明確的標準來衡量,這還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明晰。此外,市場也在關注哪些企業獲得了貸款,資金是否真正用到了抗疫的刀刃上。目前的名單信息不是很透明,相關信息僅來自相關部門接受媒體採訪時的大概介紹,如河南已經統計出了203家重點支持企業名單,大部分是民營小微企業。

事實上,資金能否有效使用和投放精準也是央行擔心的問題。正如央行副行長劉國強2月9日在全國強化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資金支持電視電話會議上所強調的,重點企業名單的範圍不能太寬,要確保資金用於重點企業救災、救急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得用於重點企業的一般性資金需求,資金封閉使用。各方面要防範利益博弈和道德風險。由於貸款既享受再貸款支持的優惠利率,又有財政貼息,存在很大套利機會。各方面要把好關,管好用好專項再貸款這一救急、救命的錢。

目前為加強監督管理,央行已經督促銀行建立貸款日報制度,各分支行也在對銀行發放的貸款進行合理性評估和事後審核,建立臺賬。我們認為在目前已採取的措施上,發改、工信等相關部門還有必要將企業名單信息及時公開,因為陽光是最好的殺毒劑,信息公開是監督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穩定市場最好的定心丸。

我們注意到央行地方分支機構也在嘗試這樣的舉措,如央行南昌支行公佈了納入專項貸款的企業名單,重慶營管部同時公佈了金融機構聯繫人及電話,這些做法值得鼓勵和提倡。但是,信息公開還應包括企業獲得貸款金額、資金用途、使用情況等,這樣會更利於及時監測、監督,甚至是隨著疫情企業資金需求的動態變化而合理調配調整專項再貸款資金,也將更有效地防範利益博弈和道德風險,讓每一筆專項再貸款資金都花在明處,花在救急救命處,達到再貸款設立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