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的文學已經死了,這是真的嗎?

小故3761



松竹118


文學和小說

文學在今天有些衰落,這是不爭的事實。相當數量的人選擇網絡文化,尤其快餐文化,更是時代趨向。但仍有作家群體與一定讀者群孜孜不倦地寫和讀,使文學保持了綿延不絕的態勢,何況從古至今文學畢竟是文化裡的重要基石。從六朝志怪小說興起,歷經唐宋傳奇到明清小說,小說又是這基石裡面很重要的一塊,至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陸續問世,古典小說成就達於高峰。

當歷史進入到現代和當代,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似乎曾有過幾次獨霸文壇的輝煌。如20世紀的1930、1960、1980年代的三次高潮。1990年代末以陳忠實《白鹿原》、賈平凹《廢都》為代表的一度回潮,事後看來,不是迴光返照也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後來儘管有王躍文、閻真等等一大批後起之秀不斷推出力作,但小說,包括文學也無可避免地振也難興了。無可奈何花落去,時代變化,滾滾紅塵之下,越來越浮躁的人群,再加上孩子教育,生老病死的醫療,令大眾,尤其畢業覓職的大學生們望而生畏的房事房價,人們很難再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一部長篇小說了,更別說像我們年輕時讀到最忘情時竟有過熱淚盈眶的場景了!儘管如此,如上文所言,仍有作家孜孜不倦,更有讀者鍥而不捨,延續了小說的文脈和人脈,儘管相對有些不足。

本人不才,自幼愛好文學,更喜歡小說,尤其是中、長篇小說。古典的,現代的,當代的,包括少量翻譯作品,閱讀至今,愛好基本沒有放棄。同時,歷來在關注有何力作的同時,也隨時關注相關信息。2015年8月份,在老家與故友重逢的頭一天,即16日,從報紙上看到了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揭曉。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結果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李佩甫的《生命冊》、金宇澄的《繁花》、蘇童的《黃雀記》共五部作品獲獎。據業內專業人士稱,與近年來飽受爭議的文學獎,及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相比,該屆茅盾文學獎得到普遍認可,五部獲獎作品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和時代人生,體現了近些年來我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思想高度、藝術水平。這五部作品我當時雖然只讀過《繁花》和《黃雀記》,但已領略了該次獲獎長篇小說的份量。相比於其他文學獎項,包括莫言獲得的世界聲名甚大的諾貝爾文學獎,我個人還是更關注茅盾文學獎。原因有二:一是我早年的人生內容,其中閱讀魯迅、茅盾的作品,是重要色彩之一;二是我喜歡優秀的中、長篇,尤其是長篇小說,覺得它們耐讀,有充分品味的餘地。茅盾先生於1981年去世,遺囑捐出25萬元稿費,設立茅盾文學獎,專門用以獎勵長篇小說創作。這是中國第一個以著名作家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至今已走過近四十年的歷程。我的青少年時代,正趕上長篇小說問世的第二個高潮。革命文學作品是時代風尚,更是主流。以《青春之歌》《紅巖》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長篇小說相繼問世並風靡一時,雖然政治色彩濃厚,但文學描寫的魅力仍讓年處青澀的我如醉如痴。其中幾部小說,不但伴我成長也伴我初涉人世。滋潤心田,陶冶性情,功不可沒。

1970年代,書荒時段又家在偏僻農村。苦澀之中只有用閱讀排遣寂寞,可惜家藏和自存的書籍有限。能讀到並反覆閱讀的,其中就只有茅盾的長篇小說《蝕》三部曲、《虹》和《子夜》,以及中篇小說《林家鋪子》與《春蠶》等等。後者30年代的風貌展現和前者都市生活、都市女性的描寫,從見解上豐富了當時見聞有限的我。我這還算是相對好一點的,其他許多農村青年恐怕還不具備我這樣的閱讀條件。

待小說的第三個高潮來臨的1980年代,從路遙的《人生》開始,到張賢亮的《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我小說閱讀的一個高峰期。雖然沒有小說主人公的經歷,但《人生》主人公的落寂、無奈以及失誤,張賢亮小說描述的苦難,還有作者的特殊筆法,讓我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和共鳴。記得從借來的文學雙月刊《收穫》雜誌上,讀到剛發表的張賢亮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時,不說讀後心潮久久不能平靜,就在閱讀翻書頁的過程中,手不由自主地竟幾度微微顫抖……這部小說也伴我從農村走入縣城,堪稱是一份個人見證。進入1990年代,《白鹿原》讓我加深了對時代變遷人生沉重的認識,《廢都》也使我窺見到當時部分文人的頹廢。同時,池莉、方方等人的中篇小說系列是精品,描寫都市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非常到位。再後來官場小說一度獨領風騷,王躍文的《國畫》《梅次故事》《朝夕之間》是其中的領軍之作,作品不多的閻真的《滄浪之水》起到了很好的殿後作用,還帶動了一部《因為女人》大受讀者青睞。又後來劉慶邦、劉震雲等等一大批後起之秀崛起,作品各有千秋。移居海外的女作家六六也不甘落後,寫出的《蝸居》等幾部小說都被改編成電視劇,並受到觀眾熱捧。至上海作家金宇澄從《失去的河流》等小說發表,沉寂二十多年後漂亮地殺了一個回馬槍。突然推出力作《繁花》,三個人物,60年代90年代兩條主線齊頭並進,展現世間人生百態,再度引起注意。

文學以及小說並未完全衰落。相信以後也不會完全衰落,只要有認真讀書的人在,只是不會再像《紅樓夢》那樣長久被人念念不忘罷了。各領風騷三五年,甚至一二年,已成網絡時代特點。讀者興趣轉換的越來越快,作家也要與時俱進。但不論方式怎樣變化,閱讀還仍是人類一項重要的精神活動,不會中斷,更不會斷絕。其中小說還是會佔據一定位置。同時也不可否認,對於愛好者來說,認真閱讀一部好的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不僅僅是能增加文學知識,更能從中品人知世,與人生閱歷相輔相成,會有別樣收穫。





經霜紅葉Cbq


今日頭條上。那一篇文章不是中國文學。不能像過去那樣整一本書放在書架上。現在的中國文學就拿在你的手裡,想啥時看就啥時看,想咋看就咋看。


大海lzd


近十多年早已出現,沒有可讀作品問世。可讀作品是文革前的,和文革後的傷痕文學,一些優秀作家去世後,市場後繼乏人。


咱誰的都不欠


中國文學不但沒死,還在大發展,只是缺乏讓人一見傾心,百讀不厭,全球有影響力且舉世公認的偉大作品。


一覽眾山小688568


這個現象是存在的!但是,不要將"文學"單純地解讀為各種文學作品,它只代表″文學″的極小部分!


魯中居士


1. 課本上,魯迅的文章都被刪除了,你覺得是為啥?

2. 在這裡回答問題,包括網上回帖,能允許你想說啥就說啥嗎?你說的都給你顯示出來了嗎?

3. 長此以往,會咋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