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的文学已经死了,这是真的吗?

小故3761



松竹118


文学和小说

文学在今天有些衰落,这是不争的事实。相当数量的人选择网络文化,尤其快餐文化,更是时代趋向。但仍有作家群体与一定读者群孜孜不倦地写和读,使文学保持了绵延不绝的态势,何况从古至今文学毕竟是文化里的重要基石。从六朝志怪小说兴起,历经唐宋传奇到明清小说,小说又是这基石里面很重要的一块,至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陆续问世,古典小说成就达于高峰。

当历史进入到现代和当代,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似乎曾有过几次独霸文坛的辉煌。如20世纪的1930、1960、1980年代的三次高潮。1990年代末以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为代表的一度回潮,事后看来,不是回光返照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后来尽管有王跃文、阎真等等一大批后起之秀不断推出力作,但小说,包括文学也无可避免地振也难兴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时代变化,滚滚红尘之下,越来越浮躁的人群,再加上孩子教育,生老病死的医疗,令大众,尤其毕业觅职的大学生们望而生畏的房事房价,人们很难再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了,更别说像我们年轻时读到最忘情时竟有过热泪盈眶的场景了!尽管如此,如上文所言,仍有作家孜孜不倦,更有读者锲而不舍,延续了小说的文脉和人脉,尽管相对有些不足。

本人不才,自幼爱好文学,更喜欢小说,尤其是中、长篇小说。古典的,现代的,当代的,包括少量翻译作品,阅读至今,爱好基本没有放弃。同时,历来在关注有何力作的同时,也随时关注相关信息。2015年8月份,在老家与故友重逢的头一天,即16日,从报纸上看到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结果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共五部作品获奖。据业内专业人士称,与近年来饱受争议的文学奖,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相比,该届茅盾文学奖得到普遍认可,五部获奖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时代人生,体现了近些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平。这五部作品我当时虽然只读过《繁花》和《黄雀记》,但已领略了该次获奖长篇小说的份量。相比于其他文学奖项,包括莫言获得的世界声名甚大的诺贝尔文学奖,我个人还是更关注茅盾文学奖。原因有二:一是我早年的人生内容,其中阅读鲁迅、茅盾的作品,是重要色彩之一;二是我喜欢优秀的中、长篇,尤其是长篇小说,觉得它们耐读,有充分品味的余地。茅盾先生于1981年去世,遗嘱捐出25万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专门用以奖励长篇小说创作。这是中国第一个以著名作家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至今已走过近四十年的历程。我的青少年时代,正赶上长篇小说问世的第二个高潮。革命文学作品是时代风尚,更是主流。以《青春之歌》《红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问世并风靡一时,虽然政治色彩浓厚,但文学描写的魅力仍让年处青涩的我如醉如痴。其中几部小说,不但伴我成长也伴我初涉人世。滋润心田,陶冶性情,功不可没。

1970年代,书荒时段又家在偏僻农村。苦涩之中只有用阅读排遣寂寞,可惜家藏和自存的书籍有限。能读到并反复阅读的,其中就只有茅盾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虹》和《子夜》,以及中篇小说《林家铺子》与《春蚕》等等。后者30年代的风貌展现和前者都市生活、都市女性的描写,从见解上丰富了当时见闻有限的我。我这还算是相对好一点的,其他许多农村青年恐怕还不具备我这样的阅读条件。

待小说的第三个高潮来临的1980年代,从路遥的《人生》开始,到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我小说阅读的一个高峰期。虽然没有小说主人公的经历,但《人生》主人公的落寂、无奈以及失误,张贤亮小说描述的苦难,还有作者的特殊笔法,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共鸣。记得从借来的文学双月刊《收获》杂志上,读到刚发表的张贤亮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时,不说读后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就在阅读翻书页的过程中,手不由自主地竟几度微微颤抖……这部小说也伴我从农村走入县城,堪称是一份个人见证。进入1990年代,《白鹿原》让我加深了对时代变迁人生沉重的认识,《废都》也使我窥见到当时部分文人的颓废。同时,池莉、方方等人的中篇小说系列是精品,描写都市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非常到位。再后来官场小说一度独领风骚,王跃文的《国画》《梅次故事》《朝夕之间》是其中的领军之作,作品不多的阎真的《沧浪之水》起到了很好的殿后作用,还带动了一部《因为女人》大受读者青睐。又后来刘庆邦、刘震云等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崛起,作品各有千秋。移居海外的女作家六六也不甘落后,写出的《蜗居》等几部小说都被改编成电视剧,并受到观众热捧。至上海作家金宇澄从《失去的河流》等小说发表,沉寂二十多年后漂亮地杀了一个回马枪。突然推出力作《繁花》,三个人物,60年代90年代两条主线齐头并进,展现世间人生百态,再度引起注意。

文学以及小说并未完全衰落。相信以后也不会完全衰落,只要有认真读书的人在,只是不会再像《红楼梦》那样长久被人念念不忘罢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甚至一二年,已成网络时代特点。读者兴趣转换的越来越快,作家也要与时俱进。但不论方式怎样变化,阅读还仍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精神活动,不会中断,更不会断绝。其中小说还是会占据一定位置。同时也不可否认,对于爱好者来说,认真阅读一部好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不仅仅是能增加文学知识,更能从中品人知世,与人生阅历相辅相成,会有别样收获。





经霜红叶Cbq


今日头条上。那一篇文章不是中国文学。不能像过去那样整一本书放在书架上。现在的中国文学就拿在你的手里,想啥时看就啥时看,想咋看就咋看。


大海lzd


近十多年早已出现,没有可读作品问世。可读作品是文革前的,和文革后的伤痕文学,一些优秀作家去世后,市场后继乏人。


咱谁的都不欠


中国文学不但没死,还在大发展,只是缺乏让人一见倾心,百读不厌,全球有影响力且举世公认的伟大作品。


一览众山小688568


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但是,不要将"文学"单纯地解读为各种文学作品,它只代表″文学″的极小部分!


鲁中居士


1. 课本上,鲁迅的文章都被删除了,你觉得是为啥?

2. 在这里回答问题,包括网上回帖,能允许你想说啥就说啥吗?你说的都给你显示出来了吗?

3. 长此以往,会咋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