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冬天怎么来这么晚,都立春这么久才开始下雪降温?是自然规律吗?

点点滴滴都是ai


咋暖还寒之际,最将难息。立春之后又突然席卷而来的降雪非常的迎合了这句诗。放眼过去,今年的冬天似乎要比以往要走得更迟。

记得在许多年之前,在我们家乡经常都是除夕那天晚上就开始下雪。 到了近些年,家乡下雪的规模还有时间都越来越晚,今年甚至只有在立春之后的那股寒流,才下了一场雨夹雪。

自然规律

立春之后所来的一股寒流让人感觉到冬天似乎又重新回来了。这股寒流人们也叫倒春寒,是立春之后非常容易遇到的一种天气。

立春是我们古代所制定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虽然名字叫做立春,立春代表这一年之中春天的来临,但是在各种原因的作用,立春之时,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进入到春天。

根据气象学的各种统计数据来看,这个时候,我们的天气还达不到春天的标准,很多地方的温度都还没回暖。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大概位于几度,到10几度之间,至于北方早就更冷。这种天气再加上寒流的影响,就非常容易下雪了。

而这种立春之后有下雪的天气,即使在古代就有了。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这是出自唐代欧阳修的一首诗。这首诗中的二月晴也代表了下雪的日子,也是在二月份。二月份,也就是咱们立春所在的月份。

在唐代的时候,雪已经在二月份开始下,这可以说是从古到今的一个正常的自然规律。在古代,二月份就在下雪了,只不过呢,这与我们现在还是有差别。在古代下雪的次数还有规模肯定是要比现在要大要多的。

在全球变暖的基础上,再加上城市的热岛效应,现在的我们春天下雪的次数还有规模都会越来越小。

家乡还能看见雪吗

天气越来越暖和, 这是身处家乡的我非常容易感受到的变化。家乡从未如此的温暖过,甚至在未来它的气候让我感觉会更加的温暖。

小的时候,显然家乡是要比这冷上许多的,零八年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雪,那场雪满山遍野,把乡下的土路旁边的竹子树木全部给压断了。而在那一场大雪之后,家乡在没有遇到过一场像样的雪。

家乡最早的时候,在一月十几号就下了雪了,随后几年越来越晚,到除夕晚上甚至今年居然到立春之后才接着寒潮的来临,下了一场不像样的雨夹雪。明年的冬天我的家乡还能看到雪吗?我真的不敢想象。

如果说城市的热岛效应造就了我们难以看到雪,但即便如此身处乡下的我也是越来越难以看到雪,哪怕是在大山深处。

全球变暖

根据国内外气候数据显示,全球真的在逐渐变暖。今年是2020年今年的一月份被称之为史上最热的一月份。南极的温度高达20.75度,这是什么概念呢?南北两极曾经一直是全球最冷的两个地方,而到了今年一月份,南极的气温居然达到了20.75度。

而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南极在五年之中融化了1.5亿吨冰。而在未来,冰块会融化的越来越多,在20度的温度下,冰川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

引自NOAA的数据,今年1月,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5.3%,南极海冰覆盖面积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9.8%。

北极熊们用来立足的冰层,用来补食的路面,也正被逐渐升高的温度慢慢融化。

北极熊孤独地站在只有它身子那么大的冰块上随着水流漂流,在北极已经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

在未来北极熊,南极企鹅也会成为濒临灭绝的动物。南北两极的冰川全部融化会造成全球的海平面上升,而那些低海拔的国家也会被逐渐的淹没。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人类的潜力无限,但是同样的我们的力量在这样一个巨大的问题面前。也显得非常的薄弱。全球变暖,造就的成因非常的复杂。

这种情况是全球七十多亿人一起造就的,想要影响到这一个七十多亿人造就的成果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但是它不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任不管。减少碳排放。这一件小事我们还是可以做的。比如乘坐私家车出行,鼓励多骑自行车,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等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密切联系的事情。

希望以后的我们不至于在为没有来的下雪,或者说是迟来的下雪而心生遗憾。


拉希克的科学世界


不是“冬天来的这么晚”,而是应该这样说:这个冬天怎么走的这么迟!

因为现在已经是春天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乍暖还寒”。这种现象在北方其实是经常有的,这应该也是正常规律!

其实前几天那场雪是因寒流所致,而这几天气温已经开始逐渐的回升了,外面的残雪也在极速的溶化着了!

寒雪挡不住,春天真的要来了!


早春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