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背後有什麼勢力?劉邦在更立太子上猶豫不決?

漂泊的鐵牛


呂后背後有什麼勢力,不誇張的說,在劉邦更立太子這件事情上,由於不合禮法,呂后藉此大做文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終迫使劉邦不得不打消念頭,走到立嫡立長的正統道路上來。

那麼呂后背後有什麼勢力,其實是不言自明,非常清晰的。

一、呂后自身威望與實力

因授父親呂公之命,身為富家女的呂雉下嫁給時為窮漢且比她大十八歲的劉邦。由此開始,兩人搭起夥來過起了小日子,呂雉先後為劉邦生下了兒子劉盈,女兒劉樂。

後來,劉邦因私放刑徒隱匿於芒碭山中,呂后因此事受牽連,還蹲過秦朝的大獄。當劉邦為壯大隊伍準備起事時,呂后與蕭何絞盡腦汁,裝神弄鬼為劉邦立威,取信。可以說,“斬白蛇”、“頭頂祥雲”等發生在劉邦身上的靈異事件,背後都有呂后的謀劃之功。

此時的呂后,既是劉邦患難與共的髮妻,又是輔佐劉邦成大事的功臣,因而在豐沛功勳集團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劉邦彭城失敗後,呂后與劉太公皆被項羽的楚軍擄去,在楚軍營中過了近三年的囚禁生活。不同尋常,性格剛毅的呂后,一面承受著兒女離散的思念之苦,一面為公公劉煓性命之憂而擔驚受怕,倍受煎熬。

禍之福所倚,在三年的囚禁中,由於呂后悉心照料劉太公的生活,從而使她在回到漢軍陣營後,享有別人不可比擬的威望。

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呂雉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后,執掌後宮,母儀天下。並在剪除異姓王韓信、彭越時,充分發揮了自己殺伐果斷,斬草除根的剛毅性格,使得滿朝文武人人懼服。

二、呂后身後強大的外戚勢力

劉邦之所以能夠舉事成功,除了豐沛集團的鼎力支持,也離不開呂后兩位哥哥呂澤與呂釋之的全力相助,尤其是大哥呂澤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但因為後來呂氏被誅的原因,呂澤的具體功績在史料中語焉不詳,難覓其蹤。《史記•高祖本紀》中,有這麼一段話,值得留意。

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稍收士卒,軍碭。漢王乃西過樑地,至虞。

此時劉邦在彭城之戰中大敗而逃,極其狼狽,最終逃到呂澤據守的下邑,在此稍事休整,收攏殘兵敗將,並在呂澤部的掩護下,向西經過樑地,到達了虞這個地方。

而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幾處提到以下幾位功侯都是呂澤的下屬:

陽武侯丁復,食邑七千八百戶。

曲成侯蠱逢,四千戶。

阿陵侯郭亭,食邑不詳。

東武侯郭蒙,二千戶。

以上4人,都是身居漢初最早分封的二十幾位大功臣之中,由此可見,呂澤在劉邦麾下舉足輕重的地位。

值得揣摩的是,劉邦更立太子的想法,是在呂太公、呂澤去世後方才提出來的,從而可以看出呂氏宗族在大漢建立時所做出的貢獻以及當時的地位。所以只能等到呂公、呂澤去世,呂氏勢力削弱後,劉邦才提出更立太子的想法。

三、功勳們對呂后維護太子之位的支持

劉邦三番五次欲更立太子,也引起了功臣集團的疑慮與反對。

雖然史料中僅記載了叔孫通、周昌、張良的反對行為,但這僅僅是有史可查的,沒有記錄在史料中的反對者實際很多,如《史記•留侯世家》中,就借張良之口說出了眾多功臣們的反對之聲。

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暗喻當時因為更立太子,有眾多的功臣勸諫過劉邦,但劉邦執拗不聽。

無奈之下,張良為呂后獻上請出商山四皓之策,以此來表明維護太子的決心。劉邦是何等人物,他通過商山四皓出山的表象,認識到太子劉盈已羽翼豐滿,其背後不但有以呂后為首的外戚力量鼎力相助,還有著他所倚重的功勳集團暗中扶持。思前想後,為了漢朝江山永固,劉邦不得不打消了更立太子的想法。

在寵妃戚夫人的怨望中,無可奈何的劉邦賦詩一首,以此抒發自己的悲憤心情。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結語:

已進入生命晚期的劉邦,通過更立太子之事,窺探到太子劉盈早已今非昔比,在他的身後,站立的是以呂后為首的外戚集團及自己所倚重的功勳集團。自己如果勉為其難,強力推行更立太子,就將面臨著大漢王朝分崩離析的危險局面。牽一髮而動全身,為了漢朝江山社稷,為了劉氏宗親永掌權柄,自己只能退而求其次。

最後,熟知髮妻呂后為人的劉邦,為防止自己死後呂后為首的外戚勢力做大,將死之際與眾大臣殺白馬盟誓,留下了最後一道政治遺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既使這樣,在劉邦死後,也沒能阻擋住呂后把持朝政,迫害劉氏宗親,濫封諸呂為王的政治亂象。由此可見,以呂后為首的外戚勢力是多麼的強大。


方城闕


農村家庭婦女的呂雉,經過20多年的跌宕起伏的歷練,成長為合格的女政治家呂后,這就是最大的資本,最大的勢力。

經過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呂后的政治經驗大大豐富,領導能力大大提高。當劉邦率兵在外作戰時,呂后與蕭何等很好的鞏固了後方,對西漢王朝的鞏固是有貢獻的,他與蕭何合作計殺韓信,表現了他的智謀和毒辣,他聽從張良之際請來“四皓”,表現了他的機謀深遠,手段老道,朝中的樊噲,夏侯嬰,審食其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呂氏家族也在朝中佔有勢力。這樣,如果劉邦更立太子,立趙王劉如意,那麼劉如意即為後,皇位是坐不穩的。


谷老師


我是專注歷史的天楓說,下面我來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從底層一步步走上皇帝寶座,開創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之一,他從沛縣開始,一步步的走向權力巔峰,開創了大漢王朝。劉邦的江山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他知道打江山的艱辛,因為在選擇繼承人也就是太子上,十分慎重。

劉盈為太子

劉邦此人早年就是一個無賴,不過也不知道他老丈人發什麼瘋,將自己的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要知道劉邦比呂雉可是大了不少歲。劉邦在縣裡還有一個相好的,是一個寡婦,生下了劉邦的長子劉肥(後來的齊王),也就是說劉盈並不是劉邦的長子,但是劉盈是劉邦的嫡子,更是嫡長子,畢竟呂雉是劉邦的正牌老婆,順帶劉盈是劉邦的嫡長子。

如果劉邦是一個鄉間財主,那麼劉盈也是會繼承劉邦的財產的,但是劉邦不是一般的“財主”,他從一個無賴成為了漢王,所以劉盈的地位也高了,《漢書·卷二·惠帝紀第二》帝年五歲,高祖初為漢王。二年,立為太子。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六月,劉邦立劉盈為王太子,是漢王爵位的繼承人。

可是劉邦打敗了項羽一統天下,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漢王朝,所以劉盈這個王太子也升格為太子了,是大漢王朝當之無愧的繼承人,劉邦死後天下和皇位就是劉盈的,天下也承認這個太子。

劉邦換太子的念頭

一國的太子不是那麼容易更換的,但是劉邦在後來有了換掉劉盈這個太子的念頭,那麼劉邦是如何想到要換太子的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愛屋及烏

劉邦登基為帝后,他的皇后呂雉已經年老色衰,劉邦有不少妃子,最為寵信的是戚夫人,這是劉邦所寵愛的一個妃子,給劉邦生下一個兒子劉如意。愛屋及烏,劉邦也十分喜歡劉如意這個兒子,認為劉如意十分像自己,反而是太子劉盈有點文弱,為劉邦所不喜歡。加上戚夫人時常吹枕頭風,讓劉邦有了更換太子的念頭。

二、劉邦擔心江山易主

太子劉盈文弱,但是他的母后呂雉有勢力,當時呂家不少人在朝中有勢力,劉邦也擔心自己死後,他打下的江山會改姓(事實證明,呂家差一點成功),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更換一個自己認為像自己的太子,對大漢王朝有好處。

易儲失敗

無論是寵妃吹枕頭風也好,擔心江山也罷,反正劉邦是有想要換掉太子的念頭了,不僅有這個念頭,他還進行過幾次嘗試,但是最終都失敗了,劉盈反而穩坐了太子之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更立太子是國家大事

雖然劉邦是皇帝,但也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換太子可不是你劉家的家事,更是國家大事,當然要和大臣們商議,大臣們無一例外都是反對,畢竟秦朝殷鑑不遠,大臣們自然不會坐視劉邦換掉劉盈,所以劉邦最先迎接的是大臣們的壓力。

比如劉邦詢問大臣周昌,周昌口吃,於是他說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不僅周昌如此,餘下的大臣也是一樣。史書也有記載。

  • 《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

也就是說大臣堅決反對劉邦立太子。

二、商山四皓的側面影響

張良是劉邦的謀士,漢初三傑之一,他出了一個主意,讓劉邦最終收回了改立太子的心思。當時呂雉知道劉邦有換太子的決心,於是就找到張良(被逼的)讓他出個主意,最終張良說:皇上有想招而不得的賢人,有這樣四個人,就是商山四皓,年紀都大了,皆因皇上傲慢慢侮人,所以不願漢臣。但皇帝偏偏以此四人為高人,如果你們能夠不吝惜金銀財寶玉帛,並讓太子親自致書,言辭肯切謙卑,用安車和辯士固請,應該能請得動他們。他們來了後,以賓客之禮相待,並且使他們時時隨太子入朝。這樣皇帝必然要問,就告訴皇上。“

這四個人就是商山四皓,是四個有學問的人,張良出主意,呂雉真的就找到了這個四個人,在一次宴會時,已經有八十高齡的“四皓”陪同著太子劉盈入席,這使劉邦很驚訝,覺得太子已經成熟了,重立太子恐怕會導致政局混亂。 此後,劉盈太子地位基本穩定了。


反正不管如何,最終劉邦還是沒有實現自己易儲的心思,要說呂后有功勞嗎?當然有了,劉盈是她的兒子,她自然會盡力保住兒子的太子之位,比如逼迫張良出謀劃策這些說明她在出力。

不過要說呂后背後的勢力,,與其說是呂家不如說是嫡長子繼承製,到了漢朝嫡長子繼承人也被承認,特別是秦朝長子扶蘇沒有繼承皇位引發的連鎖反應,讓漢初君臣對於皇位繼承人十分重視,劉盈這個太子是嫡長子名正言順,更換掉他會不會像秦朝那樣呢?

這些都是無形大山,都是呂雉背後無形的勢力,這也是劉邦所不能抗衡的。

也許劉邦的忌憚是對的,他想換太子未嘗沒有防著呂雉的意思,劉邦死後劉盈繼位,實際上朝中大權都在呂雉的手中,呂家不少人封王,朝廷差一點改姓,所以也許劉邦那個時候就防著呂雉或者說呂家了吧。


天楓說



呂后是劉邦的髮妻,也就是在劉邦最落魄、遍街流竄、混吃混喝的時候,高看他一眼嫁給他的,也算是對劉邦有知遇之恩吧。

而幫助劉邦開國的那幫發小、朋友,都跟呂后早就相識,估計也沒少讓呂后給他們弄吃的喝的。所以,劉邦政治集團最有權勢的那幫人,都跟呂后關係不錯,自然是幫助呂后,反對後來的小三戚夫人的。



從呂后與戚夫人的鬥爭過程也不難看出,戚夫人雖然比呂后年輕漂亮,也更討劉邦喜歡,但是她始終只是一個會邀寵於男人的小女人,不具有真正的政治胸懷。

所以戚夫人一直就只幹了一件事,那就是怎麼邀寵於劉邦,並沒有刻意的去發展政治勢力,而這似乎也不是她擅長的。


呂后眼看劉邦事業越做越大,她想獨寵於劉邦是不可能的,而她想要憑藉姿色和魅力留住劉邦的心也不現實。於是她就利用她得天獨厚的條件——劉邦那幫開國兄弟見面得規規矩矩叫聲“嫂子”這個優勢,認真做起了稱職的老嫂子,關心著兄弟們的家長裡短,經營政治勢力。

原本太子廢立就關乎國運,自古以來都是天大的事情,不是輕易可以決斷的。不用說劉邦身邊那幫武將老兄弟們反對,朝中文臣在牽涉到皇儲廢立時一般也是持反對意見的,即便呂后沒有政治勢力,劉邦也不是那麼容易決斷的,何況呂后還有一幫手握大權的支持者等這些顧慮,就更難了。


劉邦尚在世,呂后就能獨立拿下受到軍方尊敬、擁戴的淮陰侯韓信,這雖然是在幫劉邦解決問題,但同時也是在向劉邦發出警告與示威,面對這樣一個髮妻、皇后、太子之母,劉邦要換儲君,自然是顧慮重重,不敢輕易決斷的。


謝金澎


呂后背後有什麼勢力?提起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一說兩個被史籍刻意“弱化”了的人物——呂澤、呂釋之。呂澤、呂釋之就是後來被剿滅的“諸呂”中那兩個代表人物呂產、呂祿的父親,呂后的親哥哥!因為那場名曰“剿滅諸呂”的軍事政變,作為漢王朝開國元勳的呂澤、呂釋之也“死後趟槍”,被最大程度地在史籍中作了“弱化”處理……

早在漢高祖劉邦起兵之初,作為“大舅哥”的呂澤、呂釋之便旗幟鮮明地站到了妹夫劉邦一邊,追隨劉邦鞍前馬後、立下了赫赫戰功。漢王朝建立之後,呂澤被封為了周呂侯、呂釋之被封為了建成侯,皆位居列侯之位。從某種意義上講,二呂的地位未見得比劉邦的連襟樊噲低!

漢高祖的易儲之念

提到這個問題,人們往往都將責任歸結於了戚夫人吹的“枕頭風”。似乎漢高祖劉邦想要易儲,完全是受到了戚夫人的蠱惑。女人在史籍中向來都是“背鍋俠”,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亂”的歷史責任被推給了楊貴妃、吳三桂反叛也被說成了“衝冠一怒為紅顏”……如果劉邦自己沒有易儲的想法,戚夫人就算再吹“枕頭風”,又能如何呢?

漢惠帝劉盈這個人,性格軟弱是出了名的,這一點在他即位之後對呂后的態度也能看得出。呂后強勢弄權,劉盈並沒有選擇去跟自己的母親爭權,而是選擇了“自暴自棄”。這就足以說明一切了,他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正所謂知子莫若父,自己這個兒子是塊什麼料,劉邦心知肚明。與此同時呢?他的生母呂后非常強勢、兩個舅舅和姨父樊噲又有些很深的軍中背景,一旦將來呂后聯同這些外戚勢力弄權,劉盈將如何應付?這還只是外戚勢力,那些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開國元勳們呢?劉盈又能否鎮得住?答案几乎是可以預見的……出於這一系列顧慮,劉邦生出易儲之心幾乎是必然的。

就在這個時候,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出現了。劉如意自幼便聰明伶俐,連劉邦都覺得“此子類父”。更重要的不僅僅是劉如意性格上更像劉邦、劉邦認為更適合做皇帝,而是戚夫人缺乏深厚的背景,她就是劉邦床榻之上的一件玩物而已!如此一來,將來劉如意如果當上了皇帝,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太后亂政、外戚弄權,這恐怕才是劉邦想要易儲的原因所在。至於戚夫人的“枕頭風”,丈夫有意讓自己的兒子接班,戚夫人自然要“加把柴火”,不是嗎?

呂后的能量不容小覷

漢高祖劉邦剛剛釋放出了易儲的政治信號便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臣隨即就炸開了鍋!大多數豐沛系的元老都表示了反對。理由嘛,相當充分——廢嫡立庶、內亂之源!那麼,這些豐沛系的元老們為何要堅決反對呢?原因很簡單,這些人在劉邦尚未發跡之時就和劉邦廝混在一起,呂后對他們而言不僅是主母,還是老嫂子。彼時的呂后還沒有顯露出日後冷酷無情的苗頭,對這些人而言,一個毫無關係可言的戚夫人和老嫂子呂后,選擇支持誰對自己更為有利?不言而喻!這還不包括同樣出身豐沛系元老的呂澤、呂釋之和樊噲!他們更加只會支持呂后母子。

再就是戚夫人缺乏背景,一旦將來劉如意即位,因為沒有強大的外戚勢力作為後盾,無法相互牽制、搞權力平衡,豐沛系元老必然會成為劉如意的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很可能不用等劉如意即位,劉邦晚年就會先對這幫人下手。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呂氏外戚缺乏深厚的背景,建文帝朱允炆無人可以依靠。但外戚勢力背景太強大也不行,朱允熥之所以沒能競爭過朱允炆,常、藍家族勢力過於強大就是一個重要原因。而這,同樣是劉邦想要易儲的原因之一。但奉沛系的元老們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富貴和身家性命,至於外戚弄權,那是未來的事情了……所以,這幫人必須支持呂后母子,為的不是他們二人,而是自己的未來!

再就是老面子、舊情分了,呂后出面找“老兄弟”們談話,你幫是不幫?本來為了自己就必須幫,呂后又開了這個尊口,不想幫也得幫!萬一劉邦放棄易儲了呢?得罪了呂后就等於是斷送了自己的未來,不是嗎?與此同時,呂澤、呂釋之,甚至包括樊噲也在四處活動,這些個“老兄弟”的面子也得給,不是嗎?

眾所周知,後來張良出面幫呂后請出了隱居深山的“商山四皓”,而這也成了劉邦最終放棄易儲的藉口、“臺階”。那麼,又是誰請來了早已遠離朝堂、遠離了是是非非的張良呢?正是呂后的哥哥呂澤!說白了,張良恐怕也不是為了呂后,同樣是在為自己考慮。呂后搬出了呂澤,大概其也基本上搞定了豐沛系的元老,這些人都反對易儲,劉邦強行易儲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換言之,呂后和劉盈被拉下馬的可能性這個時候已經非常小了,劉邦也只是在等一個可以讓自己下得來臺的理由。畢竟帝王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總不能出爾反爾吧?這個時候,張良如果不來幫一把場子,無異於是徹底把呂后給得罪了。劉邦活著,或許呂后不會把張良怎麼樣;可劉邦死了呢?皇帝是劉盈,皇太后是呂后,還會有張良的好果子吃嗎?

那麼,張良為何不直接找劉邦,而是搬出了“商山四皓”?原因不難理解,蕭何、曹參這些大咖都出面了,難道他們的面子就比張良小?恐怕未見得吧?張良直接去找劉邦,結局果也不會有太大區別。但張良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早已看透了一切,劉邦易儲依然很難繼續下去,他需要的只是一個可以站得住腳的、就坡下驢的理由。那我給你找個“臺階”下就是了,而“商山四皓”正是這個“臺階”。

四個隱居深山多年的老頭兒,就算年輕時學富五車,可歲月不饒人,他們出山又能有多大作為?但是,他們代表了一種“民意”,隱居深山的隱士都出山輔佐劉盈了,這說明什麼?劉盈為儲深得民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是皇帝不假,但皇帝也得順應民心。這個理由對於劉邦而言,足夠了!一點兒也不丟人……於是乎,劉邦就坡下驢,說出了那句著名的“羽翼已成,難動矣”。這話既是說給全天下聽的,也是說給戚夫人聽的:“我不是不想立咱兒子為儲,而是老二羽翼已豐,我已經動不了了!”戚夫人還能說什麼?再多說什麼就是自己“不懂事”了。

綜上所述,呂后背後有什麼勢力?呂澤、呂釋之、樊噲!但豐沛系的元老們之所以反對漢高祖劉邦易儲,卻不完全是因為他們。說白了,這幫人更多地還是擔心自身利益遭到損害。從劉邦去世之後,這幫人迅速倒向了呂后來看,這幫豐沛系的元老對劉邦根本談不上什麼忠心,無非為了利益而已。也可以理解,都是一起“和泥巴”玩的發小,我憑什麼要像狗一樣忠於你?這是開國皇帝面臨的共同難題,也是不少開國皇帝誅殺開國功臣的重要原因之一!至於劉邦之所以放棄易儲,更多地還是反對勢力過於強大,總不能把整個豐沛系元老全給得罪光吧?張良搬來的“商山四皓”,不過就是劉邦就坡下驢的“臺階”而已……看似光環閃耀,其實就那麼回事兒。


農民工歪說歷史


導讀:

劉邦因為寵幸戚夫人,確實動過改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但為什麼至死也沒能實施呢?

是因為劉邦忌憚呂雉的勢力嗎?其實不然,劉邦對呂雉毫不忌憚,甚至可以說,呂雉在劉邦生前是不敢放肆的。

呂雉雖使呂家人人封侯,甚至通過聯姻拉攏樊噲,但要說這些讓劉邦忌憚,就有些無稽之談。劉邦更是欲殺樊噲以震懾呂氏家族。

劉邦稱帝后,呂雉作為劉邦的妻子,理所應當地坐上了皇后的位子。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呂雉的三位兄弟姐妹皆因呂雉而顯貴。

大哥呂澤被封為周呂侯,當然呂澤的侯位是實至名歸的,因為他從沛縣就開始追隨劉邦打天下,而且與漢軍諸多將領關係要好。

但這一點並不足以使劉邦忌憚,畢竟與呂澤要好的將領之一陳豨都被劉邦打敗,而比呂澤厲害的異姓諸侯也無不被劉邦剷除。

如果真的要說呂澤與劉邦沒有改立太子有關聯的話,也只是劉邦感念呂澤當初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那點恩義。

二哥呂釋之被封為建成侯。

四妹呂嬃被封為臨光侯,丈夫則是劉邦的好兄弟樊噲。

但這些可以威脅到劉邦嗎?似乎在劉邦眼裡,呂家勢力過於礙眼,需要矯正一番,與忌憚無關。

因此,在樊噲攻打盧綰時,劉邦命周勃代替樊噲,又命陳平將樊噲在軍帳中就地正法。只不過陳平礙於呂雉的面子沒有執行,但足以說明,劉邦生前做事向來是不會忌憚呂雉的。

呂雉聽聞劉邦要改立太子,向張良尋求幫助,由此可見,在劉邦生前,呂家勢力雖然盤根錯節,但還是非常害怕劉邦的,而且劉邦生前曾立下白馬之盟,非劉姓不可以稱王。

呂雉深知戚夫人與趙王劉如意的威脅,只好向張良求助。

張良則獻計,讓呂雉與太子請出商山四皓。用意是讓劉邦覺得太子是萬民歸心的儲君,是可以託付帝位的。

這裡常有人說,劉邦見到太子身邊的商山四皓,覺得太子羽翼已豐,不易撼動,因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我覺得這是不對的。

如果劉邦真的這樣想,只會加劇改立太子的進程,他怎麼會容忍羽翼已豐的太子將來對付劉如意呢?

商山四皓本是賢德,劉邦幾番懇求他們出山都沒有結果。如今他們伴隨在太子左右,說明他們是認可太子的。

而被商山四皓這樣的隱士賢德認可的太子也一定是個賢德之人,應該是不會傷害到趙王劉如意的。

商山四皓一直隱居山林,劉邦幾次前往,他們都不肯出山,為什麼卻願意為了呂雉和太子出山呢?

商山四皓原本是秦朝的官吏,因為暴秦無道,便藏匿在山野之中。等到漢朝建立,他們也不肯出山。

而他們之所以出山幫助呂雉和太子,完全是考慮到了天下蒼生。

以商山四皓的能力,怎麼會推測不到改立太子所帶來的後果呢?

等到劉邦去世後,劉如意稱帝,呂家勢必會掀起腥風血雨,而大漢初立,百姓歷經數年戰亂,需要休養生息,如果他們四人出山可以化解這場奪嫡風波,又未嘗不可。

而等到太子劉盈繼位後,商山四皓便重歸山野,與世無爭,果真稱得上是隱士賢德。

結語:

呂雉的勢力其實很簡單,就是呂家兄弟姐妹以及一些沛縣故人,是不足以讓劉邦忌憚的。

而呂雉勢力得以發展是在劉邦去世已經的事情了。

劉邦當初立下白馬之盟,想以此守住劉家天下,卻未曾想到在自己去世後,以呂雉為代表的呂家崛起。


暖暖的三眼君


呂后祖上只是秦朝末年齊國始祖呂尚的後裔,呂后的實力有哪些呢?

第一,內心強大。呂后是一名智力過人、性格剛毅的賢內助。呂雉當初被“以貌取人”的父親逼迫,下嫁給大自己十幾歲的劉邦。起初劉邦不務正業,吹牛逍遙,但呂雉沒有氣餒,仍努力操持家業。劉邦造反後,顛沛流離,輔助劉邦。天下初定後,除掉功高蓋主、威脅皇室的韓信、彭越等諸侯,為穩定天下起到重要作用。對於劉邦的軟弱、天性逍遙的性格,便讓他心狠手辣去殺功臣兄弟,可能只有剛毅的呂后做得到。

第二,治理有方。用黃老之術,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修養生息,穩定天下。劉邦不愛讀書,只善用人。對於治理天下的問題,最終也變相拱手交給了呂后。呂后作為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對其評價可見其統治期間的效果:“政不出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可以說是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

第三,善御群臣。呂后是個強勢派,鞏固太子地位,排除異己的能力,非比尋常。掌權後,迅速培植呂氏家族,蕭何、張良及後人都為其所用,馭人之術,的確高明。其裙帶及見風使舵集團迅速形成了與劉氏家族的對抗局面,其在世期間,徹底壓制了劉氏皇族勢力。


歷史便籤


不誇張的說,呂后身後有幾乎整個沛縣集團的支持!居然還有人拿商山四皓來說事,那只是因為呂后勢力大,請來的民間代表輿論的力量!

劉邦發家之初,靠的是沛縣集團,也是後來的元老集團。到最後立國,那可就不止這一個山頭了,一路上歸降的,後來上車的。講一句很通俗的,剛開始劉邦是沛縣集團的劉邦,是他們的老大和靠山。可是建國了,這時候劉邦是大家的老大,大家的靠山。劉邦要做的,可就不是照顧你沛縣集團一家一派之利益了。不僅僅要雨露均霑,還要玩勢力平衡,甚至有可能借別的山頭來打壓沛縣勢力。

那麼一切就明瞭了,到了這個時候,沛縣集團真正的靠山是誰了?呂后啊!以前劉邦就是我沛縣集團的大哥,現在變成大家的大哥了,但這個大嫂還是我們沛縣的大嫂嘛!更何況此時呂后要尋求朝中力量的支持,最親的是誰啊?當然也就是這幫沛縣的小弟們!當然沛縣集團作為締造大漢的元老,在朝中力量和話語權是很重的,也可以團結到多數朝臣的依附和支持,更何況太子廢立,立長立嫡,首先儒家是絕對支持的,而作為沛縣集團的利益,將來只有呂后的兒子繼位,才能代表他們的利益。從這一點看來,劉邦想立戚夫人的兒子,我個人認為也有這方面的考量。一個逃起命來連老婆孩子都丟了的人,我覺得不太可能因為個人喜愛就去行廢立之事,去面對這麼大的阻力動這樣的心思。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劉邦也實在是高瞻遠矚,再怎麼動搖不了廢立,到底還是留了周勃這張王牌!

我不喜歡別人問個問題,就一大堆廢話說些無關緊要細枝末節的,就把那一段歷史贅述一通,我喜歡通俗白話地直點最關鍵的要害,謝謝🙏



-洛林


導語:

劉邦有了一番事業以後,身邊的女人也多了起來。呂后一直在家裡操持整個家的事務,非常辛苦。不僅要照顧年邁的公婆,而且還有一兒一女需要撫養,好不容易等到劉邦發達了,呂后卻不得不面對這麼一個現實。

劉邦身邊女人眾多,可是最受寵的,只有戚夫人。戚夫人比呂后年輕漂亮,自然是把呂后給比下去了。更可氣的是,戚夫人還為劉邦生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劉如意。

這劉如意比呂后的兒子劉盈顯然要聰明的多,所以劉邦常常打算把劉盈給廢了,改立劉如意做太子,將來好繼承皇位。

01張良建議呂后請商山四皓,這是說服劉邦的好辦法。

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呂后當然是無法跟劉邦鬥爭的,畢竟劉邦才是帝國的主人,他想要立誰為太子,呂后不能插手。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史記》

可是劉盈是呂后的兒子,呂后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做皇帝,這樣一來呂后就能大權在握。這個時候劉如意卻成為了劉盈的重要對手,呂后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說服劉邦。

無奈之下呂后只好找到了智謀出眾的張良,她希望張良為劉盈多說兩句好話。張良表示現在說什麼也不能改變劉邦的意願了,只有去請商山四皓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1. 商山四皓是什麼人呢?他們四個人是秦朝時期的博士,是學識淵博之人。當初劉邦滅亡秦王朝以後,他們四個人就隱居了起來。
  2. 等到漢朝建立以後,劉邦打算去請商山四皓出山做官,請了多次他們都選擇拒絕。在劉邦眼裡,商山四皓是治國的能臣,有他們輔佐,自己的江山才能永久穩固。
  3. 所以呂后費了很大勁請來了商山四皓,每次太子劉盈出入宮中,這四個人都要時時跟隨,劉邦就感到奇怪了,一問之下,原來這四位老者居然是傳說中的商山四皓。

劉邦恍然大悟,原來這四個人是來輔佐太子劉盈治理國家的。連他自己都請不來的高人,

居然被劉盈給吸引來了,劉邦覺得劉盈已經成了氣候,也就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

呂后得到商山四皓的幫助,終於穩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可是商山四皓為什麼會願意幫助劉盈呢?他們難道看不出劉盈不是天下之主的料子?

02劉盈登基以後,商山四皓的蹤影全無。

在商山四皓的幫助下,劉盈順利穩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劉邦去世以後,劉盈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大漢王朝的天子。

太后欲王呂氏,先立孝惠後宮子彊為淮陽王,子不疑為常山王,子山為襄城侯,子朝為軹侯,子武為壺關侯。太后風大臣,大臣請立酈侯呂臺為呂王,太后許之。建成康侯釋之卒,嗣子有罪,廢,立其弟呂祿為胡陵侯,續康侯後。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為常山王,更名義。十一月,呂王臺薨,諡為肅王,太子嘉代立為王。三年,無事。四年,封呂嬃為臨光侯,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及諸侯丞相五人。---《史記》

這個時候我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情,商山四皓突然就沒了。這四個人就好像憑空蒸發了一樣,往昔被認為是治國能臣的這四個人,既然已經出山了,為什麼在漢惠帝時期,消失不見了呢?

這四個人已經選擇出山,就絕對不會再回去,至少從主觀意願上不會選擇回去,那麼是什麼導致他們失蹤了呢?我認為有這麼三個可能。

  1. 第一,劉盈登基以後,商山四皓失去了他們的作用,所以也就不再被呂后所重用。而且呂后大肆任用呂家人,對這四個人插手朝政的事情並不滿意,所以他們負氣離開。
  2. 第二,商山四皓只是在名聲上比較響亮,其實沒有什麼治國的才能,他們之所以在後期碌碌無為,或許是因為呂后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沒有重用他們,使得他們離開。
  3. 第三,商山四皓並非真心實意想要幫助漢惠帝,他們是秦朝的舊臣,之所以不願意出山,就是因為他們痛恨漢朝取代了秦朝。幫助劉盈上位,是看出劉盈有胡亥那種敗家的特質,所以劉盈上臺後他們便走了,等著劉盈自己把大漢王朝給毀了。

這三個可能當中,我認為最可能的是第一種,呂后從來就是一個既得利益者,什麼時候這些人有用沒用,呂后是一清二楚的。

商山四皓的到來,可以幫助劉盈穩定太子之位,所以那個時候他們是很有用的。可是劉盈登基稱帝以後,國家不需要這四個不聽話的老頭來治理,所以他們就變得沒用了。

至於第三種可能,我覺得是最可怕的一種,這是我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因為劉盈身上懦弱的氣質,完全體現出他是一個亡國之君的特質,商山四皓為秦王朝報仇雪恨滅亡漢王朝未嘗不可。

03呂氏家族的壯大,成為了漢王朝最大的威脅。

呂后輔佐兒子登基以後,她也順利地成為了帝國的核心人物。劉盈只是她手裡的一個政治工具,有劉盈的存在,她治理國家手握重權才有了合法性。

  • 當政以後,呂后先誅滅了自己的政治對手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劉如意,隨後開始大肆封賞呂家的人。基本上老呂家的人都參與到了朝政治理的事情當中來。
  • 在漢惠帝駕崩以後,呂后失去了掌權的合法性。這個時候陳平在張良兒子張闢疆的建議下,將呂臺、呂產和呂祿這些呂家的宗室提拔為將領,分別掌管京城的軍權。
  • 此外又將呂家的其他人安排入朝,成為掌握朝中重權的大臣,完全聽從呂后的調遣。這樣一來陳平等人才躲過了一劫,順利地成為了呂后的心腹。

不過這也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呂家人從此徹底成為了大漢王朝最有權勢的家族。他們家族的成員,幾乎充斥在整個朝堂之中,百官之中全部都是他們的耳目。

太后稱制,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太后不說。問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勃等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太后喜,罷朝。---《史記》

呂后的地位終於得到了穩固,前少帝上臺以後,所有的政令全部都是從呂后這兒發出的,呂后甚至把家族成員封了幾個異姓王,違背了劉邦定下的祖制非劉姓者不得稱王。

總結:多行不義必自斃,呂后的張狂為呂家埋下了禍根。

誰能收拾呂家人呢?壓根就沒有,只要呂后當權一天,她就能夠保住呂家的天下。劉家天下儼然已經成為了老呂家的天下,所以呂家成為了大漢江山最大的威脅。

可是人總有老去的一天,呂后也總有死掉的時候。呂后死後,呂家人還想要把持朝政,這可就不能放任他們亂為了,呂后再怎麼說也是開國皇帝劉邦的原配夫人,可呂家人跟劉邦就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為了防止漢王朝被呂家王朝取代,陳平和周勃果斷髮動了討伐諸呂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呂家全族都被滅了。就連漢惠帝生的幾個孩子,也都被陳平他們給殺了,因為他們身上也有呂家人的血脈,自此呂氏一族幾乎殆盡。


江湖小曉生


我是蜀中梁哥哥,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劉邦是草根出生的皇帝。從草根起事,經過多年征戰,建立大漢帝國。劉邦的能力不容質疑,有智謀,善用人,處事靈活,能因勢利導。他身邊有很多能人,都是人中龍鳳,個頂個的出眾,劉邦能把他們收歸門下,死心塌地為他賣命,就說明劉邦不是一般人。


但在更換太子一事上,劉邦反覆再三,呂后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劉邦自己也很猶豫。原因如下:


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是傳統


《春秋公羊傳》載“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有這個依據,以後慢慢演變為“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這規矩的目的,是為了抑制兄弟之間為奪位相互殘殺。同時也防止庶民百姓,家庭財產之爭。劉邦雖然善於打破傳統,但傳統的東西根深蒂固,是骨子裡的東西,他可能自己都沒有感覺到。

劉盈是嫡長子,太子位理所應當,不容質疑。劉邦也明白,劉盈是嫡長子,是不可辯駁的事實。當他答應戚夫人,要立戚夫人兒子如意為太子的時候,可能他自己心裡都底氣不足,這也是他要拿這個問題跟大臣們商量的原因。如果他心中無這個規矩,依他劉邦的性格,哪需要商量啊,直接宣佈就是了。


所以說,首先,劉邦心裡就覺得“廢長立幼”,自己做得不仁義、不地道。因為底氣不足,是他後來跟呂后、跟大臣們無法鬥爭到底的根本原因。


朝中大臣極力反對


朝中這些大臣,是跟劉邦一起打江山的哥們。大漢江山,有他劉邦的份兒,同時也有這些哥們弟兄的份兒。就是說,大事情上,不能你劉邦一個人說了算。換太子,雖然是你劉邦的家事,但也是國家大事,得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劉邦的這些大臣,跟呂后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感情上更傾向於呂后,但這不是主要原因。大臣們跟劉邦打天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可以享受幾天,他們需要安穩的生活。如果因為“廢長立庶”的事,兄弟反目,朝廷震盪,大臣們日子不好過。


朝中大臣的極力反對,使得劉邦不敢擅自換太子。畢竟,他百年之後,他還寄希望於這些大臣們輔佐他的兒子,讓劉漢江山永固呢。


戚夫人的“枕邊風”力道有限


戚夫人,劉邦很喜歡的一個女人。愛屋及烏,劉邦還喜歡戚夫人生的兒子如意。但要知道,劉邦當了皇帝,如許多美女往他懷裡鑽。要漂亮有漂亮,要年輕有年輕,要善解人意有善解人意,就是說,天下的美女多了去。再說了,劉邦後宮還有佳麗三千呢。

劉邦對女人,本來就是見一個愛一個,愛一個睡一個,睡一個棄一個。能和戚夫人保持這麼長時間的關係,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戚夫人出於自保,叫劉邦換太子,劉邦滿口答應。戚夫人忘了,他劉邦答應的話,能上算嗎?


戚夫人在這件事上,一點也不明智。吹枕邊風、哭鬧,都是無濟於事的。劉邦能照應你母子二人,就應該知足。畢竟劉邦還有那麼多女人,還有那麼多兒子。


總結


劉邦換太子的事情上猶豫不決,劉邦自己及大臣們的態度,才是關鍵。劉邦最終沒有換如意為太子,呂后是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大臣們支持呂后,也是為他們自己。劉邦最終的考慮,仍然為劉漢江山著想。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