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自从公元650年,新罗开始奉行中国为正朔(此时为唐高宗时期)以来,朝鲜历代都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国王需要中国中央王朝册封,国内使用中国王朝的年号纪年,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持续了1200多年。要论朝鲜人最尊崇的是哪一个朝代,毫无疑问就是明朝,朝鲜对明朝的爱那真是深入骨髓,爱得深沉。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明朝之于朝鲜,是父母之国,君尚之国,有“三大恩”

  • 大造之恩——明太祖亲赐国号“朝鲜”

明太祖建立明朝的第二年,高丽国王王颛就遣使到南京恭贺登极,并请求封号。明太祖正式册封为王颛为高丽国王,两国宗藩关系正式确立。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高丽大将李成桂废了高丽宗室自立,实行对大明“事大”的基本国策。在得到明太祖的认可后,李成桂请求明朝赐予国号。明太祖以“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矣,可以本其名而祖之。 体天牧民,永昌后嗣”,定国名为“朝鲜”。在庄重的场合之下,朝鲜会冠以上国名号作为全称“有明朝鲜国”。自此,朝鲜建立具有合法性的政权,延续五百余年的李氏朝鲜王朝就此奠定。

  • 再造之恩——明神宗抗倭匡复朝鲜宗庙

万历二十年(1592),已经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正式发布命令,出征朝鲜。入侵朝鲜的日军一共十八万余人,舟师数百艘,分为九军,于朝鲜釜山登陆。此时朝鲜军队的战力远远不及在战国时代拼杀的日本军队。仅三个月,日军就几乎占领了朝鲜全境。朝鲜国王宣祖李昖逃往义州(今辽宁义县),向明廷告急,请求支援。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于是明朝应朝鲜之请,发精兵相助。此战前后长达七年之久,最终明朝联军趁着丰臣秀吉病亡,日军撤退之际,在露梁海一举全歼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明朝“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可谓是倾国相助才使得朝鲜复国。

朝鲜举国上下为此感激涕零,对明朝的尊重之情达到了极致。

  • 东援之恩——明毅宗危难之际发兵思救

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希望朝鲜能够劝进自己称帝,引起了朝鲜的不满。以此为借口,皇太极率兵亲征朝鲜。形势紧急,朝鲜王子和妃嫔全部送到江华岛,朝鲜国王与世子百官避往南汉山城固守待援军。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此时的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内有寇乱,外有强敌。但是崇祯皇帝在得到消息后仍然派兵驰援朝鲜。可惜的是,在援兵到达朝鲜前,皇太极已经攻破江华岛,俘虏了岛上的全部朝鲜宗室,押至南汉山城,最终迫使朝鲜与清人签订城下之盟。

因为消息阻隔,崇祯发兵救援朝鲜的事直到1749年才为朝鲜君臣所知。朝鲜国王说“试思崇祯时景象,清兵满辽阳,流贼遍中原,然犹欲涉海出师,远救属国,中夜念此,不觉泪下。毅宗德意,无异神皇。”将崇祯皇帝的恩义与神宗皇帝的再造之恩相提并论。


迫于无奈,朝鲜忍痛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天启七年(1627,后金天聪元年),后金皇太极亲自率兵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朝鲜军队不敌,朝鲜国王仁祖李倧和群臣逃往江华岛。最后朝鲜与后金议和,双方约为兄弟之邦,朝鲜向后金岁贡。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崇祯九年(1636,清崇德元年),皇太极在这年正式改汗称帝,改国号“大清”。他事先把这个事告诉了朝鲜,希望这个新收的小弟能够参与劝进。朝鲜听说此事,国内哗然,朝鲜国王仁祖李倧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也不接受其来书。在清廷的朝鲜官员在皇太极的称帝大典上也拒不下拜。这些行为都让皇太极很不满,考虑到朝鲜如此态度,终将为后患,于是举兵再征朝鲜,史称“丙子胡乱”。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最后的结局也很清楚了,迫于无奈的朝鲜只得断绝和明朝的一切往来,向清称臣纳贡。

朝鲜人教你如何花式思念“老大哥”

“丙子胡乱”对于整个朝鲜的社会冲击非常巨大。一向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清朝的藩属国,令朝鲜君臣黎民为之痛心疾首。终朝鲜之世,整个社会思潮依然是以“思明反清”为主。明朝彻底灭亡后,当时的朝鲜上下皆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朝皇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

  • 采用崇祯纪年

朝鲜国王仁祖李倧被迫下城向满清投降这件事,一直被看作是朝鲜历史上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朝鲜宗室高层一直以此为耻,但是自身实力实在是无法让他们挺直腰板,叫嚣清朝,只能用其他方式恶心清朝。除了对清朝的官方公文贺表之外,一切的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祭祀祝文,仍然使用崇祯年号。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璿源录》


《仁祖庄穆大王实录》里,在明亡之后使用赶制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拒不使用清朝皇帝年号。自仁祖之后的朝鲜历代国王也不使用满清所赐谥号。官方记载李氏朝鲜宗室谱系的《璿源录》、《璿源系谱记略》里所载孝宗李淏(1649-1659在位)的继位年份为“崇祯乙酉”,而不是使用清朝顺治六年。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李朝实录》


朝鲜国王哲宗李昪(1849-1863在位)的碑文内容就更是“过分”:“哲宗熙伦正级粹德纯圣文显武成献仁英孝大王,崇祯纪元后二百四年辛卯六月十七日诞生......”这时候连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都过去好几年了。

在民间,对于清朝的年号抵制就更加厉害了。纯祖三年(1803),忠清道怀德县的知县姜世靖在主持地方祭祀时,将祭文中的“崇祯”年号改为“嘉庆”年号,导致群情激愤,以成均馆儒生李近源为首的七百多人上疏抗议,最终使得姜世靖被贬。

至于私人著作,直到清末仍然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于出现“崇祯百几十年”、“崇祯二百多年”的纪年。


  • “反清复明”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朝鲜国王孝宗李淏(1649-1659在位)以光复大明江山为己任,这可不是随便说一说而已,他还真的是实际这么做了。他在位时,花钱扩充军备,同时结合当时的形势,打算联合南明,郑成功等各路反清势力,策划夹击清朝。

等到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时,朝鲜就有大臣上书给当时的国王显宗李棩,认为出兵反清的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完成孝宗的遗愿了。全国上下纷纷响应,此时显宗有些犹豫,在还没做决定时就突然死了,留下肃宗李焞这时才13岁,反清大计只得搁置。

后来朝鲜财政困难,军备更是难以为继,“反清复明”也渐渐成为空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武的不行,朝鲜人只好来文的了。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东阙图 大报坛远景》


事情发生在1704年,当年的肃宗李焞也长大成人,在“甲申国难”60周年之际,他先是以太牢之礼祭祀了崇祯皇帝,之后他下令修建“大报坛”,供奉明神宗。等到他儿子英祖李昑继位,更是将崇祯和明太祖的神位请进大报坛。大报坛祭祀成为朝鲜王朝后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礼。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朝鲜被日本吞并后为止。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万东庙


除了大报坛,朝鲜儒生所建的万东庙在民间的地位也很高。明朝遗民后裔建立的大统庙,至今仍然在祭奠明太祖、明神宗和崇祯皇帝。


  • 文化上的尊明鄙清

1.同样的事,不同的用词

身为小弟的朝鲜去朝见大哥中国,明朝和清朝在记载用词的待遇上也不一样。明朝时,朝鲜人把去大明朝觐的所见所闻编辑成书,起名《朝天录》;而到到清朝时,同样的事,名字就变成了《燕行录》,这其中包含的意味一目了然。

《燕行录》中有一段关于康熙皇帝形象的文字描述,孰真孰假,这个还是读者自行判断吧。

《清圣祖实录·卷一》:“上天表奇伟,神采焕发,双瞳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洪,询奇天纵。稍长,举止端肃,志量恢宏,语出至诚,切中事理。”

《燕行录》:“清主身长不过中人,两眼浮胞,深睛细小而无彩,颧骨微露,颊瘠颐尖,其出入辄于黄屋中俯身回望我国使臣之列,性躁急,多暴怒,以察为明,惩辅政诸臣专权植党之患。”该文字是由朝鲜大臣闵鼎重于康熙八年(1669)率团来北京时所记录。

2.地图里的区别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大明一统山河图》图序


在康熙年间,朝鲜人画了一本名叫《大明一统山河图》的地图册。在地图册的图序,朝鲜人就向清朝表达了一把什么叫不怕死,“于是仰俯宇宙,治乱因革,凡有几番棋局,依昔有明,忽焉夷晖,试观今日是谁之天下。”如果这要是发生在大清国内,长多少个脑袋都不够砍,但是这是朝鲜,朝鲜当局对此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图序的序尾落款日常不使用康熙的年号。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大明一统山河图》局部


除此之外,这幅地图上标注了南京。要知道在清朝统治时期,明朝的南直隶应天府(南京)已经被该成了江南省江宁府,后来江南省拆分成江苏安徽两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朝鲜人根本是不认满清这种改制的,心里保留的永远是大明的南京。

隐藏在朝鲜文献里的中国故事:只因对大明爱得深沉


在清朝所有时期,朝鲜人对于清朝国界鸭绿江都有一个明显的标注——野人界。因为朝鲜的文化人实在是按捺不住对于满清的厌恶之情,一直暗地里称满人就是建州野人,自然满清龙兴之地在他们看来也就是野人之地。


结语

朝鲜能够执念几百年坚持感激大明的恩情,这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历史中极其罕见,特别是身边存在一个强大的武力威胁时,还能保持这份坚持,这就显得特别难得。

明朝作为当时的大国,以德服人,确实有大国风范。国与国之间,无论大小,相互尊重。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了几百年的朝鲜,对于以武力胁迫自己的满清绝对有理由产生隔阂和鄙夷。

朝鲜用几百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的尊重”到底是什么样子,真正发自肺腑的真情是永远不会被阻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