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为何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

用户4474649658


顶级阴谋家眼里,对手的任何信息都可以经由他们十八道弯的脑路、心路,变成助力他们实现阴谋的手段。

公元234年,阴谋家司马懿亲自论证了这段话。

这年2月,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2月后,他进驻渭水南,顶级阴谋家司马懿也进入了渭水之南,两军呈对峙局面。

僵持一两月后,耗不起的诸葛亮给打死不出战的司马懿送来了“巾帼妇人之饰”。

所谓的“巾帼妇人之饰”从字面便很容易理解,就是女人穿的衣服。

关于这段过往影视剧曾有过相当经常的演绎,荧幕上甚至还曾出现过司马懿穿着粉红女儿装出镜的画面。

真实的历史虽没有影视剧这般精彩,但诸葛亮这女装送过去后的暗流涌动却是分毫不少。

诸葛亮送女装的意思只能是羞辱无疑了,意思是:你司马懿如此胆小怕事,这扭捏懦弱真真不配为男儿,你这个假爷们,干脆做女人好啦。

司马懿也是要面子的,面对诸葛亮的这般羞辱,他自然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战是不能出的,不然就中计了,可这面子是要处理一下的。于是,司马懿用上了高招:他一面假意请战,一面请出了“反出战派”的辛毗。

这样一来,军中出现的画面便成了:司马懿拼命要出战,辛毗持节拼死反对出战。最后司马懿没辙,只好听从建议暂不出战。

司马懿的这一出,分明是为了挽回一点自己“男儿”尊严罢了。诸葛亮的激将法,在司马懿这儿扑了空。

司马懿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干耗着,就是因为他在此前已经得到密报说:“诸葛亮身体快不行了”。

司马懿知道:要论谋略,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只要诸葛亮在,两军交战他势必吃亏。所以,得了这个并未被证实的情报后,他选择了“耗”。

这个“耗”非常像读者诸君幼时玩的一款叫“拳皇98”游戏的一种格斗术:眼看着对方只剩下一点血了,就不出击等着对方血耗没了自动被“KO”。

这种耗法自己不用费丝毫气力,更不用费血,是最好的战术,没错,司马懿就是在等已经差不多的诸葛亮自动被“KO”。

但在这个耗的过程当中,司马懿心里还是有些惶惶,毕竟探子得来的“诸葛亮已经不行了”的消息未必是真,况且此时诸葛亮才53岁,这般年纪真要自动KO似乎也没那么容易。

但很快,阴谋家司马懿便在会见蜀国使者时得到了相关佐证,他甚至因此而打开了一条提前终结诸葛亮的道道。

使者来访那日,心有七窍的司马懿当唠家常一般地问:

“诸葛孔明近日睡的可好?”

来使是个没甚心计的人,他想想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就照实说道:“他每日起得早睡得晚”,使者这话的意思是“孔明和以往并无两样”。

司马懿听完点点头继续眯着眼问:

“他平日怎么管理军中大小事务?”

来使听完问话答道:“军中大小事务他一律管着,仗责二十以上的,都是他亲自批示的”。来使的意思是“孔明身体好着呢,你看什么都管!”

可司马懿听到这话后的想法却截然不同,停顿了一下后,他再次问道:

“他现在吃得可好?”

来使抬头看向司马懿答道:“一天的饭量大概三四升(约一斤左右)!”

原本,这段对话并未有任何不妥,即便诸葛亮的饭量与军中将士比并不算大,但他的饭量也还在正常范围之内并无不妥。

可前文说了,阴谋家的心、脑回路较常人厉害,他们是可以将任何信息都变成阴谋手段的。所以,来使无论答诸葛亮饭量多少,他都会以此想法子将这信息“歪解”一番。这就意味着,如果来使说诸葛亮吃少了,他会说他活不长,如果吃多了,他也会说活不长可能消化不好被撑病撑死。

果然,司马懿在听完这些后立马对周围人说:

“诸葛亮活不长了。”

而司马懿下这个论断的理由是:诸葛亮做的事情太多,休息又不够,太操劳还吃不了多少东西,这绝对是不能长寿的。

表面看,司马懿说的是养生,实际上却是攻心计。这攻心计一来是挫敌营士气,二来是增强因久不出战而低迷的魏军士气。

果然,司马懿这养生法一出,魏军士兵立马来了精神,而蜀军则开始陷入人心惶惶的境地。

这以后仅仅几个月,终日操劳还要寻思着稳定军心的诸葛亮就一命呜呼了。


记者李满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米,他便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诸葛亮果然当月就病死了。这是为什么?司马懿真的料事如神吗?

司马懿说这句话时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234年(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另外和吴国约好同时出兵攻打魏国。诸葛亮到达郿县,在渭水以南驻扎军队。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扎营,他想用老套路打持久战,耗尽诸葛亮的军粮。孙权也响应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率军亲征给挫败。




目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军对垒,司马懿对将领们说:

“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

诸葛亮出师不利连连失败,大受打击,吃的自然少

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诸葛亮决定在这附近种地屯田。但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战场。他驻扎在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他前四次伐魏都因断粮而失败,这次他准备做长期的战争,屯田而战。

司马懿一听诸葛亮驻扎五丈原仰天大笑和众将高兴地拍手欢呼。司马懿身边的名将郭淮也是个料敌准确的人物,诸葛亮5次攻魏,他参加了4次反击。



正在大家欢呼的时候,郭淮给大家泼了一盆凉水,众将士开始紧张起来。他说,咱得先去占据北原(岐山县西),诸葛亮一定会对这个地方先下手为强,他通过占领渭水沿岸两个战略高地,来控制水路交通线,断咱们魏国后路。 这样以来,蜀军首先可以从陇西诸郡夺取军粮和战略物资,还可以顺利地沿渭水把军粮运到前线,另外根据对他的了解他很可能会联络羌人起来反魏,建立根据地,然后东进攻入长安,到时臣民受惊,国家必乱,那就惨了!司马懿一听惊出一身冷汗,立刻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郭淮前脚刚到不久,果然诸葛亮率领蜀兵就赶到了。因魏军早有防备,诸葛亮攻了几次都没有攻下,几天后,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佯装西行实攻阳遂。可惜又被郭淮识破,被击退。


截止到这一年的八月二十九日,诸葛亮和司马懿已经相持了100多天,这中间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

诸葛亮用计不成,反而被使者泄密

诸葛亮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妙招,他派使者把一些女人用的东西:头巾和衣服之类的送给司马懿,讽刺司马懿就像个女人一样胆小不敢迎战。司马懿看到这些东西明知是计,又怕众将轻看。他假装生气,为了向众将表示自己敢于应战,故意上表魏明帝请求出战。曹叡派遣卫尉辛毗为军师来阻止司马懿的“出战”。两军继续僵持。




对于那个使者,众将纷纷表示杀掉,但被司马懿阻止,司马懿笑着问他:

你家主公的睡眠可好?饮食和加班情况如何?

《晋书·宣帝纪》载: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使者见司马懿不仅不杀自己,也不打听蜀军军事机密,反而像老友一样,对自己主公嘘寒问暖。使者感动地答道:

“我家丞相起早贪黑,一天就吃三四升的饭菜。”司马懿心中大喜,吃那么少,还没我一顿吃的多。

接着司马懿问:“他起早贪黑,那么累,都是忙什么啊?你跟他说让他多保重。”

使者很感动,回到:“我家丞相,事必躬亲,只有是二十以上的杖罚,都会亲自过问。我家丞相有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心中大喜,就让使者回去了。诸葛亮要哭了,他就这样被这个使者给“卖”了。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

“我的死对头诸葛亮,吃得少干得多,他这是“药丸”的节奏啊!”。众人听闻,大喜,大赞司马懿。

为什么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司马懿还说他吃的少呢?莫非古代人都是吃货?小姐姐想说的是那三四升不是现在的升而是古代升,古代的升很轻的。还记得老年廉颇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一顿吃一斗米,十斤肉,是不是感觉廉颇太大胃王了,简直很夸张,其实并非如此。先看几条文献。

山东博物馆藏东汉铜斗,实容小米2,000ml。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载:对出土的汉代各种“权”进行实测,最轻的1斤等于235.8g,最重的1斤等于270g,多数为250g。

我们来计算一下一斗、十斤、四升是多少吧。

东汉一斗是现在的四斤:2000毫升等2升等两公斤等四斤。

汉朝的十斤就是现在的五斤,原因除了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不同外,越是古代斤数就越轻。

四升也就是现在的八两。汉朝换算单位是一斗是十升。前边我算出十升才合现在的四斤,那四升也相当于今天的八两了。

因为战国的斗更轻,斤更少,故而廉颇吃的一斗米大概合现在三斤左右,十斤肉合两斤左右,也够大胃王了。

您说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这么辛苦,一天才吃八两,他能不开心地说诸葛亮“药丸”吗?


小姐姐讲史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垒时,接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司马懿没问别的,反而随口问了一句“诸葛亮最近饮饭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没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便如实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每顿饭量三四升米。”司马懿听到这里心里微微一笑,便打发使者出去了。随后用老中医的口吻对众人说,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饭量却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说司马懿是个老中医并不是空口无凭。

司马懿活了73岁,他的父亲司马防活了70岁、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而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可见他们一家子除了有长寿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养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饮食习惯,所以说他是个老中医并不过分。

病人去医院看病,大夫总会问一句最近胃口如何。这并不是大夫没事闲聊,而是饭量的多少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节食减肥者除外)。司马懿平时注意养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像个老中医那样对使者“随口”一问,没想到却问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么诸葛亮每顿三四升的饭量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比较。

战国名将廉颇在年老时为了表面自己身体仍然强壮,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顿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说明这个饭量应该是当时士兵的平均标准。汉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别不大,而诸葛亮并非将士,所以按正常来说诸葛亮的饭量应该和晚年的廉颇持平,或者是略低于。

而汉制一斗等于十升,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饭量只有老年廉颇的30%-40%(这里只说米饭)。而诸葛亮一米八的个头,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劳过多,体力消耗也大,诸葛亮的这个饭量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很小的,甚至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

消耗大而饭量跟不上,当时诸葛亮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情况,也难怪诸葛亮只能坐着四轮车出来指挥作战,而他不过50岁。所以司马懿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以诸葛亮这样的操劳程度和如此小的饭量,必将会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两军相持月余,诸葛亮病亡,蜀军全线撤退。当司马懿达到蜀军的营盘时,看到诸葛亮的布置不禁感叹“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劳逸结合,要不然会被累死的。


石头说历史


【三国演义】里蜀国丞相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定三分天下,而且处处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其实跟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那么牛,是罗贯中把他神话了。倒是司马懿雄才大略。治军有方,是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一起PK,往往是司马懿占了上风。如果不是司马懿独当一面,成功遏制了孔明的北伐,称霸中原的就是蜀国了,诸葛亮也就不会再抱怨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所以说罗贯中对诸葛亮有偏爱,对司马懿有成见,真的是"红"了孔明、"黑"了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三国鼎立谁最大?当然是曹魏,人家占据的地盘最大。谁最弱?那就是蜀国。中国那么大,蜀汉只占了西北一隅,实力最弱,地盘也最小。

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就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但要是加上吴国,力量对比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吴国虽然只是隔岸观火,等着坐收渔利,但吴国的存在曹魏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至少吴国可以牵制魏国不敢那么放肆。所以诸葛亮才敢肆无忌惮,出师北伐。

诸葛亮前两次北伐也是无功而返,但曹真的反攻也出师不利,不但在秦岭迷路,还被连绵细雨弄了个落汤鸡竟然一命呜呼。

诸葛亮屡败屡战,百折不挠,进行了第三次北伐,司马懿临危受命,挑起了阻击诸葛亮的重担,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正式开始。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佯攻祁山,实则进攻上邽。围城打援,一环套一环。

司马懿果然放弃辎重,轻装上阵,前去上邽救援。诸葛亮心中暗喜,大叫天助我也。但诸葛亮高兴太早。司马懿赶到之后也觉得没有辎重的队伍不是诸葛亮对手,命令部队坚守不出,任凭蜀国军队如何叫阵,司马懿就是不接招。

就这样双方僵持一个月,司马懿后勤也供应上了,蜀军在这收割的麦子也不少了,蜀军也累得精疲力竭,无计可施,只好悻悻而归,

本来诸葛亮以为这次北伐就这样划上了句号,谁知道蜀军一撤兵,司马懿就命魏兵追击,可把诸葛亮高兴得手舞足蹈,蜀军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

诸葛亮带领收编的南蛮勇士,尽情吊打曹魏张郃军队;另外一路蜀军由魏延领兵,魏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魏军溃不成军。这场战斗蜀军大获全胜,还获得不少战利品。

司马懿为什么要自讨苦吃要追蜀军?难道司马懿没有料到蜀军有充分准备吗?

司马懿要是没有料到,那曹魏还会把如此重任交给他吗?,那还是司马懿吗?司马懿就是用魏军的追击失败来说明进攻蜀军是下策。他要让将士明白,只有防守才是最好的进攻。

司马懿成竹在胸,以逸待劳,让蜀军攥起来的拳头打在棉花上,挫掉蜀军的锐气。

司马懿用曹魏军队的士兵性命为代价,以曹魏军队的失败为代价去换取将士的理解。不仅看大司马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司马懿的超人谋略。

司马懿的主动出击,让蜀军掉头来追,蜀军来了,司马懿立马蜷缩起来。

因为有了上一次蜀军追击的失败,这回魏军将士没有人对防守再有情绪。

司马懿这种蜷缩战术确实让诸葛亮着急而无奈,然而更让诸葛亮着急的还是粮草问题。

其实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对诸葛亮不感冒,他觉得诸葛亮非常平庸,没有当统帅的资格,对诸葛亮在内心有抵触情绪。

在北伐中,诸葛亮前线指挥军队,后勤保障则属于李严负责,两人各司其职。

但是李严心想,你诸葛亮要是北伐成功,那自然是蜀国的英雄,一定会名利双收、出尽风头。李严我再怎么努力吃苦也是无名英雄,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李严心里一有怨气就闹情绪,但无论怎么闹情绪不能影响工作啊,这李严运粮的时候遇上阴雨连绵,索性就伪造圣旨把诸葛亮班师回朝。这下李严可闯祸了,马上就被撤销一切职务。

蜀军虽然撤兵,但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甘心失败,肯定还会卷土重来。所以司马懿积极备战,未雨绸缪。在停战的三年里,司马懿屯田,造兵器,备足粮食,

关中是小麦主产区,所以司马懿鼓老百姓搞大生产,开荒种地。

司马懿向曹魏皇帝建议,建造了几个兵工厂,夜以继日打造兵器,盔甲。

时间过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蜀军不甘失败出兵斜古道进犯中原,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他的最后告别人生舞台。

接到蜀国入侵战报,司马懿立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制定迎敌对策。

司马懿神机妙算预测到了蜀军的战略意图,蜀军一定会渡过渭水,向东经由武功进犯长安。因此司马懿大胆决定主动放弃渭水天险,后退过河背水一战,在蜀军穿过秦岭的时候,魏军已经各就各位,以逸待劳。

并且司马懿指出,要是蜀军先进犯长安,那就形势危急,如果诸葛亮行军路线是五丈原,那蜀军就岌岌可危了。

果然跨国秦岭的蜀军遇到了曹魏军队的严阵以待,蜀军不得不转移方向往西挥师五丈原,

诸葛亮兴冲冲前去进攻,郭淮带队痛击蜀军,诸葛亮的计划落空。

诸葛亮故技重施,又来了一招声东击西,驱兵向西实则反攻阳遂,但没有料到又被郭淮识破,成功粉碎了诸葛亮的又一次进犯。

诸葛亮速战速决不成,魏蜀军队进入僵持阶段,一个月后雨季到来,渭水暴涨,大水把蜀军孟琰部队和大部队分割开。

司马懿抓住战机,突袭孟琰,司马懿觉得稳操胜券,却遇到孟琰顽强抵抗。另外蜀汉援军赶到架起舟桥,两路人马会师。蜀军随即反击,魏军遭受重挫,司马懿见大事不好,再次蜷缩。

任凭蜀军蜀军叫骂挑战,魏军就是不理睬。

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费尽心机,最后竟然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去了一套艳丽的女装,说你不敢出战不像男子汉。诸葛亮的做法哪怕是在现代也是最损的,都这对一个男人极大的侮辱,应该说诸葛亮这招真的是太损了。曹魏大军那些铮铮铁骨的汉子哪能受得了这个,大家纷纷要求与蜀军一决雌雄。这让司马懿陷入两难境地,,战则必败,不战众将不服,恐阵脚大乱。

司马懿假装向皇帝申请出兵,曹魏皇帝心想军队的指挥权我已经交给你司马懿了,为什么还要请示我,看来里头有文章。所以,魏国皇帝曹叡立马对使者下诏书说:不准出战。

拿到圣旨的司马懿立刻转达了皇上命令,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对于那个蜀军那个送衣服的使者,魏国将军们都说要杀掉。但被司马懿摆手劝阻住了。司马懿对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给使者一百两银子的小费,接下来跟使者拉起家常来。

"你家诸葛先生身体咋样,有没有吃保健品,搞不搞健身,睡眠可好,饭量咋样?"

使者见司马懿平易近人,非常亲和,没有打听蜀军军情,反而像亲友一样,对孔明先生嘘寒问暖。使者不禁感动万分:

"我们主公是个工作狂,经常废寝忘食饭量一天天减少,现在每天三顿只吃三小碗米饭,还没有十岁的孩子的饭量大。

司马懿听了心中暗喜。接着司马懿问:你家丞相每天咋那么忙啊。

使者回答:我家丞相,大事小事他都亲自管,举国上下谁也不信任。我家丞相说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更是心里狂喜。

使者走后,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

这诸葛亮不是治国材料,治国的只管动嘴不管动手,诸葛亮既动手又动口,好像整个蜀国就他一个人中,其他人都是饭桶。这诸葛连饭桶也不是,吃得少干得多,这是要牺牲的节奏啊!


历来现实


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说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诸葛亮和司马懿斗了一辈子,是死对头,而司马懿恰恰最了解诸葛亮,因此司马懿就凭诸葛亮的饮食生活就推断出诸葛亮真的精力使用到极致,生生累死了自己。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国,这次又碰上了老对头司马懿,双方也是斗智斗勇,连心理战都用上了,非常精彩。诸葛亮多次约战,司马懿就是死扛着守着城池就不出去打,宁愿当缩头乌龟也不和诸葛亮面对面打。这就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了,诸葛亮劳师远征,后勤就是个问题,只要拖着不决战,诸葛亮迟早因为粮草供应不上而退兵,当时自己以逸待劳打诸葛亮就方便多了!每次诸葛亮的使者来约战,司马懿不问别的,老是关心诸葛亮的起居饮食。每次问使者,诸葛亮吃多少米啊,使者说每次吃数升米。司马懿又问诸葛亮的政务忙不忙啊,使者说诸葛亮事务太忙了,连罚二十仗这么小的事就亲自处理,实在忙的很!听完后,司马懿感叹断定道,诸葛亮吃的少,而事务这么忙,精力消耗尽了,活不了多久。结果一语成谶,诸葛亮不久后就真的积劳成疾病倒了,随后病情恶化,死在了六丈原。



司马懿这么关心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既有摸清诸葛亮的健康情况,也是心理战的斗争。诸葛亮吃数升米,满打满算也就是一斤多一点,普通人都比诸葛亮吃的多,你诸葛亮事务忙,做事多了,肯定肚子很饿,要多吃饭,才能补充精力,可诸葛亮天天吃的这么少,精力却不断消耗,入不敷出,迟早身体会被拖垮,身体垮了就有病,病了就完蛋了!何况鬼精的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会吃的这么少,干活多的人,应该吃的多,很明显诸葛亮心烦气躁了,吃不下饭,没心情吃饭,所以吃的少。为什么没心情,那是因为这场焦灼的战事让诸葛亮头疼和急躁。司马懿老是龟缩起来不出战,诸葛亮多次激战都不起作用,甚至连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嘲笑他像女人一般懦弱,可司马懿就是不出战,而司马懿为什么老是问诸葛亮吃多少。就是验证自己不出战的策略有效不,结果知道诸葛亮吃少了,就明白坚守不出的策略是对的,诸葛亮着急了,心情烦躁了,所以吃不下饭,诸葛亮如果吃的很多,而且每天很轻松无事可干,着急的就是司马懿了!所以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吃的少,就明白诸葛亮没办法了,内心急躁乱了,一个人长期内火攻心急躁,肯定会内伤,加上诸葛亮吃的少补充不了营养,入不敷出,还事务天天忙,伤上加伤,不生病才怪,精力耗尽了,也就离死不远了。诸葛亮心情烦躁,加上精力虚耗,最终累垮病死了,这就很正常的事了,司马懿猜测的很准!



看来不仅要吃的好,还要心情好,你才能活的更长久,诸葛亮累死了,除了他过度消耗精力,吃也吃得不好,加上心情抑郁烦躁,生病就难免了。心态好是长命的很重要因素,毕竟心情好,胃口好,吃的也多,精力充沛,也就没什么病灾了嘛,诸葛亮不注重养生,怪谁呢!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司马懿很会来事,平常闲话中就套出了重大军情。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拒五丈原,司马懿高挂免战牌。诸葛亮求战不能,就遣使送一套女式衣服给司马懿,想激怒司马懿。

司马懿倒也不客气,蜀锦不错,穿戴齐整后,再与使者搭话,寒暄道:“诸葛公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

这蜀汉使者也是实在人,可能是要表现丞相一心体国,说道:“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三四升。”

司马懿顾对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事烦”可以理解,诸葛亮事必躬亲,一生谨慎,不管大事小情都要过问。按照诸葛亮的话说,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权与诸葛亮年纪相仿,一生都对诸葛亮敬服有加,但称丞相,不提名讳,尤其推崇诸葛亮事君忘身的高贵品质。

“食少”这个数该怎么算?

以四升粟米饭来算,魏国一升大约相当于200毫升,那么四升饭就约等于600-800毫升饭,以密度0.8g/ml来计算,大约是480g-640g粟米饭。普通大米生熟比大约1:2,即100克大米能做出200克米饭,粟米姑且也用这个数。那么诸葛亮每天吃的粟米就只有240g-320g,相当于半斤到八两的重量。以粟米361卡/100g的热量来计算,诸葛亮每日摄入热量为866卡-1155卡。而诸葛亮是一个成年人,常年戎马倥偬,体力、脑力劳动兼备,日需要热量少则2600卡,多则3000卡,所摄入热量尚不足所需的一半。

人的热量摄入不足,必然体虚乏力,免疫力下降,如何能得久存?何况诸葛亮不是在减肥,而是在领兵作战。渭水之战时,诸葛亮只能坐着轮椅出现在战场上了,可想而知身体状况差到什么程度了。司马懿可还长诸葛亮2岁呢!



呕心沥血,心事百结,北伐大业,国家兴亡,全系于一人。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诸葛孔明,是累死的呀!

如今有很多老板也是如此,他们挑剔属下做事,或者不放心,每每事必躬亲,最后所有的事都等着老板来做决定。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位置,价值感和存在感体现了,可是公司经营大大小小的事那么多,怎么可能什么事都管呢?所以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做事,只要不是混日子的,很多人也都会觉得学不到东西,纷纷选择跳槽了。最终,老板越忙,企业经营的就越不好。

北伐大业是国之大计,魏延说的对啊,怎么能因一人而废国家大计?刘邦在攻打项羽前非常慷慨,在地图上挥斥方遒,举以予人,反正都是项羽的地,刘邦可劲的封,然后再带着他们去攻城略地。这些人都在为自己打江山,打天下,这才是真正的核心团队成员持股分红。

(刘邦团队全员持股)

诸葛亮带着的,只是一帮职业经理人,如果将蜀汉以现在的企业文化来匹配的话,也应该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团队,克复中原的上市目标太过遥远,苦大仇深终于让蜀中人物难以为继。

蜀汉的使者送来了女装衣服,司马懿心态好,估计回去还会让张春华改小一点,毕竟是诸葛亮送的蜀锦,来之不易。这使者无意间说的话,却透露了太多的军机。当司马懿笑着转头看使者时,使者自知说错了话,兀自战兢不已。

月余,亮果亡。


而知而行的历史


这说法是错的!诸葛亮没有每天吃一斤米,每天只能吃个两三口而已,这才是司马懿断定他入不敷出命不久归的主因。

诸葛亮是被累死的!基本上是做到事必亲躬,比如30两银子以上的事就必须他自己过目审核了。这主要是跟蜀汉的国力有关。蜀汉总人口才100万不到,诸葛亮最大的一次出兵总共出兵10万人,这等于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而汉中距离产粮中心成都数千里,中间还有大量的山地,汉中再出祁山还有一段500多里的无人区。这使得蜀汉必须再征调30万人来做后勤!基本上就是整个蜀汉能够动的人都动了,这对国家财政的负担之大可想而知。诸葛亮不是舍不得放权,只是因为穷的!

除了国穷之外,责任也是大大的压力!诸葛亮耗费如此之大的代价来进行北伐,有取得成果还好,无功而返的话徒费国力,自己在国内遭到的非议也很大。所以,累能够死人,舆论压力也会死人!


优己


因《三国演义》的精彩演绎,六出祁山不仅成了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也成了诸葛亮与司马懿攻守对决的别称。

事实上,诸葛亮真正从祁山出兵伐魏的次数并不多。但这不重要,因为《三国演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咱们通俗认知中的三国,所以咱们还是按《三国演义》的路子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问诸葛亮寝食、政事烦简与否,进而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这是诸葛亮五出祁山时的精彩一幕,咱们不妨从一出祁山开始,来简单聊聊这两位高手之间的攻守对决。

蜀汉建兴六年,平定南中,恢复与吴联盟后,诸葛亮首次兴兵伐魏。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亲率大军向祁山方向攻击。

起初的局面非常乐观,在诸葛亮的攻势下,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更大的收获则是收服了姜维。

一时间,诸葛亮威震关中。

只可惜,关键时刻马谡掉了链子,失街亭,导致原本的赢局陷入难赢局面,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

同年冬天,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击败魏军之机,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遗憾地是,急攻未破,魏援兵杀到,诸葛亮半途而废,只好再次退回汉中。

一年后,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三出祁山,攻武都、阴平,击败魏援兵,占得这两郡后,诸葛亮留兵据守,自己率兵回师。

怎奈老天不成全,连日大雨导致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蜀援兵无法增援新占得的这两处前沿进攻据点,北伐又告失败。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率蜀军四出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一攻一守,棋逢对手。

诸葛亮欲决战,司马懿欲拖垮远道而来、军粮不多的蜀军。

诸葛亮有多神机妙算,司马懿就有多忍者无敌。

困局之下,诸葛亮只好用退兵的办法引诱魏军出击,但司马懿谨慎的要命,根本不入圈套,蜀军一停,他便扎营据守。

正当两人攻守拉锯时,受称帝谣言影响,诸葛亮只好班师回朝。

经过这四次北伐,诸葛亮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鞠躬尽瘁,再次出兵欲决战司马懿。

司马懿依旧想用持久守战拖垮诸葛亮。

耗不起的诸葛亮于是使出了很有名,但对司马懿来说就是小儿科的计谋,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妇人衣裙,企图以此激怒三国隐忍大师。

很显然,这不可能。

不仅不可能,司马懿借着被羞辱,来使心理麻痹松懈的契机,相反对诸葛亮使出了更高明的招数。

他用拉家常的方式和蜀军来使聊起了家常,就跟诸葛亮是他老友是的。

据《晋书·宣武纪》记载,他先问来使,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

使者不知其中有谋,实话实说,三四升。

司马懿跟着又问诸葛公政事烦累否?

来使有一说一,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

得到这两个答案,司马懿既而告诉身边人,诸葛孔明命不久矣。

这问题问的,意思是说司马懿听说诸葛亮一天仅吃三四升米,就断定他活不长了,挺神的!

其实真正神的是司马懿能寻机这么问。

诸葛亮已经是老对手了,出来坐着四轮车,满身沧桑病态,有这些基本情况,再加上这两个关键信息,一天三顿吃不下多少东西(三四升米也就小一斤的样子,在古代的军营中,这样的饭量实在算少,70多岁的廉颇一顿还能吃10升也就是1斗米,外加10斤肉呢)。

外加事无巨细,忧心忡忡,这样的老对手怎么不垮掉。

一个情急激将,一个不动声色探得虚实,这一轮攻守对决,应该算司马懿赢。

难得他在极度受辱下还如此淡定,淡定下还如此具有小处见真知的大智慧。


黑句本


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马懿却断定他活不长了,原因很简单,司马懿自己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但诸葛亮吃的少,并不是司马懿判断出诸葛亮命不久矣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以实现先主遗愿为己任,誓要“克复中原,兴复汉室”。从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在短短的六年时间内,连续发动了五次北伐。

他在第五次北伐时,屯兵五丈原,原本打算就地屯田,解决粮食问题,与司马懿打一场持久战,却因操劳过度病倒。最终,诸葛亮带着无尽的遗憾,病逝五丈原。

而这一切,均在司马懿的意料之中。

司马懿知道自己在战术上与诸葛亮对决,不占优势。所以,他拒有地利之便,凭借渭水之险与诸葛亮对峙。同时,蜀军运粮不便,而魏军却军粮无忧,适合坚守。

司马懿就是横下了一条心,决不出战,直到耗退诸葛亮为止。

诸葛亮自然也非常明了,久耗无益,不断派人到司马懿营前挑战,甚至给司马懿送去了妇人衣装,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不但不上当,还跟魏明帝曹叡演了一出双簧,“千里请战”。明帝自然明了,专门派使者辛毗持节制止魏军出战。君明臣能,这才是好团队。

到这里,其实诸葛亮必死无疑的端倪已经开始显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相较,实力相当,甚至略胜一筹,但后主刘禅相比魏明帝曹叡,明显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诸葛亮此次出征,孙权也率军十万进攻曹魏,但被魏明帝御驾亲征击败。孙权战败,带给了诸葛亮巨大的压力。刘禅的无能,进一步帮了曹魏,迫使诸葛亮不但要关心前线军务,还要时刻留心蜀汉内政。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诸葛亮缺少坚强后盾,被累死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诸葛亮为了速战速决,派使者去司马懿营中挑战。司马懿见了使者并不询问军务事宜,而是问诸葛亮的个人情况。司马懿明显就是想耗死诸葛亮,实际上他也得手了。

使者对司马懿说:“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

司马懿了解之后,就告诉身边的人:“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食少事烦”,这就是司马懿判断出诸葛亮必死的原因。

这种情况,哪怕拿到现代也是疲劳过度的节奏。

天天晚睡早起,睡眠不足;工作事务繁多,无论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处理,心情不免烦躁;还没有一个安稳的家,可以用来减压(诸葛亮的刘禅不让人省心呀);再加上谨小慎微的性格(诸葛亮的特点),自然是寝不能寐,而食无味了。

出现了这种状况,不要说司马懿了,稍微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能判断出来,此人命不久矣。至于吃饭多少,此时,还真不是关键了。比照现代很多疲劳过度的人,吃饭并不少呀,而且营养更丰富,补充的能量肯定是够的。诸葛亮的主要死因,还是心情压抑,过度劳累,身体透支造成的。

至于诸葛亮的饭量多少,史书上记载也不一致,《魏氏春秋》说是“数升”,《晋书》说是“三四升”,而《资治通鉴》中又说是“九升”。

东汉一升大概是现代的200毫升,4升熟米,换算一下大概是600多克米饭,也就是一斤多米饭吧。饭已经够了,我们平时打饭也是二两,四两的。但是,少了菜的能量,这就不够了。

因此,司马懿凭借经验,了解了诸葛亮“食少事烦”,足以算出诸葛亮短命了。


奕天读历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按照现在的情况来说,一个人一天吃一斤米,吃的不算少,那是因为,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会吃很多的菜,古代的时候基本只有主食,像诸葛亮这样的大官,应该还能吃点鸡腿、马肉什么的。正常来说,古代的人,吃的米饭肯定比现代要多一点,所以,一天吃一斤米放在古代肯定是少的。

至于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天只能吃一斤米,然后断定诸葛亮活不久也是有道理的,在古代缺乏医疗技术水平的时代,那是一不小心就死了,比如刘表就是在得知曹操要发兵后“背疽发作而身亡”,其实就是后背长个疮,一着急一上火,严重了就死了。

司马懿是“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典型代表,在三国时期,能够活到73岁,可以说是非常注重养生了,通过诸葛亮的饮食起居状况判断诸葛亮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能只是养生的角度去回答,更多的还是要从诸葛亮身上去找寻答案。

关于诸葛亮,我们需要摆脱《三国演义》等文学艺术形象,更多的还原他的历史形象。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前后五百年都了如指掌的神人,说白了,诸葛亮就是一个有点能耐的书生罢了,在出山投靠刘备后,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在赤壁之战中提出连吴伐曹,帮助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在宏观战略上的研究是有一定心得体会的,这也是刘备看重诸葛亮的主要原因,至于在具体带兵打仗上,刘备从来没有领过这位“军师”,都是自己去打架,诸葛亮在后方筹钱筹粮“运筹帷幄”。

刘备死后,由于法正等人已死,蜀中只有诸葛亮这个人才了,诸葛亮才得以掌管蜀国的军国大事,前面我们说了,诸葛亮是在宏观战略上有一定水准,然而开始管事后的诸葛亮一直都是着手于细微处,“事必躬亲”,使得诸葛体弱多病,未老先衰,干自己不擅长干的事情才是最劳心劳神的,诸葛亮本身就不擅长打仗。

六出祁山,效果越来越差,对魏国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反倒是对蜀国来说,劳民伤财,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很多人在评价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能力时,都认为诸葛亮比司马懿更厉害一点,其实,诸葛亮纵然才华比司马懿高一点,但是司马懿却是诸葛亮的克星,而且是专克。

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期间,就能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来,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体弱多病这个缺点,因此在对战中,司马懿采取了诸葛亮在对待南方夷族的策略“兵战为下,心战为上”,抓住这个弱点,避而不战,反而展开猛烈的心理攻势,然后从精神上打垮诸葛亮,很明显,最后诸葛亮是败给司马懿的。

诸葛亮在军营当中,事必躬亲,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交给别人,当诸葛亮的使者到司马懿的营中的时候,司马懿从来不提什么时候应战,反而是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这样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擥焉。”看到这里,估计司马懿放心一半了。

诸葛亮本身就体弱多病,然而率领数万大军征讨期间,连处罚士兵超过20杖都要亲自决断,可见诸葛亮平时工作量得多大,因此,诸葛亮拖不久已。

诸葛亮最大的心病,其实就是蜀军的粮草问题,这个一直未能彻底解决,像诸葛亮这样连士兵犯点小错误都要合计半天的人,当然晚上急的都睡不好觉了。

当司马懿问及使者诸葛亮的饮食情况时,使者说:“所啖食不至数升。”也就暴露了诸葛亮的身体健康情况,正因为了解诸葛亮,再结合当时的情况,司马懿断定 “亮将死矣。”

与此同时,司马懿更是派出两千多人在诸葛亮的营寨外喊“万岁”,命不久矣的诸葛亮听到这样的话,估计就跟当时诸葛亮气别人一样,暴跳如雷,司马懿将诸葛亮曾经用过的下三滥手段也用到了诸葛亮身上,最终使得诸葛亮心力交瘁。

双方仅仅相持三个月,诸葛亮就“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