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疫情對旅遊業影響巨大但預期相對樂觀

中國網2月21日訊 2月20日,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在《中國旅遊經濟藍皮書2020》網上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在目前“戰疫”形勢下,支撐旅遊經濟運行的市場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內旅遊消費存在築底反彈的很大可能性。引導旅遊經濟發展的產業基本面沒有消失,自我修復和研發創新的動能正在集聚。政策託底效應顯現,旅遊市場主體展開行業互助和企業自救。基於對政策面、需求側和供給側的綜合研判,中國旅遊研究院並不認為2020年旅遊經濟過於悲觀,基準預期繼續偏於相對樂觀。

戴斌指出,這次疫情對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都產生了影響,高度市場化的旅遊業是減收最大的行業之一。但不可以把停止有組織的旅遊活動和關閉旅遊景區,簡單等同於旅遊經濟活動的全面停滯。以春節七天假期為例,有組織的團隊和探親訪友之外的旅遊活動大幅度減少直至全面停止,但是節前到達目的地的團隊旅遊者、自助旅遊者和探親訪友的遊客,及其餐飲、住宿、購物、通訊等基本消費還是存在的。從統計數據上看,除夕至年初六,旅遊市場儘管同比減了四成有餘,但是還有近2.5億人次遊客、2800億元收入的市場存量。

來自中國旅遊研究院面向城鄉居民的專項調研表明:多數受訪者判斷疫情“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但總體可控”;71.5%的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後穩定一段時間會外出旅遊,20.7%表示疫情過去後儘快外出旅遊。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疫情終將過去,取消的旅行計劃,會在更美時成行。江西、湖南、廣東、河南、廣西、福建、安徽、內蒙古、北京、山西、河北等省市的受訪者疫後出遊意願更為迫切,多數受訪者的出行主要受時間因素制約。

中國旅遊研究院面向旅遊供給側的專項調研表明:受訪企業家和經理人員對全年旅遊業的總體預期從半個月前的悲觀為主,開始轉向相對悲觀和相對樂觀。受訪者中的54%認為風險可控能渡過難關,24%認為風險因企業能力而異,21%則認為風險加大、倒閉企業增多。半數受訪者判斷疫情將拉低全年旅遊經濟總量十個百分點,但是旅遊業仍將繼續領跑宏觀經濟。由此可見,業界對國內市場信心更足,26%認為疫後會迅速恢復,66%認為會延遲1-3個月恢復。70%表示疫情結束後即全力開展市場促銷,全面恢復生產經營。

“隨著發改、財政、金融、商務、文化和旅遊等宏觀政策和地方政府具體政策效應的顯現,旅遊企業信心得以重新積聚,並開展形式多樣的自救和互助行動。”戴斌如是說道。

基於對政策面、需求側和供給側的綜合研判,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國內旅遊人次分別負增長56%和15.5%,全年同比減少9.32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分別負增長69%和20.6%,全年減收1.18萬億元;一季度和全年的入境旅遊人次負增長51.7%和34.7%,國際旅遊收入負增長59.8%和40.6%,全年分別較上年減少5032萬人次和534億美元;一季度和全年的出境旅遊人次分別負增長42.6%和17.6%,全年較上年減少2763萬人次。

對於旅遊市場未來走勢,戴斌認為,現在還是處於防控疫情阻擊戰的關鍵時期,從國家層面看,全面放開有組織的旅遊活動、全面開放城鄉旅遊空間的條件尚不具備,時機還不成熟。

目前,一些縣區級、地市級和個別省級行政區域,在疫情研判的基礎上,對符合標準、程序、組織、管控等前置條件的星級和非星級大型旅遊度假酒店、旅館和民宿等旅遊住宿業、A級旅遊景區和非A級大型旅遊景區,經審批或備案得以復工復業。

戴斌認為,隨著工業部門的有序復工,也必然會產生交通、物流、住宿、外賣餐飲等生產和生活服務的保障需求。在確保遊客、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本著“一地一策、一企一策”的差異化原則,審慎穩妥地推進旅遊機構的復工復業,是可以探索實踐的。(伍策 元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