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擊制敵的正義懲罰

這是一篇讀書筆記,只闡述觀點,不摻雜政治。畢竟讀的是出版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僅此而已。


一擊制敵的正義懲罰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核擊日本》讀後感

當我從“百部好書”推薦書目中發現《核擊日本》這一書名的時候,自己的記憶回到了13年前。那時大學剛畢業,還沒有參加工作,偶然間發現常去的那家書店的新書書架上多了一套《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當時年輕思想激進,也許還帶著民族仇恨,選擇了一本《核擊日本》。通過閱讀,發現書中內容並非自已所想,讀書使自己瞭解了近代科學的進步,各國元首英明的決策,戰爭的殘酷。但是前段閒暇時將此書重新閱讀後,自己又有了新的認識:此書記載了文藝復興後科學的進步,物理化學在科技進步中的主導地位,多國科學家“生死競賽”爭當“原子彈之父”,侵略者罄竹難書的罪行,投彈者的正義使然,戰爭留下的心靈創傷以及科學家們的懺悔……下面結合自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講述一下戰爭背後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幾乎燒遍全球,為什麼美國要核擊日本?因為日本得罪了美國!為什麼只有美國可以核擊他國?因為一場成王敗寇的“死亡競賽”的贏家是美國!

在當時德、美英、日都在研究原子彈,而愛因斯坦因受德國納粹的迫害移民美國,註定成為納粹奪權後的最大過錯。1939年愛因斯坦上書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德國佔先。美國的成功,源自理論物理學家和科學組織家奧本海默,正是他負責籌組了“曼哈頓計劃”中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他組織領導了大批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研究、設計了首批原子彈,首枚原子彈於1945年7月16日凌晨試爆成功,也奠定了其“原子彈之父”稱譽。反觀德日,德國的實驗室在“曼哈頓計劃”中多次被摧毀,1944年11月,盟軍攻入德國,美國的“阿爾索斯”特遣隊證實德國的核研究還處於反應堆的研究階段,並沒有製造出原子彈。日本對原子彈的研究始終處於原材料匱乏狀態,同盟國德國對其輸送的鈾礦石在運輸途中艦船即被炸燬,後期德國在蘇德戰場已自身難保,更無暇顧及日本的請求。日本的實驗室在1945年春天美國對日本本土轟炸中,早已提煉不出一枚原子彈所需的軸。1945年4月1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去世,美軍派出160架B-29飛機表炸東京,日本製造原子彈的夢想徹底破滅。

在第一枚原子彈試爆的當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無法忘記日本軍國主義的嚴重挑釁,用紅筆在《珍珠港之難》中重重做了記號……“188架海軍飛機被炸燬,159架被炸壞,“亞利桑那”號、“俄克拉荷馬”號、“加利福尼亞”號戰艦被炸沉,“內華達”號被重創,“西弗吉尼亞”號拖著烈焰正在下沉,“賓夕法尼亞”號、“馬里蘭”號、“田納西”號都喪失了戰鬥力,三艘驅逐艦葬身魚腹,士兵傷亡5000多人”。杜魯門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只要日本不投降,美軍必須向這個邪惡的國家投下原子彈,根本不用提前發出警告。

我沒有去過日本,直覺告訴我,許多人都以為日本帝國主義是殘暴的、野心膨脹的,而日本人民是善良的、愛好和平的,但是讀過此書後,我對日本人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在二戰期間,很多日本人民是積極支持日本政府的侵略政策的。他們認為國土狹小導致資源短缺,資源豐富才是國力強盛的象徵,所以他們支持軍國主義對外侵略、對外擴張。尤其珍珠港事件後,日本舉國上下熱烈地進行了慶祝活動,東京,大阪,橫濱,京都和奈良等地續三天三夜遊行慶祝。人們奔走相告,交相讚頌,全國沉侵在一片歡慶的海洋之中。在天皇宮外,參拜的人群如海,絡繹不絕。男人們高呼“天皇萬歲”,女人們也身著盛裝來慶賀,向皇宮深深鞠躬。在戰爭中,日本人民他們聽到最多的是他們的皇軍一個接一個的捷報,他們津津樂道的是他們的軍隊野蠻佔領別國領土,大肆屠殺當地人民,掠奪資源,搶搶劫文物。

其實,日本的國土可以免遭原子彈打擊。從1944年開始,面對中國軍民的全力反擊,美軍在日佔南太平洋諸島的打擊和收復,日本帝國主義節節敗退,早已喪失往日的英勇強悍作風和戰無不勝的思想,妄圖把木土防禦作為誓死反擊的最後一戰。此時,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亞洲戰事就會停息,但實質不然,在失敗來臨的前夕,日本仍在積極備戰。面對如此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的愚昧抵抗意志,如何去摧垮,是投下原子彈,以數萬平民的生命為代價?還是放棄使用原子彈,以犧牲幾十萬盟軍的代價進攻日本本土?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爭論的必要了。

原子彈的問世,徹底打破了在古希臘哲學中“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定義,也換來了階段性的世界和平。在科技取得突破的時候,我們要記住這些名字,卡文迪許、麥卡錫、道爾頓、門捷列夫、倫琴、克勒爾、居里夫人、盧瑟福……沒有前人栽樹,就沒有後人乘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