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脊樑”和《大唐西域記》

“中國的脊樑”和《大唐西域記》

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被稱為“民族脊樑”,但是魯迅先生對於另外一個人也用了同樣的評語。這個人就是唐朝著名僧人,玄奘。在聯合國《世界文化名人錄》裡面的中國人,除了孔子之外,便只有玄奘了。很多人對於玄奘的印象,大概僅僅是停留在《西遊記》裡面唐僧的那個形象中,那麼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大唐西域記》,還原一個真實的偉大的唐僧。

推薦書籍:《大唐西域記》

主要人物: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閱讀難度指數:★★☆☆☆

閱讀預計時長:7分鐘

玄奘其人的早年經歷
《大唐西域記》這本書
玄奘的功績

玄奘其人的早年經歷

玄奘大師俗家姓陳,本是長安一戶書香門第之後,但是他的命運比較不幸。其母在他五歲之時便撒手人寰,十歲其父又不幸去世,因此玄奘法師十三歲之時便出家了

。他在二十歲之前便四處遊學,被稱為“千里之駒”。在遊學的途中,他不僅學遍了當時已經傳入中國的諸多經典,而且融匯貫通,在青年時就為人講經說法。

但是玄奘大師當時對於《瑜伽師地論》存有很大疑惑,他遍訪名僧,都沒有搞清楚問題所在。恰巧此時有西來的僧侶告訴他,在佛陀的出生地印度,有一座學術氛圍極為濃厚的寺廟—那爛陀寺,裡面的高僧戒賢法師是當世大德。玄奘大師便有了西行求法的願望,但是這在當時是不被允許的。

當時的大唐是禁止私自出境的,所以《西遊記》裡面我們看到的御弟哥哥是不可能存在的。很多人都勸唐僧打消念頭,認為此去必定是凶多吉少。但是玄奘在反覆思量之後,還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我先發願, 若不至天竺,
終不東歸一步。今何故來?
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

從此,大唐的寺廟裡少了一位講經說法的大法師,西域的流沙中多了一個風餐露宿的求法者。

《大唐西域記》這本書

大唐西域記》這本書記述了大師十九年西行的全部經歷,他所親歷的國家達到一百一十個之多,還有幾十個並未親自前往但是聽聞的小國。這裡我要著重強調一下,當時的印度和現在的印度並不重合,印度這個國家在歷史上一直是邦國林立的。所以,大師記述的一百多個國家,除去西域諸國,大部分還是在印度本土的。當然,書中的印度在地理上和今天也是不重合的,它包括了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克什米爾等等地區,這裡不提。

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去理解或者是看待《大唐西域記》這本書,因為裡面的內容實在是過於豐富。它不僅僅有各地的氣候、人文、景觀、風物、語言、習俗、宗教等等詳細記載,還有各種各樣的傳說以及神話故事。同時,玄奘大師在經歷不同國家之時,也受到過很多國王的禮遇。所以,

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本遊記,一本地理學著作,一本歷史學著作,甚至可以當做小說來看。

佛教產生於印度,但是在印度消亡。印度這個國家比較奇葩,它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所以它的佛教史上的很多遺蹟都是靠《大唐西域記》這本書上的記載去發掘的,同時它的歷史上的很多事件的復原,也是根據這本書。都說《紅樓夢》偉大,《大唐西域記》這本書耐心讀下去,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玄奘的功績

關於玄奘的功績,那實在是太多了,歷來對於他的評價都是相當高的。他是一位偉大的旅行家,一位偉大的翻譯家,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一位偉大的外交人才.......這裡我們主要探討的,是玄奘大師在翻譯和佛教上的貢獻,因為玄奘這個人終究還是佛教史上繞不過去的任人物。

“四大譯經家”裡面,玄奘、鳩摩羅什、真諦、不空,個人認為玄奘和鳩摩羅什是可以並列第一的,

當然,要是揪得細一點,我還是願意給鳩摩羅什一個更高的位置。無論是從佛經翻譯的數量還是質量上,玄奘大師都可以稱得上是偉大。玄奘大師共譯出佛經千餘卷,其中《大般若經》就有六百卷。玄奘大師的譯經力求準確,雖然有時候繁瑣,但是他確立的”五不翻“原則,一直到了今天還在使用

在佛教地位上,玄奘大師是開宗立派的人物,創立的“唯識法相宗”可以說是中國佛教哲學的頂點,從玄奘以後,再也沒有如此高深的理論出現。佛教在義理上開始走下坡路,走禪宗那種口號式的路子。可惜的是,法相宗只傳到了窺基,就失傳了。

捨身求法,九死一生,這種精神,永遠值得後輩學人所敬仰。

“中國的脊樑”和《大唐西域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