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名將李靖,為什麼不參加“玄武門之變”呢?

菩薩我想對你說


玄武門之變這一事件家喻戶曉,不再贅述,歷史背景也都有所瞭解,雖然李建成被史書寫的一無是處,但畢竟是當權者的授意而為,兩個出色的接班人為了皇位爭的你死我活,為什麼被稱為大唐第一戰神的李靖卻選擇中立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

1、李靖這個人:他並非李世民嫡系!李靖是關隴集團軍事方面的代表,舅舅是前隋名將韓擒虎,李淵晉陽起兵反隋時,李靖喬莊成囚徒去向隋煬帝告密,不光沒成功還在長安被李淵活捉,在刑場上李靖大聲疾呼:“明公舉義兵,本為天下除去暴亂,怎麼沒有完成大事,而已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淵和李世民都很賞識他的膽識,被李世民招入幕府,用做三衛;後來李靖跟隨李世民征討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正式展示其軍事才華,和李世民的交集只有這麼多,除此無他,和李建成的交集就更少了;

2、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公元626年,而李靖是公元571-649,那時候李靖已經55歲,以他的軍事才能,保持中立的話,日後誰繼承皇位都會重用他,他沒有必要蹚這趟渾水,而且武德朝廷內部支持李建成的佔多數,雖然李世民有謀臣良將,但鹿死誰手未可知也,他只要做到忠於大唐就萬事大吉了,別忘了另一個戰神李勣也屬於中立;

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恰恰提現了李靖的高明之處,保持中立、明哲保身;李世民登基後,重用李靖,得以建立不世功勳: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歷任兵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封衛國公!貞觀二十三年病逝,享年79歲,冊封司徒、幷州都督、諡號“景武”、陪葬“昭陵”,結束其傳奇一生;

李靖不光具備軍事才華、還有審時度勢預判形勢、政治才華同樣遊刃有餘、不愧是大唐第一名將!






80後老申


說李靖是唐朝第一名將顯然有些言過其實了,唐王朝自太原起兵始便不斷吸納、延攬人才,說猛將如雲並不為過,諸如程知節、尉遲敬德、秦叔寶等等,比比皆是。甚至連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死於“玄武門之變”的巢剌王李元吉也都是一等一的悍將!據說李元吉曾經與尉遲敬德比武,打了個平手……能和尉遲敬德這樣公認的猛將打個平手,足見李元吉的武力值還是相當強悍的。唐王朝的這些開國元戎們到底誰是第一名將?根本無法做到精確排名,或者說他們都堪稱一流名將!後來的所謂“凌煙閣功臣”排名,更多地也還是從政治角度進行的排名,而不單純是能力或軍功。

李靖何許人也

李靖,和唐王朝的宗室一樣、也出身著名的隴西李氏家族。但是,李靖家這一支和河間元王李孝恭那些遠支宗室相比,與唐王朝大宗的血緣還要更加疏遠得多!大概其就是那種出了不知道多少服的同宗吧……因此,李靖雖然姓李,卻沒有被納入唐王朝狹義宗室範疇。李靖的祖父李崇義(非李孝恭之子)曾經擔任過殷州刺史、父親李詮曾經擔任過趙郡太守,算起來李靖也是一位“官N代”了。李靖的孃舅則更加出名,他就是隋王朝的名將韓擒虎!由此可見,李靖家的背景還是相當驚人的,遠不是程知節、尉遲敬德那些人可比的。尤其是在那個講究門第的時代,李靖作為關隴世家子弟,各方面都是擁有很大優勢的。

因為擁有關隴世家背景、孃舅又是隨隋煬帝楊廣滅陳的名將韓擒虎,李靖很早便進入了隋王朝的國家機關,擔任長安縣功曹,之後步步高昇……因為孃舅韓擒虎的關係,李靖雖然官職不高,卻能經常和尚書左僕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這些高官“近距離接觸”!而且頗得這二位的賞識。後來,李靖調任馬邑郡丞,在時為隋王朝唐國公、太原留守的唐高祖李淵帳下與突厥作戰。隋末,天下大亂,李淵也四處招兵買馬、蠢蠢欲動。機警的李靖很快便發現了李淵“謀逆”的苗頭,於是將自己偽裝成囚徒,奔赴江都向隋煬帝示警。結果,剛走到長安,關中地區便已經徹底“天下大亂”了,李靖也只得滯留長安……

不久之後,李淵在太原起兵,隨即便攻陷了長安,滯留長安的李靖成了李淵的俘虜並且被送上了斷頭臺。就在快要人頭落地時,李靖學著當年的韓信高喊了一句韓信曾經用來保命的“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具體內容略有不同,但意思大體一致)就這樣,李靖竟奇蹟般地保住了性命,並且獲得了李淵的重用、被納入了李世民的幕府之中、“用作三衛”。當然,或許李淵也就是做做樣子,順帶著試試李靖的成色,根本沒打算真殺了他。

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李靖雖然歸時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節制,但大多數時候,李靖的直接長官卻是李淵的堂侄、時為趙郡王的李孝恭!換言之,李靖只是李世民名義上的下屬,卻不是李世民的嫡系。他的角色更側重於國家層面,李世民對他的所謂“器重”也更加側重於國家層面,這是李靖與程知節、尉遲敬德等人最大的區別。從某種意義上講,作為關隴世家子弟的李靖,對他而言誰當皇帝並不那麼重要。李世民當皇帝他有大好前途;隱太子李建成當皇帝,他同樣有大好前途……

李靖為何不參加“玄武門之變”

前面說到了,作為關隴世家子弟的李靖,對他而言誰當皇帝並不那麼重要。而且,他本就不是李世民的嫡系,李世民當上皇帝,對他而言和李建成當皇帝區別不大,不會獲得更大的政治利益。簡單說就是,誰當皇帝我忠於誰。李淵當皇帝我忠於李淵、李世民當皇帝我忠於李世民,如果李建成成了皇帝,我同樣忠於李建成!這是彼時關隴世家子弟的通病,他們不太願意涉足皇子之間的爭鬥,更在乎自身和家族的利益,李靖也不能免俗。

即便李靖彼時身處長安,恐怕他也不會輕易捲入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爭鬥。保持中立,二人誰當皇帝,李靖都可以屹立不倒。可一旦站隊了,成則賺的盆滿缽滿、敗則敗得滿門不存!雖然有利可圖,但風險實在太大了……更重要的是,彼時李靖根本不在長安,又怎麼參加“玄武門之變”?武德八年,東突厥頡利可汗率領十餘萬大軍越過石嶺、大舉進犯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太原。李淵隨即命李靖率軍駐守太谷,與幷州總管任瑰合作、協防太原。後來,因為突厥來勢兇猛,太原附近的守軍大敗、任瑰全軍覆沒,唯有李靖所部全身而退。不久之後,李靖調任靈州道行軍總管,繼續抗擊東突厥。直到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爆發,李靖一直身處抗擊東突厥的戰場之上,又如何分身回長安參加“玄武門之變”呢?

綜上所述,“玄武門之變”爆發時李靖正身處與東突厥對抗的戰場之上,根本沒有機會參加。再者說,即便李靖身處長安,以李靖的身份、背景,他也絕對不會輕易捲入皇子之間的爭鬥、不會參加“玄武門之變”,哪一方也不會參加!因為李靖本就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系,他屬於關隴世家集團,是關隴世家集團在軍事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北朝、隋唐時期,是否改朝換代、由誰來當皇帝,從來都不是關隴世家子弟們關注的重點……


農民工歪說歷史


李靖沒有直接參與到“玄武門之變”當中,是因為李靖並不是一個只知衝殺的武將。曾經是太子李建成重要謀士的王珪曾當著李世民的麵點評李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

隋朝影響時局的重臣,時任吏部尚書左僕射的楊素,曾拍著自己的坐床,意味深長的說道,"卿終當坐此。"

<strong>

李靖文武雙全且願意

立功立事,為什麼不選擇參與玄武門之變放手一搏呢?

早在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爆發的前夜即六月三日夜,命尉遲敬德持佩劍,帶著他的口諭,強令房玄齡和杜如晦見他。以往房玄齡二人曾經勸諫李世民早早動手,李世民猶豫不決,此次為了確保房玄齡和杜如晦節外生枝並展現他的決心,李世民對著尉遲敬德下達了死命令。

《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太宗大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揹我耶?"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觀其無來心,可並斬其首持來也。"

李世民的話自然含有氣憤的語氣,可是內心深處誰是他關鍵時刻可以倚仗的股肱之臣,誰是可以用金錢美女以及未來憧憬拉攏且必須要拉攏的人,心中早有了計較。

李靖還有徐世勣,卻都沒有位列上述兩方面之中。李靖不是不識時務,握兵觀望。富貴榮華,光宗耀祖,陰萌子孫,連綿不絕是李靖內心渴望的。還是在隋朝時,年輕的李靖就有一句話,經常掛在嘴邊,以至於人盡皆知。

《舊唐書·李靖傳》:"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

但是,他在玄武門之變前夕,依然拒絕了李世民好意。

《資治通鑑·191卷》:侯君集及尉遲敬德等,日夜勸世民誅建成、元吉。世民猶豫未決,問於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於行軍總管李世勣,世勣辭;世民由是重二人。

時為秦王的李世民開府治事,文有長孫無忌等十八學士,武有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一代名將。甚至退路已經安排妥當,派溫大雅入駐洛陽掌管文事,張亮率軍一千進發洛陽,沿途招兵買馬。縱然政變失敗,依然可以退入洛陽,重振旗鼓,大戰太子李建成。此時的李世民,正是李靖口中的遇主逢時,大展宏圖之時

可是,李靖究竟還是沒有點頭同意。

李靖“自鎖上變”西入長安,唐高祖李淵平定京城,李靖被擒。獲釋後,進入李世民幕府,跟隨李世民東征王世充。

《舊唐書·李建成傳》:由是皇太子令及秦、齊二王教與(李淵)詔敕並行,百姓惶惑,莫知準的。

父子四人的詔敕、令、教。三種命令並行,官員無所適從只能以先到的為準。期間,李世民准許淮安王李神通佔據洛陽土地,李淵恩准張婕妤之父擁有同一塊土地而其了爭執。李淵大罵李世民,非我昔日子也。李世民逞一時意氣,令李淵婕妤李神通三方皆氣憤不平。此時還是在武德四年。在此之前也就是武德二年,與李世民私交不錯,又在李淵身邊任職的劉文靜被處死。(貞觀二年,李世民給與平反。)

之後,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結盟,協力與李世民爭鬥,直至玄武門之變前夕。

以往賓客盈門,文武之才,絡繹不絕的場景不復存在,世民腹心唯長孫無忌尚在府中,府中唯一如漢朝陳平一般沒有底線的杜淹,也因“楊文幹謀反案”被貶出京城。謀士房玄齡杜如晦杜二人相繼受命出任朝廷官職。

反觀李建成外聯幽州大都督李瑗,幽州總管、鎮涇州的羅藝,內結封德彝,張德妃尹婕妤,並有齊王幕府東宮洗馬魏徵等人,背後又有李淵的支持。

武德五年之後,一向率軍出征的李世民被冷藏了起來,武德六年至九年基本上困在長安城中,取而代之是太子李建成以及李元吉。

李靖則跟隨在河間王李孝恭江淮地區大顯身手(高祖以孝恭未更戎旅,三軍之任,一以委靖。李孝恭多數情景充當監軍的角色),上書十策謀後取盤踞在江淮的蕭銑、輔公祏,而後率江南兵一萬北上抵禦突厥。

這個時候,幷州總管張公瑾大敗,投奔駐紮太谷的李靖。李世民受命救援,但只有數十人跟隨,剛到達蒲州,突厥便與李淵達成和議,退兵了。李世民也退回了長安。

張公瑾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抬手打掉了李世民用來占卜的用具。可見,張公瑾在秦王府中地位。

李靖與李世民來往並不多,只在東征王世充的數月時間內有過重疊以及張公瑾的描述。李世民非常瞭解李靖,李靖卻不知李世民究竟是何打算。

李靖突然接到聯合的訊息,李世民此時的勢力已經不如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聯合,正在奉命抵禦突厥的李靖自然不敢貿然答應。


唐代丹藥


李世民對李靖有恩,李靖也的確可以給予李世民直接的強大武力支持。但事實上,李靖在玄武門之變中卻按兵不動,做出了一個聰明的選擇。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時間地點有衝突,事出突然來不及

玄武門之變時李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在抗擊東突厥,來不及參與玄武門之變。況且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準備是很充分,但發動時間掌握在太子一黨手中,李世民是個軍事家,深知敵未動,我不動,敵若動,我先動的道理。當時的情況,李靖一時半會兒趕不回去。

2.身份不符,輿論不利。

秦瓊、程知節、尉遲恭眾人乃秦府家將,參與玄武門之變,等於是家臣維護主人的戰鬥,符合當時諸人的身份。

而李靖、與李世民雖有名分高低之別,身份卻非秦府家將,當時所任職務論,乃是朝廷的大將,李靖若直接參加玄武門之變,那麼玄武門之變的性質就不再是皇位繼承權的爭奪,而是謀反了。

若以謀反論,無論是太子黨還是秦王黨都不願意看到,也不會去做,當時唐帝國並非四海昇平,內部不能自亂陣腳。因此李靖作為北方大將就不會以直接武力的方式參與到這場皇權繼承之爭中。

3.李靖十分重視自己的名聲

李靖儀表堂堂,善用謀略,有儒將之風。本外是隋將韓禽虎的外甥,被李淵俘虜後,起初誓死不屈,差點被李淵殺死,但李世民重其才華,後李靖在收復南梁政權時立下不世之功,才被重用。

李靖是個很有氣節的人,降唐已經在他心底認作是對隋王朝的背叛。若再加入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等同於背叛大唐,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畢竟,歷史上呂布這種三姓家奴一直是被後世英雄鄙夷唾棄的。

李靖,怎麼可能會做第二個呂布呢?

4.李靖的中立態度,其實是幫了李世民

早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李世民已私下將計劃透露給李靖了。李靖做出了一個聰明的選擇。

長安在玄武門之變時,高祖李淵手裡並無可用之兵,實際上處於孤立無援狀態。而太子黨當時的戰鬥力是強於秦王黨的,李世民若不採取出其不意的方式,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李靖等帶兵將領在外駐守,做旁觀者,按兵不動,實際上是有利於李世民兵變成功的。

事實上,李世民也做到了。李世民也很感激李靖,畢竟不論他出兵與否,都讓他達到了目的。當然不出兵對他二人都好。

【斯蒂芬林奇,2020年2月18日】圖片源於網絡。


斯蒂芬林奇


堪稱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來源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帶領手下的天策府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瑾等斬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而逼迫李淵讓位,坐上了龍椅,史稱唐太宗,年號貞觀。

李世民登上皇位後,對大舅子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大加封賞並重用,而作為大唐的軍神李靖同樣在貞觀朝得到了重用,而李靖並未參加玄門門事變,這是為什麼呢?

一、李靖的性格原因,決定了他不會去冒險參加玄武門事變

李靖的性格沉穩,對任何事都是深思熟慮,從他作戰未嘗一敗而成為大唐的軍神就可以看出來,沒有把握的事情從來不去做,即便是當初李靖告秘差點被李淵斬殺,而李世民救他一命的份上,他都不會去冒險參與玄武門事變,這是性格原因。

二、條件不允許他參加玄武門事變

《唐書》記載:"八年,突厥寇太原,以靖為行軍總管,統江淮兵一萬,與張瑾屯大谷,時諸軍不利,靖眾獨全……"。因此玄武門事變時,李靖為靈州行軍總管,與突厥正在鏖戰,是沒有條件參與玄武門事變的。

三、李靖根本不需要參與玄武門事變來獲取榮譽


李靖的兵法韜略在眾人心中是極為敬仰的,在玄武門事變前,李靖已經深得朝廷重用,多次任命為行軍總管攻打突厥,爵位也已經位居公侯,已經身居高位的李靖根本不需要參與玄武門事變來獲取榮譽,因為不管是李建成登上皇位還是李世民登上皇位,都只會重用他,所以他不需要冒險參與玄武門事變。

四、李靖雖未參加,實則已默許

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勸李世民發動政變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猶豫不決,於是與當時的靈州大都督李靖商量,李靖沒有答覆他,李靖已經完全知曉了李世民的計劃卻沒有向李淵或李建成洩露,其實相當於默許偏向於李世民的發動政變。

結論

李靖戰功卓越,極為擅長用兵,可謂是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他雖未參與玄武門事變,但是他為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了大唐的軍神,位居兵部尚書,封為衛國公,被列為凌煙閣二十四臣之一,可謂是名垂青史。


絕塵的時光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題主大概想問的是李靖曾經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作三衛,那麼他為什麼沒有參加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呢?

其一,李靖於武德八年八月被任命為靈州道行軍總管,那麼在武德九年六月發生“玄武門之變”時,李靖應該還在外帶兵,不在長安,所以他是不可能親身參加玄武門之變的。


其二,既便不能親身參與,其實也是可以幫著謀劃和支持的。但李靖對李世民發動的政變從始至終都是保持沉默的,並沒有給予支持。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個我們也可以分為幾個方面來說。

從個人利益出發,李靖沒有必要支持李世民。

我們來看一下參加玄武門之變的人都有哪些?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侯君集、杜如晦等人。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幕僚,與李世民是拴在一根繩上的螞蚱,太子建成要打擊李世民,都是先打殺這些人著手的。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若是李世民敗了,他們都死無葬身之地,要想平安、富貴,必須要助李世民贏得這場爭奪戰,所以他們不遺餘力的支持李世民發動政變,甚至在李世民還在猶豫不決時,他們是輪翻的勸李世民要早日行動。李靖跟他們的情況卻不同。李靖雖說曾經是李世民的麾下,但那只是在早期。後來李靖大都是跟在李孝恭麾下,而且到武德九年的時候,李靖在朝廷和軍中的名望已經很高了,其實此時的他已經不是李世民的親兵,而是非常受李淵器重的一位大將,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參加皇子們之間的爭鬥對他都是有害無益的。事實上既便李世民軍權在握,但是在與太子李建成的爭鬥中也不是穩贏不輸的,所以參加玄武門之變還是要冒很大的危險的。李靖完全沒必要冒這個風險,若是李世民贏了他不會受什麼影響,既便是李建成贏了,因為他不是李世民的親信,所以李建成應該也不會為難他,所以無論最後誰贏,他還都是被器重的大將軍,那麼他還有必要淌這趟渾水嘛!



李靖是一位將領而不是政客。

李靖骨子裡是一位將領,他想的是用軍功換榮華富貴、個人榮譽,並不願意參與到政治鬥爭中去。

綜上所述,我們也就理解為什麼李靖不參與玄武門之變啦!


孔六十三


在唐朝剛建立初期李淵執政,李建成作為嫡長子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也是現任太子。李建為李淵所建立的功績僅少於李世民,他的主要責任是父皇指派在後方徵兵納糧、招攬人才、管理後勤政務,也是李淵有意培養的李建成對治國策略歷練。

李世民為唐朝建立的功勳最大,在帶兵打仗知人善用,治軍、治政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也不是甘居二線的主。由於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步步緊逼,讓李世不不得不採取行動。在玄武門事件中,李靖沒有參加是有具體原因的。

(1)李靖和李世民都是各自一方統帥的將領,玄武門事件突發時間很短,具體時間是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靖正在靈州道帶兵抗擊東突厥。

九年,突厥莫賀咄設寇邊,政徵靖為靈臺州道行軍總管。頡利可汗入涇陽,靖率兵倍道走臺豳州,邀賊歸路,既與虜和親而罷。

李靖帶兵在外,不可能參與玄武門之變。就說接到李世民的通報,也不能帶著殺頭的危險違抗軍令來參加玄武門事件,這樣的危險係數太高,不可能帶兵入城,就是他本人進來也起不了多少作用。

(2)不便於參加,李靖是隋朝將領,攻陷長安時,李世民救下後,由於他的領軍作戰指揮比較突出,李淵讓他帶領一支軍隊在外面爭討。李靖忠心於唐朝,不願意偏向哪一方,由太子和李世民任何一方坐上的皇位,他都能被重用,他是站在中立。

(3)李世民也瞭解李靖的處境,玄武門事件之前,李靖還不是李世民的嫡系,只要他站在中立,不偏向太子李建成就是最大的利好。

(4)李靖當時的職位是一方統軍作戰的統帥,是朝廷的大將,玄武門之變的性質是家族權力鬥爭。李靖的加入性質就變了,變成內戰爆發,李世民也不願意讓事態發展太大。

所以說,李靖作為唐朝第一名將,又在外帶兵打仗,抗擊匈奴,不便於參加玄武門事件。作為統軍大將是朝廷的棟樑,他不可能輕易偏向任何一方,站在中立是最好的選擇。李靖帶兵參加就把事態嚴重了,發展成局部內戰,這一點也是李世民所要考慮的。


斌哥居丹霞


你好,很高興有我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我是阿瑞看影視。玄武門之變是發生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公,侯君集等將軍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1.在玄武門之變之前,秦王李世民曾詢問過大都督李靖,可是李靖並沒有回答,並請求離去。李靖在外面領兵,不適合參加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封李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也就是讓李靖去防禦北方的遊牧名族。李靖經常領兵在外,參加玄武門之變自然缺乏客觀條件。

2.李靖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臣子,所以在他的心裡嫡長子繼承製度才是名正言順的,只不過應為李世民對自己有活命之恩,也就沒有高發,李靖只忠於朝廷而不是個人,在她的眼裡無論誰當皇帝都不重要,天下蒼生驅除外敵才是第一要務,李靖的一生充滿大義,也就是因為這種品格才造就了大唐盛世。

3.如果李靖當時支持秦王李世民的話,會讓歷史上留下負面的評價,李靖很看中自己的名聲,以及後人的評價,李靖是玄武門之變保持了沉默,這讓唐高祖李淵一度非常被動,讓唐高祖孤立無援,只能冊封李世民為太子,在李世民看來只要不支持李建成太子,李世民應該就是滿意的。

4.在秦王李世民登基以後,也重用李靖,李靖率領軍隊南征北戰,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併成為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官位也是步步高昇,最後被封為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治軍作戰經驗豐富,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國代歷史上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還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成為實至名歸的唐朝第一名將。

這就是我個人的看法和理解,希望能有所幫助,謝謝


阿瑞看影視


大唐

開國帝君太祖李淵生四子:建成,世民,元吉,元霸。

。長子建成文弱書生;次子世民領兵將帥;三子元吉奸滑之徒;四子元霸武勇傻伉(早死)

。李淵對立儲問題,沒有主見,久拖不定,他也知道廢長立幼,是趣亂之道。但是次子世民對立國的軍功最大;由於三子元吉的奸窄,長在大哥同二哥之間離間矛盾,建國後世民手下有很多瓦崗派的門將,當然希望主榮臣貴,世民在大哥和三弟合壁都次謀害未成,世民門將都看在眼裡,如果世民被廢,他們為大唐出生入死,都要泡湯,故唆使世民痛下決心發動玄武們事件,雙方兵力差距較大,李建成手下只是一批御前校尉,京都城防兵馬,可李世民手下都是能爭慣戰的大將,略作爭鬥建成,元古落敗逃走,被尉遲恭快馬加鞭追上,各打一鞭,雙雙落馬,然後瓦崗門派督促世民下手,世民命令殺,尉遲恭再各補上一鞭全部完蛋。

。事後,世民叩見父皇李淵,李淵聞報一命烏呼!世民稱帝。

。要問大將李晴為何沒參於,因李晴是李淵手下的老將,他沒參於諸子的派系鬥爭,所以也沒參於玄武門慘案。此案責任在有李淵怕事,結果還是出了大事。這事件也是必然性,只是時間問題。


老龔166916589


一方面,在玄武門之變時,李靖在外領兵,不適合參加玄武門之變。公元625年,唐高祖李淵調李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也即讓李靖去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

因此,作為領兵在外的將領,李靖不像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等人處在都城長安,自然缺乏參加玄武門之變的客觀條件。當然,可能有人說了,李靖如果想支持李世民,完全可以在玄武門之變時帶兵前往都城長安。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李靖真的這麼做的話,那麼,玄武門之變就不是一場奪嫡之爭了,而是謀反了。

因為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等人作為秦王府的文臣武將,參與其中是比較合理的,也即玄武門之變可以視為李世民爭奪太子之位,所以除掉李建成的一場兵變,這場兵變只在唐朝都城之內,沒有引發更大的戰爭。但是,李靖在當時不是秦王府的將士,而是唐朝的靈州大都督。因此,李靖如果帶兵前往長安的話,不僅會改變玄武門之變的性質,也會讓唐高祖李淵難以接受。

進一步來說,李靖如果率軍支持秦王李世民,也會讓在歷史上留下負面的評價。李靖儀表魁偉,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晉陽起兵後,效力唐朝。李靖作為原先隋朝的臣子,歸降了起兵的李淵,已經是對隋朝的背叛了。如果再參加玄武門之變的話,李靖可謂又背叛了李淵。如果反覆無常之人,自然讓人聯繫到漢末三國時期的呂布,因為多次背主求榮,呂布的歷史評價自然是非常負面的了。

所以,愛惜自己名聲的李靖,選擇在玄武門之變中保持中立,自然是可以理解的選擇。另一方面,在筆者看來,李靖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也即保持中立的話,實際上是偏向於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已經向李靖暗中透露計劃了。對此,作為唐朝的將領,李靖應該將這一情況告知李淵的。

最後,但是,李靖在玄武門之變前保持了沉默,這讓唐高祖李淵一度非常被動,因為李靖等在外領兵將領的沉默和中立,讓唐高祖李淵可謂孤立無援,只能冊封李世民為太子,並最終將皇帝之位讓給了太子。所以,在筆者看來,只要李靖不支持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已經非常滿意了。在玄武門之變後,李靖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畢竟,對於李靖這樣的名將,李世民自然不會冷落。

在此基礎上,李靖繼續率軍南征北戰,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併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並且,李靖的治軍作戰經驗,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今多已失傳。因為李靖在軍事上的成就,其得以在唐玄宗這位皇帝在位時配享武成王廟,位列武廟十哲,成為實至名歸的唐朝第一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