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屯兵新野到坐擁荊南四郡,養成類英雄劉備的進化之路

被曹操奉為唯二英雄的劉備為何在新野沉澱七年。

劉表剛死,諸葛亮勸劉備奪取荊州,劉備為何不從。

拿下荊南四郡,劉備梟雄氣質大器晚成。

↓ ↓ ↓ ↓


從屯兵新野到坐擁荊南四郡,養成類英雄劉備的進化之路

一、劉備棄汝南,屯新野。

在劉備放棄汝南之前,還是屬於附庸袁紹的一股勢力。在袁紹與曹操對峙官渡的時候,以騷擾的方式打擊許昌南部諸縣,但是被曹仁擊敗。

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闢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

就在這時,劉備打算離開袁紹。離開袁紹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江東的孫權,一個是荊州的劉表。為何劉備選擇劉表,而不是入主江東?

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江表傳曰:初策表用李術為廬江太守,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

典略曰:輔恐權不能保守江東,因權出行東冶,乃遣人齎書呼曹公。

孫策剛亡,孫權少年即位。不僅廬江太守李術依靠江東大族趁機獨立,內部宗親通敵,而且孫氏只是佔領會稽等五郡,人心不穩,實力可以說是並不強大。

按理來說,劉備應該趁機南下江東,佔領一城半城。以劉備好結豪俠的個性,那些後來加入孫權陣營的新秀,指不定會加入誰呢。

其實不然。雖說曹操深陷北方戰場,但仍不往恩威並施於孫權。

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

江表傳曰: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

先是上表朝廷,封孫權為討虜將軍、會稽太守,承認孫權集團的存在。擊敗袁紹,曹操坐實北方第一霸主之後,又責怪孫權沒有派兒子入京為質。這時的孫權已經是坐擁六郡,四方穩定,依然是懼怕曹操,要不是周瑜的出現,早就把孫策的兒子送給曹操當作人質。所以劉備沒有選擇南下江東是對的,因為孫權集團容不下劉備,也不敢接納劉備。

從屯兵新野到坐擁荊南四郡,養成類英雄劉備的進化之路

二、劉備屯兵新野,過上了最安穩的七年(公元201年至208年)。

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

七年,就打了一次仗。把諸葛亮急的,還質問劉備:

魏略: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

不過劉備畢竟是寄人籬下,天下十三州,除了新野,沒有他的一席之地。哪怕是荊州豪傑歸附,實力日益壯大。再者,劉表性緩,不曉軍事,這才是關鍵所在。

早在北方雙雄對峙官渡期間,韓嵩及劉先就勸過劉表:

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

從屯兵新野到坐擁荊南四郡,養成類英雄劉備的進化之路

劉表既不附庸,也不趁機擴張領土,甚至一度想殺死韓嵩。到了劉備來投,劉表只是表面好好先生,背地裡小心防範。更何況有了張繡降曹的前車之鑑,令劉表因此丟了宛、南陽兩大地盤,因此即便是曹操虛國北征烏丸,都不願意偷襲許都,生怕劉備藉此壯大,再有此劫。

於是在曹操徹底掃清袁氏餘孽,統一北方後,諸葛亮就提出對應的政策:

魏略: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

登記人口,充實軍力,以備曹操南下之戰事。最顯著的效果就是: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三、但是給劉備預備的時間太短,加上劉琮的不告知,令劉備措手不及,幾近殆盡。

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

自韓嵩、劉先等人勸劉表要麼附庸其強,要麼趁機擴張的時候,他們的說辭更是偏向附庸其強,還明確指出附庸曹操。而且韓嵩是一而再的勸說劉表,讓劉表不得不懷疑韓嵩早就通敵曹操,是曹操派來的說客,所以才一度想殺了韓嵩。從這開始,荊州就多了降曹派的存在。

劉表死後,劉琮在蔡氏的擁立下繼承荊州刺史。面對曹操南下,年幼的劉琮一度表現的態度是抗曹。

越、嵩及東曹掾傅巽等說琮歸太祖,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

特別是傅巽,提出三個降曹的觀點:

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

在傅巽的觀點中,曹操儼然代表是朝廷,是正統。以楚地抵抗國家,以劉備抵抗曹操,是必亡之道。何況劉備不是屈就人下之徒。於是乎,劉琮還是舉州投降了曹操,導致曹操南下荊州,完全沒有遇到抵抗,並且是一路追擊劉備。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及於當陽之長坂。

從屯兵新野到坐擁荊南四郡,養成類英雄劉備的進化之路

因此,在劉備過襄陽時,諸葛亮曾勸劉備應趁機奪取荊州,甚至有人還勸說劉備綁架劉琮及荊州官吏到江陵,挾劉琮以令荊州,都被劉備否定。


四,拿下荊州四郡,劉備方才坐實梟雄的頭號。

從屯兵新野到坐擁荊南四郡,養成類英雄劉備的進化之路

一路南奔,後經關羽數百艘船及劉表長子劉琦萬人的接應,劉備得以安全抵達夏口,與正在觀望時局的孫權隔江相望。這時,出現一關鍵性人物:魯肅。他毛遂自薦,以弔唁的身份,刺探荊州虛實。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如果劉備、劉琮、劉琦齊心協力,則兩家互為結盟;反之,則圖之。這是魯肅最初的想法,只是他路行一半得知,劉琮早已投降曹操,因此他調頭去拜訪了劉備,提出聯合抗曹的建議。

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

從屯兵新野到坐擁荊南四郡,養成類英雄劉備的進化之路

雖說江東也是早有降曹派,好在主公孫權聽得進去,才有這麼一出孫劉聯盟火燒赤壁的好戲,才有五萬聯軍戰勝二十萬大軍的精彩戰役。

在曹操兵敗烏林後,一路北退,留下曹仁鎮守江陵。劉備與周瑜繼續追擊,曹仁退守南郡,兩軍隔江相望。

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後,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肋,瘡甚,便還。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周瑜在前線與曹仁作戰,劉備轉頭南下,以劉琦為荊州刺史,順利拿下荊南四郡。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

從屯兵新野到坐擁荊南四郡,養成類英雄劉備的進化之路

有了荊南四郡,有了數萬部曲,這時劉琦病死,劉備就不再推脫,一躍成為強力的荊州新主。讓孫權一度害怕,並且進妹固好,結為姻親。基於這層關係,同盟加上親家,孫權向劉備提出取蜀的想法。

獻帝春秋曰:今欲先攻取璋,進討張魯,首尾相連,一統吳、楚,雖有十操,無所憂也。

劉備哪能放任孫權取蜀,前有諸葛亮的隆中對,後又得荊南四郡,大業剛起步,怎能受制於孫權。因此劉備提出反對意見,然而孫權不聽,依舊派孫瑜率軍屯兵夏口準備入川。劉備只好作出反應,甚至動武。

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

天下十三州,曹操已經據得八州半,馬超韓遂據得雍凉二州,孫權據得揚州,劉璋張魯據得益州。劉備僅是荊州半州,更何況南郡還是跟孫權借的。對於劉備來說,孫權是同盟,雍凉又遠,眼下能成就霸業的也就益州。

所以面對孫權取蜀的行為,劉備可是連哄帶騙加威脅,才讓他放棄取蜀的想法。


結語:

劉備算是一個養成類英雄,從屯兵新野到坐擁荊南四郡,拒絕劉表謙讓的荊州刺史,不從諸葛亮奪取荊州到打著劉琦的旗號奪取荊南四郡,並且阻止孫權入川奪取益州。從一個附庸諸侯的勢力,到獨佔一方的強力諸侯,實為一個梟雄心路歷程上的質變。

英雄記曰:表病,上備領荊州刺史。魏書曰: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資料出處:《三國志》、《英雄記》、《獻帝春秋》、《魏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