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紓困,這是“窗口期”嗎?


地產紓困,這是“窗口期”嗎?


1.

戰"疫"還在進行中,但生活還要繼續,"一手抓防控,一手抓重建"。因為疫情,很多行業受損,經濟下行。近期,領導強調,"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可能意味著,目標是剛性的,後面的2-4季度,要把一季度失去的"補回來"。所以,各地開啟了"疫後重建"。


每次經濟有困難,特別是有災情或危機,大家自然想到地產。比如,2003年非典、2008年金融危機、2014-2016年(經濟有滑出底線的風險),地產都是"救世主"。去年,經濟就有壓力,年底還掀起要不要"保6"的爭論,並啟動"降準降息"。這次疫情後,地產會不會再次發力呢?


歷史會重演,特別是在地產。對近期多地出臺的房地產政策,媒體和業內紛紛冠以"救市"、"新政"和"刺激"等字眼。近日,多家媒體也諮詢我,是不是緊縮了三年多的地產政策,現在要反轉?一季度是不是買房的好時機?"領頭羊"恆大直升機撒錢,大家該進場還是等待?


2.

不過,我們還是要謹慎一些,先把政策思路、領導的想法搞清楚。

大家有沒有發現,相比過去幾輪樓市政策寬鬆,近期無錫、西安、江西、安徽、上海和天津等10多個省市的政策,有2個不同的特徵:


一是集中於對那些"受傷"的房企進行紓困。比如,按履約或合同規定,要在疫情期間動工、竣工、交付或繳稅等,現在延期了,不必擔責。目前看,新政還是在供給端,並沒有觸及與調控相關的需求端。


需求端的政策最關鍵,比如鬆綁限購、降低首付、退出限售、降低購房稅費等。我梳理了一下,10多個省市中,無錫的政策比較"激進",預售門檻都降了一大截,達到項目總投資額的25%,就可以預售了,但這也僅僅是對開發商的紓困,或許這個地方開發商的資金鍊緊張了。


衡陽也比較激進,對購房契稅給予補貼,但尺度不算大。當然,也有不明智的,比如江西和安徽的"紅頭文件",建議要放寬預售、限購、限價、降低按揭首付比例及降息減稅等等。不過,大家大可不必在意,發文單位是"房協"和"商會",他們靠開發商繳會費生存的。這要在平時,估計要被約談了,真的是妖言惑眾。現在,大家都忙著戰"疫"、復工復產,無暇顧及。


二是政策著力於"紓困",而不是"救市"。這絕非玩兒文字遊戲,紓困的意思是,對症下藥,哪類企業受疫情衝擊,就針對性地疏解困難;"救市"則是對整個市場進行救助。政策上,"救市"在需求端、供給端上同步發力。從過去經驗來看,"救市"的政策重點往往在需求端。


從10多個省市的地產政策看,遠談不上刺激或"救市",定向紓困的味道更濃。政策共性是,疫情期間地產項目各環節履約,統統延期,免除違約責任:土地出讓金延期繳納,稅費繳納延期,未按時動工和交付免責,到期貸款可展期。當然,疫情導致銷售"凍結",房企資金鍊緊張,少數城市(西安、無錫)降低土地出讓保證金門檻,預售資金提取和預售申請門檻。

地產紓困,這是“窗口期”嗎?

3.

很多人疑惑,為什麼還不"救市"?現在,售樓處、施工現場都停了,估計得到"一級響應"徹底解除後(大概得到3月左右了,悲觀的人認為,疫情餘波會延至二季度),才能開放。2月份,地產銷售跌了90%以上。原先估計,3月份會恢復到常態,但現在看,可能沒那麼樂觀了。


因為,論復工復產,有比地產更緊迫的,比如疫情防控行業(醫藥、物資),比如國計民生行業(吃喝拉撒、水電煤運)。前幾天,發改委說,口罩行業復工率76%。所以,這些都沒有100%復工,怎麼能輪到地產?說實話,為降低人群集聚,不給戰"疫"添亂,地產稍晚點復工吧。


所以,覺悟高、眼界寬的恆大,乾脆推到2月20日上班。而且,"無理由退房"後,馬上又推出了75折賣房,這可是史無前例的"直升機撒錢"。過去,儘管恆大逢年過節"必折扣",但我查了一下,最高折扣也只有8.2折(只有一次,多數是8.8折)。說明什麼,不等不靠,共度時艱。

地產紓困,這是“窗口期”嗎?

保守估計,1季度樓市銷量至少下滑50%-60%!

這完全打亂了2019年底的戰略部署。其實,去年底,樓市政策開始鬆動了,人才購房或入戶門檻全面降低,人才認定降至中專。在大灣區,廣州(南沙、黃埔、花都)、佛山人才購房門檻全面降低;深圳取消"豪宅稅"、取消商務公寓"只租不售"。此前的11月,南京、天津等地,外圍放開限購。更早前的8月,珠海和中山也鬆綁了外圍限購。


而且,去年底的高層會議,首次提出"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是房地產長效機制的目標,並將"房住不炒"和"三穩"並列(此前,一直強調的是"房住不炒")。釋放什麼信息呢?2020年是"收官年"("十三五"、全面小康、脫貧攻堅等,全部收官)。政策上,"穩字當頭",不能出岔子。


樓市這個龐然大物,一定要穩定,在歷史最高位徘徊,這是最好的結局。當然,有的地方會下滑,如內地三四線、城市外圍新區和開發區;有的地方會漲,比如承擔了打造"增長極"重任、基建重倉的大灣區、環上海等。整體平穩,就可以了,但現在看,疫情這個黑天鵝打亂了部署。


4.

這麼來看,樓市政策一定會鬆動,但要等時機,什麼時機?

一是紓困節奏

二是地產走勢

不是誰哭得厲害,誰有奶吃,而是哪個行業受疫情衝擊大。你想想,疫情防控行業(口罩、防護服)還未完全復工,有的城市地鐵、公交也未完全復工,中小企業紓困剛啟動,地產怎能先飛起來呢?


再說,論誰受傷最深,餐飲、交通、娛樂、旅遊、外貿、零售、服裝,還有勞動力密集的製造業,1234567……,一長串,有的一季度損失了,就再也補不回來了。地產呢?需求大起大落是常態,一季度失去的,只要政策得力,開發商發力,媒體配合,2-4季度可以補回來,甚至半年就"補回來"了。拉長時間來看,地產的日子,還是更舒服(看看捐款榜就知道了)。


所以,當下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交錯進行下,首要的工作是對受傷的中小企業紓困。至於地產,紓困是可以的,受疫情衝擊的地產項目,籤合同、開工、竣工、還貸、納稅等,都可延後,不追責;衝擊比較大的,延期長一點,土地出讓金可分期可,長租公寓還可申請紓困專項補助。


居民端呢?無力償貸、償租,有的地方也可延後。至於更進一步,刺激居民購房,鬆綁限購、限售等,還是算了吧!此次疫情,人群密集的生活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民企和中低收入,受傷最深。這個時候,去救地產,真得不合適,格格不入。地產是最後一手。二季度以後,若本已下行的經濟和需求不振疊加,想拉基建、想擴內需,地方財政捉襟見肘,這時候,該地產出場了。


5.

當然,地產政策如何走?還取決於地產市場的表現。大家別看一季度慘淡,就覺得地產不行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2-4季度好轉了,都回來了。我估計,3月下旬開始,市場就好轉了。本來,去年底的樓市"翹尾"行情,無縫對接一季度"小陽春",就是市場一致認為的。


怕就怕,疫情過後,居民收入受到衝擊,不敢出門,恐懼情緒不散,2季度需求仍起不來。同時,"疫後重建"緊鑼密鼓,對紓困資金、基建投資、公共服務補短板(比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需求,嗷嗷待哺。要知道,近兩年減稅降費,地方財政一直緊巴巴的。這時候,一城一策下,就有城市開始邊緣性試探了。


此次地產紓困,無錫、衡陽的政策比較激進。跨節點提預售資金,降低預售門檻,達到總投資25%就可申請預售,繳納 50% 地價款即可開工,難道不擔心爛尾、跑路?一貫是"救市"急先鋒的衡陽,忙中紕漏,文件編號都寫成2019年了。可見,會有城市受不了,跑出來試探一下的。

地產紓困,這是“窗口期”嗎?


5

這麼說來,別指望短期政策鬆綁了!

所以,恆大5000元就能定一套房;隔壁的富力,3000元就能訂一套。今天看到,雅居樂1000元就能訂一套房。總之,開發商看得很明白,疫情影響可能較大,房企這個滋潤的行業,與國家共度時艱,該捐的捐,復工晚一點。對於"快週轉"這條須臾不能拋棄的生命線,自己想辦法吧!


不"等要靠",先把房子賣出去,有了現金流,不僅存活下來,還能在土地市場上搏一點好的原材料。所以,對各位計劃買房的朋友、粉絲來說,此時入市,也未嘗不可。畢竟,別人悲觀,我理性。這時候入場,隨便兒挑、貨比三家,價格還低。大不了,到時候現場看了不滿意,再退掉唄!


6.

2020年的樓市差不離!

前面講了,2020年是個特殊年份,"承前啟後"。治大國如烹小鮮,凡此年份,求穩求妥,這是上上策。地產,對支撐財政也好,助推基建也好,保障金融安全也好,實現百姓"獲得感"也好,都是"強關聯"行業。再說了,關係樓市的重要變量——貨幣政策,也開始有了變化。


從去年11月開始,貨幣數量和價格"雙寬鬆"開啟了。11月5日,央行將MLF(央行向商業銀行投放貨幣的利率)下調5個基點,這是2016年2月以來央行首次下調MLF利率。貸款定價的基準——MLF下調了,貸款利率LPR也開始下行。11月20日,1年和5年期LPR都下調了。


而且,針對房貸的5年起LPR,還是自8月份啟用LPR以來首次下行,儘管只有5個點,但確保樓市實現"三穩"的信號明顯。緊接著,2020年第一天,央行降準了0.5個百分點,釋放8000億資金。今年2月3-4號,央行開展1.2萬億天量逆回購操作,利率分別下調10點。

地產紓困,這是“窗口期”嗎?

2月17日,時隔3個月以後,央行再次開展1年期MLF操作,2000億的規模,中標利率下降10bp。2月20日,LPR如預期般下調,貨幣政策延續去年底以來的寬鬆格局。儘管不針對地產,但只要市場資金面好了,地產就會受益。同時,地產紓困政策頻繁出臺,"疫後重建"時期,基建也要加碼,地產要實現"三穩",今年樓市差不離。這段時間,一直到3月份,我個人估計,政策都集中在紓困上,地產還要觀察一段時間,低迷一段時間,都是一個窗口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