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進行慈姑栽培?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笠翁話農村


如何科學進行慈姑栽培?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種植技術分享。

慈姑是澤瀉科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也叫剪刀草、燕尾草,生長在池塘、沼澤、溝渠、水田裡,葉子像箭頭,開白花。地下有球莖,以球莖作蔬菜食用食味好,營養豐富,主要在春節前後供應市場。一般食用方法是炸鹽麻味脆片、慈姑煮豬腳等。市場零售價一般是每公斤10元左右。

慈姑主要在長江以南各省區廣泛栽培,充分利用池塘、沼澤地、溝渠和不適宜栽培水稻的爛水田等水域種植。

慈姑生長髮育及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

慈姑性喜溫暖溼潤及充足的陽光,不耐霜凍和乾旱,一般春夏間栽植。土質以肥沃鬆散、富含有機質的為最適宜。慈姑雖然能結實,但是用種子繁殖的經濟效益低,一般都是用球莖的頂芽進行無性繁殖。慈姑生長髮育過程及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有:


1、球莖萌芽:當春季的氣溫上升在14℃以上後,慈姑頂芽就開始萌發,在基部一、二節間伸長,第三節上著生的鱗片逐漸轉變成綠色,發生了鬚根。萌芽生長的適宜溫度是15—20℃。


2、葉的生長:慈姑初期發生的葉形小,隨後發生的葉片較大,氣溫在20℃左右,大約在7—10天抽生產一片葉,氣溫繼續升高,大約5天就可以抽生一片葉。如果氣溫下降時,抽生葉片變慢。氣溫在5℃以下時,植株地上部枯死,葉齡一般為40—50天。


3、匍匐莖的生長:在溫度較高時,20℃以上,匍匐莖的頂端向上土而生長,抽出葉片,並且在基部生根,形成分株。在溫度比較低時,15℃以下,匍匐莖的頂端向土中生長,頂端數節貯存養分,形成球莖。


4、球莖形成:球莖形成的過程要有良好的內外條件,既要在球莖形成前,植株能旺盛的生長。在球莖形成過程中,保持較大的葉片面積和良好的生長狀態,這是內在條件。穩定而適當的低溫,良好的水肥和日照是外部條件。溫度在10—20℃,白天、晚上的溫差較大日照充足,有利於球莖的形成。

慈姑的栽培

一、育苗

慈姑育苗有利用整個慈姑球莖和只利用球莖頂芽兩種方法。用整個慈姑球莖育苗移栽,因為苗期營養充足,秧苗粗壯,所以產量比較高,但是需要大批的球莖,投資比較大 。因此,在生產上一般合適採用整個慈姑球莖育苗移栽的方法,大多數栽培都是利用慈姑頂芽繁殖。頂芽最好是在冬季採收時將球莖折下來進行窖藏。


1、催芽:為了促使慈姑早出芽,育苗前可先進行催芽。催芽的方法是將留種用的頂芽從窖中取出,用草蓆圍好,上面覆蓋溼草,乾燥時灑些溫水,保持在15℃以上和一定的溼度,經10-15天出芽後,再進行秧田育苗。如栽植較晚,氣溫已達15℃以上時,可不經催芽而直接育苗。每畝秧田用頂芽大約10公斤,可以供15畝大田栽植用。


2、秧田準備:選擇深厚肥沃的水田作為育秧田,施足底肥,帶水耕耙,然後劃出秧池,每個秧池寬1.3—1.5米,池間留30—40釐米寬作為人行小道。


3、下秧:清明前、後下秧,以株、行距各8—9釐米為宜。栽插深度要求頂芽第三節位入土1.5—2釐米,以利生根,太淺不利於髮根,還容易使頂芽浮起來。


4、秧田管理:下秧後7—8天開始發芽生根,秧田要保持水深保持3釐米左右,以利提高土溫,促進幼苗生長健壯。

二、定植

栽培慈姑也要選擇肥沃深厚的上等田,定植前施足底肥,每畝定植田施腐熟廄肥4000公斤左右,深耕耙平。慈姑秧苗的定植要根據各地的氣候條件,一般多在五—6月上旬定植,秧齡35—40天。定植時拔起秧苗,摘除外圍葉片,僅留16-20釐米葉柄,以免定植後遇風搖動,影響成活。植株的行距因品種而異,一般生長期長、發棵大的株、行距為40釐米見方,定植栽植時將根部插入土中深度10釐米左右,隨即將根部泥土填平。

三、田間管理

慈姑整個生育期要保持淺水層,嚴防乾旱。苗期要淺水勤灌,以提高土溫。栽植後約1個月,可排水曬田,使根深扎。高溫期間,夜間可灌水降溫,植株大量抽生匍匐莖時,保持土壤乾乾溼溼,促使大量抽生匍匐莖。後期維持淺水,保持球莖膨大的需要。慈姑生長期,需肥量大。為了不斷滿足慈姑生長髮育對肥的要求,慈姑在封行前中耕2—3次,追肥2—3次,追肥以有機肥為主。前期以氮肥為主,後期增施磷、鉀肥,以促進球莖的膨大。


慈姑栽植1個月至開始形成球莖止,需經常進行中耕除草。後期去老葉,以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在球莖膨大期間,每株僅留7—8片葉,將外葉和老葉剝去,改善行間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蟲危害。待新葉抽出2-3片時,還要向根際培土,以利球莖生長。白露以後,慈姑大量抽生匍匐莖,進入結球階段,這時應保護綠葉面積和地下根系,以加強養分的製造和吸收。

四、病蟲害防治

1、黑粉病,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退綠的小斑點,逐漸變為黃綠色的泡狀凸起,嚴重時葉片乾枯,影響球莖發育膨大。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可以選用80%乙蒜素乳油1000倍液,或12.5%粉唑醇乳油2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超微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42%戊唑醇懸浮劑8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8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40%多硫膠懸浮劑500倍液噴霧,10-15天一次,連續防治2-4次。


2、蚜蟲,可以用40%樂果乳劑1000倍液防治。


3、鑽心蟲,可以用48%毒死蜱乳油1000-2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10%蟲蟎腈乳油2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1500倍液噴霧,交替用藥,每隔7天一次,連續防治2次。

五、採收

11月—12月間,慈姑經過初霜後莖葉枯黃,就可以開始採收,採收時排乾田水,用鋤挖。留種時要選擇肥大,沒有病害。頂芽生物彎曲的球莖作種。選擇好後,即將頂芽切下,切口不能過高,要多帶球莖組織,以利髮根。頂芽切下以後,排成薄層,在陽光下曬1—2個小時,晾乾表面水分後,就可以貯藏備用。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老周說三農


慈菇又名茨菰,通常我們所說的慈菇即是指華夏慈菇,屬澤瀉科慈菇屬慈菇亞屬的一個重要變種。慈菇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或二年生栽培,而溫帶多作一年生栽培。

慈菇球莖每100克中,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25.7%、鈣8毫克、磷260毫克、鐵1.4毫克,還含有礦物質和維生素。慈菇既可做菜食,又可加工成慈菇片和慈菇澱粉。慈菇的耐貯性強,貯存期可從11月中旬至第二年清明,因而為冬春蔬菜供應淡季的優良的水生蔬菜。

慈菇在中國、日本、印度、朝鮮被作為蔬菜栽培,我國長江流域及長江流域以南的省份均有栽培慈姑的習慣。下面給大家分享下慈菇高產質優的栽培方法,首先先講解下慈菇的植物學特徵以及慈姑適合栽培在什麼環境裡。



慈菇的植物學特徵

慈菇葉片為箭形,具有長柄,著生於短縮莖上,短縮莖每生長一節,抽生一片葉;短縮莖上的腋芽萌動向土中生長,成為匍匐莖,匍匐莖在生長過程中,當氣溫高於20℃以上特別是土溫較高時,其頂端向土面生長,抽葉生根,形成分株;當氣溫低於15℃以下時,匍匐莖頂端積累養分膨大形成球莖。球莖卵形或近球形,皮白色,淡黃色或烏紅色。球莖高3~5釐米。根為須狀根,從短莖基部發生,具細小分枝無根毛,一般栽培種開花較少,而野生慈菇開花較多,栽培慈菇始花期一般在7月中下旬,而野生慈菇的始花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開花植株從葉腋抽生花梗1~2枝,圓錐花序,少數總狀花序,雌雄異花,雌花在下,0~8輪,雄花在上,4~24輪,花白色,花萼、花瓣各3枝。雄蕊多數,多數心皮離生,集成球形。結實後形成多數密集的瘦果,瘦果扁平,斜側卵形,具喙,頂生,具翅,有微齒。慈菇種子的發芽率極低,發芽後長成的植株在當年只結細小球莖,生產上都用球莖進行無性繁殖。



慈菇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慈菇對環境條件總的要求是溫暖、溼潤及富含有機質的土壤,生長期間要求通風透光,具體的條件如下:

①溫度:慈菇的球莖在14℃以上的溫度下才能萌發,球莖萌發後,如果溫度達到20℃左右時,每8天能抽生出一片新葉,8~9月份的氣溫高,慈姑抽生新葉的速度會加快,大概每5天可抽生出一片新葉,當溫度達到25~28℃時,會開始抽生匍匐莖;溫度在20℃左右時,在日照條件滿足的情況下較容易形成球莖。氣溫低於10℃時,植株生長會放慢;氣溫高於35℃時,葉片抽生的速度會過快,這會導致地下球莖的養分消耗加快,膨大速度會放慢;假如高溫天氣持續的時間長,會導致匍匐莖向地面生長,這會引發發育中球莖萌生新芽,導致球莖不能正常膨大。

②光照:慈菇是非常喜光的作物,短日照有利於地下球莖膨大,長日照能讓地上部生長健壯。因此,在定植慈菇時,定植密度不要過於密集,在慈菇生長過程中,發現有老黃葉片時應及時摘掉,以增加植株之間的通風透光性。

③水分:慈菇生育期間的水分要求較高,以“淺—較深—淺”和嚴防乾旱為原則。苗期宜保持3釐米左右淺水;結球期間一般應保持7釐米水層,以後隨著球莖成熟,逐漸落淺,後期水分不宜過大,否則將使球莖延遲成熟,或刺激部分頂芽提前於當年萌發

④土壤:土壤須選用熟化土壤,富含有機質,但不能過於疏鬆稀爛,否則慈菇質地疏鬆,品質差,土壤過於板結,則球莖不能充分膨大。

⑤肥料:慈菇適宜於有機質豐富的土壤生長,因此,多施有機肥有利於慈菇的生長,多施磷肥、鉀肥除能讓球莖更加膨大,還能改善球莖品質。據試驗,每畝施氯化鉀13千克並配施氮素化肥,既有利於改善品質,又有利於提高產量和單個球莖的重量,同時,耐貯能力也得到提高。



慈菇優良品種介紹

①刮老烏:原產江蘇省寶應縣,又名紫園,植株粗壯,葉片及葉柄深綠色,葉片寬大。球莖皮青紫色,球莖球形,肉為白色,頂芽粗壯且彎曲,部分球莖頂芽旁有一側芽。較早熟,生育期200天。單株結球10~15個,球莖平均重35克,最重達80克。球莖苦味較濃。一般每畝產750千克,高者達1000千克以上。抗病性極強。

②蘇州黃:原產蘇州。植株高90~100釐米,葉柄及葉片色綠色。球莖呈微縱扁的卵圓形,皮黃色,肉呈黃白色,頂芽長4~5釐米,粗1~1.5釐米,略扁而彎,較晚熟,生育期190~200天,單株球莖10~15個,球莖平均重30克,最重可達85.0克,每畝產750~1000千克。品質較好,肉質細密,苦味少。

③南寧白慈:原產廣西南寧。株高110~120釐米,葉長35釐米,葉寬10釐米,球莖卵圓形,皮白色,肉白色,單株結球10~15個,最大重可達90克。苦味少,每畝產750~1000千克。



慈菇高產栽培技術

※生長季節※

慈菇在無霜期生長。一般清明萌芽,小暑到白露生長葉片,大暑開始抽生匍匐莖,立秋至白露匍匐莖發生最多。秋分至寒露結球,寒露至立冬地上部分枯死,球莖成熟,立冬至第二年清明皆可採收。

※茬口安排※

①早茬慈菇:A.冬閒漚田→早慈菇→採收貯藏越冬。即清明至小滿直接用球莖或頂芽栽插,立冬收早慈菇。B.席草慈菇套作:慈菇→席草秧,即10月到翌年2月栽席草,4月上旬將慈菇插入席草行中,7月中旬刈割席草,11月收慈菇後栽培席草秧

②伏茬慈菇:夏茭或席草→伏慈菇→油菜、綠肥、越冬菜或慈菇在田間越冬。即夏茭、日本席草在夏至小暑後採收。伏慈菇於小暑至大暑栽植,立冬至小雪排水採收。小雪至大雪栽油菜、綠肥、春芥菜或慈菇在田間越冬。

③晚水慈菇:早稻或早藕→晚慈菇→晚慈菇越冬即早稻,早藕於立秋前後採收,慈菇於穀雨催芽育苗,立夏移苗,立秋前後栽植,越冬後至春分萌芽前採收完畢。



※培育壯苗※

☆選種:慈菇育苗有利用整個球莖育苗和球莖頂芽育苗兩種方法。無論那種方法都要選用成熟、肥大的球莖,頂芽要健壯。春分至清明地溫上升,開窖取出貯藏的頂芽攤晾後堆於室內蘆蓆上。催芽時在河水中洗去爛葉。春挖的晚水慈菇不必窖藏,頂芽摘下後堆在室內蘆蓆上即可。根據實際情況,每畝需用球莖65~115.0千克。

☆根據茬口分期育苗:秧田要求精耕細整,施足底肥,播插深度一致,一般要求第三節位入土,以利著根。

①早水慈菇於清明至穀雨插芽,大小芽分開,行距3~5釐米,株距3釐米,待長出1~2片葉時便可栽植。

②伏水慈菇於立夏到小滿育苗,株行距均為6~7釐米,苗高40~50釐米,有4~5片大葉時栽植

③晚水慈菇在清明至穀雨插芽,立夏至小滿選地勢高的水田移一次,株行距均為12~15釐米。栽後控制水肥防止徒長。




※深耕熟化,施足基肥和追※

慈菇對一般土壤的深耕20釐米,熟化土層。施肥量因田底肥瘦和茬口而不同。早水慈菇生長期長,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每畝施豬、鴨糞30~40擔或青草100~200擔,與席草套作的慈菇,於席草收割後補施豬廄肥15~20擔,人糞尿20~30擔。茭白茬田底肥,可不施基肥,在慈菇生長期看苗補肥。晚水慈菇定植後營養生長期只有35~40天,故基肥應以速效肥為主。

早水慈菇的施肥原則是“早期控,後期補”。營養生長期主要施有機氮肥,防止高溫徒長。結球莖期施人糞尿20~30擔或尿素10~15千克。晚水慈菇的施肥原則是“早期控,中期穩,後期足”。營養生長早期施碳銨或尿素10~15千克,摘葉停止後用化肥和豬廄肥攔和塞於植株四周。


※適時早栽,合理密集※

早水慈菇的生長期長,單株體積大,葉片多,球莖栽植宜稀,行株距60釐米× 50釐米,每畝2000~3000株。晚栽的植株矮,葉片數少,結球也小,故宜密植,行株距43釐米× 36~43釐米,每畝栽3500~4000株。栽植愈遲,密度應愈高,立秋後栽植每畝不少於4500~5000株。





※摘除老葉,處理好匍匐莖※

為改善光照條件,防治病蟲害,應清除老葉。在江南地區,一般於大田栽植秧苗後15~20天,將植株外部老黃葉摘去,埋入株旁土中,僅留中央新葉三片,以後每隔20天左右一次。早水慈菇在立秋後不再摘葉,晚水慈菇於白露停止摘葉。摘葉的同時除草並在根際蕹泥。據試驗,採用未摘葉、全摘葉、不摘葉三種處理比較,以未摘葉的效果為最好。既可摘去外圍黃葉增通風透光,減輕植株負擔,又不傷葉面積,從而促進了同化作用。在華南地區,一般在立秋至秋分這段時間對慈菇定植,定植至立冬前後,分次摘除老葉,一般在植株有7~8葉,外葉開始變老黃時,摘葉一次,每次摘葉後保留4片新葉,球莖形成前,停止摘葉。其次,在生長期間,溫度尚高時,凡是匍匐莖成長的分株,都應結合摘葉、除草,及時拔除埋入田中作肥料。


※水層管理※

慈菇生育期間的水層管理應保持“淺—較深—淺”和嚴防乾旱為原則。早水慈菇前期灌水3~5釐米的淺水,以提高土溫促進生長。定植成活後匍匐莖成活以前(6月上旬至7月上旬),保持水層7~10釐米。匍匐莖抽生前後(7月上旬至8月中旬),宜增加水位至13~20釐米,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生長的後期,應逐漸排水防止球莖萌芽。




※採收、留種和貯藏※

長江流域在當年立冬成熟至第二年清明發芽前皆可採收,隨挖隨吃,也可在立冬後挖起在室內用溼沙埋藏或窖藏。華南地區栽培的慈菇,通常是在春節前後採收,採收後利用球莖進行育苗繁殖。

慈菇留種通常是在採收時,選取具有本品種性狀的植株作為留種母株,對選擇好的母株選取飽滿充實的球莖作種。留種要求冬前催芽,帶些肉質莖,擺成薄層放在陽光下晾曬1~2小時,晾乾表面水分,然後貯藏,每50千克慈菇一般可以摘取頂芽6~7.5千克,每畝大田約需留足頂芽12.5千克

貯藏的方法是要選地勢高處挖窖,上口直徑50釐米,下口直徑70釐米,深60釐米,四壁拍實,窖底鋪一層乾淨的稻草。頂芽與沙拌勻入窖或每鋪6釐米厚的芽再鋪一層溼沙,堆成饅頭狀,上面蓋一層草,再蓋乾土20~30釐米,做成饅頭狀,並適當拍實,防止雨水侵入。


朋友們,關於慈菇植物學特徵、環境要求、優良品種介紹、詳細的栽培管理流程等等就介紹到這,感謝大家的閱讀!!!(完)


南粵新農人


慈姑之名就源自那根狀莖末端膨大的諸多球莖,慈菇紅燒臘肉味道鮮美,常採集炒食,要知道它可是江南“水八仙之一”呢!豐富的澱粉及蛋白質加之眾多的微量元素集於一身,深受人民的喜愛。目前在長江以南各省廣泛種植,其變種——華夏慈姑因植株粗壯,葉片肥厚,而球莖肥厚而被選育專做栽培食用。慈菇高產栽培方法在於科學管理。

慈姑種芽處理和優質選種

慈菇因為它主要是利用種芽來繁殖、生長。應選擇健康、大小適中、完全成熟的種芽,然後切除部分球莖,再用多菌靈浸泡20分鐘左右後將其晾乾,進行越冬儲藏,在播種之前,將其放到清水中浸泡兩天左右即可播種。

慈菇科學定植間距

5月中旬當慈姑苗高35釐米時,就可按行距60釐米、株距40釐米定植,定植時要將苗插入土中,防止漂秧缺棵。

日常田間水分管理

1、植被層水分以淺水勤灌為主,在高溫多雨情況下,適當放水擱田,以防引起徒長。在高溫乾旱情況下,注意適當深灌涼水,以防引起病衰。植株生育前期保持3~6釐米淺水,梅雨季節,植株易生長過旺,可於7月上、中旬進行一次擱田,以控制地上部生長,使長相轉為穩健,提高植株的抗性。

2、慈姑雖然是一種水生植物,但它對水分的需求非常嚴格,慈姑種植的水位管理是相當重要的,播種時水田的水位一般控制在三釐米左右,等到十天左右,再繼續往田間注水,水位還是控制在三釐米左右,生長期時水位需保持在4釐米左右,如溫度高於25°以上,我們需合理增加水位,控制在6至10cm左右,注意,秧苗種植以後需時刻保持土壤溼潤。

進行科學施肥管理

1、慈菇在整個生長生育過程中,做好施肥可以提高慈姑的品質和產量,種植後一星期左右就需要進行施肥,主要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為了能達到養分的最佳利用效果,在它的生長過程中,我們需要遵循促、控、促的原則來施肥,施肥過程中,我們主要要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配合氮肥、磷肥、鉀肥使用。

2、植株移栽7-10天活棵後追肥1次,每畝施尿素10公斤或人糞尿1 000公斤。7月上中旬再追肥1次,每畝施草木灰70-75公斤或碳酸氫銨100公斤促球莖膨大。植株生長前期要適當擱田,擱田程度以田不陷腳為宜。及時除草和剝除植株上的老黃葉及部分側芽,增強田間通透性。

慈菇病蟲害防治

1、危害慈姑的主要病蟲害有黑粉病、蚜蟲、螟蟲。黑粉病可用25%多菌靈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粉鏽寧8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2、蚜蟲可用40%樂果1 500倍液噴霧防治。螟蟲可用25%殺蟲單600-800倍液噴霧防治。

慈姑適應能力很強,喜歡溫和的氣候、背風的環境,水田或其他陸地淺水區都能生長,在栽培過程中要注意保證光照充足,並注意防範風雨襲擊,因為風雨易造成慈姑葉莖析斷,影響球莖的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