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嘉縣前五福村名由來

2017-02-12新浪博客 和樂6140199585

獲嘉縣中和鎮前五福村古稱大寧城(村東地早年間散落出土城磚可以佐證,也是我國寧氏發源地古遺址之一),明時稱為吳福集(登覺寺大鐘銘文上有記載),明後期稱南吳福,後改稱前吳福,清中期以後更名為前五福(家譜記載),沿用至今。現村名由來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明清時現前、後五福村中間有一座大寺廟,方圓百餘畝,名曰天寧寺。寺內供奉著代表福祿壽財禧的五位尊者,民間俗稱“五福廟”。明末戰亂該寺廟毀於戰火,清康熙年間在原址重建,規模比原來小了許多,僅主廟宇三間,兩側配殿各一間,仍然供奉五位尊者,因不知原供奉為何神聖,直呼五佛廟。因該廟坐北朝南,廟前村莊命名為前五佛,後改為前五福,村名沿用至今。

第二種說法,春秋之際寧邑(獲嘉古時稱謂)之南有一崗曰南崗(現前五福村東地所在位置),因地勢稍高可以避洪災,人口在這裡集聚,一支寧姓族人在這裡築城建邑,稱大寧城,也叫南崗邑,後因戰亂城郭地面建築不存。到明中期在前、後五福村所在地形成一個大的集鎮,人口有萬餘,名曰吳福集(鎮),明末戰亂饑荒人口銳減,分為南北兩個小的自然村,村南的叫南吳福,後改稱前吳福,至清中期更 名為前五福,沿用至今。

第三種說法,傳說商末武王伐紂時在現小營村臨時駐紮,晚上巡查時突然看見南方有五道金光,疑為妖魔作祟,對著金光一弓射出五支箭,次日派一武士前去查看,原來射中的是五塊將要成精的石頭(應該是隕石),武士脫下武王賞賜給自己的戰袍蓋住這些石頭,以示這是武王的功勞,回去稟報,武王大悅。時人感激多虧了武王,免去了一場災難。為了紀念武王的除妖功績,也為了鎮住邪魔,永保太平,在五支箭落地處建一座寺廟,廟內供奉武王,鎮廟之寶是周武王的袍服及五支神箭,寺廟取名武服廟(供奉武王袍服的寺廟),後來寺廟屢遭戰亂毀壞,後人不知此廟紀念何人,只知廟名武服廟,後傳稱五福廟,廟前村莊名為前五福,村名由此而來。

(據縣誌、野史、碑誌、銘文、家譜、遺蹟、傳說、村佬口述等整理出此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