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哪些行業更應該尋求新的商業模式?

用戶2208474790039


疫情過後百業待興啊!很多產品屬於斷貨種,從生活中慢慢去觀察,比如疫情期間需求比較大的衛生品類有口罩,消毒液,生活消費品類泡麵等,疫情後人們抑鬱的情趣終要爆發,娛樂類,酒吧,酒店,美食,kTV等,


錢萬象


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一個方面是一種商業模式如何面對不確定性?

另一個方面是任何時候都在淘汰某種商業模式,疫情只是一個誘因!

比如,疫情的影響是廣泛的,但是:

1、電影業、餐飲業、零售業、旅遊業、酒店業、運輸業、教培業、外貿業、製造業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2、受新冠疫情衝擊最大的行業有如下特點:一是勞動密集的生產和服務行業;二是進出口貿易依賴型行業;三是需要消費者實地參與的行業。

其實,我們要想到的是不可重複的要素,比如依賴於時間的行業,農業首當其衝,天時不可違;

比如依賴於空間,如娛樂旅遊業,它無法完成物質空間向虛擬空間的遷移;

再一個方面,就是時空交錯的行業,比如處於國際競爭的貿易。

從商業模式的角度講,任何企業行業都是一個價值的產生、流通和交易的過程,所以討論疫情帶來商業模式的改變,無非在這三個方面思考:

一是價值生產方式,農業離不開土地,旅遊離不開物質化的景點,交通離不開空間的遷移…,這些稟賦是商業模式無法改變的,受到的影響無可避免;

二是價值流通模式,一個價值如何真正傳遞出去,比如體驗性的項目,非身臨其境者不可實現價值,比如旅遊,再好的VR也滿足不了日行千里的差異感,還有很多服務業也是;

三是價值實現方式,這個突顯了數字化的魅力,愈能數字化的或者虛擬化的企業產業受到的影響就小。比如說電影業影響,更多的是因為應對不確定性的方式不夠,在線娛樂早就不是稀奇事了。KTV?大家思量一下,它的社交屬性也許才是核心價值。

最後,我們看到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突然興起,這個不是商業模式的問題,而只是一個因緣問題;快遞、物流、外賣,也談不上商業模式問題,它們是線上與線下的交接點,疫情沒有為它賦值,只是實現了一次完全的賦能。

說實話,對新冠疫情行業量化判斷為時過早。總體來說,清費能力(各種基本面)還在,無非是時間押後而已,甚至可能在後面的消費中更加放大!當然,在越來越艱難的大環境下,不少企業和個體都將面臨嚴峻的末尾淘汰制。

突發性的疫情,帶來的不僅僅是危機,更嚴重的可能是市場淘汰。

面對永遠的不確定性,企業永遠在被淘汰中,疫情無非是催化了這一進程。還有一點,如果不是初創企業,總是有贏利的,疫情是一次利益回吐而已。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水果行業,疫情過後肯定會受影響!現在好多都是送到家。線上賣東西得也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