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干渠的來歷

東干渠古稱烈石渠。源頭位於上蘭村南汾河東岸,引汾河之水東流。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山西巡撫右副都御史曹爾禎撰有《烈石渠記》,說明開鑿時已有舊渠。據西村古碑《官渠碑誌》載:“康熙二十一年奉陽曲縣正堂戴老爺(即戴夢熊)批准挑正官渠,區口尺寸丈用垂水遠圖。”可知當時也稱官渠。戴夢熊在陽曲縣任職六年中,對農田水利十分關心,戴夢熊特批從上蘭村汾河修官渠經西村、翟村、橫渠、向陽……

解放後,政府對官渠幾次整修,稱為東干渠

歷史記載,每當大旱之年下游村莊經常和蘭村發生爭水糾紛,民國年間上蘭村村長張維翰曾調解下三村(即西村、翟村、橫渠)的爭水糾紛,得到人民大眾的擁戴,下三村“不避勞怨”匾以表感謝。

2017年尖草坪區經濟會議曾指出:以西山城郊森林公園等為主體,全力打造國家農業公園,全面啟動東西乾渠旅遊慢行道建設,形成以自行車、步行為主的都市休閒慢行系統。實施西張退水橋至汾河壩堰、康西線至西村、呼延至上水峪、上蘭至陽曲等農村旅遊公路建設。


東干渠的來歷

“烈石渠記”碑文現存於太原市上蘭村竇大夫祠內,為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山西巡撫右副都御史曹爾禎為記載開鑿烈石口水渠撰寫的歷史性碑文碑正面為《烈石碑記》全文。

烈石渠記

今天下大患不惟餉是缺耶?餉缺而軍飢,軍飢而禍將中之九邊。餘惟是凜凜思餉之所從出,非此累累者田耶!田之所最苦非此稿稿者早耶!此天下所通患,不獨三晉。而三晉地脊山多,風高天冷,十年中旱常八九,常賦且不辦,益之遼餉,不索三晉於枯魚之肆耶?故水利一事在四海為首務,在三晉為急務,以其對症也。兼之餘性僻在水利,年六七歲時節有意於此。家世長安,無泉可浚,大雨時降,必與群兒塞溝瀆,聚落雨滿天井間,別為洫以分之,伊然井田家法。長則隨力所及,勸曉經營,頗有成就,及備兵禹上,為治潁水大呂暖泉,臨潁、滎陽,汜水、那陵間灌田無算。比入晉,橫監司守吏遍曉村落,度渠源可以引溉者。如忻、代、崞、襄、臺、峙之際,以及三關概次第疏浚。約十年,此道大行,可使三晉不歌雲漢,而舉耨執耜者不少縣官稅俯仰之計,亦大饒裕軍之萬灶,騰民之入口。果餘即死,目且暝矣。

陽曲之西北,距邑三十餘里有烈石口。志之寒泉者,狀其清也,與汾流合,澤蘭諸村引以灌田,然未盡其利。蘭村據上流,每歲旱,水不足以遍潤諸村,輒敷數相譁,小民相友相助之誼反坐此,而攜初議改修之。而蘭人懼失其利,皇皇弗安。餘曲為規劃,詳為勸諭。俾因舊渠深浚之,使注水而下,而蘭地最高,又從舊果之岸疏一淺洫,以供蘭人。諸村之民乃忻然從事。又恐小民憚於力費,難於慮始也,謀之藩臬監司守若,令動谷價三百金,為鳩工、庀材之用。水道經處,蘭村地三十四畝,官給價一百一十九兩餘。此匠役、木石工價,祭謝神祇約用百四十餘金。又慮作者之不審於形勢也,延河內老人候應時相之。此老饒心計,諳水利,覃懷、陽翟俱著成績。是役凡兩閱月而告竣。請之者諸橫渠之民也因其請而倡之者,餘也。協其議者,藩臬諸公也。總其要者,郡守佐也。綜其者,宋陽曲也。董率奔走其間者,張縣丞、劉巡檢也。目營而手畫之者,候應也。而攢其由成,肯分潤以普之諸村者,蘭人之樂善好義也。然餘更有進焉民三時勤動,春秋修觴酒豆肉故事,以無失鄉社歡,今且為吾民樂之矣。因記以垂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