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瀋陽猜地名”之“於洪、馬三家”來歷

【解鎖瀋陽猜地名】

最近看圖猜瀋陽老地名火了,然後

小旮就合計吧,把這些地名寫詳細點兒,大家總不能知道幾個瀋陽老地名,然後不知道這些地名咋來的吧?你比如說,瀋陽某網紅說:“于洪區得名於洪屯”,這跟沒說也差不多,誰不知道得名于于洪屯呢?問題是,“於洪”這個名字是咋來的?咱做本地城史的,不能講完讓大家更迷糊了吧,光賺流量不講明白,這事兒小旮可不幹。好,今天講兩個關鍵詞:於洪 &馬三家


解鎖“瀋陽猜地名”之“於洪、馬三家”來歷


於洪:名字真的來自於“於、洪兩姓”

沒錯,于洪區的名字確實是來自於洪屯。那於洪屯的“於洪”二字又是怎麼來的呢?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極繼後金大位,在土地制度和社會管理方面,發佈了滿漢“分屯別居”的命令,這一命令有助於滿戶入駐漢戶,更有助於原來滿戶奴役漢戶的農奴制度的解體,使滿漢更加融合,滿族人也更加漢化。於是有不少滿戶就放棄了複雜的滿姓,而改為漢姓,於是就有了於、洪兩大姓。

於、洪兩大姓屯墾於現在的於洪屯地區,為了駐防,還遷來了漢族陶、汪、盧、週四姓族人來此作為於、洪兩族的佃戶,佃戶肯定不是農奴,地位有所提高,但還是改變不了於、洪兩族滿人地位比四大姓地位高的情況。由於這裡屯墾人員已經數量很大,所以就用這裡居於主導地位的於、洪兩大姓來命名此地,於是,“於洪”這個地名就這麼誕生了。

1644年,滿清攻入山海關,於、洪兩戶於是“從龍入關”,雖然入關了,但於、洪二族的祖產和家族墓地還都在於洪屯的。後來由於人口大量流失,於洪屯很長一段時間處於有土無人、荒城廢堡的境地。由於多年疏於管理,這裡只能看到於、洪二族的祖上墳地,後來有人就稱此為“於洪墳”

此後清政府出臺了一些復墾政策,於洪地區的農業有所起色。順治六年(1649年),清廷下令,動員早期入關的遼東人(主要指漢族人)返回遼東。順治十年(1653年),清廷頒佈《遼東招民開墾例則》,規定:“遼東招民開墾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招民多者,每百名加一級。”在重大利好政策的鼓勵下,關內甚至南方的大批無地失地農民湧來遼東,這時候關內移民黃、紀、賈、侯四姓家族遷入於洪地區,至此,於洪墳正式更名為於洪屯。

順治年間的這次移民,不再是戰爭掠奪人口,而是官方鼓勵,自主遷移,而且黃、紀、賈、侯四姓族人也都是自由民身份,但依然屬於於、洪二姓族人的佃戶。

由於順治年間定名於洪屯之前,於洪屯地區屬於正藍旗屬地,所以在這之前,這裡還應該有一個滿語名字才對,但相距350多年,年代久遠,會滿語人群不斷減少,於洪屯之前的名字就無從考證了。


解鎖“瀋陽猜地名”之“於洪、馬三家”來歷


馬三家:以馬姓為首的三族人家

于洪區馬三家鎮,一直都很有名,因為馬三家子有一座著名的永安石橋。馬三家子名字的來歷,也跟姓氏族群有關。馬三家之前的名字,其實叫宋家橋。因為當時有一族姓宋的家族聚居於此,為了克服村前小河對交通的阻礙,搭架了一座木橋方便過河,故而得名。

但在順治年間,招民開墾,有馬、劉、於三姓家族遷居於此,後來因為宋姓家族中途遷出,馬姓又是當地的大姓,於是“宋家橋”就改名為“馬三家”了。又因為瀋陽地名稱謂的習慣,又習慣稱馬三家為馬三家子。

在瀋陽的周邊,總有很多關於“XX家子”的村落,這些名字裡,要數“八家子”“三家子”最多了。八家子呢,就代表這個地方當時有人數差不多的八個姓氏的族群,三家子呢,就是有三個姓氏的族群。其這瀋陽周邊甚至東北都有無數個三家子村和八家子村,這種名字,多數都和順治年間的“招民屯墾”有關。

順治年間的這種“招民屯墾”還都是官方鼓勵和准許的,跟清末民初的“闖關東”還不是一回事,招民屯墾是合法移民,闖關東就只是逃荒。


解鎖“瀋陽猜地名”之“於洪、馬三家”來歷


你還有什麼想知道的地名起源嗎?評論裡問出來吧。最近小旮都會專注於地名起源的解答,最不濟也得把“看圖猜瀋陽”這幾期的地名全講完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