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外出旅遊,有的竟然是因為“禍事”,究竟是真是假?

想必諸位讀者,最近一定悶在家裡,隨著時間的推移,頗感有些枯燥。

原本預定出門遊玩的計劃,也因疫情爆發而擱淺,不過請不用擔心,相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我們又能伴隨著溫暖的春光,繼續享受旅行的快樂。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古代的人們,最喜歡的幾種旅遊方式。

為何說是“類型”呢?

因為古代和現在一樣,也有諸如畢業旅行,分手旅行等等,每個人遠行的目的,心情,都因環境與經歷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但總的來說,古人比較有意思的旅遊類型,無外乎如下三種:

一、赴京趕考遊。

古代科舉,幾乎是全天下學子最大的盛事,登科及第,光耀門楣,從此平步青雲,走上仕途,都能通過科舉來實現。

所以歷朝歷代,凡是舉行科舉的時候,京城的人流量會暴增,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子們,為能金榜題名,都離開家鄉,奔赴京城,有的甚至不遠千里。

如果能高中狀元,當然是人人夢寐以求,即使中不得榜,也能順便在京城遊玩。

古人外出旅遊,有的竟然是因為“禍事”,究竟是真是假?

這便是古代流行的“赴京趕考遊”,在這條旅行的路途上,很可能會遇到志同道合的學子,也有可能結下一段良緣,甚至只是單純的想去見識京城之宏大。

如著名詩人崔護,就是當年寫下“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那位崔大才子,便在當年的科舉中名落孫山,而後獨自遊玩京城的城南,偶見院中桃花芬芳,便忍不住扣門求飲,豈料開門者,是一位十分美麗的姑娘,姑娘性子善良,便為崔護取來水,二人短短的相識,卻在崔護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子。

第二年,崔護再次赴京趕考,忽有一日,十分思念那位姑娘,便再度去到城南,眼見門牆如故,再扣門,卻無人回應,於是便有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千古佳句。

《本事詩·情感》:崔護……舉進士不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

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懷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而崔護當年這種遊玩的方式,正是赴京趕考遊,只不過在他身上,發生了十分浪漫的一見鍾情,大多數人如果名落孫山,也只是再看兩眼京城的熱鬧繁華,便匆匆打道回府,準備第二年繼續來考。

古人外出旅遊,有的竟然是因為“禍事”,究竟是真是假?

崔護

因唐代科舉考試,通常是在春天舉行,因此科舉考試在學子中間還有一個雅名,叫做:

春闈

每逢春闈,或提前數月,京城中的客棧常常會爆滿,這都是因為天南地北的學子提前來到京城,或準備帶著“行卷”,類似於當地有名望的人寫的介紹信,去謁見達官顯貴,以求能在科舉時得到舉薦。

這一段時間,沒有來過京城的學子們,便會趁此間隙,遊遍京城名勝,尋訪熱鬧街市,而富家千金也打扮的光鮮亮麗,以求能遇到心儀的儒雅公子,尤其是在科舉之後,不論成敗,科舉的過程總歸壓力很大,所以就如現在的高考之後,家長會帶著孩子放鬆一樣,古時的學子們在科舉以後,也會通過遊玩京城的方式,來放鬆科舉的壓力。

所以在古代,尤其是唐代,假如你是一位學子的話,每年都能趕上一趟赴京趕考遊的風潮,這在當年可是很時髦的旅遊類型,而科舉也算是一年到頭難得的一件盛事,除了學子們,也會有各地富賈帶著家眷,牽著車馬去京城觀賞這難得一見的科舉盛況。

二、因禍被貶遊。

說起這一類旅遊,最為知名者,莫過於王昌齡了。

這位大詩人特別有意思,開元二十八年,即公元740 年,王昌齡從塞外北歸,先是遊襄陽,去拜訪著名詩人孟浩然。

熟料孟浩然當時身患疽病,就是一種身上會長毒瘡的傳染病,但王昌齡去找孟浩然的時候,後者幾近痊癒,這哥倆一見面,那是分外熱絡,孟浩然在當時已是成名的詩人,而王昌齡所做的邊關詩,也讓他聲名鵲起,在文學創作上的惺惺相惜,很是讓倆人一見如故,那就乾脆美酒對飲,秉燭夜談。

古人外出旅遊,有的竟然是因為“禍事”,究竟是真是假?

王昌齡

結果,萬萬沒想到,孟浩然喝酒的時候,吃了海鮮,尤其是疽病,最忌吃發物,就導致孟浩然舊疾復發,甚至比上一次得病還要嚴重,未過多久便駕鶴西去,落得王昌齡一個人無奈感嘆。

而此時的王昌齡,實際是因為“不護細行”被從京城貶到了江寧任龍標尉。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二十八》:昌齡,字少伯,江寧人。第進士,補秘書郎。又中宏辭,遷汜水尉。不護細行, 貶龍標尉。

這“不護細行”,大概就是說王昌齡個人生活不檢點,作風差,估計也是因為王昌齡鋒芒太盛,在朝中得罪人了,有人看他不順眼,所以暗中給他穿了個小鞋,於是後來王昌齡在江寧,也就是在南京任職期間,和辛漸一起登芙蓉樓,臨分別的時候,王昌齡特意對好友辛漸囑咐說,如果家裡人問起我過的如何,你就說我“一片冰心在玉壺”,以此感嘆自己清白無辜,對國家始終忠誠。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而李白呢,也因為之前的安史之亂站錯隊,唐肅宗李亨光復大唐以後,本來打算是要“腰斬”李白的,畢竟才華再大,政治上的錯誤無法姑息,所以被判“附逆”大罪的李白,險些就要斷送性命,幸虧郭子儀在唐肅宗面前說盡好話,為李白求來個天大的人情,這才沒有按死罪發落,而是將李白貶往夜郎流放。

古人外出旅遊,有的竟然是因為“禍事”,究竟是真是假?

李白

剛到巴陵,恰巧李白遇見了滿臉悲痛的王昌齡,我估計後者也是倆眼一瞪,萬萬沒想到剛剛拜別了不幸因病離世的孟浩然,扭頭就遇見當世第一大詩仙,再加上倆人都是被貶,又都是功成名就的大詩人,這好傢伙哥倆分外投機,乾脆就在江邊蕩起了友誼的小船,說了整整一夜的亮堂話。

期間既談到仕途的種種不順,也談到滿腹才情無處施展,李白不出所料的喝高了,同樣醉眼醺醺的王昌齡,感嘆倆人命運如此多艱,有感而發,當即作了一首詩,正是那首赫赫有名的:

《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注:因在整個宗族中排行“第十二”,故李白有“李十二”之別稱,這是唐朝時的一種習慣,排行不以家中兄弟幾人來排,而是按照同祖兄弟有幾人,比如白居易,家中雖只有兄弟四人,卻被別稱為“白二十二”。)

說來其實很令人哭笑不得,兩位傳奇詩人的見面,竟都是在被貶途中,既不是意氣風發,也不是家有喜事,反而都是人生落魄,尤其王昌齡,被貶的時機,也有些晚節不保的意味在裡面,回首往昔,在京城幹了這麼些年,一直兩袖清風,冰心玉潔,臨到快退休了,卻落得個被貶的命運,無論如何回想,都會有些人生蹉跎的感嘆。

而李白呢,這趟遠遊並不如少年時期的遠遊快意,因為他是被流放夜郎,一生懷揣大志,卻在關鍵問題上站錯隊伍,認了不該認的人當大哥,回首往事,也只能感嘆一句時不待我。

古人外出旅遊,有的竟然是因為“禍事”,究竟是真是假?

當然,這類“因禍被貶遊”,其實只是很特殊的一種遊歷,有些被強迫乃至非常無奈的意味,但仔細想想,其實王昌齡也十分幸運,他在“左遷”,也就是被貶途中,去拜訪孟浩然,成行了,倆人一見如故。

(注:左遷,是對“被貶”的一種美名化的說辭,因為古人尚右,所以將左遷代指被貶,說法上好聽。)

誰知孟浩然不久病故了,很悲痛,可是沒走幾天,王昌齡卻碰見傳說中的人物李白,文豪相見,說來倒也算是一件幸事,因為當年多少人,想見李白一面,那可真是難如登天,畢竟天下第一詩仙,真不是誰想見就能見到的。

三、立書考察遊。

這類遊歷,自然非司馬遷莫屬,著名的還有李時珍,都是為寫一本書留給後人,而遊遍天下的牛人。

司馬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青年時期就闖蕩南北,見多了世間百態,他從長沙一路跑到屈原就義的江邊,又沿著舜帝南巡的路線,一路跑到姑蘇山,最後幾乎遊遍了整條長江,繼而北上,尋訪孔子故里,途中將自己所見所聞與獲取的珍貴歷史資料,整理成素材,為日後撰寫《史記》打下了無比重要的基礎。

古人外出旅遊,有的竟然是因為“禍事”,究竟是真是假?

司馬遷

李時珍就更是牛氣,獨自一人,幾乎跑遍全國,遊歷途中尋仙訪藥,為了收集一味藥方,甚至不惜委身求學,比如到了一處漁村,聽聞村中某漁夫有祖傳藥方可治某病,但概不外傳,為了能學得藥方,李時珍甚至不惜拜漁夫為師,這是一種你無法想象的精神,確切來說無法形容。

以李時珍醫學世家的出身,即使他只安頓於家鄉,一生也是吃喝不愁,尤其在古代,醫生極其珍貴,可能偌大的一個縣城,也就幾個人從醫,而李時珍為了能將醫藥知識完整的收集,整理成冊,以供後人所用,獨自遊遍天下,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無論古今,都能稱得上“偉大”二字。

古人外出旅遊,有的竟然是因為“禍事”,究竟是真是假?

李時珍

更何況很多藥材,還是他親口嘗試,嘗過以後,在根據自我體感撰寫藥性,這就了不得了,試想一種陌生藥材,在你吃下之前,你並不會知道他是毒藥,還是良藥,萬一是不可醫治的毒藥,那可就真是求仁得仁了。

所以在立書考察遊方面,古有司馬遷與李時珍這類代表性人物,也算是為後人做出了莫大的榜樣,無數後人也正是效仿著當年的他們,為了寫一本書,不惜踏遍五湖四海,尋求真知。

當然,除了這三種旅遊類型以外,還有一種最狠,但也是最灑脫的,那就是:

棄官遊歷。

這種人我最佩服,試想無數人都夢寐以求的官位與仕途,他卻可以為了人生追求而視若糞土,只為了胸中快意,乾脆辭官不做,跑去遊歷天下,比如清代赫赫有名的大詩人袁枚,年僅32歲,正是人生中的大好年華,只為了心中快樂,直接辭官,先是獨自遊玩了一大圈兒,最後跑到深山老林裡建了個小院兒,自號“倉山居士”,從此過起了閒雲野鶴的隱居生活。

古人外出旅遊,有的竟然是因為“禍事”,究竟是真是假?

袁枚

這種看破紅塵的氣度,還真是當世少見,要不怎麼人家能寫出流傳百年的詩篇呢?

只是袁枚還有一段趣聞,他特別喜歡收弟子,尤其是女弟子,更關鍵的是,他還收了很多女弟子。。

也正是因此,袁枚在歷史上的評價一直不高,甚至與袁枚齊名的“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不無調侃的說他是:

園倫宛委,佔來好水好山。

鄉覓溫柔,不論是男是女。

這可就有些略顯尷尬了。。


——————

古人外出旅遊,有的竟然是因為“禍事”,究竟是真是假?

——————

參考文獻:

《本事詩·情感》:崔護……舉進士不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

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懷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二十八》:昌齡,字少伯,江寧人。第進士,補秘書郎。又中宏辭,遷汜水尉。不護細行, 貶龍標尉。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