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辭和敬辭如何區分?

文學痞子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聯繫一下我們的生活,這些謙、敬辭的使用都與語言交流有關,也可以說屬於口語、稱謂語的範疇。

古人有云“自謙而敬人”,就是說在生活中要體現恭謙的君子形象,這也正是禮儀之邦和民族文化最為典型的外在體現。而傳統的稱謂用語,主要用在書信、禮帖、匾額和幛聯等處,這也是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最基本功課;那麼,在現在很多時候,這些稱謂語還是應該使用,不用或者使用不當,則會不得體出問題的。

一、謙辭。

也就是說,對於自己或者是與自己有關的一方,在稱呼時要“謙虛”點、低調點。

比如(1)稱自己的長輩或平輩,常加“家”,如“家父”、“家兄”;(2)稱比自己輩分低或年齡小的親屬,常加“舍”、“愚”,如“舍弟”等;(3)其他常用謙稱,如稱自己的作品為“拙作”,稱自己的看法為“鄙見”、“愚見”、“淺見”等;此外,常用的還有“敢勞”、“寒舍”、“敝處”等。

為了方便運用,我們總結了一個謙辭前綴順口溜:

愚家小敝淺,鄙舍老賤寒。拙薄不敢陋,竊勞寡奴犬。

“愚” 頭一族,用於自稱的謙稱,如愚兄;“家” 頭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戚,如家父、家君和家母、家慈;“小” 頭一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敝” 頭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敝人。

其他的那些,也可以試著找到正確的使用詞語。

二、敬辭

就是在對於談話或書信交流的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時,應該“尊敬”點、抬高點。

比如(1)稱對方親屬時,常加“令”,如“令尊”、“令郎”等;(2)若對方比自己年長,稱呼其親屬時,加“尊”,如“尊祖”、“尊兄”等;(3)

稱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對方,加“賢”,如“賢弟”、“賢侄”等;(4)稱有身份的人,稱“閣下”;(5)向對方表示要做某事或要詢問,常用“請”、“貴”、“尊”,如“貴庚”、“貴恙”等;(6)其他常用敬辭,如“惠臨”(光臨)、“惠存”(請保存)、“斧正”(請人修改文章)等。

同樣,總結了敬辭前綴的順口溜:

屈老俯光請,雅芳拜華令;叨玉垂大賢,高貴恭惠奉。

“敬”頭一族,常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別人,如敬賀;“屈” 頭一族,多用於請對方幹什麼,如屈駕、屈就、屈居、屈尊;“老” 頭一族,用來尊稱別人,有時特指老年人,如老伯;“俯” 頭一族,舊時公文書信中用來稱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俯察等等。

這些小小的詞語,用對了,別人會說你溫文爾雅,知書達理;而倘若用錯了,搞不好就說你目中無人,狂妄自大。


讀書評書2017

謙辭和敬辭,說白了就是“反義詞”;謙辭是對自己,比如“寒舍”;而敬辭是對別人,比如“貴姓”、令愛。貴客臨門,蓬蓽生輝,等等。

謙辭和敬辭,是中國傳統文化演繹千年的結果,也是儒家思想的在“稱謂”上的體現。孔子老早就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就是敬辭的基礎。

另外,自古的國君(春秋戰國)往往稱自己為“寡德之人”(寡人),這也是謙辭。只是到了秦始皇,皇帝有了專門的稱呼“眹”,“寡人”作為國君的謙辭才退出流通。

敬辭就更多了。比如日常生活對別人的稱呼,如,貴姓、閣下、令子、屈尊,等等。即使是21世紀了, 敬辭仍然在流行,只不過升級換代成了“美女”、帥哥、 老闆,哪怕對方已經年老色衰 身無分文。

所以說,謙辭與敬辭,如同傳統文化其它元素一樣, 有的應該退出歷史舞臺,比如“賤姓XX”,比如“寡人”、比如“令堂”;而敬辭也一樣,比如“陛下”、“殿下”、“閣下”等等。

請、對不起、謝謝、再見!這些詞還不夠,就加上“親”、小夥伴、童鞋,等等。順應天時,與時俱進;既不辱沒了祖宗,又不至於過於迂腐。


閒看秋風999

敬辭,也作敬詞,是指含有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在人們日常交際中,特別是書信往來中往往要運用到,如“令尊”、“拜讀”、“惠存”

、“恭候”等等。而謙辭,則是指表示謙虛或謙恭的言辭,一般對己,如“過獎”、“不敢當”等等,常用於人們日常交際和書信往來中,大都只能用於自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