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外出旅游,有的竟然是因为“祸事”,究竟是真是假?

想必诸位读者,最近一定闷在家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颇感有些枯燥。

原本预定出门游玩的计划,也因疫情爆发而搁浅,不过请不用担心,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我们又能伴随着温暖的春光,继续享受旅行的快乐。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古代的人们,最喜欢的几种旅游方式。

为何说是“类型”呢?

因为古代和现在一样,也有诸如毕业旅行,分手旅行等等,每个人远行的目的,心情,都因环境与经历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古人比较有意思的旅游类型,无外乎如下三种:

一、赴京赶考游。

古代科举,几乎是全天下学子最大的盛事,登科及第,光耀门楣,从此平步青云,走上仕途,都能通过科举来实现。

所以历朝历代,凡是举行科举的时候,京城的人流量会暴增,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为能金榜题名,都离开家乡,奔赴京城,有的甚至不远千里。

如果能高中状元,当然是人人梦寐以求,即使中不得榜,也能顺便在京城游玩。

古人外出旅游,有的竟然是因为“祸事”,究竟是真是假?

这便是古代流行的“赴京赶考游”,在这条旅行的路途上,很可能会遇到志同道合的学子,也有可能结下一段良缘,甚至只是单纯的想去见识京城之宏大。

如著名诗人崔护,就是当年写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那位崔大才子,便在当年的科举中名落孙山,而后独自游玩京城的城南,偶见院中桃花芬芳,便忍不住扣门求饮,岂料开门者,是一位十分美丽的姑娘,姑娘性子善良,便为崔护取来水,二人短短的相识,却在崔护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子。

第二年,崔护再次赴京赶考,忽有一日,十分思念那位姑娘,便再度去到城南,眼见门墙如故,再扣门,却无人回应,于是便有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千古佳句。

《本事诗·情感》:崔护……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

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怀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綽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崔护当年这种游玩的方式,正是赴京赶考游,只不过在他身上,发生了十分浪漫的一见钟情,大多数人如果名落孙山,也只是再看两眼京城的热闹繁华,便匆匆打道回府,准备第二年继续来考。

古人外出旅游,有的竟然是因为“祸事”,究竟是真是假?

崔护

因唐代科举考试,通常是在春天举行,因此科举考试在学子中间还有一个雅名,叫做:

春闱

每逢春闱,或提前数月,京城中的客栈常常会爆满,这都是因为天南地北的学子提前来到京城,或准备带着“行卷”,类似于当地有名望的人写的介绍信,去谒见达官显贵,以求能在科举时得到举荐。

这一段时间,没有来过京城的学子们,便会趁此间隙,游遍京城名胜,寻访热闹街市,而富家千金也打扮的光鲜亮丽,以求能遇到心仪的儒雅公子,尤其是在科举之后,不论成败,科举的过程总归压力很大,所以就如现在的高考之后,家长会带着孩子放松一样,古时的学子们在科举以后,也会通过游玩京城的方式,来放松科举的压力。

所以在古代,尤其是唐代,假如你是一位学子的话,每年都能赶上一趟赴京赶考游的风潮,这在当年可是很时髦的旅游类型,而科举也算是一年到头难得的一件盛事,除了学子们,也会有各地富贾带着家眷,牵着车马去京城观赏这难得一见的科举盛况。

二、因祸被贬游。

说起这一类旅游,最为知名者,莫过于王昌龄了。

这位大诗人特别有意思,开元二十八年,即公元740 年,王昌龄从塞外北归,先是游襄阳,去拜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熟料孟浩然当时身患疽病,就是一种身上会长毒疮的传染病,但王昌龄去找孟浩然的时候,后者几近痊愈,这哥俩一见面,那是分外热络,孟浩然在当时已是成名的诗人,而王昌龄所做的边关诗,也让他声名鹊起,在文学创作上的惺惺相惜,很是让俩人一见如故,那就干脆美酒对饮,秉烛夜谈。

古人外出旅游,有的竟然是因为“祸事”,究竟是真是假?

王昌龄

结果,万万没想到,孟浩然喝酒的时候,吃了海鲜,尤其是疽病,最忌吃发物,就导致孟浩然旧疾复发,甚至比上一次得病还要严重,未过多久便驾鹤西去,落得王昌龄一个人无奈感叹。

而此时的王昌龄,实际是因为“不护细行”被从京城贬到了江宁任龙标尉。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昌龄,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辞,迁汜水尉。不护细行, 贬龙标尉。

这“不护细行”,大概就是说王昌龄个人生活不检点,作风差,估计也是因为王昌龄锋芒太盛,在朝中得罪人了,有人看他不顺眼,所以暗中给他穿了个小鞋,于是后来王昌龄在江宁,也就是在南京任职期间,和辛渐一起登芙蓉楼,临分别的时候,王昌龄特意对好友辛渐嘱咐说,如果家里人问起我过的如何,你就说我“一片冰心在玉壶”,以此感叹自己清白无辜,对国家始终忠诚。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而李白呢,也因为之前的安史之乱站错队,唐肃宗李亨光复大唐以后,本来打算是要“腰斩”李白的,毕竟才华再大,政治上的错误无法姑息,所以被判“附逆”大罪的李白,险些就要断送性命,幸亏郭子仪在唐肃宗面前说尽好话,为李白求来个天大的人情,这才没有按死罪发落,而是将李白贬往夜郎流放。

古人外出旅游,有的竟然是因为“祸事”,究竟是真是假?

李白

刚到巴陵,恰巧李白遇见了满脸悲痛的王昌龄,我估计后者也是俩眼一瞪,万万没想到刚刚拜别了不幸因病离世的孟浩然,扭头就遇见当世第一大诗仙,再加上俩人都是被贬,又都是功成名就的大诗人,这好家伙哥俩分外投机,干脆就在江边荡起了友谊的小船,说了整整一夜的亮堂话。

期间既谈到仕途的种种不顺,也谈到满腹才情无处施展,李白不出所料的喝高了,同样醉眼醺醺的王昌龄,感叹俩人命运如此多艰,有感而发,当即作了一首诗,正是那首赫赫有名的: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注:因在整个宗族中排行“第十二”,故李白有“李十二”之别称,这是唐朝时的一种习惯,排行不以家中兄弟几人来排,而是按照同祖兄弟有几人,比如白居易,家中虽只有兄弟四人,却被别称为“白二十二”。)

说来其实很令人哭笑不得,两位传奇诗人的见面,竟都是在被贬途中,既不是意气风发,也不是家有喜事,反而都是人生落魄,尤其王昌龄,被贬的时机,也有些晚节不保的意味在里面,回首往昔,在京城干了这么些年,一直两袖清风,冰心玉洁,临到快退休了,却落得个被贬的命运,无论如何回想,都会有些人生蹉跎的感叹。

而李白呢,这趟远游并不如少年时期的远游快意,因为他是被流放夜郎,一生怀揣大志,却在关键问题上站错队伍,认了不该认的人当大哥,回首往事,也只能感叹一句时不待我。

古人外出旅游,有的竟然是因为“祸事”,究竟是真是假?

当然,这类“因祸被贬游”,其实只是很特殊的一种游历,有些被强迫乃至非常无奈的意味,但仔细想想,其实王昌龄也十分幸运,他在“左迁”,也就是被贬途中,去拜访孟浩然,成行了,俩人一见如故。

(注:左迁,是对“被贬”的一种美名化的说辞,因为古人尚右,所以将左迁代指被贬,说法上好听。)

谁知孟浩然不久病故了,很悲痛,可是没走几天,王昌龄却碰见传说中的人物李白,文豪相见,说来倒也算是一件幸事,因为当年多少人,想见李白一面,那可真是难如登天,毕竟天下第一诗仙,真不是谁想见就能见到的。

三、立书考察游。

这类游历,自然非司马迁莫属,著名的还有李时珍,都是为写一本书留给后人,而游遍天下的牛人。

司马迁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青年时期就闯荡南北,见多了世间百态,他从长沙一路跑到屈原就义的江边,又沿着舜帝南巡的路线,一路跑到姑苏山,最后几乎游遍了整条长江,继而北上,寻访孔子故里,途中将自己所见所闻与获取的珍贵历史资料,整理成素材,为日后撰写《史记》打下了无比重要的基础。

古人外出旅游,有的竟然是因为“祸事”,究竟是真是假?

司马迁

李时珍就更是牛气,独自一人,几乎跑遍全国,游历途中寻仙访药,为了收集一味药方,甚至不惜委身求学,比如到了一处渔村,听闻村中某渔夫有祖传药方可治某病,但概不外传,为了能学得药方,李时珍甚至不惜拜渔夫为师,这是一种你无法想象的精神,确切来说无法形容。

以李时珍医学世家的出身,即使他只安顿于家乡,一生也是吃喝不愁,尤其在古代,医生极其珍贵,可能偌大的一个县城,也就几个人从医,而李时珍为了能将医药知识完整的收集,整理成册,以供后人所用,独自游遍天下,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无论古今,都能称得上“伟大”二字。

古人外出旅游,有的竟然是因为“祸事”,究竟是真是假?

李时珍

更何况很多药材,还是他亲口尝试,尝过以后,在根据自我体感撰写药性,这就了不得了,试想一种陌生药材,在你吃下之前,你并不会知道他是毒药,还是良药,万一是不可医治的毒药,那可就真是求仁得仁了。

所以在立书考察游方面,古有司马迁与李时珍这类代表性人物,也算是为后人做出了莫大的榜样,无数后人也正是效仿着当年的他们,为了写一本书,不惜踏遍五湖四海,寻求真知。

当然,除了这三种旅游类型以外,还有一种最狠,但也是最洒脱的,那就是:

弃官游历。

这种人我最佩服,试想无数人都梦寐以求的官位与仕途,他却可以为了人生追求而视若粪土,只为了胸中快意,干脆辞官不做,跑去游历天下,比如清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袁枚,年仅32岁,正是人生中的大好年华,只为了心中快乐,直接辞官,先是独自游玩了一大圈儿,最后跑到深山老林里建了个小院儿,自号“仓山居士”,从此过起了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

古人外出旅游,有的竟然是因为“祸事”,究竟是真是假?

袁枚

这种看破红尘的气度,还真是当世少见,要不怎么人家能写出流传百年的诗篇呢?

只是袁枚还有一段趣闻,他特别喜欢收弟子,尤其是女弟子,更关键的是,他还收了很多女弟子。。

也正是因此,袁枚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不高,甚至与袁枚齐名的“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赵翼,不无调侃的说他是:

园伦宛委,占来好水好山。

乡觅温柔,不论是男是女。

这可就有些略显尴尬了。。


——————

古人外出旅游,有的竟然是因为“祸事”,究竟是真是假?

——————

参考文献:

《本事诗·情感》:崔护……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

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怀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綽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昌龄,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辞,迁汜水尉。不护细行, 贬龙标尉。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