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三國演義》要塑造關羽的“義”,並帶有儒家色彩?

小姐姐愛歷史


《三國演義》的作者有尊劉抑操的立場,主要是站在傳統儒家的立場上去看待三國政治事件,認為漢為正統,而認為曹操乃是奸雄,所處,小說塑造了劉備的“仁”,關羽的“義”,張飛的“勇”,頌揚力圖恢復漢室的劉蜀軍事集團,而關羽是作者重點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

關羽文武全才,武功高,氣勢足,征戰一生,殺過大將無數,溫酒斬華雄,殺顏良砍文丑,許多頂級武將皆死在他的手下,水淹于禁七軍,氣勢如虹;關羽熟讀《春秋》,乃三國時武將中少有的精讀儒家史著的軍事統帥。關羽智勇雙全,但是,他從未持強欺弱,未曾殺過一名小兵小卒,他知恩圖報,即便是他哥哥劉備的敵手,如曹操,他也感恩讓其逃走,很有仁義之心。

關羽的義在民間可謂是家喻戶曉,關羽為保護結義兄長劉備的家眷,暫時投靠曹操,但任憑曹操對他賞黃金白銀綾羅綢緞,任憑其許諾加官進爵,關羽卻始終心裡只有他結義的劉備大哥。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激戰時,關羽聽到他的大哥劉備就在袁紹處,他便辭別曹操,過五關斬六將,義無反顧得護著他的嫂嫂去尋找劉備,關羽“義”字當先,是三國將領中講義氣的典型人物,不像呂布,殺乾爹,背叛朋友,沒有一點兒江湖義氣,連一直講仁義的劉備都不保他反而勸曹操殺他。

在中國民間,崇拜關羽的人非常多,關帝廟在民間處處都有,是最多的神廟。江湖上拜關公像,敬仰關公義薄雲的情義。

小說利用民間傳說中都關羽的敬仰和崇拜,大肆頌揚關羽的“義”,把關羽塑造乘仁義的典型,這符合了人們對於“義”精神追求,當然,無論是小說還是民間傳說,關公的形象都具有濃厚的儒家色彩,是儒家傳統文化的一個典型的形象。


文城觀點


關羽一生馳騁疆場、驍勇善戰,是蜀漢的重要將領,諸葛亮隆中之策謀劃裡領帥荊州的“上將軍”,被劉備封為五虎上將之首。最終卻因疏忽大意,被東吳所乘,失荊州、走麥城,兵敗身死,抱憾而終。

起初,在民間傳說中的關羽是以厲鬼形象出現的,《演義》中描述的呂蒙受關羽鬼魂糾纏而喪命的橋段就是如此。古人對鬼魂都有敬畏之心,荊州百姓害怕厲鬼復仇,就給關羽建冢憑弔,以祈求平安,此時關羽的塑像也多為面貌猙獰。唐朝起,官方建立武廟供奉先賢武將,至德宗時才加入關羽,與張飛、周瑜、鄧艾等人同尊配享。這時,關羽的形象以有所改變,但僅僅是與三國其他名將相同,並不突出。北宋立國時,宋太祖趙匡胤甚至以關羽被仇國所擒殺為由,將關羽請出了武廟。而到了宋徽宗趙佶這裡,關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開始了神化歷程。宋徽宗派張天師為山西運城百里鹽池滅妖,道教自此尊關羽為“蕩魔真君”“伏魔大帝”。面對外敵,沒有富國強兵之策的趙佶寄希望於道術,自稱太霄帝君降世,籠絡人心、樹立權威。在位24年間,關羽先後得到4次褒封,從“忠惠公”到“崇寧真君”,從“武安王”到“義勇武安王”。關羽的“義”這一特質,得到了統治階級的青睞,成為了“皇家保護神”,到了明清時期,更是被帝王作為“忠義”的化身、“誠信”的偶像,屢屢加封,甚至成為國家祭祀的最高神祗。因此,對關羽的信仰有深厚政府基礎和民間基礎。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羅貫中作為南遷作家,依靠寫書養家餬口,作品自然要順應民意、順應輿論。對關羽這尊大神自然是不敢怠慢,著墨頗重,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捉放曹、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對其忠、勇、悌、仁、義的品質大書特書。因此,作者對關羽的描寫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之上的,而關羽的形象是經過統治階級長期塑造出來的,自然要符合儒家思想。總而言之,藝術源於生活,藝術形象的創造有特定的時代背景,《演義》作為傳統文化的精粹,自然也不例外。





匪匪小姐


眾 所 周 知 ,《 三 國 演 義 》是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在該時期,大環境 主 張 “ 擁 劉 反 曹 ”, 歌 頌 忠 義 仁 政 , 反 抗 黑 暗 暴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一作品 肯定是深 受 當時儒 家 思 想 影 響,但是在小說中,關羽可謂是中國儒家思想塑造的道德典範。他不僅推崇儒家思想的文化,還能夠親身踐行儒家思想的禮義要求,做到待君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電視中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繫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儒家思想對關羽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作者將自己的愛恨注入歷史,塑造了一個個生動的歷史人物典型,關羽便是其中以"義"著稱的典型形象。





影視達人帶你看影視


淺論關羽

關羽之義,義薄雲天。《三國演義》弘揚的主旋律就是一個“義"字!用這個字唱響了三國曆史的天空,把蜀漢帝國的這面“義"字大旗迊風飄揚!從此,人類社會的文明史冊上雕塑了一尊神,讓人們在茫茫滄海桑田裡尋覓到了心靈依偎的燈塔,讓一艘艘人生航船找到信賴的航道,和聊以棲息的心靈港灣!

桃園三結義,一個蜀漢帝國的孵化基地,而蜀漢大業的基因種子:“義",而關羽正是這個基因的化身!從此,這粒種子開始萌芽,生長,開花結果!從關羽千里走單騎,到過五關斬六將,其間還有曹操贈送的十個絕色美女,關羽都毫不動搖:顛覆了一個成語——英雄難過美女關!特別是"華容道義釋曹操",讓夲以立了軍令狀,以性命做抵押擔保的關羽,仍然去冒著生命危險放走了曹操,以償還當年欠下曹操的挽留與知遇之恩,用天下和生命的賭注來償還了曹操的恩情,知恩圖報的儒家思想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演繹!這裡,諸葛亮為了理解關羽的那份兒赤誠,卻用了個“夜觀天象,曹操將星不落,命不該絕",這種儒家宿命的觀點,巧妙地給關羽一個決定三國曆史,甚至中國歷史進程及命運的偉大而又神秘的藉口!

也讓關羽的人格魅力撫遙直上青雲,飄揚在中國歷史的天空!

千百年來,中國大地上武聖關帝廟隨處可見,受到了多少英雄義士赤誠男兒的頂禮膜拜,絡繹不絕,川流不息!至今,筆者也曾親眼目睹關聖人神像前,那香爐裡香菸繚繞,香溢大地!看到了一張張虔誠的面容!

三國演義裡塑造的關羽形象,至今令人神往!

與大家共享,謝謝關注!


酒醉的蜂蝶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在生產極不發達的時代,“團結就是力量”,人與人之間的緊密合作就顯得至關重要。而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關係是血緣,所以強調“孝”。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對付野獸和敵人,僅靠血緣、親情還不夠,按照構建利益共同體的要求,派生出了另外一個次重要的概念--“忠”,以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儒家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對尊長無條件服從,並將其作為團隊關係的重要思想引領和理論支撐。而“義”又符合“抱團取暖”的需要。 關羽無論是“辭曹”後的“過五關、斬六將”,還是統領一方後的“水淹七軍”,都表現出了對劉備的忠貞不渝。這既是關羽個人的選擇,也是劉備集團的需求,更是羅貫中的輿論導向。


山東大蔥就是軸


談關羽之“義”

文 雲中燕

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家 周汝昌先生曾經對四大名著做過歸納,將四大名著的精神實質歸納為“忠,”“義”,“誠”,,“情,”網上也有很多網友一個字的歸納,比如,“悟,”三國_爭,或者是_智,紅樓“空,還有很多一句話點評都很有意思,反映出大家對四大名著的喜愛之情。

三國正逢亂世,是群雄逐鹿,諸侯割據,中央集權分散的時代,(我個人認為三國跟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割據一方,大將輩出的時代很相似。)三國演義是一部亂世英雄史,既是演義,肯定有很多虛構的成分,不能把它當做歷史來看。它不像紅樓夢一樣關注家庭生活,著眼於兒女情長,以點帶面來描寫主題,三國更多的體現出一種國事情懷,齊家,治國,平天下,它關心的是天下大事,民族的生存發展,它更像一部宏偉的史詩,把波瀾壯闊的三國曆史畫卷呈現在大家眼前!

三國傳奇人物,故事非常多,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風流倜儻,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瑾,最討厭的是偽善的劉備!這兩個以後再說,我今天想說的是關羽。關羽膾炙人口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桃園三結義,一個賣草蓆的,一個是殺人犯被通緝的,一個是殺豬賣肉的,三個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開啟了異性兄弟誓同生死肝膽相照的生死之約!他的傳奇很多,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樊城之戰斬龐德,降於進,斬顏良,誅文丑,華容道義釋曹操,刮骨療毒,當然還有敗走麥城!

在現場上他堪稱戰神,一把青龍偃月刀使的是神出鬼沒,沾著死,碰著亡,讓敵人聞風喪膽!就是這樣一個人中龍鳳,他性格上卻有很大的缺陷。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比如西涼大將馬超,諸葛亮好不容易收服了他,封他為平西大將軍,關羽非常不高興,他一個投降的小輩,剛來就是大將軍?於是給諸葛亮寫信非要跟馬超比武一決高低,這一點關羽的心胸就有些狹隘了,你想想,馬超都投降了,他給誰賣命?給你大哥劉備呀,你跟他打個什麼勁?那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嗎?還好諸葛亮聰明,回信說:馬超雖然勇猛,不過是彭越黥布一類人,此二人以作戰勇猛聞名,但是缺少謀略,他們跟同樣勇猛過人的張飛是並駕齊驅的,但他們幾個誰都不能跟超群絕倫的關將軍相比!這封信也是孔明拍關羽馬屁,迎合他的虛榮心,讓他打消跟馬超比武的念頭,果然,關羽看了信,哈哈大笑,再也不提比武的事了。

還有一次,劉備進入西川自立漢中王之後,分封五虎上將,遣前部司馬費詩為


安徽雲中燕


關公之”義”分為“大義”與“小義”。所謂“大義”指的是忠義、道義等儒家之義;而“小義”乃是指關公身上所體現的諸如俠義、仗義、兄弟之義等其他品質。

關羽也好,張飛也罷,他們並不是普通的草莽英雄抑或區區一介武夫,他們都是亂世中的有志之士。作者杜撰出桃園結義的故事,將之放在卷首,開宗明義。且看他們的誓詞:“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連李贄都說:“他三人豈尋常草澤之人而已乎!三人以報國安民為己任,豈不正是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關羽以天下為己任,正是他“大義”的體現。

同樣不見於《三國志》的降曹的三個條件,刻畫出一個降漢不降曹的“忠義”關公形象。張遼所述第三罪“兄武藝超群,兼通經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漢室,徒欲赴湯蹈火,以成血氣之勇,安得為義”可謂一語中的。這裡所說的“義”,正是儒家強調的“大義”。所以到了關羽這裡,降漢不降曹便成了他的首要要求。得知兄長消息,立馬奔赴,甚至用“義不負心,忠不顧死”來表明心跡,在關羽心中不見有曹,只見有漢。加之後來敗走麥城時,他對於無法代表漢室的諸葛瑾的勸降,進行了義正言辭的拒絕。甚至為了襯托他的“義”,連他的坐騎也絕食而亡。兩相對比,一個“為理屈,不為勢屈”,喻於義,而非喻於利的君子形象便躍然紙上。實質上投降了曹操的“變節”行為就得到了解釋,反而更加襯托出關羽的“忠義”。

剛才分析了關公身上所體現的兩種不同內涵的“義”,既有儒家所推崇的“大義”,亦有帶有市民色彩的個人的“小義”。關公之所以受到後世的推崇,必然是得到了統治階級認可的。上位者推崇關公身上的“大義”無可厚非。他報國安民的大志,他對君主的忠心不二,都是統治階級亟需用以教化百姓的手段與工具。可是,同樣存在於他身上的這些“小義”,難道就不會與之產生衝突,不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嗎?

作者杜撰出《三國志)中所沒有的華容道放走曹操的情節,成功地刻畫出一個知恩圖報、士為知己者死的義士關羽。可是這個“義”,卻是為了私人恩怨拋棄國家利益的“小義”,作者為何執意加入這樣一筆,而統治者又為何允許這樣一筆存在呢?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早在出兵之前,孔明就已經“夜觀乾象”知道曹操“未合身亡”,不過賣個人情留給關羽罷了。幸好有這麼一筆,讓關羽義釋曹操的行為顯得不那麼尷尬,反而成就了一個大義、小義皆能保全的完美的關公形象。正因為曹操命不該絕,所以不論誰去結果都是一樣,關羽放走曹操並不會給未來的蜀漢帶來任何災難,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他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放走曹操。這個舉動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也就不用扣上不忠的帽子了,反而成就了關羽作為一個個體的“義”的完美。推究作者本意,當是想極力刻畫一個不論是作為個體還是作為蜀漢集團的一員,都完美得無懈可擊、將“義”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人物形象。他按照內心完美的標準,努力刻畫著這個人物身上的每一種“義”,試圖將所有帶有市民色彩或者文士幻想色彩的“義”擠進正統之義允許的框架中去。在“大義”與“小義”可能發生衝突之時,他不惜創造情節來使之合法化。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樣的關羽形象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他其實並沒有妨礙到正統文化。


叄易文化諮詢


作為一本經典小說,《三國演義》塑造了許多英雄形象,關羽便是其中之一,是“義”的典範。

實際上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之前,社會上流傳的關羽故事中,已經很明顯的把關羽描述成義的化身。羅貫中只是順手推舟罷了,並不完全是由他所定義的。

我認為,《三國演義》塑造關羽的“義”主要以下原因

1、“義”是民間的剛需:

《三國演義》繼承了古代評書中普遍存在的“擁劉反曹”傳統,對劉關張三英傑之間的義氣進行非常重點的宣揚。宋元時期,社會底層人士常常受到官僚、地主的壓榨,他們只有團結起來,才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所以,為了有效維繫他們團體的存在,民間就著重突出了對於義氣的要求。比如《水滸傳》中就是營造出了這樣的氛圍,這兩本名著產出的時間相隔並不遠,社會氛圍較為類似。

2、“義”是統治者的算盤:

站在統治者的視角上來看,他們並不反對民間追捧關於,反而有所促進。他們認為義具有模糊性,所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對義的概念進行附會,把“義”與“愚忠”結合,包裝成“忠義”,並向民間大肆宣揚。

關羽的“忠”、“義”包含了哪些儒家思想?

關羽既有對漢室之忠,也有對劉備之義。儒家強調的“主忠信”,即位對君主忠誠、對兄長對朋友要講信和義。關羽並非莽夫,自幼讀書,深受儒家仁義、忠君思想的影響。

演義中,關羽:“生不能報國家,而背其兄,徒為人也!”

關於所稱的“國家”指漢室劉氏天下,他即要“報國”,也不想 “背兄”,其實意思就是說他一心忠義於國家,也要兼顧忠於自己的結拜大哥兼主公——劉備。

“言必信,行必果”是儒家的經典主張,受儒家思想教育的關羽視為行為準則。

在關羽投降時,他請求曹操暫時退兵,曹操立即下令遵守。連生平以詐待人的曹操都對關羽的為人深信不疑,可見《三國演義》中對關羽信義塑造之重。

華容道時,曹操喪失戰鬥力的殘兵敗將出現在他面前,因而關羽的“一發心中不忍”。眾軍下馬,哭拜於地,關於“愈加不忍”,可見關羽的惻隱之心,這是對弱者仁義的表現。

所以,儒家的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關羽至少非常完美的佔了其中五點:仁、義、信、忠、悌


小貝愛歷史


陳壽的《三國志·關羽傳》總共才九百五十多字,簡略地記述了關羽一生的動過得失。關羽忠於劉備,與劉備形影不離,“稠人廣坐,侍應要日”,開疆守土,不避眼險。一度降曹,為報其禮遇之恩,於萬眾之中,斬袁紹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守荊州,剛慎自用,使內生怨恨,給東吳偷襲荊州以可乘之機,造成走麥城兵敗身亡。關羽生前,曹操為收買他,表封他為漢壽亭侯,死後,蜀後主追諡他為壯繆侯。這就是關羽的整個為人。自宋元以來,在取材於三國的戲曲小說裡,關羽逐漸被塑造成為一個忠、義、勇的化身。在《三國演義》裡,“降漢不降曹”、“過五關新六將”、“單刀赴會”等,是寫他的“忠”,“桃園結義”、“古城相“華容道義釋曹操”等,則頌揚他的“義”:“溫酒斬華雄”、“斬顏良沫文丑”、“水淹七軍”等,是他的“勇”。所謂“義不負心,忠不顧死”,“勇猛冠三軍”!

至於“刮骨療毒”時,華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奔棋,全無痛苦之色”,就有“超人”的神“氣了。作者借華倫之口說:“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關羽被殺之後,冤魂在玉泉山“顯聖護民”,在東吳營中“扼死呂蒙,他的首級在曹操面前“面如平日”,“口開目動”。這就更神乎其神了!

由於他的“忠”和“義”特別突出

前後絕倫。”元朝末年有一首歌頌他的詩寫道:“人傑唯追古解良,士民爭拜

關雲長。桃園一日兄和弟,齟豆千秋帝與王。氣扶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神化關羽,實際是把“忠”、“義”這種封建道德變成一種絕對的精神,要人們以關羽為榜樣,效忠於封建當權者。隨著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愈需要加強思想的控制,關羽的地位也愈來愈高。關羽成神的過程,也是封建統治階級不斷加強思想統治,妄圖維護封建制度的過程。





杏林帥哥


古人寫作,都是寓情於景,把現實中空有一腔報國熱血而抱負難申的境遇,通過寫作表達對時事的不滿和對政治清明的嚮往。

羅貫中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群雄紛爭,戰火四起。據說,早年的羅貫中曾在張士誠帳下,張士誠不聽忠言,羅貫中鬱郁不得志,離開張士誠以後就回杭州隱居了。

元末明初的時局和東漢末年的動盪如出一轍,羅貫中借古諷今,抑曹揚劉,通過描寫劉關張的君臣之義,表達了對清明政治,君賢臣忠的嚮往。

關羽的忠,義正是羅貫中心裡的那個自己,通過塑造關羽忠肝義膽的人物形象表達自己一心報國的思想抱負,更為世人樹立身為人臣的榜樣和表率。關羽的忠肝義膽,是儒家思想“忠君愛國”的體現,帶有濃厚的儒家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