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医推崇的四大经典,到底什么来头?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书中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意思就是把疾病扼杀在萌芽之中,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同时主张养生,延年益寿。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人要顺应自然,顺应四时。

二、《难经》

关于《难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在汉代,作者为秦越人,秦越人就是扁鹊。《难经》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解释,然后归纳成书。因此它也被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八十一难》。它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经》,成书于汉代,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中医药药物理论发展的源头,跟《黄帝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所作,代代口耳相传,乃是托名神农。提出了辩证用药的思想,对用药的剂量和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数量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为上中下三品,对药物进行分类,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记载的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有效,现代依然是临床的常用药。不过现代多已不用此方法进行分类。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三品分类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可以炼丹或养生的药物往往被分为上品,而真正临床良好的却位于中品甚至下品。

四、《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这本书也被称为“方书之祖”。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中医学的集大成者。不过在张仲景去世后,本书开始流浪,由于当时的书籍只能靠手抄,所以不久后,原书亡失。

可能是上天不忍心让这么好的书失传,也可能是这本书的魅力过于强大,到了晋代,一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断章简义,就为之深深着迷,利用太医令的身份,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且加已整理,命名为《伤寒论》。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另一个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又被称为《金匮要略》,是在宋仁宗时期被发现并且加以整理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的,就是宋代的刊定本。

以上就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了,它们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医们,希望那些热爱中医的人,可以好好阅读,一定能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哲理。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