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快遞革新

“無接觸式配送”這兩天成了快遞和同城配送領域的高頻詞彙,可以說這個詞語完全式被疫情激發出來的,在此之前。其實無接觸式配送基本上已經基本覆蓋了一二線城市的快遞和同城領域,但消費者此前似乎並不買賬快遞企業自己安排的“無接觸式配送”,直到疫情的發生。

無接觸式配送的核心是在快遞員和收件人架設一層物理的隔斷,其實類似於豐巢、郵政快遞櫃這樣的臨時存放點就是在扮演這個角色。但像豐巢這樣的快遞末端配置在此次疫情之前似乎都不被看好,記得官方媒體去年在呼喊,快遞員能“一放走之”嗎?說的就是快遞員不經收件人的許可,直接將其快遞放入快遞櫃的情況。在這個春節,雖然四通一達這樣的快遞公司都停業了。只有順豐、郵政等快遞企業在正常運營,但是臨時存放的快遞的快遞櫃似乎開始出現不夠用的現象。

春節本應是快遞的淡季,但是根據郵政業統計數據顯示,此次快遞業務量達到了新的高度。較為特殊的原因是防疫物資需求臨時性的增加了快遞的需求。在貨物規模增加,配送要求嚴格的情況下,似乎才能理解快遞配送末端無接觸式配送的重要性。

快遞業在去年整整超過了600億件,而這其中300億左右的快遞是全國幾百萬的快遞員直接交付到收件人的手中的。因此在快遞幹線逐漸佈局完善之後,快遞的支線和末端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如何讓儘可能少得快遞員在更短的時間內配送更多的貨物成為考驗快遞企業能力的下一個挑戰。

其實許多快遞企業仍然在質疑,豐巢這種快遞櫃模式究竟是不是快遞末端配送當下的最優形態,除去疫情極其特殊情況之外,快遞櫃的模式絕非全部都是優勢,而無缺點。

快遞櫃最大的問題是,重資本投入之後,盈利困難的問題。

相比於快遞櫃的投資成本,向投遞快遞的快遞員收取的那一些微不足道的收入根本不能覆蓋前者,而豐巢之前討巧的向用戶收費的模式,也遭到了用戶強烈的反對。

在豐巢取件時,大多數人會發現界面上必然會彈出一個打賞的界面,這個打賞並非必選項,而是可以跳過的,不明白的消費者默默的就為豐巢付出了那個打賞費,後來豐巢的此種行為登上的微博的熱搜。

其實豐巢並非是要向用戶收取打賞費,而是在嘗試新的收入模式,很顯然這條路是行不通的。所以至今為止我們熟悉的豐巢還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盈利模式。

除了豐巢櫃,無人機、無人操控的機器人配送模式此前在京東、百度、美團這樣的企業都在嘗試,但似乎沒有形成商業規模化,都只是在小範圍內的一種試驗。因此,其實快遞末端的配送目前主流的模式還是最為傳統的人力配送。

但從快遞收件方來看,對於新的配送方式需求已經非常強烈。解決矛盾已經是勢在必行,當國內的快件量突破千億的時候,我們還能依靠單純的物理地址的靜態投遞可以嗎?在每個個體的快遞物品需求打破沒有時效限制,對時效要求極高的生鮮商品成為快遞末端配送主流時,靜態地址絕對時不行的。

快遞企業需建立起以人動態化移動為原則的新興的配送方式,這種方式聽起來似乎離我們還比較遙遠。但實際是快遞企業確需思考了。消費者購買商品後如何通過無接觸的配送方式動態化無縫交付到收件人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