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亲华的日本天皇,淳仁天皇曾想派兵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为何惨遭杀害?

文史砖家


作为日本史上最亲华的天皇,淳仁天皇本名大炊,是日本第47代天皇,文武天皇之孙,舍人亲王第七子。大炊年仅3岁丧父,自幼由母亲抚养长大,但由于是天皇子孙无法入仕,所以境遇一度很落魄。好在大炊跟重臣藤原仲麻吕关系要好,并在后者的帮助下,得以取代堂兄道祖,被孝谦女天皇(大炊的堂孙女)册立为太子,时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



在当时,藤原仲麻吕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不仅是手握大权的重臣(紫微中台令兼中卫大将),而且还是孝谦女天皇的表兄(女天皇的生母藤原光明子,是藤原仲麻吕的姑母)兼情人。正因如此,藤原仲麻吕的权势与日俱增,逐渐超过左大臣橘诸兄、右大臣藤原丰成(相当于中国的左右丞相),由此引发两人的嫉恨。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橘诸兄之子橘奈良麻吕(此前橘诸兄已病死),利用百姓怨恨女天皇大肆宠佛溺佛、时局不稳的良机,联合大臣大伴古麻吕等人,准备发动政变诛杀藤原仲麻吕,然后扶立道祖登基。然而他们的计划尚未实施便遭泄露,藤原仲麻吕先下手为强,捕杀橘奈良麻吕、道祖、大伴古麻吕等人,并流放他们的党羽443人。



橘奈良麻吕一党被清洗后,藤原仲麻吕的权势更盛,不由得让女天皇感到压抑和恐惧。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在橘奈良麻吕等人被杀后不久,孝谦天皇以侍奉患病的母亲为由,将皇位让与太子大炊,后者由此登基为帝,是为淳仁天皇。不过,孝谦女天皇虽然退位,但依旧在幕后时时插手政务,这为她与藤原仲麻吕的决裂埋下伏笔。


淳仁天皇登基前对唐朝充满好感,对它的文化和制度异常的痴迷,而藤原仲麻吕也是如此。正因如此,在淳仁天皇的支持下,藤原仲麻吕照搬唐朝的各种制度来改造日本,甚至将本国特有的官名也全部改为唐朝官名,比如将太政大臣改为太师,左大臣改为太傅,右大臣改为太保等等,不一而足。依照新官制,藤原仲麻吕起初担任太保,但仅过了两年时间,便晋升为太傅,尽掌全国军政大权。



淳仁天皇对于唐朝的好感绝非仅限于此。在他登基的同年,“安史之乱”的消息开始传到日本,虽然淳仁天皇的根基并不稳固,但他还是在第一时间跟藤原仲麻吕商议,准备派兵渡海到中国,帮助唐朝剿灭叛军。为此,淳仁天皇还下令全国戒备,大规模地征集士兵,并准备送给唐朝大量的牛角,以作为武器原料。然而由于孝谦上皇的强力阻挠,这项计划未能实施(详情见《续日本纪·卷廿一·》)。


由于藤原仲麻吕推行的唐朝化改革过于激进,从而触犯到很多守旧贵族的利益,于是他们便聚集在孝谦上皇周围,鼓动她重新夺回朝政大权。与此同时,奸僧道镜因侍疾(寝)有功,逐渐获得女上皇的宠信,由此开始不断地插手朝政事务,并导致天皇政权与上皇集团之间矛盾日深。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女上皇在守旧派贵族们的支持下,宣布收回生杀赏罚等大权,只让淳仁天皇主持祭祀等礼仪性的事务。



孝谦上皇的举动令藤原仲麻吕倍感忧心,为了防止被架空权势,乃至落得被灭门的下场,他在隐忍两年后,最终决定举兵起事,意在推翻、囚禁上皇,并捕杀道镜等人。然而藤原仲麻吕的计划被人泄露,导致他被提前做好防备的上皇击败,最终兵败被杀,时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藤原仲麻吕被杀后,淳仁天皇失去庇护,很快便被上皇废黜,并流放到淡路岛,所以历史上又称他为淡路废帝。孝谦上皇废黜淳仁天皇后,正式宣布重登皇位,并改称号为称德天皇,由此成为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个两度登基的女天皇。称德天皇在位期间,道镜的权势更盛,最终竟做到太政大臣兼法王,并差点儿篡夺皇位。



淳仁天皇虽然被废,但在国内却依然拥有很多支持者,不能不让称德天皇感到担心。就在被废黜的第二年(765年),淳仁天皇因“企图逃跑”被抓获,次日便离奇的死于囚所,民间普遍怀疑是女天皇有意加害(详情见《续日本纪·卷廿六》)。作为对中国最为友好的天皇,淳仁天皇最终落得被杀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文史砖家


淳仁天皇因为钦慕中华文明的关系,所以对唐朝充满了好感,难免会对发生在唐朝内部的大变故产生责任感。这大变故,便是发生在唐玄宗晚期的安史之乱(755-763年)。

由于信息传递时效的问题,当日本获知安史之乱的消息时,已是大叛乱发生后的第四个年头(758年),也即淳仁天皇即位的同一年。虽然根基并未稳固,但淳仁天皇在得知安史之乱的消息后,做出的第一反应,便是准备出兵帮助唐朝平乱。为此,淳仁天皇还下令全国戒备,大规模地征集士兵,并准备送给唐朝大量的牛角,以作为武器原料。

就在淳仁天皇君臣积极筹划助唐平叛事宜时,却发生了新罗国对日本使节无礼的事件,于是藤原改而下令首先征伐新罗,然后再援助唐朝。藤原为远征新罗,共动员了军船394只、士兵4万人。然而,就在远征计划正式启动之前,却因孝谦上皇的强烈反对而作罢,而援助唐朝平叛的计划,自然也随之“胎死腹中”。

孝谦上皇之所以反对远征新罗、援助唐朝,根本原因还是权力之争。随着“唐朝化”改革的深入,以淳仁天皇、藤原仲麻吕为首的改革势力,逐渐与作为保守派领袖的上皇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加之奸僧道镜因上皇的宠幸而崛起,双方间的对决一触即发。762年,上皇下旨收回国家大政的管理权,同时又不断提升道镜的权位,并一步步压制淳仁天皇和藤原仲麻吕的势力。

深感焦虑和威胁的藤原仲麻吕不甘坐以待毙,遂于两年后密谋发动政变,但却被提前获得风声的上皇平定,结果藤原仲麻吕被杀,淳仁天皇被废。764年,孝谦上皇再次登基,并改称号为称德天皇。称德天皇重新执政后,全部废弃藤原执政时期的“唐朝化”改革措施,使得前朝取得的成就付诸东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