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所做的《大風歌》是他的原創嗎?

獨釣秦時月


這首歌的歌詞和創作背景記載在《史記.高祖本紀》之中。劉邦平定英布(黥布)之亂班師回朝途中經過家鄉沛縣,與父老鄉親置酒歡飲時即興而唱的。現場人數很多,目擊者眾,不存在作假可能。

太史公生活的時代距漢初不遠,太史公為了蒐集材料走了大半個中國,他去過高祖故鄉沛縣,當地父老會告訴他一些陳年往事。

這首歌只有短短三句歌詞,比較簡單,符合即興創作的特點。

清人有句詩“劉項原來不讀書”影響很大,其實劉邦文化程度不低,在秦代焚書坑儒的荒漠上,劉邦算是個文化人。

劉邦智商很高,反應機敏,即興創作幾句歌詞難度不大。

這首歌詞從內容和氣勢來看也非常符合劉邦的身份。劉邦這次回鄉心情複雜,當年他是沛縣一個農民的兒子,如今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是自豪的。為了漢朝的長治久安他定都長安,這次回鄉可能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故鄉的山水以後再也看不到了,這又讓他心生傷感。

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的時候受了箭傷,箭傷一直未愈,他預感自己即將走到生命的終點,而他一手建立的漢朝還沒穩定下來。遠離王朝中心的燕、趙、齊、楚、吳、越等地怎樣統治是個難題。將領們不可靠,他的兒子大都沒成年,派誰鎮守那裡讓劉邦很頭疼。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劉邦內心焦慮的真實寫照。



江山與美人99


劉邦自小頑皮,沒受過什麼像樣的教育。但是很熱心腸,喜歡幫助他人,結交了很多好朋友。成年後,通過考試當上了泗水亭長。

劉邦在咸陽服徭役時,曾睹過秦始皇出巡,氣派的場面令劉邦嘆羨不已,說道"大丈夫就應該這樣啊″。

劉邦自斬蛇起義,歷經千難萬險,創立了大漢王朝,終成一代開國君王。但漢政權創立之初,局勢不穩,反叛事件不斷,劉邦忙於滅火。在平定了大將英布的叛亂後,得勝回朝的途中,劉邦回了一趟故鄉沛縣,招集了一些故舊、長者飲酒暢談。席間,劉邦想起了創業之艱難,平叛的不易,心生感慨,藉著酒興一邊擊築一邊高歌:“大風起兮雲風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大風歌》雄壯而又平白的詞語通俗易懂,千年傳唱。

這道歌只有簡單的三句話,也直白得像囗語。但卻雄健渾厚,慷慨激昂。如果心胸不夠寬廣,沒有大格局的人是萬萬唱不出這樣氣勢磅礴的歌詞。如果是飽讀詩書滿口之乎者也的人,也難以運用駕馭如此通俗易懂的詞語。只有學識不多,但志向遠大且歷經磨難的劉邦,才能以最簡單的歌辭唱出最豪邁的《大風歌》。





大河橋下流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後並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




默道18K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釋義: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

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在親自掃平英布叛亂後,凱旋而歸的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把昔日的朋友、尊長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地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創作這首《大風歌》之前,國內叛亂接二連三,北方的匈奴也虎視眈眈。劉邦想起這一生如夢似幻,從鄉間一文不名的亭長再到大漢帝國的皇帝,內心當中自然豪情萬丈。但現在國家的處境依然兇險,心中難免又生出一絲悲涼,感嘆怎樣才能守護好這個國家呢!

結合創作的心境來看,應該是劉邦本人所作。



七品闡史官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後他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長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地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此詩不過只有短短三句,足可以看出劉邦當時的心情。從市井混混到天子帝王,劉邦思憶一路的艱辛和成帝王后的憂慮,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呀。



LHC否極泰來


《大風歌》是劉邦原創,正史記載及後世詩詞可證。

參考文獻之一是正史《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後世稱此歌為《大風歌》。

參考文獻二是唐朝杜甫詩《傷春》之五:“得無中夜舞,誰憶《大風歌》?”。

參考文獻三是明朝夏完淳《送友北行》詩:“高皇豐沛地,愁絶《大風歌》。”

劉邦從公元前209年沛縣(今屬江蘇省徐州)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滅亡秦朝,到公元前202元滅亡西楚霸王項羽,七年多年時間,從一個泗水亭長成為漢朝的皇帝,這一路走來滿是艱難。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二年),淮南王英布(也稱黥布)目睹韓信、彭越相繼被滅,終於起兵反叛,高祖劉邦親自帶兵平叛,在打敗英布後,劉邦順路回了自己的故鄉沛縣,與昔日親朋好友暢飲十日,此時的劉邦已身患疾病,年歲已高,他可能知道這是自己最後一次回故鄉了,衣錦還鄉難免胸中感嘆,寫下了《大風歌》,其中包含了打天下的豪邁氣概,也有衣錦還鄉的喜悅,還有天下難守的惆悵,這其中的滋味可待後人品味。(圖片轉自網絡)





用戶62417114213


《大風歌》是劉邦的原創,其寫作背景如下: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後他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長召來,共同對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出了這首《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詩歌只有區區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豪邁自放,躊躇滿志。第三句卻透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惆悵。全詩渾然一體,語言質樸,大氣磅礴,包含了雙重的思想感情,別具一格。

在這首詩創作的前幾年,新建的漢帝國相繼經歷了燕王臧荼、韓王信的叛亂,如今英布造反被平定,但北面的匈奴虎視眈眈,國內反叛勢力伺機而動,整個國家搖搖欲墜。劉邦在這時候返回了故鄉,想起了前半生的坎坷換來了如今的榮華,而各方勢力又正欲把這個他親手打造的帝國推向深淵,想必劉邦在吟唱這首詩歌時懷著一股被悲涼掩蓋的豪氣。





拂硯


《大風歌》是漢高祖劉邦平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築,同時唱了這首歌。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始於《藝文類聚》)。



歷史社會哥


當然,能成為帝王,劉邦除了領導藝術,在那些文臣謀士耳渲目染下文采也一樣有所發展。像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飽讀詩書之士,他們不可能天天打仗,生活之餘不免吟詩作對,在這個過程中聰明的劉邦很有可能參與其中,學習了很多詩賦文章之類的東西,很有可能有專門的文人大儒給劉邦講經史子集,歷史興衰等,雖然劉邦起步晚,但他的周圍這些人可都是當時最佳團隊。劉邦贏得天下後,有感而發,做出這樣的詩不足為奇。想想後世朱元璋先生丐幫出身亦能精通四書五經,可想劉邦能取得天下也差不到哪裡去,所以我認為這是他本人所作。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說白了這首詩在當時也就打油詩的水平,如果劉邦連這樣詩都作不出,就不是劉邦了。


新說點評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後他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長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地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