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為魏主、孫權為蜀主、曹操為吳主,三國最終鹿死誰手?

頭號英雄程心


三分歸一統。還是司馬氏統一。魏國依然是最強大的。個人不決定歷史。就個人說,作為政治家曹操能力最強。


范陽節度使


如果劉備為魏主,天下可能還是三國分立。

一、劉備為魏主,置漢獻帝於何地?匡扶漢室名不正言不順

劉備最大的優勢就是以漢室後裔自居,以匡扶漢室收攬人心。

若他站在曹操的位置上,則是以宗室身份把持朝政,加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與漢代政策相背,那劉備就是千夫所指的亂臣賊子。

最重要的是劉備如何處置漢獻帝呢?

漢獻帝不死,劉備如何稱帝?

那搞禪讓怎麼樣呢?曹魏竊漢固然是奸佞,那劉備若是搞禪讓,則更顯得虛偽,比之曹操還奸詐呢。

所以一些人說,劉備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加名正言順,可能統一三國,這話有一定道理。

但是劉備若是最終稱帝,這個基礎可能崩塌,讓很多士大夫認識到劉備的真實面目,反而對他更不利。

尤其是劉備搞禪位後,漢獻帝活下去的幾率渺茫,因為漢獻帝及其子嗣的存在是劉備最大的威脅。

劉備可能要經歷一段比曹魏更長的的陣痛期,,曹操、孫權可以大做文章的。

二、北方世族大家可能不會支持劉備

漢末三國至兩晉南北朝,世族大家主導政局,沒有他們的支持,或自己就出自世族大家,想爭奪天下是不可能的。

如袁紹、曹操、孫權都是這樣,有幾代前人打下的基礎。

但是劉備不一樣,家道早就中落,以織蓆販履為生,這種低出身是難以獲得世族大家支持的。

而且他所謂的中山靖王后代的出身,根本沒有什麼含量。

若劉備早得勢,這個甚至後被人攻擊偽造譜系的。若他長期落魄,人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點同情。

亂世起兵是需要財力支撐的,這些非大家族參與不可。曹操起兵時,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很多人立刻招兵買馬,前來支持。劉備呢?

三、曹孫聯盟會一直穩定

劉備勢大,曹操孫權必然聯合抗劉,而且聯盟會保持穩定。

因為兩方會保持地位基本等同,不像真實的孫權聯盟時,劉備以漢室後裔自居,有些瞧不上孫權的。

估計也就不會發生夷陵之戰那樣破壞聯盟的事情,至於以後的孫劉聯盟其實表面聯合,內心不聯合。

曹操和孫權會權力對付大耳賊劉備的。

當然也可能曹操老奸巨猾,吞併孫權壯大自己和劉備抗衡也未可知。


微史春秋


這個不在乎地理位置的變化,而在於個人能力。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因為非正統出身,且挾天子以令諸侯,被寫成了小人和反面人物。但相比劉皇叔和孫權,曹操毫無疑問,還是可以依靠自我能力和帶隊能力,成為最終的贏家。

首先,曹操具有前瞻性。

據說諸葛亮出山之前曾與劉備縱論天下大事,也就是所謂的“隆中對”。但今天學界已經證明這段所謂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後人比照《三國演義》添加,並非《三國志》所寫,《三國志》只為我們記載了曹操和謀士毛玠的“隆中對”。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在曹操和謀士毛玠的一次會談中,二人深刻剖析了國內形勢,精確判斷了敵我優劣,也確定了曹操此後的立國方針。從開始,曹操都為國家規劃了藍圖,而劉皇叔和孫權,則是走一步看一步才獲得了此時的成就。

第二,治國能力。

曹操的文韜武略,在當時可謂是數一數二的,都能把魏國治理的國力昌盛,足可見此人比劉表更適合做帝王。

第三,求賢若渴。

曹操求賢若渴,善於拉攏人心。張遼、賈詡、荀攸等人,原來都是跟著別人乾的,但後來被曹操的誠心打動,紛紛跑來歸降。

對於敵將,他能做到包容,甚至比自己的愛將和兒子都好。曹操抓了關羽後,沒有下黑手,而是善待。天天對待關羽比對待自己的兒子還要好,賞賜金銀珠寶數不勝數,給關羽蓋房子,送美女,有一次曹操自己在吃飯,他感覺鹿肉非常好吃,於是就讓下人把鹿肉賜給了關羽。下面的人看到這裡,會對曹操的個人能力和品質產生折服。對曹操團隊,容易產生歸屬感。


殺一腳


劉備身為皇族後裔,旨在匡扶漢室,若為魏主,兵多將廣,劉備奉天子以令諸侯會比曹操更名正言順,天下歸心,他的優勢比曹操更大。

孫權若為蜀主,擁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的益州,也不比東吳差哪裡去,但要比在東吳的成就高些,難度也增大了,畢竟偏安一隅,國力有限。

曹操為吳主,憑藉長江天險也只能勉強自保而已。這和換不換主子沒多大關係。

所以,最後勝利的一定是劉備。


胡家小胡


劉備為魏主根本不行

既然是皇叔,還敢挾天子令諸侯,從道義上說不過去。

另一方面,劉備只不過在幽州參加了小規模的局部戰鬥,即使不考慮他年輕曹操、孫堅六歲這一優勢,我們還是很難找出劉備登場有什麼英雄之舉。而且他的出身比較低,肯定不會被當時 的士族接受,士族根本瞧不起劉備。沒有曹操在青州人脈資源。

《演義》說,桃園結義後,中山的馬販子為三兄弟提供了資金援助。這事倒是不假,因此可以看出劉備、公孫瓚都與商人、遊俠之輩關係不淺。就連關羽也是殺了人被通緝的逃犯。可見,結拜兄弟這事情本身就是商人、遊俠之輩特有的習慣。

所謂商人、遊俠實際上都是一些無家遊民。而劉備也有流浪(落荒)英雄的別稱。因為身處他鄉,劉備能夠依靠的鄉黨親戚幾乎沒有。曹操和孫權身邊都有很多同鄉的部下、兄弟或親戚之類。劉備沒有兄弟,除了一個兒子以外,也沒有別的親屬(正因如此也少了魏和吳的那些血肉之爭),同鄉的部下也只有張飛和簡雍兩人。要把這麼一個既沒有地緣關係又沒有血緣關係的鬆散集團凝聚起來,只有靠大義了。

這他這一套,在漢、魏根本不吃香。所以,劉備為魏主根本不行。有可能被袁紹給滅了。

至於曹操為吳主,就更加不行了

孫權的老爸本是江東人,在本地有很大的影響力,曹操帶著他那幫青州兄弟過江東,估計本地人也不服啊。所以曹操在江東很難混下去,加上曹操本人意願是統一,而江東大多數人與孫權一樣,只想偏安一方,加上賈詡、郭嘉這些謀士未必想跟隨他去江東。

這麼說吧,曹操的人脈資源都在北方,去了江東,很難發揮他的作用,所以,浪費了。

孫權去益州

劉備之所以能進益州,一方面是他也姓劉,與劉璋是本家,張魯入侵,劉璋求救,張松和法正的反水,才有機可趁,如果換上孫權,劉璋打死也不會請孫權幫助攻打張魯。基本上進不去。

如果,強攻進入川成功,以孫權偏安一方的政策,基本上不會主動攻擊其他兩國,不會年年征戰,益州人民會過得想當

幸福。而且孫權活得久,子女也聰明,一下子很難被滅。

總結:

總而言,如果像鬥地主那樣,三人交換位置,估計都很難成事,因為離開了屬於自己的舞臺,就無法發揮出威力,而劉備成功的機率相對而言最大,一方面那在漢室正宗,劉備可以效仿周公,這是當時所有人可以接受的。不過總體而言,還是北方統一南方。因為,曹、孫都不是皇室,在任何地方割據都會被認為是叛亂, 人人得而誅之,沒有民心。而劉備不同,無論在荊州、益州很多人還是相信他會匡扶漢室。


歌舞三國


這要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我覺得曹操可以統一全國。

首先,就地理優勢而言,西蜀有山川之險,東吳有三江之險,而中原無險可守,一馬平川。所以西蜀、東吳佔有地利,是非常不好打的,魏所在的中原是相對好打的。

然後,再從人和的角度分析,三人之中只有曹操的雄才偉略最強,又會招賢納士。劉備、孫權都是靠天險才勉強與曹操對抗成三國鼎足之勢。所以在人和方面曹操最強。

最後是天時,如果曹操的命足夠長,精力足夠旺盛。身在西蜀他一定會先打中原魏國,劉備未必能防得住。取得中原後國土大了,在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傾全國之力攻打東吳也就易如反掌了。


古裝劇大貓


孫權會贏。原因很簡單,等到曹操劉備都死了,孫權就是老大了。不要忘了,孫權既然是蜀國君主。那他就會擁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諸葛亮龐統。曹操既然是吳國君主,周瑜他們也會跟隨曹操。而劉備的手下就是張遼夏侯惇等人了。因為你只是說把他們三個君主互換,而沒有說臣子也互換了。由於孫權的豁達大度,他會讓諸葛亮的才能發揮到巨大。沒錯,比劉備手裡發揮的還要大。至少孫權沒有武力,所以孫權不會有夷陵之戰。漢中大戰,放手讓諸葛亮排兵佈陣。孫權坐守成都就行。你這個假設,就是讓原來的君主跟他原來的臣子互鬥而已。沒什麼新鮮的。


風雨中的梅雲


個人感覺,如果劉備當魏主,統一的機率還是渺茫,因為劉備手上稍有點“貨”,就開始盲目自信了,認為老子是天下第一,誰擋殺誰。曹操用人得力,當時在吳國的話,好像沒幾個合適曹操用的呢?但是,吳國水軍這邊還是能保住吳國不被攻略。孫權懂用人,但是蜀國,武將沒幾個的啊!只能靠著蜀地緊要關隘堅守。所以說,三個國家的領導人都是在互相的等,等到哪個國家出現矛盾,待不住了。就伺機而動。



X小丁D


孫權守基業行,打江山不行!劉備人材儲備不行!亮一走,天塌了!這是文。武,關、張一走,黃忠老矣,馬超不受重用!看看,蜀內還有誰了?再說阿瞞,文臣武將不提,只說一件,兒子、大將死於張繡之手,此仇不共戴天!可張繡來降時,啥事沒有,封為大將!這心胸、氣魄!現代的我,都汗顏……三人行,阿瞞勝出!


YLHyH0301


如果劉備為魏主,孫權為蜀主,曹操為吳主,三國最終鹿死誰手?很大可能魏主劉備成最終贏家。先不說為什麼,首先分析一下問題:劉備為魏主,也說明天下已成三分之勢,北方已經平定。劉備身為漢室,師出有名,天下歸心,此為人和;坐擁天下近乎三分之二土地,糧餉充足,人才充備,此為地利;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得其二,加上魏國謀臣武將數量遠超蜀吳,軍隊數量也在吳蜀之上,劉備雖然能力不如曹操,但也不是庸主,憑藉諸多優勢戰勝蜀吳自然也不是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