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最好和最差的手槍分別是什麼?

孤獨的虎王


第2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記載以來,爆發過的最大規模戰爭,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物力、財力損失數不勝數。

不過,由於戰爭殘酷的需求,在第2次世界大戰當中也誕生過非常多經典武器,比如斯登衝鋒槍、加蘭德、德國的虎式坦克、V1、V2系列導彈等等。當然啦,所有軍用武器的發展,都會伴隨著有精品與差品的存在,有的武器是因為太過於優秀、而有的武器是因為太過於差勁,至今都會讓世人記憶猶新。

那麼,單論手槍而言,在第2次世界大戰當中,各國軍隊曾經裝備過哪兩款最好以最差的手槍呢?

個人感覺,在二戰中美軍所裝備的m1911手槍,無疑是整個二戰當中最為優秀的手槍。該款手槍於1911年開始生產,一直到了1985年都是美國軍隊的制式裝備。

在整個世界大戰當中,美國與當時的盟國軍隊,總共裝備的m1911系列手槍甚至高達500萬隻左右。這種裝備規模的數量,單就手槍而言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據,也在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了m1911系列手槍,以其各種優秀性能深受當時的盟國官兵喜愛。
M1911系列手槍


,無論是其射擊精度還是威力,與當時世界各國生產的任何手槍相比,都是有過之而不及的。M1911系列手槍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那就是其保險安全係數最高的性能。由於二戰戰場極為惡劣的作戰環境,許多時候會導致士兵自身攜帶的槍支走火,造成不可必要的傷亡損失。

所以M1911系列手槍加大了更加安全的保險係數,其保險機構包括握把保險、半待擊保險以及手動保險在內。而相比於M1911的優秀而言,日本在二戰時期裝備的“南部14式”手槍,也就是咱們俗稱的“王八盒子”,這款手槍可謂是二戰當中裝備過的最差勁手槍之一。

這款手槍的子彈出膛初速僅為320米每秒,並且其槍口射擊比動能也僅為300焦耳多一點,甚至可以說有些時候連門板都不能穿透。並且這款手槍由於沒有設計手動保險機構,在二戰時日軍的行軍攜帶途中,稍微發生點碰撞就極易走火造成己方傷亡。

並且日本“南部14式”手槍還有兩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其槍擊機構極易卡殼,還有這款槍所使用的激發撞針非常脆,這款槍的撞針甚至開不了幾槍,就會斷裂造成武器損壞。

甚至在二戰時許多日軍官兵對這款手槍非常鄙夷,甚至嘲笑到這是一款讓你用它自殺,都有可能不能成功的手槍。確實,如果當時的日軍官兵用“南部14式”手槍自殺時,前槍卡殼、後槍又遇到撞針斷裂,那麼對於當時用它自殺的士兵是何種殘酷的折磨呢。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公認最差的手槍---南部14式手槍。

這把槍在中國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王八盒子。

當時,人們習慣以把能別在腰間的手槍,叫做"擼子"。而那些體積大的,需要用肩揹帶斜挎在肩上的手槍,稱之為“盒子炮”。而南部14式手槍就屬於“盒子炮”,也是日軍的制式手槍。出於對日本人的仇恨,我們稱這把槍為“王八盒子”。

電視劇《亮劍》中,這個日本“太君”挎著的就是“王八盒子”。

這把槍,後來被秀琴繳獲了。李雲龍還忽悠秀琴,誇“王八盒子”好用。想用這把槍,換回楚雲飛送他的勃朗寧。

其實,王八盒子這把槍,很不好用。需要仔細保養,否則,很容易出現第二發子彈上膛不到位的現象,需要手動上膛。不過,日本人就是腦子軸,軍刀都能每天擦一遍。所以,這把槍還是裝備給每個日本軍官。偽軍和非正規軍,都不得裝備。

(德國魯格P08手槍,主要使用9x19mm手槍彈 ,日本的王八盒子就是仿製的這把槍。德軍至少裝備了200萬支這種手槍。)

這把槍樣子很特殊,握把與槍管軸線之間的夾角設計為120°。其射擊精度和近距離射擊的威力,都算是比較優秀的。在近距離,其可以擊穿鋼盔。如果擊中人體,子彈會產生類似達姆彈一樣的變形和翻轉,造成人體的嚴重傷害。

但是,這把槍有一個明顯的缺點:擊針的設計存在重大缺陷。經常發生擊發無力和容易折斷等致命問題,天氣越冷,越不好用。後來,日軍給每把手槍,都多配了一支撞針,放在槍套下面的備份彈盒中,以備更換。

我軍繳獲的王八盒子不少,但是,用的不太多。主要是因為彈藥太特殊,使用的是8mm手槍彈。這種子彈,只有日本一家生產。而我國最多的是毛瑟手槍彈。一般用這個的,多是根據地的便衣武裝。而且,用的時候也不會帶原來的“王八槍套”。

最好的手槍---柯爾特M1911手槍

這把槍從1911年成為美軍制式手槍開始,到1985年才被換裝。這期間,這把手槍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它在美軍中列裝長達70多年,生產了共計250萬支。甚至,當美軍想更換手槍的時候,遭到了很多士兵反對。

這把槍結構簡單,零件數量較少,比較容易拆卸。其故障率低,壽命也長。在最初的試射中,這把槍射擊6000發子彈後,依然沒有出現問題。

雖然其彈夾只能裝7發子彈,但是,其威力大。其11.43毫米的大口徑,一槍就能讓敵人失去戰鬥力。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就是拿著這把槍,應對日軍“肉搏”衝鋒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二戰期間各國使用的手槍型號五花八門,非常的繁雜,有些性能優秀性價比高,有些就很差故障率高。

先說一一說那些優秀的手槍

一、瓦爾特P38手槍

瓦爾特P38是納粹德國的一種半自動手槍,當時德國用它來接替P-08魯格手槍型,裝備在納粹德國的軍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在生產,改稱P1型。

卡爾·瓦爾特從1906年開始設計半自動手槍。1938年,設計的軍用型手槍被德國陸軍定為制式手槍,取名為P-38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生產了大約100萬支P-38式手槍。1945年,卡爾·瓦爾特武器製造廠被拆毀。後來,P-38式以P1的名稱裝備聯邦德國國防軍,並在市場上銷售。

p38是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使用的主要手槍,性能優秀,故障率低,8發可拆式單排彈匣火力也尚可,是一款優秀的手槍,軍迷對它評價很高。

二、M1935手槍

M1935手槍又稱為GP35,比利時造,在法國有時也簡稱為勃朗寧自動手槍(BAP),在英語國家稱為勃朗寧大威力自動手槍,簡稱BHP。

M1935手槍誕生在1920年代初。是比利時FN公司應法國陸軍的要求,設計的一種軍用手槍。

1991年9月美國《槍與彈》雜誌進行的“20世紀十佳手槍”的評選中,M1935名列第五,勃朗寧的另一傳世之作——M1911自動手槍則位居第二,考慮到兩者設計的年代差別和美國人對0.45英寸口徑的偏愛,M1935獲得這樣的排名並不奇怪,但如果在歐洲進行同一評選的話,結果肯定會顛倒過來,因為M1935從一開始就是一支“歐洲人的手槍”。

M1935的彈匣容彈量達到了13發,與當時流行的自動手槍僅7~10發的彈匣容彈量相比,也是空前的。這使得此槍的使用者擁有更強的單兵火力,對近距離作戰具有重要意義。充分顯現了“大威力”的風格。

三、M1911手槍

M1911(45手槍)是一種在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由美國人約翰·勃朗寧設計,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1911年至1985年)。M1911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

M1911手槍於1912年4月裝備美軍,1926年改良成M1911A1,是美軍裝備的第一支半自動手槍。11.43毫米的超大口徑,使它擁有無可比擬的殺傷力。此外,它還具備可靠、耐用、好維修等諸多優點。

四、韋伯利左輪手槍

韋伯利左輪手槍,是由英國生產的一系列軍用和警用左輪手槍。當中最著名的版本為韋伯利MK VI, 它在一次大戰期間成為了英國軍隊以及其殖民地軍隊的制式手槍。

韋伯利左輪手槍採用中折式設計,特徵是:當射手把槍管向下折開的同時,彈巢裡的彈殼也會同時彈出,並方便重新裝填。 全部的版本都採用雙動式板機。 彈藥是.455 韋伯利,併為了配合現代化需求而在二十世紀開始改用了無煙火藥。然而射速卻相當的慢,槍口動能並未超過200 米/秒。 使用的子彈重量超過17 克,後座力是相當大的。

英國陸軍和英國空軍都在1887年正式採用韋伯利左輪手槍,並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獲得第一次廣泛使用。儘管在1935年已被較新的恩菲爾德MK I逐步取代,韋伯利左輪手槍在二戰期間仍然被廣泛使用。由英國政府擁有的韋伯利左輪手槍在戰後仍然在軍隊中服役,直到1954年被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取代為止。而一些警察單位使用至1970年代。現在,韋伯利左輪手槍仍有被少數國家的軍警所使用。

五、TT-33手槍

蘇聯TT-33手槍是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費約道爾·巴基雷必基·託卡列夫於1930年設計,圖拉兵工廠所生產的一種半自動手槍。該型手槍於1930年為蘇聯採用,成為蘇聯的軍用制式手槍,又稱為託卡列夫手槍。

TT33手槍自動方式採用槍管短後座復進原理,閉鎖方式屬於槍管起落式,擊發機構為擊錘迴轉式,發射機構為單髮式,彈匣容量八發。全槍由槍管、上節套、下節套、復進裝置、板機部、彈匣所組成。

7.62毫米TT手槍是蘇軍裝備的第一種自動裝填手槍,由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託卡列夫於1930年設計出,在圖拉兵工廠生產,所以取設計者和製造廠的名稱首位字母命名該槍,即TT手槍。該槍長196毫米,重854克,容彈8發,戰鬥射速、25發/分,有效射程50米。該搶由於威力大,精度高,穿透力高,結構簡單、緊湊,動作可靠,使用方便,被蘇軍官兵稱為忠實的夥伴。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託卡列夫手槍立下不少戰功。

六、毛瑟軍用手槍

毛瑟軍用手槍是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的一種手槍。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 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也有盒子炮, 也稱駁殼槍。 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駁殼槍剛研製成功時,半自動手槍剛剛起步, 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個軍隊使用半自動手槍作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 若要成功,必須要得到一個主要強權的軍隊合約, 因此他將盒子炮命名為毛瑟軍用手槍1896年式, 希望能取得一個軍方合約。 不過事與願違, 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盒子炮為止,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產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 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 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

再說一下最差的手槍—南部十四式手槍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是原南部式手槍的改進型,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1925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二戰期間裝備於將校級軍官,該槍俗稱“王八盒子”。在美軍中該槍有一個“東方魯格”的稱號,但並不是因為該手槍性能有多優越,而是因為該槍外形酷似德制魯格手槍。

此槍設計者為南部麒次郎大佐,外形幾乎模仿德國魯格P08式手槍。但設計得比較失敗,比如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擊發無力,容易折斷,甚至連自殺也無法保證。卡殼頻繁,由於彈匣卡筍設計上的失誤導致射擊時彈夾易脫落,容易走火。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連厚一點的木板門都無法擊穿。這實在一款設計得糟糕的手槍。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性能差,你很難想象它居然是1925年的產品,其性能比幾十年前的手槍都不如。

南部十四式手槍是當時最差的手槍,沒有之一。


我家的貓叫皮蛋


最近,美國一本叫《國家戰略》的期刊進行了一期名為"二戰最爛槍械評選",榮登最差手槍榜首的,竟然是蜚聲全球的日本製造,來自工業巨人之稱的日本,該槍名叫南部十四。

其實在此之前,中國人早就用手投票,把日本的這款手槍看做最垃圾的手槍。

抗戰時期,無論八路軍。新四軍、游擊隊還是國民黨正規軍,都把日本的南部十四看做最次手槍,還給它起個名字叫王八盒子。

1942年,八路軍太行支隊的段君毅將軍俘虜了一個日本兵叫小野,經過教育,他對自己的罪行進行了徹底反省,對日本軍國主義恨之入骨。

但他是個倔強的日本男人,對自己國家的產品還是比較信賴的,聽到八路軍把日本這款手槍叫做王八盒子,非常不服,說中國人帶有感情色彩,歧視日本製造。一聽大家說王八盒子,心裡就不舒服。

段君毅的警衛員王鑫也是個喜歡抬槓的人,就把司令員的勃朗寧拿來跟小野比試。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人比人得死,貨比貨要扔。

一番比較後,小野不顧大家勸阻,真的把手裡看做珍寶的南部十四扔到了萬丈深淵。

南部十四本身就是山寨品,仿造的德國魯格P08,等於是偷來的,但可惜偷來了皮毛,沒有偷到精髓。

其實日本人自己也不喜歡這款手槍,他們反映說,手槍穩定性太差,穿透力也不行,射程更不用說。

一位侵華日軍老兵回憶說:又一次掃蕩的時候,他跟一名游擊隊員狹路相逢,對方穿了件老棉襖,而且是剛從屋外進來,外面湊巧又下了雨。他急忙用王八盒子向對方開槍,竟然沒有打穿對方的棉襖,連開兩槍都是如此。

無獨有偶,在太平洋戰爭中,一名日軍在守衛瓜島的時候彈盡糧絕,開槍自殺的時候,王八盒子扣動幾次都沒有奏效,最後無奈當了俘虜。

因此王八盒子被我八路軍、新四軍戰士稱為雞肋,拿著無用,扔了可惜。要是不幸落到國軍手中,直接就扔掉的可能性更大。

日本投降後,軍工界的專家回顧這款槍的時候也自嘲說,別的槍有的故障,南部十四有;別的槍沒有的故障,我們南部也有。

他為此辯解說,在日本軍隊,手槍就不是主要作戰武器,跟裝飾品差不多,上面也不重視。

他補充說,官兵們在實戰中幾乎不用手槍,他們說手槍扔了一樣打勝仗。

南部十四手槍除了初速度低,穿透力差,穩定性差之外,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撞針強度不夠,撞擊的力度達不到。而且還在使用中容易折斷。

二戰時,日本軍隊流行一句口頭禪:我的心像南部十四一樣脆弱。

  

  

所以說,這款手槍不但不被日軍待見,也不被中國軍隊看好。

不過在太平洋戰場上,南部十四倒是深受美軍官兵歡迎,這倒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他們喜歡收藏,打算帶回國送給朋友做紀念的,有的士兵回國的時候,甚至帶了兩三把南部十四。

  

美國是二戰中盟軍的帶頭大哥,是世界老大,它的武器裝備也是蓋了帽的。

最霸氣的手槍是M1911(45手槍)就是美國柯爾特公司製造,被美軍士兵稱為"可愛小弟弟",也有人叫它沙漠鬥士,它是手槍家族的絕對王者。

因為它是1911年設計生產的,所以叫M1911型手槍,是一款半自動手槍。

該槍自誕生後到退役,一共生產了270萬把,還不包括美國授權自己的小兄弟生產的手槍在內,可見它的受歡迎程度。

為了紀念這款手槍的設計者是勃朗寧,大家也把M1911手槍叫做勃朗寧手槍。

這款手槍服役時間前後長達74年,經歷了一戰、二戰、朝戰和越戰以及美國八十年代之前的所有軍事行動,可謂是戰功卓著。

在1985年退役的時候,美國軍人對它留戀不捨,曾經上書國防部,對它進行挽留。

最後軍方不得不作出讓步,允許美國陸海空三軍中的特種部隊繼續使用該槍。

而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官兵依舊對這款勃朗寧手槍情有獨鍾、愛不釋手。

M1911的最大優點就是口徑大,它設計採用的是0.45ACP(自動柯爾特手槍)子彈來作為彈藥,該類型的子彈的口徑有11.43MM,堪稱是手槍子彈中的王者,體積大,質量大,出膛穩定,抑止力合理。

該槍還有一個顯著的優點就是簡約,拆卸方便;因此故障率相對就低,非常耐用,壽命不是一般的長。據出廠的試驗數據,該槍是設計壽命為5500發,但在實際使用中,打到七千發的時候,依舊得心應手。

因此,說1911勃朗寧手槍是二戰手槍家族的霸王,沒有人會反對;如果它稱老二的話,沒有哪款手槍敢稱老大。


歷來現實


看了很多人都說日本南部14式(俗稱王八盒子)手槍是二戰中最差的手槍,但是我並不是這麼認為,因為在理性思考問題的時候不應該注入更多的民族仇恨情感,哦,總不能因為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而就把日本的所有東西都說的很差很差,如果是這樣那抗戰也不用打8年了。怎麼說本南部14式手槍也是日軍軍隊制式手槍,相比其他老牌企業製造的名槍可能性能相對較差,但也不至於連自殺都看打不死人,排名也不會落到墊底。而目前我所知的手槍中,我認為最差的一款手槍卻是美國製造的。

我認為二戰當中最差的手槍是美國製造的FP-45型"解放者"手槍,它是一種非常簡陋的單發滑膛手槍,沒錯,是單發的而且還是滑膛槍,雖然使用的是M1911是一樣的點45ACP彈,但由於沒有膛線且槍管非常短,其有效射程也就8米,不僅彈道特別渣,而且威力也小,精度更加不用說了,純屬就是一款自殺用手槍。而且該槍的外形極其簡陋,外形設計比日本的南部14 手槍還要醜,最要命的是他沒打一發子彈就得手動退一次殼,再重新復裝子彈再上膛再擊發,這一連貫動作下來就算你有單身30年的手速沒有5秒鐘你根本換不下來。

注意看圖中漫畫的擊上膛、擊發、退殼、上彈的分解動作,要打2槍需要12個步驟才能完成,而王八盒子可以在1秒鐘的時間內打出3發以上的子彈。

所以這一款要是精度沒精度、要射程沒射程、要威力沒威力、要射速沒射速的三無槍支還有什麼理由不成為二戰當中最差的手槍呢?當然,它也不是沒有優點,那就是產量大而造價便宜,生產成本僅兩美元,但是你會使用這種廉價的武器上戰場嗎?顯然不+。相比之下半自動擊發的南部14式手槍可以輕鬆對陣5個拿著這種武器的人。

至於說哪一把手槍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有人喜歡中國在抗戰時期使用的毛瑟C-96手槍、也有人喜歡德國的魯格手槍、也有人喜歡美軍的M1911,以及其他著名的手槍, 最好的並沒有統一意見。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M1911手槍(美國)

這把槍是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一經推出就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M1911曾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等多場戰役,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其結構簡單,利於拆解組合,而且機構動作可靠,安全性好,故障率低。該槍最大不足是威力大的同時帶來了體重重量體積較大、射擊時後坐力大、影響射擊精度等問題。但它的性能十分穩定,而且槍身非常美觀,是二戰手槍中的經典之作。由於性能可靠,該系列手槍從1911年列裝美軍以來,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其總產量超過270萬支。

魯格P08手槍(德國)

魯格P08,是喬治·魯格在1900年研製的博爾夏特手槍的改進型,實驗品於1899年研製成功。1900年開始投入改良品的生產,是世界上第一把制式軍用半自動手槍,其定位為自衛武器,在德軍服役達30年之久。 該槍全長 220mm ,瞄準基線長 196mm ,全槍質量890g ,槍管長102mm ,供彈為彈匣8發,彈鼓32發,

魯格P08式手槍配用兩種子彈,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和7.65毫米手槍彈。P08造價較貴,構造複雜,零部件較多,易於卡殼,甚至是會出現炸膛現象的缺點,而且肘節式閉鎖機構在日後的輕武器設計當中也逐漸沒落。因此該槍在1938年被德國卡爾·瓦爾特武器製造廠生產的P38手槍取代, 截止到1942年停止生產為止,德軍制造了205萬支魯格P08。

瓦爾特P38手槍(德國)

卡爾·瓦爾特從1906年開始設計半自動手槍。1938年,設計的軍用型手槍被德國陸軍定為制式手槍,取名為P-38式。當時設計瓦爾特P-38的目的,是為了替換掉德軍成本昂貴的魯格P08手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生產了大約100萬支P-38式手槍。1945年,卡爾·瓦爾特武器製造廠被拆毀。後來,P-38式以P1的名稱裝備聯邦德國國防軍。

M1895納甘左輪手槍(蘇聯)

M1895納甘轉輪手槍於1886年開始設計研發,於1895年開始在比利時的列日市正式投入生產。後來產地改成了俄羅斯,蘇聯紅軍與執法部門把這款手槍當作制式手槍使用。

M1895納甘轉輪手槍擁有獨特的設計結構,整槍長度為235mm、槍管長度為114mm、不含彈匣空重為0.8kg,槍管為7.62mm口徑。

在槍管的前部設計有消聲器安裝接口。

M1895納甘轉輪手槍的彈藥採用的是7.62×38毫米子彈,

轉輪上設計了7個彈巢,可以安裝7發7.62毫米納甘彈,這種子彈又稱為7.62×38毫米R彈。M1895納甘轉輪手槍生產超過200萬把,當年曾經被俄羅斯帝國陸軍廣泛的使用。

M1895納甘轉輪手槍一直服役到1952年,當時蘇聯完全列裝馬卡洛夫手槍,這款手槍才開始退出蘇軍前線裝備,在一些二三線警衛配備,直到2009年全部退役。

最差的手槍

南部14式手槍(日本)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是原南部式手槍的改進型,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1925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二戰期間裝備於將校級軍官,該槍俗稱“王八盒子”。在美軍中該槍有一個“東方魯格”的稱號。

這種手槍使用南部式8mm子彈,瞄準基線較長,精度較高,此外該槍由於設計的問題,要及時保養才能保證可靠性,否則擊發後容易出現第2發子彈上膛不到位的現象,導致射擊停頓,需要手動上膛。

此槍設計者為南部麒次郎大佐,外形模仿德國魯格P08式手槍。但模仿得比較失敗,比如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擊發無力,容易折斷,甚至連自殺也無法保證。卡殼頻繁,由於彈匣卡筍設計上的失誤導致射擊時彈夾易脫落,容易走火。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


時光隧道2019


有人說王八盒子是吧?

那不算最差的手槍。最差的是解放者手槍

如果說王八盒子是設計者低能設計成一把爛槍,那麼解放者手槍則是設計者故意設計的爛槍。

這把槍的造價只有一美元!由容易找到的貼片和鐵管制作而成,可以大批量生產。最早美國投放了一批解放者手槍到德國佔領區供應當地的地下組織使用。但到後來乾脆就不投放手槍了,直接印了設計圖扔了過去。地下組織和游擊隊可以按照設計圖找身邊合適的材料自制!

於是現在很多軍事博物館中就有了形形色色的解放者手槍。

為啥爛?單發全手動,還沒有多大精度。製作比較差勁的解放者手槍五米以內打不死人。

最優秀的手槍,M1911 拒絕任何爭論!


軍武數據庫


我是猴大爺說,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二戰最好和最差的手槍分別是德國的魯格手槍和日本的南部十四手槍。

魯格 德軍的象徵

德軍裝備的魯格手槍有兩種型號,一種是P-08,另一種是P-38。

P-08

該槍於1900年投入生產,1908年被德國陸軍採購,官方命名為Parabellum08(一說"P"代表Pistole)。作為最早期的半自動手槍,魯格手槍採用了獨特的肘節式起落閉鎖設計,擊發時槍管和槍機會因後座力而向後移動,其槍機肘節會隨槍機動作曲起,以完成推彈入膛和拋殼的過程。這種設計跟現代大部分半自動手槍採用的設計都不一樣,它是設計者參考了馬克沁重機槍及溫徹斯特槓桿式步槍作業原理後設計而成的,P08配有V形缺口式照門表尺,片狀準星,可發射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和7.65MM手槍彈。

因槍管的長度不同,P08分為標準型(槍管長102mm)、海軍型(槍管長 152mm)、炮兵型(槍管長203mm)、卡賓槍型(槍管長298mm)和商用型(槍管長有89mm、120mm、191mm、254mm和610mm這5種)5種型號。

其中炮兵型P08準星為三角形斜坡準星,可調風偏。帶V形缺口照門的弧形表尺,分劃為100m,最大表尺射程800m,該槍射擊精度較高,可以100%命中200m處的人像靶。因其產量只有2萬把,所以,炮兵型P08是P08家族中的珍品。

P-38

由於P-08手槍構造複雜,零部件較多,致使該槍的造價成本太高,生產工藝也是要求苛刻,同時該槍魯格在射擊時振動太大,因此,在1938年時P-08被P-38所取代。

P-38,全名“瓦爾特P38手槍”,1938年,該型軍用手槍被德國陸軍定為制式手槍,取名為P-38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生產了大約100萬支P-38式手槍。

該槍是歷史上第一種採用閉鎖式槍膛的手槍,射手能夠預先在膛室內裝入一發子彈,並以待擊解脫杆把擊錘拉回安全位置。在雙動模式時,膛室內有一發子彈的情況下,射手只需扣動板機就能開火,但打第一槍的時候所需的板機壓力會較大,因為扣板機的同時會板起擊錘。而隨後的射擊則會透過其作動機制的偱環而完成推彈入膛,拋殼和板起擊錘的步驟。這種機制在當今許多的半自動手槍都能找到。除此之外,P38的滑架後端有著與瓦爾特PP手槍一樣的上膛指示器,這是為了提醒射手膛室內有子彈。最初生產的P38使用木製握把護片,而後來的版本則使用膠木護片。

無論是P08還是P38,魯格手槍本來就是配備給高級軍官用的,儘管數量多達百萬,但是相比其他槍支的產量來說,數量還是少,再加上戰爭中消耗,使得做工精良的魯格手槍成為二戰中的搶手貨,

《兄弟連》中有一個鏡頭:一名美軍空降兵不顧德軍密集的火力,拼死越出戰壕,在德軍屍體上來回摸找什麼,除了手錶、戒指、勳章之外,能讓美國大兵如此迫切地想要搞到手,甚至不惜性命的,只有魯格手槍!

南部十四式 連日軍都抱怨不斷的一款手槍

由於魯格手槍的大放異彩,因此吸引了眾多國家的關注,在遙遠的東方,魯格就有一位遠房表兄弟,它的外觀和魯格手槍幾乎是一模一樣,在這個國家中,這款手槍的地位就像魯格在德軍中的地位一樣,它就是被稱為“東方魯格”的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

說起“南部十四式手槍”,可能有的朋友不認識它,但要說起它的學名,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王八盒子”,由於該槍的槍套翻蓋很大,而且光滑圓流,形似一隻大烏龜,所以“南部”手槍得了這麼一個綽號。

南部十四式手槍由南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陸式手槍作為基礎改進而來,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1925年被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廣泛裝備於將校級軍官。

該槍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 ,殺傷力強

該槍使用南部式8毫米子彈,瞄準基線較長,精度較高,在近距離內有著相當的殺傷力,當子彈射出擊中身體後,會產生出類似達姆彈一樣的變形和翻轉,給肌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第二,反應速度快

南部式手槍的槍把和槍管夾角成120度,槍管單獨突出在外,這就使得槍體的重心基本上在掌心的位置,射擊時非常的穩定,有利於迅速改變槍口的射擊方向。簡單的說就是,在射擊時,“王八盒子”可以直接用槍口指向敵人,稍作瞄準後就可以迅速射擊。這種設計對於近戰中使用的手槍是非常重要的,在之後的實戰中,雖然南部手槍問題多多,但是仍然在白刃戰肉搏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該槍的問題也不少,甚至因為這些問題,使得該槍成為二戰交戰國中的笑柄,即便是缺槍少彈的八路軍,非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絕不會使用這種手槍的。該槍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第一,穿透力差

該槍的子彈速僅有320米/秒,動能也只有338焦耳,所以距離稍遠時該子彈的穿透力非常弱,遇到一些稍硬的木板門便無法擊穿,據說用5層棉被就能阻擋住該槍的殺傷!

第二,容易卡殼

擊發子彈之後容易出現第二發子彈上膛不到位的情況,致使射擊出現停頓,需要手動上膛。

第三,彈夾容易脫落

該槍另一個問題就是彈匣解脫鈕的位置比較不合理,容易造成射手在射擊時按到彈匣解脫鈕,造成彈匣意外脫落。

第四,容易走火

走火的原因主要是南部式手槍退出彈夾以後,槍膛裡面仍然有一發子彈。如果此時使用者沒有使用手動保險,錯誤操作或者發生激烈的震動,這發子彈就非常容易走火傷人。

第五,撞針易折

南部手槍的撞針射擊存有嚴重缺陷,硬度不夠而且還很脆弱,在實戰中頻繁出現撞針擊發無力的現象和斷針的情況,直到二戰結束,日本都沒有徹底解決這些問題,美國大兵曾經嘲笑南部手槍,即便是用它自殺都不一定能成功。

二戰結束後,數以百萬的日軍向盟軍投降,由於手槍是一件很有特殊意義的武器,是軍官榮譽的象徵,繳獲敵人的手槍更是證明自身勇敢的體現,因此,對於日軍的“南部十四式手槍”,無論是蘇軍還是美軍一度都大肆收集,使得這款很差勁的手槍一時間出現了“洛陽紙貴”的情況,成為美蘇士兵擺放在家的收藏品。


猴大爺說


最好的是比利時FN公司的M1935式大威力勃朗寧式9㎜手槍,這種手槍裝彈15發體積與重量恰好合式,不僅僅是盟國方面大量裝備,德國方面在佔領比利時後也裝備了數十萬枝。

最差的應該應該是日本的南部十四式與九四式手槍,這些手槍差的連極端缺乏武器的中國抗戰軍民也是看不上,除了極端情況下一般也不願意用。


用戶夏天的風


個人觀點,m1911最好,王八蓋子最差,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