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凖,下场有多凄惨?

国闻杂谈


简单来说,晚年被贬,客死异乡,就连归葬故乡都要等上十年。

寇凖即寇准,字平仲,北宋名相,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直。不论对谁,他都是直来直去的,包括皇帝。

小学课本上有一首寇准写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一年,寇准只有八岁,但却养成了唯我独尊型人格,并保持了一生。

上面这首诗足以证明寇准的神童特质,再加上他出身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不会出现伤仲永这样的悲剧,而是一路绿灯,20岁便考上进士。

寇准考中进士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这一年的进士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大人物,被称之为“龙虎榜”。

苏易简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其为参预及两禁以上者又数人,时亦号龙虎榜。——龚鼎臣《东原录》

这些人中,寇准是最为年轻的几个,本来年少有为,算是优势吧?可宋太宗偏偏喜欢年长的,认为他们持重,年轻人则太浮躁,年龄反而成了寇准的劣势。

有人劝寇准虚报年龄,寇准正色表示:“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我刚进门,怎么能欺君呢?)

这番话除了表现寇准的正直以外,其实还有一条,那就是自矜。寇准后来在自己的诗集里面就着重表现了这一点,他19岁前的诗作统统都标注了年龄,比如《寓居有怀》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四岁”,19岁之后的就没有,简直是在坐等读者夸奖。

这个动作表现出了寇准爆表的自信,他相信以自己的智商,年幼成佳作,弱冠即登科,可以秒掉世上大部分人。他对于此是非常得意的,巴不得让人知道呢,又怎会故意隐瞒。

或许是宋太祖感受到了寇准的自信,选中寇准任大理评事,二十出头的寇准就此踏入仕途。

年轻人朝气蓬勃,自然胸怀大志,加上寇准也确实有才华,他的追求肯定是非常高远的,有多高呢?皇帝做不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当宰相吧。普通宰相又太普通了,那就当个左右皇帝的宰相吧。

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范仲淹

檀渊之役,的确是寇准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刻,他让宋真宗往东,宋真宗就得无奈往东,不管哄着骗着乃至要挟着都不是事,只要皇帝听话就好。看着比较反动,结果却是好评(大忠)。

其实别说宋真宗这根软葱,就是他老爹宋太宗,对寇准也是又爱又恨的。

在经过九年打拼后,寇准干了一件载入史册的事——摁皇帝。

一次奏事过程中,寇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了不爽,想走,寇准一看小样儿,踏步上前就抓住宋太宗的衣角,把他拉回来坐下,听自己把话讲完。更重要的是,宋太宗不怒反喜,夸赞寇准是自己的魏征。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准传》

夸赞归夸赞,毛了也是会搞人的。寇准很快被升入枢密院,但他跟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以至于当着皇帝的面大吵,宋太宗很生气,两方全部贬斥。

不过没多久宋太宗就觉得灭了寇准感觉不对,又把他叫回来了。在寇准的建议下,宋太宗立赵桓为太子,也就是日后宋真宗。

从立储这点来说,寇准是坚定站在宋真宗这边的,宋真宗继位后,也有心拜寇准为相。谁承想,拜相没多久,寇准就“绑架”了宋真宗到澶州前线。

寇准在檀渊之役的表现可谓挽救北宋社稷于倾覆之中,要是任由宋真宗迁都,宋朝的未来可就是未知数了。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寇准无数次强暴了皇帝的意志,但这个功勋还是永留史册,让他有了大忠之名。

可在大名之后,还有寇准自身的不足,他太过自信,或者说自负了。

通过对皇帝的气场碾压,寇准越发坚信“老子天下第一”,就连皇帝也得听他的,更别说那些大臣了,这也使得他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再加上他心直口快,一张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包括朝臣、后宫乃至皇帝在内,对他都颇为不喜,在这种情况下,寇准被贬,只是时间问题了。

寇准有一个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一个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他狭隘而且偏激,讨厌的人他往死里踩,喜欢的人就各种提携。要命的是,寇准看人的眼光非常不准,他所亲善的都属于那种落井下石的小人,其中对寇准打压最狠的,就是丁谓了。

丁谓有才,却缺少一个伯乐,寇准就充当了这个伯乐,一手把丁谓栽培起来,然后被这头千里马给踢死了。

寇准看不准人,有人看得准,那就是被尊称为“圣相”的李沆,他当宰相时,寇准曾向他力荐丁谓。李沆没听寇准的,寇准追问原因,李沆认为丁谓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并笑着对寇准说:“以后后悔的时候,你会想起我的话的。”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宋史·李沆传》

寇准器重丁谓,丁谓开始也很敬重寇准,但他的性格就是善于逢迎。为了迎合宋真宗签订檀渊之盟(宋朝在军事优势下签订城下之盟)的失落感,丁谓和王钦若一起大搞祥瑞,劝宋真宗天书封禅什么的,每一次都是劳民伤财。

生性刚直的寇准对这种行为非常看不惯,还借此调侃丁谓。因为丁谓给宋真宗上报祥瑞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仙鹤,寇准把他当成了一个梗,一次在官衙看到一群乌鸦飞过,寇准大笑道:“幸亏丁谓不在,不然就是一群玄鹤飞过了。”从此,丁谓就多了一个“美称”——鹤相。

丁谓资历浅,他知道在相位上待不久,就以退为进,推荐寇准为相,他当参政。在一次宴会中,寇准的胡子上沾了点饭菜,丁谓见了,连忙上前帮寇准清理,寇准笑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这就是须拍马之溜须。

好心献殷勤却反被呛了一顿,丁副相瞬间黑化,开始为扳倒寇准做不懈的努力。

在政治诬陷这方面,丁谓是远胜寇准的,而且还懂得斩草除根。在把寇准和另一个宰相李迪排挤出朝廷后,丁谓还派使者给两个人各送了一把剑,让两位自行联系历史,效仿伍子胥、白起等先贤(自杀)。

李迪看到剑后,当场就崩溃了,真打算自杀,被儿子和门客们拦了下来。至于寇准,表现完全不同。

“中使承谓指,以锦囊贮剑揭於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至道州,准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众惶恐不知所为,准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准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续资治通鉴长编》

寇准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一看没有赐死的圣旨,自然不会自杀,在这个铁骨铮铮的宰相面前,皇帝的暗示全然无用。

寇准被贬的地点是雷州,也就是今天广东湛江的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虽然在今天这里算得上风光怡人,但在宋朝,这里还是开发程度很低的蛮荒之地,寇准到任后连个住房都没有。

苦日子还是有些乐子的,很快寇准在雷州迎来了死对头丁谓,他被贬到了崖州(在今海南),比雷州更南更荒凉,而前往崖州必须经过雷州。寇准没去见丁谓,但给他送了一只蒸羊,丁谓感动不已,请求跟寇准见一面,却被寇准拒绝了。

不仅自己不跟丁谓见面,寇准还不准家仆跟丁谓见面,当时他的家仆商量着把丁谓揍一顿,寇准不许,把大门关了,算是为丁谓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总的来说,寇准晚年的凄惨在于居所简陋、环境恶劣、没什么钱,尤其在跟寇准被贬前的奢华生活相比,落差更大。

寇准出身高门,20岁就中了进士,大半辈子都在当宰相、枢密使、节度使这种大官,再算上宋朝的超高俸禄,他就没缺过钱,他也非常乐意显摆自己的财力,生活过得非常奢侈,这方面,同时代许多诗人有作品描写,史书也有记载。

结果晚年悲剧了,被贬雷州,俸禄少得可怜,死后连料理后事的钱都不够。寇准于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病逝后,妻子宋氏带着灵柩返回故里,运到洛阳的时候没钱了,只好就地葬在洛阳。直到十年后的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下令将寇准灵柩归葬华州下邽(在今陕西)。


平沙趣说历史


寇凖是北宋名相,对宋朝功重如山,下场却悲惨。

寇凖19岁当知县,30岁升同知院事(二品),后因得罪宋太宗被赶出京城,由于宋太宗离不开他,又把他召回来。宋真宗即位6年后,42岁的寇凖任宰相,45岁被降级赶到陕州,58岁又被召回京,不久后又再次被罢相,逐出京城。寇凖最后屡次被贬,61岁被流放到雷州,雷州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寇凖抑郁成疾,一年后客死他乡,时年62岁。

最惨的是,死后因为朝廷给的银子太少,灵柩在返乡途中,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只能仓促葬在洛阳巩县,死后十年才迁回故乡。

寇凖出生于公元961年,是北宋的大功臣,寇凖家世显赫,因为他的老祖宗在西周武王时立过大功,赐寇姓,公元980年十九岁的寇凖考中进士,到归州巴东任知县,后来由于干的不错,升任盐铁判官。

公元989年,寇凖大胆向宋太宗进谏,宋太宗听后非常生气,便想离开。寇凖上前拉住宋太宗,劝他坐下,听他把话说完。事后,寇凖得到宋太宗赏识,太宗说:“得寇凖犹如唐太宗得魏征”,所以寇凖以刚直而出名。

宋太宗离不开寇凖

公元990年,朝廷处理两桩贿赂案,王淮受贿千万,罚杖刑并被撤职,但是不久后又恢复原职。而祖吉受贿情节并不严重,却被判死刑。寇凖知道王淮走了后门,王淮的哥哥是参知政事王沔,心中愤怒不平。

公元991年,大天旱,宋太宗召群臣商讨此事,寇凖却说:“天旱是因为刑罚不公正导致的”,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宫。

后来宋太宗召寇凖询问情况,寇凖说祖吉和王淮都受贿违反法律,惩罚却不同,这不公平。于是太宗越来越赏识寇凖,升任寇凖为枢密副使,后改任同知院事(正二品),寇凖开始参与北宋军国大事。

一次寇凖和温仲舒外出游玩,路上一疯子追着他的马喊万岁,寇凖的死对头张逊知道后,告知宋太宗,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气,张逊便添油加醋,最后寇凖被降级,赶到青州任知府。寇凖离开后,宋太宗非常想念他,于是第二年把寇凖召回京,任命为参知政事(二品)。

得罪奸臣王钦若

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后,辽军前后两次南下侵略北宋。公元1004年,边境告急,说辽军又要大规模入侵了,这时宋真宗听取参知政事毕士安的意见,任寇凖为宰相。

同年九月辽军率领20万大军向南进攻,这时奸臣王钦若提出迁都,建议逃跑。寇凖却说提出迁都的人可以杀头,于是王钦若对寇凖恨之入骨。

后来寇凖建议,让真宗御驾亲征,真宗胆怯。十月辽兵攻下祁州,继续向南,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劝导下终于愿意御驾亲征,宋真宗在亲征途中屡次打退堂鼓,寇凖坚持真宗亲征。

宋真宗本来没有抗敌的决心,于是与辽军进行谈判,辽军要求宋方归还“关南之地”,宋方不答应,愿意给辽军一些经济补偿,谈判在两军对抗中进行,最终按照宋方的条件达成协议。于是宋真宗就派曹利用去和辽军谈判银绢的数量,宋真宗对曹利用说:“万不得已,一百万也可以”,寇凖私底下对曹利用说如果银绢超过30万,就不要回来见他了。结果谈判结束,宋朝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之后契丹人不敢发动战争,寇凖对北宋恩重如山,但是有功之臣却没有好的下场。

宋真宗御驾亲征回宫后,王钦若就开始策划扳倒寇凖,他说:“澶渊之盟”其实就是城下之盟,陛下怎么会觉得寇凖有功,不觉得这是耻辱吗?真宗听了非常生气,便开始对寇凖冷淡起来,

在奸臣王钦若多次的攻击下,公元1006年,寇凖被降级,贬到陕州去做知州。

与丁谓结仇

宋真宗晚年卧病不起,对王钦若与丁谓这帮善于拍马屁的人言听计从,公元1019年,丁谓想拉拢寇凖为己用,于是向真宗请求寇凖回朝为相,寇凖的弟子识破丁谓的阴谋,劝他不要去,但是寇凖不听再次入京。

入京后丁谓开始拉拢寇凖为同党,一次宴会上,丁谓为寇凖擦沾了些菜汤的胡子,被寇凖当场训斥,于是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仇。

得罪刘皇后

宋真宗生病后,由刘皇后掌管朝中之事,刘皇后什么事都问丁谓。于是寇凖、王旦、向敏上奏真宗,反对刘皇后干政,丁谓专权,要求太子监国,并与杨亿一起辅政太子,得到真宗的批准。

刘皇后的娘家人犯法,宋真宗下诏赦免,寇凖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按照法律处置,于是寇凖与刘皇后结下仇。

寇凖上奏太子监国一事被泄漏,刘皇后便立刻贬寇凖为太子太傅。太监周怀政一直和丁谓不和,所以联络同党杀丁谓,复相寇凖,让皇太子即位,结果被小人出卖。丁谓知道后乔装打扮去找曹利用,曹利用带兵将周怀政俘虏,然后诬陷寇凖企图谋反,被逐出京城。

客死他乡

据《宋史·寇凖传》记载,寇凖被贬,真宗卧病不知,问左右的人为什么多日没见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实情。

寇凖被贬,据说真宗由于卧病在床不知道,问身边的人寇凖在哪儿,由于害怕丁谓没人敢说实情,人人畏惧丁谓,连寇凖离京那天,都没有人去送行。寇凖被贬后,丁谓如愿以偿的当上宰相,丁谓为了报复寇凖,将他一贬再贬。

公元1022年忍受冤屈的寇凖被贬去雷州,雷州环境恶劣,住的地方简陋无比,公元1023年,到雷州一年后,寇凖由于生活环境恶劣,加上抑郁过度,一病不起。

公元1023年9月寇凖病故,时年62岁,由于朝廷给的钱太少,只能葬在洛阳,十年后才把灵柩迁回老家。


小龙谈历史


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确实是,同样的性格即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寇准就是一个铁证。

寇准出身名门,先祖世代为官,功勋卓越,其父在五代后晋朝受封国公,去世后被追赠太师、尚书令,可谓是位极人臣。寇准在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考中进士,入仕为官。寇准出身显赫,也就养成了奢靡,豪爽的性格。奢靡,毕竟不是一个什么优秀的品质,也就成了被人攻击的把柄。

寇准性格刚直,勇于直谏,曾于殿中奏事时,气的太宗要拂袖而去。结果,被寇准拽住衣角,重新给拖回了宝座之上,听他把话讲完。由此,太宗非常欣赏寇准,大赞:“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寇准也由此开始得到了太宗的重用。

太宗去世后,真宗赵恒继位,寇准很快升任宰相。1004年冬天,辽军南侵,包围了瀛洲地区。宋朝廷内部立刻分为了两派,以王钦若为首的主逃派,以及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真宗听从了寇准的意见,御驾亲征,亲自前往澶州(河南濮阳)督战,在澶州城下宋辽订立了“澶渊之盟”。寇准的声誉与名望也从此达到了巅峰。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加上澶渊之盟后,寇准颇受真宗厚待,不免有些飘飘然,显出了骄矜之态,天天摆酒设宴,“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这就让主张逃跑的王钦若愤恨至极,乘机挑拨离间,中伤寇准。寇准就被真宗给降了职,贬出了京城。

真宗希望重用寇准,但是非常担心寇准的刚直,以及心胸狭窄,甚至是偏见。真宗曾数次说“准性刚褊”、“准刚忿如昔”,屡次贬黜寇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凡是被寇准所厌恶的人,那是一定会被百般刁难的,这才导致了寇准的结局非常惨。

我们熟知一个成语,叫做“溜须拍马”,其中的“溜须”就出自寇准。虽然溜须拍马之人,多数为人厌恶,但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面人”么,没必要当众羞辱,树立敌人。况且,有些逢迎之人,也是无奈之举,不一定就是奸佞小人,做不出贡献。通常情况下,都是逢场作戏,嘻嘻哈哈过去就好了。但是,寇准却不这样。

王钦若排挤了寇准之后,和丁谓一起把持了朝政。丁谓觉得自己资历较浅,就想拉寇准入伙,借寇准的资历、威望,帮他掌控朝廷。在丁谓的劝说下,真宗重新启用寇准,并将寇准任命为了宰相。

其实,当时寇准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称病不去,二是既然去了,那就借力打力,借丁谓之力,先除掉那些朝堂中和丁谓对立的佞臣赃官,然后再找机会除掉丁谓就是了。原本丁谓可以作为盟友,寇准甚至可以适当笼络丁谓,加以约束,可是寇准偏偏不。

寇准喜欢饮宴做乐,丁谓就投寇准所好,经常请寇准大吃大喝。有一次,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菜汤,旁边的丁谓见状,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这就是“溜须”的来历。如果常人受到如此待遇,肯定会客气一下,结果呢,寇准却嘲笑丁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这个羞辱就大了,宴会上都是朝廷重臣呀,丁谓恼羞成怒,从此与寇准结仇。

丁谓很快借助寇准与皇帝、皇后,以及朝臣之间的矛盾,排挤寇准。寇准从此连续被贬,从京城到安州,再到雷州,一路向南,越走离京城越远。据说,寇准被贬出京时,仅有一位大臣为他送行,寇准的凄凉可见一斑了。

丁谓后来也因罪被贬出京,徙往崖州。丁谓路过雷州时,寇准派人送了一头蒸羊给丁谓。丁谓想见寇准,被寇准拒绝。寇准最后在穷困忧愤中病死于雷州贬所,其妻宋氏上书仁宗,希望归葬故里,仁宗准。但是因为费用有限,而寇准又未留下分文,棺木运到中途,钱就用尽了,只能暂时寄埋洛阳。直到十年后,仁宗为寇准昭雪,寇准才得以归葬家乡。

寇准的刚直成就了寇准的功绩,最终也将寇准送入了万劫不复的深远,客死他乡。不过呢,能够名垂青史,也算值了。


奕天读历史


《宋史》记载,寇准(公元961年——1023年),字平仲,北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19岁的寇准登进士第,官授大理评事,后调任归州巴东(今湖北巴东)知县,因性格骨鲠钢直,不擅趋奉,五年未获升迁。寇准学识渊博,善辞赋,他将唐代诗人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解析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题于小亭上,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寇准虽然官阶低微,但仍然坚持上书不缀,屡屡痛陈时弊,终为宋太宗赵光义所器重,被其攫为枢密院直学士。

淳化二年(991),天降大旱,粮食歉收,饥民遍野,寇准借机揭发参知政事王沔包庇其弟贪赃枉法劣迹,宋太宗对其胆气大为赏识,特地将他升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

两年后,寇准的倔脾气又犯了,居然与枢密院事张逊在太宗面前唇枪舌剑,激烈争论,惹恼了太宗,而被外放知青州(山东益都);次年被召还,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时年34岁。

史载,寇准生性刚直,敢于直谏,从不拐弯抹角,曾奏事殿中,触怒了宋太宗,他不管不顾,神色不变,拉着太宗的衣袖,坚持把事情说完。宋太宗愠怒情绪平复后,赞扬直言不讳的寇准道:“真宰相也”!立太子是封建统治者最看重的大事,往往也成为后宫、宗亲、内外大臣争权夺利的矛盾焦点。宋太宗最忌臣属在这个敏感家事上插一杠子,但却主动征求寇准的意见。寇准倒也率直,毫不隐晦的进言道:“谋及妇人、中官(宦者)、近臣皆不可也,惟择所以富天下望者”!宋太宗经过考察,遂立赵恒(宋真宗)为太子。

至道二年(996),寇准被人攻讦、弹劾,说他用人唯好恶,被贬为邓州(今湖北襄樊)知府。

997年,真宗赵恒即位,召寇准入朝,任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六年(1003),晋升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升为宰相,与毕士安并列。这年寇准44岁。

彼时,契丹人已建立辽国,经常有小股游骑骚扰北宋边境,打了就跑,好像只为劫掠,没有斗志。宋人视其为癣疥之痒,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寇准却窥破契丹人的动机,上疏道:“契丹故作姿态,使我方习以为常,无复警觉,宜命将练兵,加强武备”。

果然,同年秋天,辽国二十万铁骑倾巢南犯,满朝文武惊慌失措,只有寇准镇静如常。

宋真宗召大臣商议对策,毕士安力主挑选名将,统军御敌,参知政事王钦若、王尧叟主张放弃汴京(开封),往南逃跑,以避辽军锋芒。

寇准因为早有准备,已经在河北边境秣马厉兵,组织起一支强劲的防御抵抗力量,所以极力主战。为了鼓舞士气,他还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

至道二年(996)十月十日,剽悍的辽军铁骑狂飙突进,势如破竹,已经打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城外,与北宋国都汴京仅一河之隔,形势危殆异常。

在寇准的据理力争与耐心说服下,宋真宗明白了南撤必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终于采纳寇准建议,率大军渡河亲征。

防守澶州的宋军将士远远望见皇帝冠盖,欢声雷动,士气大振。真宗命寇准掌军事。寇准临危受命,倒也有章有法,他“承制专决”,号令严明。宋军与辽军对峙十余日,设伏将辽国统军萧挞览射杀。辽军失去统帅,群龙无首,又觉得宋人有所准备,双方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于是打算罢兵息战。

宋军本已扭转颓势,占据上风,但真宗却接受议和,派曹利用赴辽营与其谈判,条件是不割地,岁币在“百万以下皆许可”。寇准却感到赔款数额太大,私下交待曹利用道:“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后来,经激烈谈判,数次交锋,最终以岁币三十万两 、绢段三十万匹与辽达成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撇开战争输赢、是非对错不论,换一种历史视角看,“澶渊之盟” 对维护宋朝北部边境的安宁,营造和平环境,维护宋辽和睦邦交,促进汉族与契丹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都具有积极意义的。

况且每年用三十万两、匹换取和平,与庞大的军费支出比,确实是笔划算的买卖。

史载,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参知政事王钦若嫉贤妒能,于是谋划排挤寇准。他挑唆真宗道:“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又说:“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磬所有出之,谓之孤注(一掷)。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景德三年(1006),真宗听信谗言,寇准罢相,直到天禧元年(1017),方才复相。

次年,宋真宗赵恒病重,太后干政。寇准奏请去除奸佞丁谓,不能让其辅佐少主,并请太子监国,真宗同意。寇准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太子监国诏制,并拟定杨亿为参政,以顶替奸人丁谓。第二天,他醉酒说昏话,不慎泄密,丁谓遂联络曹利用暗室密谋,以驱逐寇准。

在奸人的构陷下,寇准再次被罢相。先徙相州知府,后徙安州,不久被贬为道州司马。从此,寇准再也没能重返汴京。寇准罢相,丁谓出任宰相。但人心依旧向着刚直无私的寇准,“宋史”载,彼时童谣唱道:“欲时之好呼寇老,欲世事宁当去丁(谓)”。

天圣元年(1023),颠沛流离的寇准由雷州司马内徙衡州司马,然而还没接到调令,就病死在雷州(今广东湛江海康县),死状凄凉,时年63岁。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你说他寇准惨,倒也的确是惨,为官一生,官至宰辅,最后却落了个数被贬谪,客死他乡的下场。寇准死后,其妻宋氏请求朝廷将其归葬家乡,宋仁宗准奏。可就在寇准的遗骸运送到中途时,因朝廷所拨费用有限,再加上寇准临死前又遗命不准接受百姓的馈赠,如此,灵柩运至中途,钱却已用完,因此无奈下其妻只能将其寄埋在洛阳巩县中。



想想看,一代宰相寇准死后居然会因没钱而致使魂归故里的希望被暂时搁置,这结局倒是让人唏嘘。当然这也从侧面看出寇准的确是一个廉洁奉公之人。

可你说寇准很惨,倒真的没有惨到哪里去,他虽被贬,但终究还是个官,还是个雷州司户参军,朝廷的俸禄至少还能让他衣食无忧,而且因他为官清廉,当地官员、百姓都很尊敬他,不但是好吃好喝供着,连房子都给他盖好。因此在雷州,寇准是仕途失意,生活如意,他每天就是读经释书,会会来拜访的客人,可谓是好不惬意。



再之后,寇准死后虽然魂归故里的愿望暂时得不到满足,但仁宗给他死后的哀荣却是极其优厚的,先是下令为他昭雪参与谋反一事,恢复其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又赠中书令,赐谥号“忠愍”,再又让他魂归故里的愿望实现,将其归葬下邽。因此,说真的,寇准真的也惨不到哪里去。

“凖性刚自任”,寇准晚年的仕途之所以会如此坎坷,多半是他实在是过于刚直,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寇准从来都是直来直去,丝毫不给他人面子。比如对于王钦若这人,就因为人家在澶渊之战主和,寇准就当着百官的面直斥他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



如此,这般不阿的寇准是没少做得罪人的事情,正所谓“君子易处,小人难防”,得罪君子没啥事,但得罪小人可就不好过了,小人暗地里捅刀子可能捅的你怀疑人生。这不,寇准得罪的就基本上是小人,因此他的仕途岂能顺利呢?况且寇准遇到的也是啥明主,而这就更让他晚年的仕途是变得坎坷无比。就在王钦若、丁谓等小人的陷害下,寇准是两度被罢相,数次被贬谪。



当然,寇准虽因小人的陷害致使被贬官,但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的做法,却让他是赢得了大部分官员、百姓的尊重,如寇准第二次被罢相时,参知政事李迪就十分愤怒,他在大庭广众下就宣布自己与丁谓不共戴天,甚至持手板追打丁谓。再如寇准被贬雷州后,当地百姓就十分善待他,不但主动替他盖饭,每月还时不时的就送吃的,可谓是好不厚待。

只得说,寇准晚年虽在仕途上是过得极其的不容易,但在生活上,在名声上,在精神上,他却已是人生赢家,比大多数人都要来的富有。


澳古说历史


自古就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作为北宋第一明相,刚直不阿的寇凖虽然万世留名,但是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是很悲惨的

寇准乃北宋名相,为人豪宕而洒脱不拘,为官正派而气量不俗,勇于犯颜直谏,不畏强权,为世人敬仰。寇准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辽国大举入侵北宋之时,力排众议,坚持真宗亲征,宋军才得以士气大振进而挫败不可一世的辽军锐气,最后使其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百年后就有宋人赞叹,如果没有寇准,那么大宋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然而寇准对宋朝的大功在真宗皇帝看来确实对自己的忤逆之举,这也是寇准失势的伏笔

寇准虽然不为强权,但却是个一根筋,在官场中就像个愣头青是谁也得罪,这也是为何寇准失去真宗宠爱后到处被落井下石的原因,寇准在澶渊之盟后越发强势,在朝中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收敛,终于被真宗皇帝厌恶,于是罢相外放为官。

接下来的天书案虽然让寇准再度拜相,却透支了他的信用,后来的参知政事丁谓便是以此为理由,在加上寇准支持太子监国,与刘皇后不和,二人联手将寇准贬出朝廷,后来更是发配到极边雷州做一个小小的参军,雷州半岛自然环境相当恶劣,生活条件更是艰苦,将寇准这位六十余岁的老人谪放此地,无疑是要将其置诸死地。越年,寇准便病殁于雷州。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之前看过一句话,高智商的人情商普遍偏低,寇凖就属于这种低情商的人,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刚正不阿这一类的词语来形容,但是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自信、自负甚至是自傲的体现。

深受宋太宗器重的寇凖

寇凖出生名门,他老爹还被封为国公,历史上的这些名人,大多都会说他们天资聪颖,寇凖也不例外,他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不久就被外派去当知县,在基层干了十多年,一步步被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职务。

寇凖画像

寇凖这个人非常耿直,有一次他上了份奏折给宋太宗提意见,结果他也不知道委婉点,宋太宗召见寇凖详谈,宋太宗听着寇凖讲,越听越不爽,最后起身就要走,结果寇凖也不管自己面前的人是谁,一把扯住宋太宗,劝他回去坐好听自己说完,宋太宗反而很欣赏寇凖这种耿直,寇凖也开始得到重用。

寇凖后来被调到枢密院,他和枢密院知院张逊两人有一些分歧,后来这两人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在宋太宗面前互相揭短,结果这两人都被免职了,寇凖被贬到了青州当知府,寇凖走后,宋太宗反而时常惦记他,不久后寇凖又被召回朝中。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的皇位是宋太祖传位的,当时有很多人怀疑宋太祖是被毒杀的,到了宋太宗立皇子时,宋太祖的儿子也活着,如果按照金匮之盟,那么就应该立宋太祖的儿子,这件事让宋太宗困扰了很久,在寇凖开导下,宋太宗决定立自己的儿子赵恒继位,寇凖了却了宋太宗的一桩心事,也因此更受器重。

功勋卓著的名相寇凖

后台宋太宗驾崩,赵恒继位,也就是宋真宗,就个人感情来说,宋真宗肯定是很感激寇凖的,但是他也早就听闻了寇凖是个性格刚直的人,所以宋真宗才上台时没有直接提拔寇凖。

宋真宗赵恒

当时对中原威胁最大的是契丹,契丹也已经建立了辽国,辽国就趁着宋真宗立足不稳,南下入侵了宋朝,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契丹就一次次威胁中原各政权的统治,所以很多人都有了畏战的心理,包括宋真宗在内,都不主张抵抗契丹,寇凖力排众议,多次进谏宋真宗亲征抗击辽军。

宋真宗在寇凖多次劝导下,终于决定亲征抗击辽军,宋军士气大增,加上将领们指挥得当,在宋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对外战争优势出现了,辽军在宋朝军民顽强抵抗之下,节节败退,所以辽国准备和宋朝议和,在宋朝内部,很多大臣一开始就不主张和辽国交战,而宋真宗在取得初步胜利后,也担心难以彻底战胜辽军,所以也更倾向议和。最后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给辽国30万岁币

澶渊之盟

含冤被贬的寇凖

对辽战争胜利了,但是寇凖也得罪了王钦若这群投降派,王钦若时候对宋真宗进谏说:“澶渊之盟”对陛下而言,哪是功绩,这反而是耻辱,您在澶州时,寇凖都不知道能否打赢辽军,还全力主张抗辽,他这时拿陛下的身家性命孤注一掷啊!宋真宗听了王钦若的话,细细回想不由觉得一阵后怕,开始疏远寇凖了。

公元1006年,在王钦若等人的排挤下,寇凖被罢相贬出京城,寇凖这一去就是13年,一直到了公元1019年丁谓邀请寇凖回京,寇凖才再次回到京城担任宰相,丁谓主要是想把寇凖拉拢为同党,来壮大自己的势力,结果寇凖根本就不领情,丁谓恼羞成怒开始排挤寇凖。

丁谓画像

后来宋真宗身体不好,后来刘皇后开始参政,太子监国。刘皇后娘家有人犯法了,宋真宗想要赦免他们的罪责,但是被寇凖等人劝阻,寇凖又得罪了刘皇后,刘皇后后来以寇准密谋让太子监国一事,撤了寇凖太子太傅一职。而另外一方面太监周怀政等人准备发动政变,直接拥立太子继位,除掉丁谓,让寇凖再次复任宰相,这件事也被泄露了,政变失败,丁谓诬告寇凖参与政变,寇凖再次被贬官了。

后来丁谓当上了宰相,他没有忘记报复寇凖,寇凖一路被贬往了雷州,寇凖在当地的官员,百姓们接济下才在雷州落脚了,不久寇凖便在雷州病逝,中国一直有落叶归根的习俗,但是寇凖死后,连丧葬费都没有,最后还是朝廷拨款,将灵柩迁回故里,最后埋在了半道上。

寇凖画像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为什么晚景凄凉?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在北宋的历史上,是一个功勋卓著、评论复杂的人物,也是一个晚景极为凄凉的人物。他有着早慧的少年,辉煌的中年,极为困顿不堪的晚年。

晚年的寇准,比屡遭贬谪的苏东坡还要惨,和被贬贵州的黄庭坚有的一比。在被贬到雷州之后,寇准贫病交加,陷入了黑暗的绝望之中。我们可以从他在雷州写的一首诗中看得出来,寇准的无路可走的悲凉。

《病中诗》:“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疾病缠身倒也罢了,因为寇准是一个极为坚强的人,病痛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已。最悲凉的是自己辉煌半生,奋斗了一辈子,与朝廷同事斗,与国家的敌人斗,最终却倒在了朝中小人的脚下。他再也没有任何机会,重返政坛了,虽然他一直在努力,但是一直在失望。最终客死他乡。他说: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凌云的壮志早已经被消磨殆尽,心情冷的像坚硬的冷冰。在四面透风的寓所,无边的失眠,无边的孤独。寇准,这个曾经两次拜相的聪明的人,这个造就了澶渊之盟造就了大宋几十年安稳的人,最终却倒在了与小人的勾心斗角之中。他的绝望可想而知。

不过,寇准的心态并不好。如果我们把他与被贬到贵州的黄庭坚临终前所说的话,做一个对比的话,我们发现,寇准并非达观之人,他的悲凉,一半来自于封建官场的内斗,另一半来自他看不清想不开的性格。

黄庭坚在被贬到贵州的时候,生活条件比寇准还差。在1105年秋天,在多日的高温中,一阵小雨飘然而至。黄庭坚登楼观雨,他喝得微醉,把赤着的脚丫伸到栏杆外感受雨滴的清凉。对千里来访的朋友范寥说了一句,“吾平生无此快也!”

与寇准相比,黄庭坚是带着快乐走的。而寇准是带着悔恨与悲凉离开人世的。

论地位,寇准在北宋大概可以排在前三。宰相赵普算一个,因为他是开国元勋。王安石算一个,因为他主导了王安石变法,虽然并不成功。第三个就应该是寇准了。宋太宗赵光义极为欣赏他,曾经说“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王安石崇拜他,说寇准功勋卓著。“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而同事吕端说他脾气不好——“准性刚自任”。司马光还专门在写给自己侄子的家训中,举了寇准的反面例子,说他太奢侈,导致后代都穷困潦倒。“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那么寇准,为什么在两次拜相之后,最终跌下神坛,而且是跌入万劫不复呢?

我们先不说封建社会官场中血淋淋的争斗,任何一个官场中人,都要接受这个考验,这是封建社会的癌症,也是人性的癌症,是治不好的。我们说说寇准的性格,因为,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简直就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它总在冥冥之中决定我们的命运,决定我们用什么方式结束。

也许,人与人之间在开始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用什么方式结束。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是一个人的性格。

那么,寇准到底有哪些性格,让他在北宋的官场上成为打击的对象?

第一,寇准先生诗歌高调又急躁的人。寇准19岁就高中进士,不到30岁就进入北宋权力中枢,先后做了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这简直是手中抓了王炸!这个时候,你只要学会虚与委蛇,学会少说话多磕头即可享受悠悠富贵。但寇准绝对不是那样的人,他性格刚烈如火,仿佛仗剑走天涯的侠士,“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胸中有大个的“块垒”,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哪怕是皇帝,他也敢冒犯天颜。《宋史》记载说,寇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嘉叹曰:‘此真宰相也。’又语左右曰:‘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郑公(魏征)也。’”纵然寇准胆大包天口无遮拦,宋太宗还是很喜欢他。

寇准和同事的关系很差,年轻气盛的他,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关系搞得很不和谐。两个人还拉拉扯扯大了一架。宋太宗很火大,贬谪了张逊,寇准也被降职任青州知府。后来回来任宰相的时候,就提拔官员的问题,又因为歧视南方出身的官员冯拯闹得很不痛快,还亲自跑到宋太宗面前大吵大闹,宋太宗再次火大,寇准的参知政事被免掉,发放邓州去了。

第二,寇准人际关系不和谐,成为他后来倒霉的定时炸弹。


寇准有政治家的智商,却没有政治家的情商。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但寇准却如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处于发射状态,从不妥协,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寇准无意之间得罪过很多人。其中就有被人称为五鬼之一的丁谓。正是这个曾经的下级,后来成为置寇准于死地的人。史载:“谓在中书事准甚谨。尝会食,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谓甚愧之。由是,倾诬始萌矣。”大意是说,寇准和丁谓他们几个在用工作餐的时候,寇准的胡子被汤给弄脏了,丁谓赶紧跑过来,帮他擦胡须。寇准看不惯丁谓的拍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当面羞辱丁谓,这丁谓要不找机会报复寇准,简直辱没了“五鬼”的名号。

果然,在丁谓做了宰相之后,将寇准一路贬到了雷州。寇准再无出头之日,在雷州死去。一代名相,结局竟然如此悲惨,不禁令人唏嘘。

寇准的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很高,很多事情他看的很清楚,但是就是做不到。这正应了

南怀瑾先生“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的规律。

这不仅是寇准,我们每一个人,谁能逃得过这个规律,谁又能摆脱性格决定命运的铁律呢?


好玩的国学


答:寇准有才学,有能力,有胆略,善断大事,刚正不阿,忠心为国,堪称人臣典范。

寇准的才学,乃是有目共睹的:8岁就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样的诗句;19岁中进士。

而且,与寇准同榜中进士的,多为牛人,如李沆、向敏中、王旦等等,但这些人,年纪都远远大于寇准。龚鼎臣在《东原录》称该榜为“龙虎榜”,足见寇准才学含金量之高。

寇准的能力,表现在为官上,所在地方任职,政绩优异,官声很好,深得百姓爱戴。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辅助太宗、真宗两朝天子处理政事,井井有条。

寇准的胆略,不但敢于和所有邪恶势力作斗争,而且也不惧任何外来势力的侵略,甚至敢批龙麟、逆圣听。某次寇准向宋太宗进谏,宋太宗听不进,想起身离开。寇准上前去拉住,并把他摁在椅子上,听自己把话说完。事后,宋太宗感慨地说:“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征。”

寇准善断大事,还干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绑架”皇帝御驾亲征。

范仲淹因此称赞他说: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

寇准忠心为国,死后谥“忠愍”。宋仁宗于皇佑四年(1053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追赠中书令,宋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

不过,寇准的刚正不阿,也为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寇准的刚正表现在哪儿呢?

寇准考进士那会儿,大家都知道宋太宗喜欢选年长的,有人劝他增报年龄,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

王淮和祖吉两个贪官,因为贪污腐败被查处,两人案情相同,祖吉被处以死刑,王淮因为担任参知政事的哥哥王沔从中活动,仅被撤职仗责。这件事,与寇准关系不大。但寇准愤愤不平,大闹朝堂,迫使宋太宗重新作了判罚。

……

寇准是倒在小人丁谓的枪口下的。

寇准为相时,丁谓当参政。丁谓才学很好,人品却很差,喜欢溜须拍马。

实际上,“溜须”一词,就来源于寇准痛斥丁谓的话。

在一次宴会中,寇准的胡子上沾了点饭菜,丁谓为讨好和巴结寇准,就伸手替寇准清理。

寇准非常恶心,鄙夷地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

丁谓后来也做了宰相,为了逢迎宋真宗,经常和王钦若等人一起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想着法子呈献祥瑞,鼓动宋真宗搞封禅活动。

寇准眼中不容砂子,处处针对丁谓。

由于丁谓经常给宋真宗念叨着有仙鹤呈祥,寇准就指着天空飞过的乌鸦故意大声说,诺,这就是丁谓说的“玄鹤”了。

大家哄笑之余,给丁谓上了一个“雅号”:鹤相。

……

为此,丁谓恨死了寇准。

宋真宗病重,刘皇后刘皇后干政,丁谓专权。

寇准、王旦、向敏一起上奏真宗,要求太子监国。

刘皇后也因此恨上了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丁谓诬陷寇准企图谋反,矫旨将他逐出京城,然后一贬再贬,贬到了环境恶劣的雷州,即今天广东湛江的雷州市。

年过花甲的寇准经不起折腾,在到雷州一年后,一病不起,于公元1023年9月辞世。

寇准的妻子宋氏带着灵柩返回故里,运到洛阳的时候没钱了,只好就地葬在洛阳巩县,过了十年,才在宋仁宗的主持下迁回故乡。


覃仕勇说史


寇准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寇准的性格,正道直行,光明磊落,但又带着几分偏执;讲原则,但不善讲风格,凡事争强好胜,得理更是不让人、不容人。皇帝他都能硬顶硬抗,一般臣属自不待言,是公认的难与共事之人。

作为政治家的寇准,有魄力但不大度,突出表现就是近乎偏执的争强好胜,不顾身份场合。为此,仅在太宗朝就两次被贬官。一次是因知枢密院事张逊,寇准跟他合不来。

有一天,寇准与同为枢密副使的温仲舒一起退朝骑马回家,在途中被一狂人迎着马高呼万岁。开什么玩笑,当街喊万岁,这把皇帝置于何地?不过这个事情其实也没多大事,皇帝大多就是申斥两句完事。

张逊就抓住这件事,唆摆和他关系好的王宾上奏。寇准自己辩解,说我跟温仲舒同行发生的事,为什么张逊却能让王宾只弹劾我?于是两个人在太宗跟前争执起来,互相揭短攻击,全然不顾大臣的体面。太宗很生气,各打四十大板,两个人都被贬官。

另外一次是因为冯拯。至道二年,行郊祀礼,内外官员依照惯例加官进秩。本来排名时彭惟节位居冯拯之下,但这次加官后,按职位拉艾说彭惟节靠前了。但冯拯在奏章列衔时,依旧把自己排在彭惟节的上面。

寇准自然不干了,上奏说冯拯乱了朝纲,冯拯也怒了,说寇准擅权,又说了岭南的官员对寇准不满的那些事情(寇准在岭南做过官)。于是太宗怒了,先是问责宰相吕端,又责问寇准、

寇准要求当庭辩解,太祖见他这样,想把事情压下去,就劝说他,这件事如果拿到朝廷中去争辩是非,太伤你们大臣的体统了。太宗的意思很明白了,也就是问责几句就过去了,不会再追究。

但寇准相当偏执,非要在朝会上争辩,太宗十分失望,叹气说: “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我都给你台阶下了,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于是,寇准再次被贬官。

寇准屡次遭到同僚诟陷的深层原因,一个是个人品格问题,(过于正直了)再就是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作为执政大臣,寇准不遵守固有的官吏按资历正常晋升制度,过分专权。而且自己经常以喜怒好恶用人,这样必然得罪了一大批人,故此,这些人必然想方设法找寇准的麻烦。挑拨其与皇帝的关系,借皇权的力量,将其罢免,赶出朝廷。

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过于计较,与同事的关系处理不哈啊啊哦,也是导致寇准为人诟病的一个原因。寇准最后下场凄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寇准为什么最后被罢相,一贬再遍,直至病死雷州,起初就是源自于丁谓的龃龉。丁谓是北宋有名的奸相,朝中五鬼之一,但不能不说他才智过人,琴棋书画无不精通,理财能力出众,反正就是很有本事的人。

或许是因为重其才干,寇准一段时期里与丁谓的关系极好,丁谓也对寇准恭敬有加。但两个人的交恶,不是因为政见不同,也不是因为寇准嫉恶如仇,看不起丁谓,而是源于一件吃饭时候发生的小事。

事情是这样的,丁谓在工作的时候很勤奋,所以往往就在办公桌上吃饭了,某次不小心把羹汤弄到了寇准的大胡子上,丁谓小心翼翼想要帮寇准擦擦胡子,寇准就笑说,参政,国家的大臣,就是为上司拂须的么?

本来人家丁谓想要贴近上司,讨好一下,却遭到当众羞辱,于是气量不太大的丁谓心生恨意,以至于后来丁谓一个劲地要把寇准撸到底。

由于个人性格乃至品行的本质不同,寇准看不惯丁谓的言行处事,两人无法成为挚友是正常的,但因一个举动直接将同僚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足贾安安寇准待人的刻薄和狭小度量。

题外话,寇准的生活作风也令人侧目,他喜欢奢侈浪费,每次宴会宾客,都是顶级食材招待,家里一天开个宴会,要耗费大量的蜡烛,(油灯不够)蜡烛可是很费钱的呀。

虽然以寇准的工资水平能够承受这样的消费,但过于铺张浪费,还是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起码在皇帝看来,他的作风,与同时期为相的毕士安形成鲜明的对照。

而且寇准还酗酒,经常误事。真宗中风后,刘娥卡碍事干预朝中,并跟丁谓、曹利用组成后党集团,把持朝中大权,这引起寇准等人的不满。

在征得真宗同意后,寇准联系大臣,准备废掉章献皇后(刘娥),立仁宗,尊真宗为太上皇,诛杀丁谓、曹利用等。

本来啊计划很周密,即将行动时,却因为寇准酒后泄密,导致消息当夜就传到了丁谓那里,于是丁谓跟刘娥一计划,在第二天矫诏罢了寇准。寇准政变失败后,失去了政治权力,被贬出京城,3年后再边远荒凉的雷州忧郁而终。

所以说,喝酒误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