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好“休閒教育”,等於“孩子自身潛能的深度開發”?

這幾天,接連有家長跟我倒苦水,說是居家時間多了,原想著可以跟孩子多些相處多些親密,可誰知道多出來的不是親密,反倒是越來加劇的矛盾與衝突——“不見時相牽,相見時相嫌”,這是二十年前日記裡的隨手記,沒想到倒在疫情期間的親子關係上應景並貼切起來了。

為什麼做好“休閒教育”,等於“孩子自身潛能的深度開發”?

為什麼相處時間突然多起來,可親子關係卻越來越緊張了呢?

最根本的緣由是“疫情”隔離。因為居家期間閒時間太多太多,於是許多家長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給孩子找了很多很多的題,各種練習冊、習題集、配套練以及在網上搜索海量題型進行打印(有個家長說他為了給孩子打印題方便,甚至都冒著被新冠肺炎感染的生命危險去買了打印機),家長們的想法無非是通過沒完沒了的題海把孩子所有的閒時間全部給佔滿,這樣家長自個心裡就不那麼慌了,因為他們看到的是“我家孩子一直在用功哦”——我很不贊同這種想法和做法。“不贊同”是相對溫和的說法。比較極端點的說法是,沒有休閒時間和休閒教育的孩子,多半會長成一個廢物!

有家長曾批評我的“廢物說”太過刻薄。說實話,這真不是刻薄,這是基於我對於家庭教育本相的研究以及對現實生活中真實案例的深度分析之後的結論——我認為:“擁有休閒及知道休閒時間怎麼過”才是一個小孩子最終真正能夠成長為一個獨立生命個體最根本的途徑。擁有休閒以及在休閒時間內的相關活動,是與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同心理需要、自身潛能和綜合素養密切相關的人生髮展領域,更是我國全面推進的素質教育所強調的發展孩子個性、開發孩子潛能的現實土壤和最佳途徑!

毫不客氣的說,有休閒、會休閒、懂休閒的孩子,才能夠真正成長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能夠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具有獨特意義的生命個體!

早在距今102年的1918年,美國“全國教育協會中等教育改造委員會”《中學教育的基本原理》中就明確規定,“休閒輔導為學校教育的目標之一”!而在距今55年的1965年1月,布拉格舉行的當代成人教育與閒暇問題的國際會議就標誌著:“休閒暇教育已經成為了引人注目的教育課題”。

可是,在我們國家,在家庭、學校以及整個大社會氛圍中,面對青少年(還有成年人)的“休閒教育”幾乎是完全空白的——那麼多那麼多“高分低能”的孩子怎麼來的?所以說,“休閒教育”拷問的不僅僅是成年人自己的休閒時間質量,更拷問的是身為某一個或某幾個孩子家長的這些成年人所實施於自家孩子的“休閒教育”是怎麼樣的?孩子在家長耳濡目染的薰陶與引帶下習得並承繼了怎樣的休閒文化基因?

2019年6月份有一期《開講啦》是由古生物學家徐星主講的,他主講的題目是“像孩子一樣去好奇”。其中提到身為科學家的兩個重要素質:一是自由的思維,二是質疑的精神——“自由的思維”與“質疑的精神”,是能夠從沒完沒了的題海中得到的嗎?絕對不能夠!

像孩子一樣永遠保持足夠的好奇心、從不禁錮自己的思維,這樣的生命成長從何而來?唯一途徑是:休閒教育!

那麼,在疫情期間,在長長長地居家隔離期間,家長要如何做好孩子的休閒教育呢?請參照以下的“三步走”。

為什麼做好“休閒教育”,等於“孩子自身潛能的深度開發”?

1、第一步: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時間進行準確分類

家長引導或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時間進行分類,其大類至少得有三個:一是制約時間,二是必需時間,三是休閒時間。

所謂“制約時間”,簡單說就是“不得不”的時間。如果是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狀態的話,就是指孩子為網絡教學的準備時間、網絡教學正式開講和學習時間、課後複習及作業時間;如果是疫情過後的常態生活中,這個制約時間就是指孩子在學校的常規學習時間以及從學校到家之間的往返時間——請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制約時間是沒有自由度的,是絕對被限制的。

所謂“必需時間”,簡單說就是滿足孩子基本生存和生活所需要消耗的那部分時間,比如吃飯、睡覺、刷牙、洗臉、上廁所、體育鍛煉等所需要的時間——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必需時間”雖然也有相對的自由度,但它基本上是沒有壓榨或減省空間的。因為對孩子們而言,“成長身體”是重中之重必須排在第1位的,所以“睡眠時間”和“體育鍛煉時間”是需要絕對保障的。故,“必需時間”的所謂自由度是相對的。

什麼是“休閒時間”呢?當然是指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自行作主的那部分時間。用數學等式來表達的話,休閒時間=24小時-制約時間-必需時間——敲黑板敲黑板:“休閒時間”是指可以由孩子自主安排的、滿足個人需求的、探索興趣愛好等指向特定領域的那部分活動時間!顯而易見的,“休閒時間”安排、部署、規劃以及預見性干預,才是我們今天這個專題所有探討的重中之重。

為什麼做好“休閒教育”,等於“孩子自身潛能的深度開發”?

2、第二步:家長自己要弄清楚“休閒時間及目的”是什麼(在此前提下才能做好預見性干涉)

有些家長以瘋狂的題海戰術以及各種各樣的特長班、興趣班、輔導班把孩子的“休閒時間”全部侵略並佔滿之後,還理直氣壯地、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說什麼“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毫不客氣的說:您壓根兒就把孩子沒當人好吧!

因為,只要是“人”,對休閒時間的需求就是絕對的!

不少家長之所以這樣想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弄清楚“休閒”到底是什麼、休閒的目的又是什麼?休閒不是有些家長所認為的白白浪費時間,休閒的功能及核心要義至少包括四個層面:

第一在於休閒。確實,為了休閒而休閒是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本能需求,但是,這種本能需求絕對“不等於浪費時間”。為了休閒而休閒本身就可以幫助孩子們很好地消解、消除甚至消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疲勞、緊張、壓抑、煩悶等不良情緒——地球人都知道:不良情緒的消解消除很重要、很重要!

第二在於補償。之所以強調“補償”,是因為如今有太多的孩子根本就沒有可能去做自己特別想做、特別喜愛做的事情。而擁有“休閒時間”則意味著,孩子們可以自己主動安排並實現這些“特別想做卻總沒機會沒時間去做的事”,如此以來,孩子們的心理上就會得到很大的滿足,這種滿足感會成為孩子們“制約時間”之內保持足夠專注的學習狀態、取得足夠良好的學習效益的最好動力源。

第三在於健身。前文強調過,孩子們正在成長身體,而體育鍛煉或健身跟睡眠一樣,是絕對不能夠壓榨減省的時間。人人都知道,健康是“1”,學習成績、年級排名以及掙很多很多的錢等等外事外物都是排在這個“1”後面的“0”,如若這個“1”沒有了,再多的“0”又有什麼意義與價值呢?

第四在於發展。誠然,“制約時間”之內的學習對孩子知識掌握、成績提升等方面的效率和效能確實無可替代。但是,我們希望孩子獲得高成績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我們希望孩子考個好學校的初心是什麼——不外乎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活得更好一些!

事實證明,“孩子將來能夠活得更好一些”的絕對條件是:社會適應性以及綜合素質的持續提升,而擁有“休閒時間”並在“休閒時間”之內進行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嘗試、探索、實踐以及反思,才是確保孩子社會適應性及綜合素質的核心途徑。

為什麼做好“休閒教育”,等於“孩子自身潛能的深度開發”?

3、第三步:引導好孩子休閒時間的價值取向

毋庸置疑,即便是由孩子獨立做主的自由自在的“休閒時間”,也存在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有些是積極的,是有助於孩子對真善美的追求與探尋。而另一些,卻是消極的,會於不知不覺中導致孩子滑入假、惡、醜的泥潭與深淵。

哪一些休閒時間是積極的呢?大體可以歸作這麼四類:

一是鬆弛身心的活動。

有助於鬆弛身心的活動是什麼呢?比如孩子在某個時刻什麼也不做,發發呆啦、曬曬太陽啦、看看螞蟻搬家啦、瞧瞧小狗打架啦之類的。家長千萬別小看也別打斷孩子的這種狀態,這種生理或心理的本能“暫停狀態”、或者是太過專注的完全沉浸式狀態,都可以很好地平衡孩子生活與學習過程中積澱的緊張情緒,可以滋潤孩子的心靈,可以為生命成長創造新的生機和動力。

二是滿足興趣需要的活動。

滿足興趣需要的活動是什麼呢?此類活動能夠為孩子的興趣滿足與心靈需要提供最佳實踐途徑,能夠補償孩子在生活學習和親子關係中得不到滿足的愛和歸宿等需求。比如孩子喜歡上網,家長們不要談網色變,應當平和心態,預見性的進行干預,引導或幫助孩子合理安排上網時間、有效控制上網安全、充分利用好網絡教學資源以及網絡人際交往等,這些都能夠較好的幫助孩子彌補現實生活中相對應方面的一些不滿足。

當然,這絕不是鼓勵孩子朝向網癮少年奔。家長預見性的干預,就是防患於未然的積極作為,比如幫助孩子更合理、更科學的安排好上網時間: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用網絡的時間不要每天超過180分鐘(包括網絡學習時間);疫情結束後恢復正常生活秩序,每天用網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未來社會是信息網絡的時代,家長一味的談網色變絕對要不得,明顯的倒洗澡水連孩子一塊倒掉了嘛。

三是促進孩子成長與發展等相關活動。

“休閒時間”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能夠在每一個生命階段較好完成自我理解、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最佳方式。比如某期“少年說”中的那個12歲小女孩,3天之內完成了在大漠戈壁上徒步88公里的目標!她在高臺上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對自己的心理路程進行了極清晰的描述:從最初對媽媽這個決定的抱怨甚至怨恨,到行程中段時候通過媽媽一路陪行艱辛進而有了些理解,以及到達終點時候由心而生的對媽媽及這段戈壁徒步過程的真誠感激——為什麼感激呢?因為她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生命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當然,她生命內在發生的這種蛻變與躍遷,任何別的人都是看不見的,而惟有她自己,她自己能夠明明白白的感受到“歷經3天痛苦打磨與堅持之後的抵達終點”這件事本身對她內在生命的成長意味著什麼。

四是有助於孩子實現社會化的活動。

休閒時間之內的很多活動,確實是有助於孩子實現社會化的。活動過程本身有助於孩子瞭解社會對自身的期待、有助於孩子培養獲得實現社會期待的能力。比如小夥伴之間的一些群組活動——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曾強調過,他所喜歡的研究生必須具備兩個品質,位列第一的就是“團隊精神”。為什麼呢?比如說一個成功的化學實驗,它是整個團隊所有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哪怕是看起來不很重要的實驗前準備、實驗後收尾等,都對一個化學實驗是否能夠真正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嚴純華校長說,他不允許團隊中的任何一員在實驗前後及實驗過程有任何的怠惰或疏忽,他要求團隊的每一個成員必須對實驗的每一個步驟和每一個環節仔仔細細的、精精準準的做到位——小夥伴們一起跳繩、一起踢球等各種各類遊戲的過程本身就是培養孩子們團隊精神的過程,這是毋庸置疑的。

為什麼做好“休閒教育”,等於“孩子自身潛能的深度開發”?

小結:為什麼要強調“休閒教育”?為什麼做好休閒教育=孩子自身潛能的深度開發?

為什麼要強調休閒教育呢?為什麼說做好“休閒教育”才是促進孩子生命成長與發展的根本途徑呢?

底層邏輯其實非常簡單: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孩子們在校學習的時間越來越短,學習的方式也越來越靈活,再加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人才需求及價值觀念的改變,“個性為王”必成大勢!

可是,真正的個性到底是什麼?是所謂的我行我素嗎?是所謂的標新立異嗎?是所謂的特立獨行嗎?都不是!真正的個性是每一個“生命個體對自身潛能的深度開發”!

身為家長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夠有助於每一個完全不同的孩子“自身潛能的深度開發”呢?性價比最高的路,當然也是唯一的路必然指向於:休閒教育!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