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不稱為李朝?宋朝不稱為趙朝?創始人是依據什麼命名?

萬行一悟


中國古代王朝的名號,沒有一個是按照姓氏來的,如果你姓李,建立的朝代就叫李朝,你姓趙,建立的朝代就叫趙朝,那是要被笑掉大牙的,因為有一種土包子的既視感。

中國傳統觀點一般認為是夏朝是第一個王朝,夏朝的皇帝難道姓夏?當然不是,他們姓姒,可是大禹的封地在陽翟,那裡當時以夏為名,所以大禹就是從夏這個地方的諸侯進一步升級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到他兒子啟再把這個選舉產生的部落聯盟首領改成世襲制的後(請注意:當時的國王不叫王,而稱為後,死後則升級為帝)。

這種從諸侯到帝王的模式,被後世所遵循。商替代夏,商這個名號,也是封地名,商人的始祖契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封於商邑(今河南商丘) 。周替代商,周這個名號,也來自地名,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而後再接受商朝的冊封,成為商朝的諸侯。而最終掃滅六國代替周天子君臨天下的秦,更是周的諸侯,當初西周孝王說:"伯益的後人替我養馬,我就分給他土地,讓他作為一個附庸國。"便把秦地賜給秦的第一代掌門人非子,號稱秦嬴。

當然在秦之後,諸侯直接做皇帝的情況少了,演變成了兩種情況。

一種是農民起義發家,但是農民起義軍一旦成了氣候,他們的領袖也會稱王,作為日後稱帝的第一步,而這實際上就是對上述模式的模仿。譬如說劉邦,原本只是一個秦朝的基層幹部亭長,可是後來發達了,便先稱沛公(沛是地名),後稱漢王(漢也是地名),最後升級為漢高祖。

第二種則是貴族大臣身份起家,最終往往以禪讓的方式實現更替。譬如曹魏替代漢,就是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曹丕,而新朝代的名字,則來自曹操、曹丕父子的封地魏。之後晉代魏,也來自司馬家的封地晉。此後宋齊梁陳隋唐五代宋,都是這個模式。

而到了晉末,又出現一種新情況,即少數民族的入侵。他們的國號又是怎麼來的呢?

第一種是選擇與自己有關係的朝代名,譬如匈奴人劉淵就說自己跟漢朝有親戚關係,所以他的國號就是漢。努爾哈赤自居金朝後裔,所以國號後金。

第二種是依據自己的起源地來起朝代名,譬如耶律家認為自己起源於遼水,所以朝代名遼。李元昊認為自己老祖宗是從夏州這個地方上起家的,所以國名夏。

第三種用特殊含義的文字來起名,譬如女真人認為最好的金屬是“金”,不變不壞,所以他們的朝代就以金為名。蒙古人忽必烈則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

大元"。而到皇太極那個時候,考慮到漢人因受歷史影響,對金人素懷惡感,於是把國號從後金改名為諧音字清,為什麼是清呢?因為清的右邊上為主,下為月。月代表明朝。而主的意思就是要成為“明”的主人,要高高在上,這就是“清”的用意。

當然在中國歷史後半段,還有一個特例,那便是朱元璋,他早期的稱號是吳王,按照正常邏輯,他的朝代本該叫吳朝,可為什麼最終改名叫了明朝呢?這頭一個原因,是因為歷史上的吳國都是割據局部地區的小政權,感覺有些不符合天朝大國的派頭。次一個則是因為朱元璋早期跟隨郭子興,郭子興又屬於白蓮教,白蓮教的首領稱“明王”,後來朱元璋淹死了小明王,這個字號便奪為己用。第三是這個字眼也確實大氣,有一種“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的感覺,比吳確實強多了。

還要說的是,南朝有一個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那麼這個朝代是不是用姓氏起名的特例呢?

不是的!陳霸先並不是因為姓陳而把自己的朝代起名為陳,而是因為他的最初爵位就是陳公,他的封地是南豫州之陳留等十郡。所以這個朝代取名,和秦漢唐宋,那是一個思路,沒啥特別。

以姓氏指代朝代名,其實更多見於朝鮮越南,譬如李朝、吳朝。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俗話說“名不正言不順”王朝開創者立國的重要一件事便是選擇一個國號,確立了國號也就是名正了,也就是代表一個新的王朝從此誕生。《史記五帝本紀》說到:“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古代王朝名字由來由原先封爵名稱繼承而來,也有部落名而來,也有就是為了寓意,也有是發跡,統治地區的地名而來等。今天我就來簡介一下,唐,宋朝代名的由來。

唐朝,來自於李淵襲封的“唐國公”。

唐朝是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之一,也是令中華民族驕傲的時代。可是有人會問唐朝的皇帝姓李,為啥不叫李朝而叫唐朝?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隋文帝的先祖也是八大柱國之一),最初因公被封為隴西郡公,後來因為擁立輔佐周(後周宇文氏)有功,被追封為

“唐國公”。

不幸的在

李淵七歲的時候,他爹便去世了,李淵早早就承襲了“唐國公”爵位。後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煬帝被殺,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的名義正式起兵,李淵更是乘機快速進入長安後立代王為帝(以便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為隋恭帝,李淵自己也水漲船高由唐公加封唐王、丞相(恭帝就是個傀儡,和漢獻帝有點像)。李淵大兒子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被封為秦國公。後來天下基本已大定,恭帝利用價值不大了,就讓恭帝禪讓,然後李淵稱帝。

因他襲封唐國公後又為唐王,所以國號為唐。又因為李淵的封在是上古堯帝的發祥地(主要在今太原一帶),而歷史上堯帝又稱“唐虞”,故稱此地為“唐”,再加上李氏王朝為證明自己是承天受運(古代王朝都是這個說法),還追認老子李耳為自己的祖先,聲稱自己是李耳的後代,以此強調政權的合法地位。

唐初局勢圖

其實李淵是隋文帝獨孤皇后(他的母親是北周重臣獨孤信的第四女,獨孤皇后名叫伽羅,是獨孤信的第九女)的侄兒,也就是隋煬帝的表哥。可他叛隋建唐,畢竟不符合傳統“忠義”的價值觀。於是立國號為“唐”,“唐”是遠古聖人的國度,也是為了證明李淵受命於天,給自己找個正當合法理由。所以,唐朝的皇帝姓李,卻不叫李朝,而叫唐朝。

宋,來自於趙匡胤發跡之地,宋州。

趙匡胤早年比較落魄,後來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參軍,並於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期擊北漢、南唐,屢建戰功,被封為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今商丘),柴榮病重時,升為殿前都點檢,更是成為了禁軍最高統帥。

顯德年(960年)正月初一,聽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宰相範質等人,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抗擊契丹。趙匡胤統率大軍,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縣陳橋鎮)。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將領在軍中煽風點火,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們經這麼一忽悠大都信了。第二天,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擁立他為皇帝。

準備一番後便率軍回開封。而守備京城的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之前的把兄弟,知道是趙匡胤便開城門迎接。很快便控制了全城,太后等沒法只得宣佈柴宗訓禪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改封柴宗訓為鄭王。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也發跡於此,遂以宋為國號,即位詔書中就說:“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故宜國號‘大宋’。

為了便於和趙構建立的區分又被後人“北宋”。又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開封,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仍以“宋”為國號,史稱“南宋”。

這就是唐,宋的由來,有時候也為了更好區分也把姓和國號合在一起稱呼,比如三國的曹魏,唐朝的李唐、武則天的武周。


柘4011


我認為唐朝不稱李朝很大的原因是要避諱,這裡的諱不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而是使國姓不至於人人都可以說,假如皇帝姓李就叫李朝,也就是說別人對外說都可以叫李朝,而皇帝的姓氏是何等的尊貴,直接叫是大不敬,我們知道皇帝的姓名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和皇帝同名,那麼你只有改名,獨一無二的姓名才能維護皇帝的絕對權威。

雖然唐朝不稱唐朝,但後人經常稱唐朝為李唐。因為是李氏建立了唐朝,而歷史上國號相同的朝代也不在於少數,後人這樣稱呼是為了區分,比如魏朝,就有曹魏和北魏。

假如如果國號根據創始人的姓氏來命名,那麼國號將不能更改,如果小國林立在前,首先建立李朝,而李唐建立大統一的唐朝,他也不得不叫李朝嗎?那麼前李朝和後李朝又有什麼關係呢?有關係還好,沒有關係豈不是亂套了。

朝代的命名和人的姓名差不多,都是要算命先生算好,大家討論,如果你五行缺木可能會叫木林森,假如覺得這個名字導致你一生不好,也可以改名。


那把彎刀似明月


古時的禮法觀念是皇權天授,天子只是受命於天,奉天承運,替天行道而已。也就是說天下一切,都歸屬於天道,天子只是天道的代理人而已。因此一個朝代的稱謂,必須通過一套儀軌,由天道來進行“天授”,所以朝代的稱謂,不能與天子的姓氏,來代替。否則就會變成天子“監守自盜”,竊取了老天的權力,這就有違天道了,必受天罰。

以上說辭,是明面上的託詞。實際上,中原天子,不但是中國的皇帝,也是眾多藩國的主子。

天子統萬邦而擁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倘若天子以家姓作為朝代的稱謂:

1,天子直轄中國,各藩國與中國相處就只有二個選擇。要麼不承認天子,要麼被中國吞併。如此一來,矛盾就會爆發,於天下也不利。

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只是由中國皇帝來擔任而已。各藩國與中國,在國家地位上還是平等的。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英女王是英格蘭國主,也是英聯邦的女王。但是澳大利亞丶新西蘭丶加拿大與英國的地位,是絕對平等。

2,天授的朝代稱謂,既有利於天子維繫天下的政治體系,也有利於東方各國的平等交流,這是一個雙贏的好事。

當中原王朝強盛時,世界東方各國也繁榮昌盛。當中原王朝沒落時,世界東方各國也逃不過災禍。這是世界東方史的鐵律。

大唐興盛時,日本、南詔丶吐蕃丶新羅…也隨之發展。

清朝垮臺時,除了日本興盛,其他亞太國家全部陷入了禍患之中。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唐朝不稱為李朝,宋朝不稱為趙朝。既是古代禮法上的需要,也是維繫古代東方國際政治體系的需要。符合精神和實際,兩個方面的需求。

至於越南丶朝鮮出現過,君主以家姓代朝號的現象。那是因為在當時的東方體系中,這兩國不處於主導地位。他們沒有那麼大的權勢,也就沒有那麼大的責任,當然也就不必有那麼多的顧忌。


鬼影147951010


唐王朝的國號——“唐”,來自山西。

表面上看,“唐”國號取之於唐高祖李淵曾襲封“唐國公”,他稱帝后自然以“唐”為國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朝代國家定名的慣例與範式。如漢高祖劉邦曾封“漢王”,其王朝國號為“漢”;曹操封“魏王”,其後立國號“魏”;司馬昭封“晉公”,其國名“晉”;楊堅襲爵“隋國公”,稱帝后國號“隋”;李唐王朝也不例外。但實際上,“唐”及“唐國”均出自山西。“唐”即陶唐氏,傳說為遠古部落名,居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堯乃其領袖,故後人稱“唐堯”。到商代,堯的後裔仍封在山西,成為方國。周成王時滅了唐國,封其弟叔虞,稱唐叔虞,今距太原西南約25公里處的晉祠即唐叔虞家祠。叔虞傳子燮父,改“唐”為“晉”,延用至今。但實際上,“唐”及“唐國”均出自山西。“唐”即陶唐氏,傳說為遠古部落名,居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堯乃其領袖,故後人稱“唐堯”。商代堯的後裔仍封住山西,成為方國。周成王時滅唐國,封其弟叔虞,稱唐叔虞,今距太原西南約25公里處的名勝古蹟晉祠即唐叔虞家祠,內有唐叔虞廟。叔虞傳子燮父,改“唐”為“晉”,延用至今。

不管“唐”及“唐國”的故舊治有幾處,其封地、轄境都在今山西境內,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唐國”雖早在春秋時期作為方國已經滅亡,但文化的傳承是有繼承性的,李氏得姓本出自皋陶,皋陶為堯時執掌刑獄的“大理”,子孫相襲,代為理官,以官為姓,故稱“理氏”。後“理氏”子孫因避紂王之害逃到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延續至今。

周代李氏以苦縣(今河南鹿邑東)為采邑,老子即生於此,故唐王朝尊老子為先祖。堯的生活範圍在山西,李氏又源於堯的理官,自然也根在山西,並且與唐存在如此千絲萬縷的聯繫,說李唐肇基山西,確實是歷史與現實共同促成的。因為“唐”及“唐國”出自山西,李氏的根源在於山西,而當時襲封唐國公的李淵又留守在山西的太原。李氏的崛起,除山西而外,再無它處能形成如此充足的條件和機緣了。

“唐”的故治舊有六說:一說在晉陽,《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晉陽,故稱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二說在鄂,《史記.晉世家》:“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集解》:“馬因案,《世本》曰居鄂,宋曰鄂地,今在大夏”。三說在平陽,《史記正義》:“然封於河汾二水之東方百里,正合在晉州平陽縣,不合在鄂。”四說在永安,《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晉陽注:“臣瓚

說實話宋朝確實得國非常不光彩,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根本沒有來得及走前朝那一套封公、封王然後受禪的禮數,那麼宋這個國號怎麼來的呢?因為趙匡胤雖然沒有被封公封王,但是人家好歹是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宋州。於是在即位詔書中也腆著臉說: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故宜國號大宋。宋之後的中原王朝,『遼』還勉強沿用著龍興之地的地名做國號的規矩,而『金』就尷尬了。因為金和遼發源地差不多,滅了遼國總不能還叫遼國吧?於是無奈之下,完顏阿骨打就說遼國的國名在契丹語中是鑌鐵的意思, 而金是諸金屬之首,真金不壞,故此能剋制遼國,國號就叫金吧!





Hai子君


歷史上的朝代稱號,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小編就簡單說下朝代的命名及唐宋命名的依據。

朝代命名大致分類

歷代王朝的命名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 第一類是使用最初發起時的地名。

如秦朝,秦朝是由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她取最初的秦國之名而稱秦朝;再如漢朝,劉邦在攻佔秦朝國都咸陽後,被封為漢王,統領漢中及巴蜀一帶。劉邦以漢王國為根據進而一統天下,故用漢朝命名。

  • 第二類是使用所封的爵邑。

如隋朝,隋朝創立者楊堅之父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因功受封隨國公。楊堅子襲父爵,成為了新的隨國公。楊堅之後代北周而自立,故定國號為隋。

  • 第三類使用特殊的物產。

如契丹,契丹意思為鑌鐵,取其堅韌之意。再如金朝,國號金得名於生產黃金的按出虎水。

  • 第四類使用文字的含義。

如元朝。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 以“大元”為國號。“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唐宋國號命名的依據

唐朝,依據是所封的爵邑。唐朝的創建者是唐高祖李淵,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時期西魏的八柱國之一,被封為唐國公。李淵父李昞、李淵先後襲封唐國公,所以,李淵建立的新朝定國號為唐。

宋朝。依據是發起時的地名。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在後周時期是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節度使藩鎮的治所在宋州(河南商丘),所以定新朝國號為宋。


時光山人


國號,即國家的稱號,或一個朝代的名稱。

  國家或朝代創建者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

  《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國號很早就有了,《史記·五帝本記》:“自皇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在奴隸制封建制時代,國號就是王朝(朝代)之號,亦即政權之號。綜合考察我國古代歷史,國號的由來大致有四種情況。

  一、是根據發跡的地方定國號。無論是周代以前的由後人追記的國號,或是周秦以後由開創者所定的國號,都存在這種情況。如《史記·五帝本紀》的《集解》中說:“號陶唐。”蓋固其相繼受封於限陶(今山東定陶縣陶丘)唐(今河北省唐縣境)而來。周的國號,也是來自其始祖活動過的周原。國號曰周”。秦漢以下歷朝國號,很大部分也是這樣。如秦為漢王,活動在巴、蜀、漢中一帶而來;宋是因其創建人趙匡胤在後周時曾為宋州(今河南商丘)節度使而來。

  二、是根據所封爵名定國號。這種國號直接來自創建人的爵名,而爵名又往往和某一地名相一致。隋的國號來自創建人楊堅稱帝前曾承襲父楊忠的隨國公之爵。隨原為地名,在今湖北隨縣南。及楊堅稱帝,因隨字從是,訓走,徵兆國家政權不穩定,就改隨為隋。

  這種定國號的形式來自其創建人的爵位名稱,而爵位往往又與某一地名相一致。如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他在平定天下以後,便以“漢”為國號。三國時魏國的實際創建者曹操曾受封為魏王,其子曹丕先襲魏王爵位後建國,仍以魏為國號。歷史上類似的朝代最多,如晉、劉宋、梁、高齊、北周、隋、唐及後梁等國。除漢高祖劉邦外,上述朝代的建立者大都是以迫使前代帝王“禪讓”的方式交出政權的。

  三、是根據發跡地的特產定國號。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所建王朝名遼,遼意為鑌鐵,因耶律阿保機的發跡地產鐵,即用以為號,取其堅也,象徵國家政權如鐵一樣堅硬。

  夏、商、周、秦、孫吳、後晉和宋等朝代均以其發跡地為國號。夏部落的酋長啟建國,以夏為國號;商酋長湯滅夏建國,以商為國號,後遷都於殷,又稱殷商。周酋長姬發(即周武王)滅商建國,以周為國號,都於鎬,後期遷都於洛邑,故有西周和東周之分。秦的祖先為嬴姓,因養馬有功被周封於秦,遂以秦為國號。後又升為諸侯,仍以秦為國號,秦王嬴政滅六國稱始皇帝,繼續沿用秦為國號。三國時的吳因在古吳國故地,遂以吳為國號,史稱孫吳或東吳。後晉的建國者石敬塘的發跡地太原屬古晉國,故在他降契丹之後,契丹扶持他建立的傀儡政權以晉為國號。宋太祖趙匡胤在稱帝前曾為後周歸德軍(今河南商丘)節度使,因該地原屬古宋國,便以宋為國號。

  以發跡地之特產為國號的朝代多見於少數民族政權,如契丹人所建的遼國。“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鑌鐵之意,遼太祖的發跡地盛產鑌鐵,故該國第六代皇帝遼聖宗在位時,改國號為遼。金太祖認為,“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壞,”為顯示其國比遼更堅強,便以金為國號。清朝統治者是金人的後代,因為金國曾消滅了南宋,後金統治者為緩和與中原漢人的矛盾,特將後金改為清。

  四、是根據讖語或文義定國號。南朝齊的國號就是來自讖語。《南齊書·崔祖思傳》:“宋朝初議朝太祖(尚道成)為梁公,祖思啟太祖曰:'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之。從之”。元朝的國號則系源於文義,它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由蒙改稱為元的。

  五.以其他原因確定國號

  以建國者姓氏為國號:春秋末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於是建立了以這三家姓氏為國號的國家。南朝陳國的建立者陳霸先在梁末曾被封為陳王,建國時也以陳為國號。冒稱前代親戚以沿用其國號:西晉時,匈奴人劉淵自認為是漢朝劉氏的外甥,因此以漢(後世改為趙,史稱前趙)為國號。後漢的劉知遠也認定自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而沿用漢為國號。後周太祖郭威自認為是周朝王族姬姓的後裔,便以周為國號。因尊崇某前朝國家而沿用其國號:歷史上曾出現過幾個周朝,其建立者大都尊崇周禮、欲效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續長久,故而寄予厚望。如宇文覺所建的周(史稱北周)和武則天改唐為周均屬此類。王莽標新立異,篡漢時,以為自己的“改革”是開一代新宇,使萬象更新,便以新為國號。




楓夜刷劇


命名的一般都是開國君主在前朝(以前)的爵位,以姓命名你不是在告訴世人,這個國家就是我的?

但是實際上皇帝並沒有絕對權力這樣做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可不是說說而已的,何況還有很多鉅商大賈、豪強、世家大族來制約,皇帝一般也不敢這樣。

傳說這樣做的只有陳國的陳霸先,但是,嚴格來講,陳國還真不能算以國君姓氏為國號的,只是因為原來被封為陳國公的陳霸先正好也姓陳而已。

劉邦被封為漢中王,所以叫漢朝;楊堅被封為隨(隋)國公,所以叫隋朝;李淵被封為唐國公,所以叫唐朝,都是以原領主封邑為國號的。

秦始皇最開始是秦王,宋朝趙匡胤是歸德軍節度使駐地在宋州,曹魏是曹操封魏王,晉朝是司馬昭封晉王。。。

但是實際上,歷史上還真有以國君的氏(實際上就是後來的姓)為國號的國家,而且曾經有3個。

那就是春秋時期的“三家分晉”的“趙、魏、韓”三國。這3個國家的國君分別是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


南朝居士




首先,中國古代國號雖多,其實有規律可循。不過,肯定不會因為皇帝姓啥就叫啥朝,那不是文化之邦該做的事。

我們研究發現,歷朝歷代定國號的規矩,也非一成不變,它分為兩個階段:一、在元朝之前,以先秦古國之名,為朝代名稱,(比如齊、楚、燕、秦、趙、魏、韓、晉、周、吳等,這些古國名,往往也是地名,今天大多變成了省份的簡稱)。



二、根據開國太祖皇帝在前面一個朝代所封爵位、地理區域名稱作為國號,(比如十六國時期的五燕、五涼、三秦,五代時期的梁唐晉漢周都是如此)。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他建立的朝代叫漢朝,唐高祖李淵被楊堅封為唐國公,他建立的王朝就是唐朝,宋太祖趙匡胤被後周世宗柴榮封為宋州節度使,他建立的王朝就叫宋朝。

在這裡,我們容易有個疑惑,明明前朝往往是被後朝打敗的,怎麼後面建立的朝代還念念不忘前朝給予的封地爵位之名呢?兩個解釋——規矩!



三、也就是說,建立國號,也得守文化規矩,規矩何來?我們看看《史記·五帝本紀》如何記載,它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國號古已有之,它是彰顯國德的一個政治符號。另外,前朝雖然多被後朝打敗,但基本還要搞一套禪讓的儀式,讓末代皇帝下詔書自願把江山過度給請建立的王朝的開國皇帝。新王朝的皇帝還必須“三讓”,最後搞成不得已的樣子,無奈之下接受。這樣政權就有了合法性,保證了史學家們不至於給他們扣上亂臣賊子的篡位謀逆之嫌。所以,從王朝的合法性上,也要尊重封地和爵位之名,以延續做新王朝的國號。



四、文化經典角度:但是,這個規矩到了元朝被破壞,蒙古人打敗了南宋後,建立的元朝,不是接受禪讓制而建立的王朝。於是,元世祖忽必烈突發奇想,從中原人的《易經》裡找到一句很牛的話“大哉乾元”作為國號“大元”的依據。從這個時候起,開始從古代經典、宗教教義、民族特色等方面取材作為國號。

五、五行陰陽角度: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在皇太極之前叫“後金”。後來為何改為清?原因在於漢族大臣告訴他,明朝的“明”字在五行中屬火,根據五行學說和王朝替代的五德終始說,水能滅火,所以改用“大清”的國號可以徹底滅了明朝。


綜上所述,國號的來源可以從先秦古國名、開國國君封地、爵位、古代經典、宗教教義、民族特色、五德終始等多個角度出發。

如果你喜歡以上回答,請關注記得關注頭條號“文史包袱鋪”,歡迎點贊轉發評論留言!您的鼓勵和支持對我們很重要!

1、《遼朝國號考釋》,劉浦江,《歷史研究》2001年06期

2、《說大朝:元朝建號前的蒙古的漢文國號》

3、《正名中國·胡阿祥說國號》,胡阿祥著,中華書局

4、《中國曆代王朝的國號解析》 5、《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文史包袱鋪


中國古代的朝代命名大致來源於五個方面:

1.由部落的名字而來。

2.由自己的發跡地而來的。

3.取名於自己所封的爵位或者世襲的爵位。

4.用當地的特產來命名的。

5.根據古代書籍中的某個字而來的。

唐朝不叫李朝的原因是李淵的封號是唐國公,所以稱為李唐,這也是唐朝的來歷。宋朝的來歷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曾經為宋州節度使,所以稱為宋朝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