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個億相當於六十年代多少錢?

彩雲東昇戴寶山


這個問題我們看一下常用得鈔票面值就能猜到個大概,那個年代還有很多一分兩分五分的紙幣和硬幣,在2008年以前還有很多的一毛兩毛五毛的錢幣在流通。而到了現在我們除了在超市以外,就很少可以見到這些幾毛得錢幣了。而商場和超市搞得活動促銷產品也都是以9.8或者9.9之類得尾數金額做的定價。可見60年代得一億已經遠遠超過了現在得十億,至少應該是現在的十五億到十八億左右。望採納


夢幻西遊大百事


現在擁有1個億,對比60年代,是多少錢呢?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閒來無事,我們就來算算,這個1個億在60年前,它是多少。

最標準的算法

如果要最按照最標準的計算方法,無疑是按照貨幣供應量進行計算,不過目前我們在網上無法找到六十年代央行的貨幣供應量,能找到的最近一期的數據為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數據,1978年的1月,我國的貨幣供應量總額為229.59億元,往前在推十年,我們保守估計為120個億的貨幣供應量。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2019年7月12日發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192.14萬億元,對比於1960年的貨幣供應量翻了:192.14萬億/120億=1.6萬倍。

因此按照貨幣供應量計算,目前的一個億就相當於六十年代的:1億元/16000=6250元!你沒看錯,按照貨幣供應量的數據來算,現在的1個億在六十年代就差不多是6000多元,不要小看這個金額,你要知道在八十年代的時候,萬元戶都還是大戶的代表,在六十年代的,6000元是什麼概念應該就不用我說了吧。

按照工資水平

當然貨幣供應量並沒有全部投放到市場,現實中的物價也沒有貨幣供應量體現的那麼大,所以這個供應量是有變大的,我們可以按照兩個年代的工資水平再來一次對比。

我國的工資制度自1956年的調整後,在以後的年代,雖有小幅更改,但基本沿用至1985年,可說是三十年一貫制。整個60年代到80年代,物價水平變化不大。當時的物價水平大概是:60年代,1斤大米0.13元,1斤豬肉0.64元,大白菜1斤2分錢。70年代,大米0.15-0.20元/斤,豬肉為0.70-1元/斤。80年代初,一斤番茄2分錢,一個雞蛋5分錢,一斤土豆2分錢。

當時在我國企業實行的事八級工資制(當時都是國有企業,還沒有私營經濟),八級是最高的,所以當初的八級工都是牛逼哄哄的,連廠長見到了都得客客氣氣,我們按照普遍三四級為例,差不多工資水平為一個月45元左右(這已經很高了,很多沒有正式工作的,在生產隊裡打散工一個月才幾元或者十幾元,比如湖北地區,1963年湖北省農民勞動日報酬0.46元(按工分算),而要知道在70年代,住宿才3毛多。

目前我國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6871.75元,對比與60年代上漲了約:6871.25/45=152.7倍,因此按照工資水平計算,現在的一個億相當於六十年代的65.5萬元左右,堪稱一筆難以想象的巨資。


鯉行者


現在一個億,絕對是一筆好大的錢呢。絕對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家庭能夠擁有的。

按照胡潤財富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擁有億元資產的超高淨值家庭數量達到了10.5萬戶,擁有一元可投資資產的超高淨值家庭數量僅有6.2萬戶。

能拿出來1億元現金的,只有不足6.2萬戶而已。按照全國衛健委2015年公佈的數據,中國家庭規模是3.1人。2018年全國有13.95億人那麼全國有4.5億戶家庭。能夠拿出1億元的家庭,只有全部家庭數量的13.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可謂是日新月異也不過分的。60年代,數據並不多。不過根據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報告顯示 ,有統計數據的1956年我國人均消費支出只有88.2元,而2018年人均消費支出水平已經達到了19853元,像上海市人均消費支出水平已經達到了58988元。幾十年來,人們的消費水平增長了224.1倍。

按照消費水平計算,現在的1億元大約能抵上1956年的44萬元。不過1955年3月1日發行新版人民幣,我們是經過新人民幣折算的,過去的1萬人民幣相當於1元新版人民幣。如果這樣折算,能抵上1955年的44億元呢,呵呵。



從貨幣存量來看,1960年我們只有廣義貨幣M2——409億元,2018年廣義貨幣M2數量能達到182.67萬億元,2019年有可能突破200萬億元。M2是什麼?它實際上是社會上流通的貨幣、銀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等其他準貨幣產品。準貨幣產品主要包括定期存款、住房公積金、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等等,光從這些各種各樣的名字上,我們也可以看到60年代很多準貨幣存款項目都是沒有的。一般來講,我們可以稱M2為社會的儲蓄。也就是說,社會的儲蓄增加了4888倍。那麼現在的醫院僅僅相當於1960年的2.04萬元。從這個角度來比較可能更符合實際,畢竟現在有1億元也是財富或者儲蓄而已。

所以,如果簡單比較的話,在1960年擁有2萬元人民幣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的億萬富翁了。估計當時擁有這樣財富的家庭,絕對沒有萬分之一的。


暖心人社


1個億,那是相當大的一筆錢咯!即便是往前倒算70年,也絕對會是一筆“鉅款”。至於說,具體價值幾何,不同的參考維度,得出的結果也是不相同的!

GDP總量對比

2018年,國內的GDP總量已超過90萬億,達到了90.03萬億元,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已經相當厲害了,尤其是近40年時間,經濟增長速度十分驚人!

而往前算70年,上個世紀60年代,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1950年,國內GDP只有575億元,但年增長率接近20%,1953年國內GDP突破1000億大關,達到1055億元;到了1959年,達到了2146億元。為了計算方便,國內GDP總量我們暫按1500億來計算!

通過對比可知,國內GDP總量2018年相當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600.2倍。由這個角度來推算,現如今的1個億,差不多相當於當年的16.66萬元。

社會人均收入及支出情況

70年前,國內物質極度匱乏,居民日常消費水平較低,部分地區連溫飽都還未解決!195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98元,人均消費支出僅為88元而已。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人均消費支出為19853元。分別是1956年的288.04倍、225.6倍。

從這一個角度來說,現如今的1億元與當年40萬元相當。

工資水平對比

上個世紀60年代,國內尚未有私營經濟,全部企業都屬於國有!其一般性技術工種,月收入差不多在30元左右,普通工人更低,能有10元就非常不錯了,農村地區更不用多說,都是按“分”來計算收入的!

現如今,一個最普通的工人,月收入也得超過2000元、甚至達到3500元以上,也是很正常的!由此推算,現在1億元,與上個世紀60年代的70萬元差不多。

總之,這種簡單的橫向對比,實際的意義並不大,不同的角度、結果也大不相同!但無論是現在的1億元,還是60年代的幾十萬,在各自的時代,都是一筆“鉅款”。普通人想擁有這麼多財富的,都是不可能的!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財經者思


新中國成立已經70年,在過去這70年的時間,我國經濟總量、城鄉居民收入都保持了快速增長,另外我們的生活消費水平也是明顯提高,從過去的人均月收入幾塊錢到如今的幾千甚至幾萬塊錢,這是天壤之別。

那麼,現在的一個億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相比之下,相當於人民幣多少錢呢?從各種數據綜合分析來看,約相當於人民幣100萬元左右。

實際上,六十年代初和六十年代末本身就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們就不具體分了,統一按照六十年代的概念來說。

▶先看一看GDP的比較

一、上世紀六十年代

數據顯示,我國的經濟總量GDP在1960年達到了1470億元,但在隨後的兩年連續下行,1962年時已降至1151億元,直至1964年才又重新回升到1455億元。

再到1966年這個較為不一般的年代來看,我國GDP總量達到1873億元。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一切也是與眾不同,國民經濟增速受到較大影響,1967年-1968年的這段時間裡連續減少,到1969年得以復甦,GDP達到了1945億元。

很明顯,整個六十年代我國經濟總量的反反覆覆比較激烈,但一直沒有突破2000億元的大關。

二、當前的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經濟總量GDP首次突破80萬億元;2018年,經濟總量更是超過90萬億元。

僅僅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就連續登上新臺階,增量規模逐年擴大。比如說,2017年的當年經濟增量近1.2萬億美元,相當於2016年世界第十四大經濟體澳大利亞的GDP總量。

根據以上經濟總量比較就知道,從1960年的不到1500億到去年的90萬億元,名義增長612.24倍。

▶再看一看人均GDP水平差距

、上世紀六十年代

建國之初的1952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19元,到1976年時,我國人均GDP為318元,從絕對增速來看,比1952年增加了1.69倍,但由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人口增速過快,因此人均GDP低於同期GDP總量的擴張速度。整個六十年代,我國人均GDP基本都是在211元左右。

二、當前的人均水平

早在2017年,我國人均GDP就接近6萬,達到了5966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2018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6萬元。

顯然,兩者之間對比就可以發現,當前的人均GDP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近300倍。

另外,看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居民消費

194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近60倍。

1956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88.2元,2018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19853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28.5倍。

事實上,整個六十年代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費支付與五十年代中相差無幾。從這個角度來看,過去一年下來幾百元就夠一家人的生活,而現在幾萬塊錢都未必夠。

最後,看看其他方面

六十年代,我們的大多數工人工資水平每月只有10塊錢左右,而今普通工人的工資都不止2000元人民幣。當時一斤肉的均價約為5毛錢,而現在牛羊肉均價都超過30元。以購買力來看,現在的10000元是部分人的月薪,但卻是六十年代很多人差不多十年以上的收入,因此現在的1萬元也就是當時的100元不到。

綜合來看,六十年代我國的經濟總量處於2000億元以下,且當時的M2一直保持在400億至659.2億元之間,十年間並沒有出現暴漲。但我國的M2從2008年以來,幾乎每年都是以10萬億元的臺階增長,直至去年年底,就已經超過186萬億元,目前已經超過196萬億元。整體而言,一個億約相當於六十年代的100萬以內。


東震木


六十年代到現在差不多50年了,根據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每年的GDP發展基本都在7%這個數上,以及通貨膨脹3%左右來看,那麼基本可以按照10%的增長率來計算,按照72定律,那就是說7年翻一番,50年基本上是7個7年,也就是翻7番,2的7次方是128,一個億除以128差不多是80萬,所以說,現在一個億差不多相當於六十年代的50萬到100萬左右!


warren吳


六十年代玉米麵七分錢一斤,白麵一角八一斤憑供應證,現在玉米麵三元一斤麵粉二元八角一斤市場供應,六十年代布匹棉布花達呢七角錢一尺成人做個上衣七尺,加兜布一尺白花旗做一件上衣加工費共計八元要布票。現在買件上衣二百多,老百姓都從衣,食,住,行上去比較,六十年代買臺自行車就很不象樣了一百八,大永久。現在很多農民家中有農用車,拖拉機。有的農民還買了小轎車,很多農民在城市還買了單元住宅樓。說遠了,從整體衡量現在一個億相當於六十年代四百萬元。但六十年代你就是有錢也沒有物品供你去用,多數人的口糧(農民)都得不到滿足,布票一人一年十八尺半,一人結婚全家(五口)的布票都不夠用。農村有臺半導體收音機都是稀罕物。現在農村城市家家超薄大彩電,一般工農家庭都有個帶步工具車,六十年代二十里路出門都是用步量。生活好賴不能去簡單用錢去衡量,六十年代剛剛參加工作中專每月36元,大專每月42元,本科每月48元,四年五年才長一次工資。那個年代人能吃苦,樂觀,人思想簡單純潔,想法少樂助人。這就是老一輩人當時的狀況。在我們之前老一輩人比我們四五十年代人更苦,解放前戰亂饑荒博奪了無數老前輩的生命,我在童年時就解放了,並且還能唸完高中我感到幸運,我感到滿足,我感恩社會,感恩所有接觸過的人,感恩人民。我感到是社會大家庭在養育了我。


快樂人生168025476


60年代大學生剛剛畢業的月工資為37.5元,可以養活一家子五口人,即使是生活在城市,也基本夠用了。當然,是僅限於養活,因為全社會物質匱乏,生活用品多憑票證供應,更談不上奢侈品的存在了。

現在大學生剛剛畢業工資一般在3000-4000左右(IT等行業,如華為等就不參與平均啦),僅夠個人餬口之需。城市裡三口之家,生活及正常的小孩教育費用按7500元計算,不多吧?

所以,從生存來說,60年代的1億元相當於現在的200億元不成問題!

從另個角度來看,中國現在資產超200億元的家庭數以百計;而60年代的中國,除了那個以稿費近億元稱雄全國的某偉光正(中央黨史文獻室公開之資料)之外,恐怕百萬存款的一個人都沒有!從資產占人口比例這個意義上來看,60年代的一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現在的全國首富。


我是林萬福


現在的一個億,大約相當於六十年代的幾百萬。


回答這個問題,需對比六十年代至今的通貨膨脹、GDP、生活水平、收入狀況、消費狀況,等等。


單維度思考模式下的推算結果,一定會是錯誤的。



候鳥的歸宿


統計局數據,貨幣每年貶值百分之七,人們的實際感受則貶值得更多,以糧肉等生活必須品比較,漲了幾十倍或百倍以上,因為科技和工業的快速發展,工業產品在收入的比重同比下降。所以即使現在的錢能使你一輩子衣食無憂也要不斷的去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