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學校當成託兒所,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別把學校當成託兒所,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現代社會,父母在各種壓力之下變得很沉重,除了要應付工作上的事情,回家還要帶孩子,照顧老人,每天都在勞累中度過,而孩子很容易成為忽略的對象。

很多人說,孩子在學校好好學習就行了,家長只要回家監督一下作業,問題就不大,可真是這樣的嗎?學校難道成了孩子成才的必須途徑。

我們不能否認學校的教育職能,但是不要忘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你教孩子什麼,可能會改變他的一生。

別把學校當成託兒所,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電影《寶貝計劃》裡有一個情節,賭徒百達通帶著孩子去賭場,剛進門孩子就哭個不停,怎麼哄都哄不開心,百達通突然想起曾經有人對他說的一句話:做人是很複雜的,三歲定八十嘛!你給他吃什麼,教他什麼會影響他一輩子的。

想到這裡,百達通走出了賭場,寶寶果然不哭了,笑容洋溢在了臉上。從這個情節上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別把學校當成託兒所,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李鎮西說:學校的教育很重要,但都不能起到完全作用,因為學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補充。

沒錯,很多父母把所有希望都寄託給了學校,寄託給了補習班和興趣班,希望孩子能夠從那些地方尋找到真理,可是他們不知道,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父母起著絕對關鍵的作用。

但我們還是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待在學校的時間最長,和老師與同學相處的時間最久,為什麼孩子的一生卻是由家庭決定的?

別把學校當成託兒所,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首先來說,家長對子女的影響是很直接的,每個孩子性格的養成都和家庭息息相關,父母控制慾很強,孩子將來可能會很自卑,父母對孩子太過放縱,孩子將來非常自我,如果孩子在一個爭吵的環境下呆久了,長大後情感問題會很突出,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在學校裡,孩子被人欺負了,可以離那個人遠點,或者以後都不和他交往了,但孩子遭到了父母的打罵,卻不能脫離這種痛苦,因為父母是關係最密切的親人,永遠無法割捨,要麼改變父母,要麼被父母改變,而大多數孩子都只能再父母的影響下建立自身的人格,一步步長大成人。

別把學校當成託兒所,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除了上面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幾個因素,解釋了為什麼學校教育只是輔助,家庭培育才是最重要的。

1、 老師可以影響孩子好幾年,父母卻可以影響一輩子

老師的存在是"傳道授業解惑",幫助孩子解決心中的疑問和難題,這些問題包括知識和心理上的問題,一個好老師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培養良好的品質修養,一定程度上激勵孩子不斷努力奮鬥。

但是做父母的要知道,好老師易得,好家庭卻難求,老師的作用固然非常重要,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更是無法替代,那是一種更為深刻的影響,很難去改變。

別把學校當成託兒所,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比如,當一個老師對孩子說,要做一個誠實善良的人,朝著目標努力奮鬥永不言棄,可父母的教育是,要考上好大學,將來多掙點錢才能出人頭地,因為這樣的說教,孩子會放棄原來老師所說的"理想"與"報復",為了不被父母責罵,孩子會按照父母說的去做,只為了能夠讓家庭更加美好。

所以父母的影響是最深遠的,任何人都無法作比較,一個好父母勝過十個好老師。

2、 老師可以傳授知識,但培育孩子的人是父母

每次開家長會,老師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讓父母擺正自己的教育心態,太鬆弛的要開始緊張起來,不要過分放縱孩子,這就是為什麼每次孩子犯錯,學校總是會和家長進行溝通的原因,老師管不了學生的一切,最多隻是引導,而孩子的培育工作是父母最大的指責。

別把學校當成託兒所,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所謂教育,"教"的知識,"育"的是人格,學校有其特殊的教育方法,一對多傳授知識和價值觀,所以老師的主要指責就是教書,而父母就要把握好孩子心態問題,任何時候孩子學壞了、走偏了、不愛學習了,都應該從家庭中找原因。

上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學生成績非常好,但是高二那年父母離了婚,父親去了國外,母親改嫁給了一個陌生人,這樣的打擊對孩子非常巨大,從此孩子一蹶不振,每天上課睡覺,成績一路下滑,班主任覺得很可惜,找家長溝通了很多次,可是都不管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孩子還在網吧裡打遊戲,最終這個孩子徹底墮落了。

培育孩子是父母的第一重任,家長不應該把這份責任推脫給學校,至少應該是相輔相成,而不是單方面承受。

3、 父母是什麼樣的,孩子就是什麼樣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的身上各種問題其實就是家庭的縮影,父母是什麼樣的,往往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

別把學校當成託兒所,家庭教育更為重要,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暫且不說,可是我們看到了無數家庭,因為孩子無法忍受父母吵架、離婚、家暴等負面情緒,最後選擇了自甘墮落,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叫做"上樑不正下樑歪",長輩沒有樹立好帶頭作用,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帶壞了孩子的前程。

為了證明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央視的紀錄片《鏡子》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一個男孩性格非常偏執,脾氣火爆,總是不聽人勸,略微有不如意就要使用暴力。

又一次媽媽給他送水果的時候打擾了他,結果男孩直接上去打媽媽。

很多人覺得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但是究本溯源,原來孩子經常目睹爸爸打媽媽,在耳濡目染之下學會了暴力。

都說人性本善,每個孩子一生下來就如同一張白紙,關鍵看父母如何如書寫白紙上的內容。

在父母培育上,父母的層次決定了孩子的層次,有多少家長自身存在問題,對孩子卻是百般要求,這種不對等的教育方式,遲早會讓孩子崩潰,因為在這種環境下,孩子沒有希望只有絕望。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學校所發揮的作用,家長應該和學校共同努力,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校園環境,這將對他們形成終生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