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農村村民生活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的農村村民生活都是靠啥吃飯?

直擊農人


現在農民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是方式不一樣了。

一個地方如果有山有水,區域又比較好,那麼生態農業,鄉村旅遊,週末休閒度假就搞起來了。依靠城市而發展的休閒旅遊鄉村,村民收入不要太好。去過德陽市周邊的羅江縣,一個鄉村旅遊景點,可以去農家自助燒烤,吃完以後散散步,也有遊樂項目,比如射箭,打氣球什麼的。週末去的,真的生意太好。停車位緊張,燒烤位置也緊張,幸虧提前預定了,不然得白跑一趟。

如果一個地方沒有山水,有不靠近城市,那麼大部分農民都會出去打工了,他們的土地會給他們的親友鄰居耕種,留守農村的農民會慢慢成長演化成專業的產業農民,這個也是農村產業升級的兩個重要方向:旅遊農業和產業農業。


鐘樓村村民


現在農村基本都是青壯年外出務工,掙錢寄錢回家,老人小孩在家,老人種點田,小孩讀書。以我老家所在家鄉(閩西龍巖長汀塗坊鎮),這邊也是青壯年都在外面打工了,老人除了種田還能接活幹,比如鎮上酒店辦宴席就需要臨時工洗菜備菜 洗碗端菜等,做菜也需要;還有的話現在農村都在蓋新房,一年四季都有泥瓦匠小工的活,這也可以掙錢。我們鎮上還有木質廠,經常需要臨時工。近幾年鎮上還建了食品加工廠,這也是需要僱傭農村勞動力。當然在在農村也是可以做小生意的,餐飲啊,服裝啊 食雜店 電器店等,還可以賣自己種的菜。總之農村雖然工作或掙錢的路子比較少 但農村人勤勞能幹,總有自己的一片幸福天地。


胖阿達


別的村子不清楚,說說俺們村,怎麼改變收入的。

俺們村第一次改善收入,是在2000年左右,之前都是種小麥,玉米,花生,住的房子,土房子挺多的,村裡有一個人,引進了洋蔥種植,手把手的教村民種植,養護,最後,他負責回收,村民種了,不怕賣不出去。洋蔥種植比糧食種植收入高了很多,慢慢的,村裡的土房子越來越少了。農用車也普及了。村裡應該感恩這個村民。聽說他是村裡第一個出去的大學生。現在他回村裡生活了,見過他和愛人做農活,村裡人都不解,幹嘛不在那麼好的城市裡生活,在村裡還拉大糞。

再一個收入就是建築活,村子裡小時候這個就有,但是不多,蓋房子,請吃飯就行了,後來建築活收入很高了,很多年輕人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也多了,這個是很大比例的收入了,也就出現了留守兒童的問題。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現在村裡的土地越來越少了,周圍有工廠,越來越好,很多村民就在家裡上班了,農活也不耽誤,男的大多還是外出打工,有的做點生意,現在村民的收入越來多樣化了,希望家鄉越來越好,早點村頭的河水變乾淨,村民早點回到簡單純樸的生活狀態。


木心旅行


農民出身,迴歸本源。簡直新農人為您解答:

第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農村以前是這樣,如今依然是這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土地始終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生活的基本來源,現在農民種地,也不用交農業稅,還可以拿點補貼。所以,種地至少能吃飽肚子,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你為什麼會有這個認識,可能是你覺得現在發生了一些變化。

但是,這種變化依然改變不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根本。

一是,這種變化,只是經營方式上發生的變化。

土地是根本,這一點並沒有改變。農村要盤活土地資源,提高生產效率,農民可用把自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給其他人或經濟組織,自己可用從中獲得收益或分紅。

但是,這種方式的收益,依然是通過土地資源獲取的。

二是,僅僅依靠土地,難以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包括子女入學、兒女成家、造房子等,但僅僅依靠那幾畝地,只能達到溫飽水平,賺不了更多的錢,不能支撐這些更高的費用。

要適應這個更高要求,農民朋友就要去想辦法,通過種地之外的途徑,來支撐更高額的開支。

比如,外出打工,做工匠、賣點土特產,做個小作坊,搞點小商品零售等。

所以,看起來他們好像離開了土地,但這只是經營的多種形式而已,其根子,仍然在土地上。

當然,也有一些更有能力的人,能夠脫離土地,去掙另外的生活,但他們代表不了全部的農民。


我是簡直新農人,願同您一道分享、交流有關三農領域的那些人和事!如有興趣,請點擊問答右上方“關注”按鈕,瞭解更多,謝謝!

簡直新農人


以前的農村村民生活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生活條件並不好;而如今的農村村民很多都已不再是靠這種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為生存條件了。為什麼這樣講?

首先,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發展提高,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就業,可以獲得更高、更快、更加穩定的經濟收入。

其二、農村基礎教育的提升,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民的思想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們不再是依賴於自己僅有的一畝三分地生活。果蔬種植、畜牧業養殖,都可以為農村增添更多的經濟收入渠道。

其三、大量的外出年輕人,特別是接受過一定教育的年輕人開始返鄉創業,他們可以為農村帶來更多先進的思想理念。

特別是近幾年,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家獲取信息的機會增強,很多以前山裡賣不出去只能爛在地裡的優質農產品得以觸達全國各地。

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得益於是國家政策的扶持,農村基礎免費教育、老年人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減輕了農民的生活壓力,農民手裡的錢袋子也變得一天比一天飽滿。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與看法,當然,農民生活水平質量的提高,絕非僅有我剛才提到的幾點,這個是多方面的。

如果你還有其他觀點歡迎在下方進行留言討論哦。


桂北阿牛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話確實是正確的,有依靠的自然得依靠著。

那麼農村村民現在生活靠什麼呢?比如有些農村土質適合種果樹,我們煙臺的蘋果,大櫻桃,在山東煙臺有很多農民是靠土地來發家致富,讓自己家庭條件達到小康水平。


山東紅富士蘋果已經成為國家指定的國際禮果,果農們把一腔熱血全部付諸於果樹,給果樹施最好的有機肥,用甘甜的泉水,最優秀的管理技術,讓每一個蘋果長到可以論個賣錢的地步。

靠土地創造經濟價值是農民一生中最靠譜的事情,煙臺大櫻桃也逐漸擴展來市場,比別處口感好,味道足,因此在市場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價格比別的櫻桃產地櫻桃要高出不少。


而守著大山,有著金山之稱的招遠,金都招遠農民吃的是金子,農民種植不是第一,到礦山打工才是經濟來源的最主要原因,夫妻倆勤快些,一年下來七萬八萬能到手。

距離渤海灣近的農村農民吃水,他們利用靠海優勢搞養殖業,各種養殖外加出海捕魚,如果不發生意外,一年下來效益也是非常不錯,甚至有的農民只是在海上打工,也不少掙錢。

我說的是我們山東比較不錯的農村農民生活、生存方式,而有些貧困山村,山貧水窮,他們靠種莊稼過日子,收入往往寥寥無幾,因此這樣的農村農民是靠外出打工掙錢來往家的。

總之,同樣生活在一個農村,不管有沒有可以依靠的山、還是可以依靠的水,勤快的農民永遠比懶惰的農民日子過的更好。


看農村說農事


以前的農村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現在的農民也是一樣的,以我們這裡來說吧,我是河北廊坊的,河北農村沒什麼特色的,只能種植一些小麥,玉米,大豆等經濟農作物,但是我們這裡有大河農村可以打魚撈蝦,沒有山就靠水唄。

有的地方天生就是好地方,比如有山有水風景好的地方,是天然的旅遊景點,這裡的農民就好了 ,開發旅遊景點,賣當地的特產給遊客,開農家院賓館,飯店,可以當導遊等。所謂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整合當地有什麼資源,利用起來就可以賺錢了。




農村曉磊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舊時,人們交通不便,往往一個人的一生都會固定在一定的區域內,利用當地的資源生存,所以產生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樣的俗話,意思是依靠自己所在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生產和生活。也主是立足於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爭取獲得更大的利益。

記得晏子在讀大學時,老師教著我們寫通訊報道,我寫的第一篇通訊,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某某村利用地下石材資源積極發展集體經濟”,得到老師的好評。其實,這句話的產生,是在過去人們交通不便,生產生活半徑小,取得生產生活資料相對困難的情況下,只能就地取材,別無其他途徑,才慢慢總結出這句古語。現在人們社會交通便利,政策放開,人口流動性大了,不必拘泥於出生地,可以外出務工經商,這句老話失去了一條的作用,但是在本質上,一個地方要想長期穩定持續地發展,還是要立足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之路,所以這句老話仍有其正確性和普遍性。但從個別的人來說,流動或許能創造更大的效益。

就農民本身來說,過去單純依靠自己的土地生活,過得是小農經濟的生活,或許可得溫飽,但致富的可能性不大。作為農民,啥時候也不該放棄土地,土地是維持我們溫飽的必須的生產條件,從國家方面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農工商要協調發展,就農民來說也是這樣,可以外出務工經商,但家裡的土地是我們主要的生產條件,棄之豈不可惜?即使自己無力耕種,將其流轉出去,也是一塊收入來源。

每一塊地域,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就經濟發展來說,就是要做好“發揮特點”這篇文章,比如我們這裡,是中國金都,中國粉絲之都,農民參與黃金開採加工、廣泛開展粉絲生產,都會極大地提高收入,也有不少人因此暴富。有些地方利用山水資源搞旅遊,搞農家樂,也是充分利用地理優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又比如,我們這兒是丘陵山區,自然氣候非常適合北方水果發展,當地農民大多依靠這一優勢發展蘋果種植,許多果農的收入比公務員高多了。晏子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當時我們村的一個村民,進城找我辦事,問了我的工資收入後,很是瞧不起,讓我辭職回家,他轉一塊蘋果地給我,和他一起發展果業。

所以,作為農民來說,如果依靠家鄉的資源及其他優勢,掌握科學的技術,更好地在家鄉發展特色經濟,未必不如外出打工經商。現在的農民,當然可以走出土地,但土地永遠是我們的根,我們完全可以向土地要效益,更好地利用我們身邊的山水優勢,保護農村的青山綠水,讓這些青山綠水,成為我們發家致富的金山銀山。


齊東晏子


在以前原始落後的社會生產中,各地農村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就是靠自然資源生活。但是這樣的狀態自從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後就徹底改變了。直接開發自然資源和農業的叫第一產業,對第一產業的產品進行生產加工和流通的叫第二產業,也就是工業,工業產品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服務叫第三產業,也叫服務業。近20年來,第一產業在全民生產總值GDP當中,只能佔到10%甚至不到。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在一起能佔到全部GDP的90%。也就是說自然資源和農產品根本不值錢,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根本原因所在。那麼現在的農村人們都靠什麼生活呢?

第一,吃產業。哪個地區有什麼樣的產業,就會有完善的產業鏈,各種配套加工服務,帶動當地大量的農民就業。比如我們寧晉縣賈家口鎮黃兒營村和小河莊村是聞名全國的電線電纜之鄉,有幾百家生產電纜的企業。這就產生了拉銅絲,生產鋼帶,製作保護繩以及收購廢銅和電纜銷售等一系列的產業,帶動了半個縣的農民就業。再比如我們這裡大陸村鎮的機件加工產業和服裝紡織產業等等。總之產業比資源更能養養活一方百姓,它的價值要高出資源不知多少倍!

第二,吃渠道。俗話說:“河裡沒魚市上見”,商貿流通的渠道也能養活一方百姓。比如我們鄰近的的辛集市南智邱村,就是一個批發物流比較興盛的村鎮。主要是小商品批發和各種水果的集中收購。是各種外地水果客商的集散地和各種農村商品流通的重要中轉站。各種門店和收果站非常密集,生意繁忙,也帶動了本村和鄰近村子的農民就業。再比如很多重要的醫院,學校等重要的事業單位周邊都會養活一大批服務業,甚至是帶動一方經濟發展。

第三,吃交通位置。每個村鎮和縣城主要道路兩旁的和重要市場周邊的房屋和店鋪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在我們寧晉縣縣城一些靠近主要街道的門店出租,能讓一個家庭三代人不需要勞動,而生活富足。在一些客流量非常大的主要道路旁邊隨便擺個小攤,賣點冷飲都能養活家庭。一般處在省道國道旁邊的村鎮,經濟發展都要比其他地方的村子好一大截。


第四,吃人脈關係。對於以上三個方面的優勢都沒有的村子,就是又窮又偏僻的村子,就只能靠外出打工尋找機會謀求生存發展了。這時候如果村子裡有一個在外面幹某項事業非常成功的人,他往往會帶動七大姑八大姨都來參與他的團隊,而親家連親家,關係連關係,就會帶動整個村子都會幹某個行業。像我們這邊有水暖專業村,有開大車的運輸專業村等等。往往這也能帶動一個村子的經濟發展,讓一個村子的農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

以上現在的農村農民真實的生活現狀。嚴格的來說現在的農民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了,因為真正意義上的農民根本無法存活!


彬彬說三農


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那麼很多人就開始疑惑,種地的越來越少,為什麼反而日子越來越好啦,其實農村單純的種糧食的話特別是一些山村地帶只能勉強的解決溫飽問題,那麼想要改變家庭困境主要是幾個方面:

1.青壯年離家外出打工,每月省吃儉用也能夠存下一筆錢,基本像進廠呀每年差不多能夠存夠四五萬,有的家庭家裡兩三個都在外打工,收入可想而知。

2.在家自己做買賣,像很多小鎮小賣部呀餐廳平日都不會有多少生意,基本也就夠養家餬口,真正掙錢主要集中在逢年過節,外地打工的回來,有消費能力,有消費實力。

3.看準機會,自主創業,農村的創業主要是從養殖、種植、電商、自媒體等幾個方面入手,當然隨著鄉村旅遊的振新,旅遊經濟發展也帶動了很多村民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