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詩聖杜甫還寫過這樣動人的情詩

沒想到詩聖杜甫還寫過這樣動人的情詩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杜甫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的詩似乎不是在嘆息黎民百姓的苦難生活,就是在憂慮國家的前途命運。可是很多人可能沒有特別注意過,杜甫其實還是一個情根深種的多情才子,而且他的多情和唐代其他詩人都不一樣。唐代的詩人無論貧富,大多都是風流瀟灑,甚至處處留情,一生當中或多或少總會經歷一些風流韻事。杜甫卻是個例外,他是唐代極罕見的真正一生只專情一人的詩人。而他一生專情的那個人,就是他的妻子楊夫人。

在其他著名詩人的詩集中,我們很難看到寫給妻子的情詩,偶爾有,也只是寥寥幾首。許多感人肺腑的寫給妻子的詩詞,往往都是在妻子去世之後寫的悼亡之作。好像古代的詩人都特別不習慣直接對妻子表白感情,反而是在妻子去世之後,詩人們才敢大膽表露心聲。

杜甫卻偏偏和其他詩人都不一樣,如果僅僅從在詩中出現的頻率來看,杜甫無疑是寫到妻子次數最多的詩人,至少也是其中之一。

在天寶十五載(756)秋冬之際,杜甫寫下了詩集中最香豔、也最動人的一首情詩《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這首詩當中提到了兩個重要的地名,一個是鄜州(今陝西富縣),一個是長安(今屬西安)。鄜州,是杜甫的妻子楊夫人當時所在的地方,而長安則是杜甫羈留的地方,杜甫正是在長安寫下了這首《月夜》。

讀這首《月夜》,有三個方面特別值得我們留意。

其一,杜甫別開生面地運用了“對面描寫”的寫作手法。

其二,在杜甫所有寫到妻子的詩篇中,這是唯一一首含蓄描繪妻子美貌的作品。換言之,這是杜甫集中堪稱最“香豔”的詩篇之一,可謂“語麗情悲”。

其三,用“小兒女”的不諳世事來襯托夫妻牽掛的深情,可謂匠心獨運。

先來看第一個特點——“對面描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原本是杜甫流落在長安,牽掛著遠在鄜州的妻子,明明是杜甫孤零零地在長安睹月思人,可杜甫偏偏不從自己下筆,而是從頭至尾都在寫對方:從第一句開始,就將鏡頭定格在妻子身上——“鄜州”“閨中”,這兩個關鍵詞當然就是特指妻子了。他說:“今夜月色這麼明亮,可惜我卻不能陪在妻子身邊,她只能獨自在鄜州欣賞著這輪孤月了。”

沒想到詩聖杜甫還寫過這樣動人的情詩

“‘閨中只獨看’,寫出閨中無限憶公之情”(顧宸,引自《杜詩集評》)。明明是漂泊在外的杜甫“獨自”賞月、“獨自”思念妻子,卻偏偏說妻子一定是在“獨自”賞月、“獨自”思念遠行的丈夫。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就是所謂的將心比心、感同身受,這才是夫妻同心才有的心靈感應。“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所以這首詩,其實沒有一個字在寫杜甫自己,而是句句都指向杜甫思念著的妻子。

那妻子真的只是一個人獨自在鄜州賞月嗎?

並不是。兒女們其實都守在妻子身邊,但兒女繞膝並不能絲毫減輕母親的孤獨與擔憂,“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因為兒女們還太小,小到根本無法理解大人的情感世界。雖然母親對兒女們一遍又一遍地嘮叨過:“你們知道嗎?你們的父親現在一個人在外漂泊呢,不知道他現在怎麼樣了……”

可是兒女們又怎麼能體會母親的擔憂呢?他們又怎麼能理解母親對父親的思念呢?小孩子們實在不懂為什麼這麼冷的天,他們都凍得縮在被子裡不敢出來,母親卻一直站在門外看月亮,到了深夜還不進屋去睡。母親明明忙了一天了啊,為什麼不肯睡覺呢?天天都能看到的月亮到底有什麼好看的呢?

沒想到詩聖杜甫還寫過這樣動人的情詩

北宋 蘇漢臣 蕉陰擊球圖頁

這種不理解,一定更進一步加深了妻子的孤獨感——世界上最深的孤獨,就是身邊明明有人,卻偏偏不能懂你。

兒女不懂母親的苦,那不能怪兒女,因為他們還太小;杜甫深深明白妻子的苦,可他又離家太遠太遠,無法時時陪伴和撫慰妻子,這才是最深的孤獨感。所以前人評價說:“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進一層。至念及兒女之不能思,又進一層。”(王嗣奭《杜臆》)思念之情就是這樣越轉越深。

按照這樣的思路,我們一定會想著,接下來的詩句感情應該更深、更豐富了吧?

然而,老杜寫詩總是那麼出人意料。“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接下來的這兩句看上去並不是繼續抒發思念之情和孤獨之情,老杜居然開始寫起妻子動人的美貌來!而且這幾乎可以說是杜甫唯一一首直接描繪妻子美貌的作品。“雲鬟”形容妻子鬢髮烏黑如雲,“玉臂”形容妻子肌膚光澤,杜甫甚至似乎還能聞到妻子身上散發出來的幽幽體香。“香霧”,霧怎麼可能是香的呢?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妻子的頭髮散發出來的香味兒,彷彿讓身邊環繞的霧氣都變得幽香醉人了。

因為在夜色中站得太久太久,妻子的頭髮被霧氣漸漸浸溼了,夜色越深,天氣越冷,單薄的衣裳抵擋不住深夜浸入骨髓的寒意,在月亮的清輝照耀下,她的一雙玉臂是否在寒氣中微微顫抖呢?“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是兩句用詞極美、極香豔的詩,但詩句越美,我們越是感到情緒的悲涼,越能夠體會杜甫此刻對妻子最深切的擔憂。

香霧清輝,雲鬟溼,玉臂寒,妻子自己還渾然不覺,她已經完全陷在忘我的思念當中,可一想到妻子這種感人的情意,杜甫的心已經疼得要碎了。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這樣的句子,才真正稱得上是“語麗情悲”吧?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尾聯兩句仍然是杜甫在用妻子的口吻發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不再這樣異地相思,而是相依相伴、雙雙倚在薄薄的帷幕邊?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思念的淚水才會被月亮的清輝照幹吧?

尾聯的“雙照”再一次呼應了首聯的“獨看”,這是妻子此刻的期待,也是杜甫此時的渴望。什麼時候他們才能夠夫妻團圓,再一起欣賞鄜州的月色,讓擔心、思念的淚水不再肆意流淌呢?

對面描寫、香豔清麗、以小兒女的無知來襯托夫妻之間的有情,是這首《月夜》詩在藝術手法和情感抒發上的三大特點。但這還不是《月夜》這首詩所有的特別之處。那麼,這首情詩還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當然有,那就是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杜甫身陷長安,而妻子羈留鄜州的時間,正是天寶十五載(756)。熟悉唐代歷史的人,可能會馬上聯想到這個年份的特別,因為就在前一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即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在范陽(今屬北京)起兵叛亂,發動了持續長達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第二年五月,潼關失陷,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攜楊貴妃倉皇逃出長安。

就在安祿山叛軍逼近潼關之際,杜甫也急忙接了妻兒,加入逃難的大潮中,一家人從此開始了顛沛流離、擔驚受怕的逃難生涯。杜甫一家一直逃到鄜州,才在城北的羌村找到了一個勉強容身之所。

沒想到詩聖杜甫還寫過這樣動人的情詩

陝西富縣羌村,明代“少陵舊遊”摩崖石刻

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銀川)即皇帝位,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這就是歷史上的唐肅宗,改元至德,所以756年既是天寶十五載,改元之後又成了至德元載。

逃亡中的杜甫,一聽說這個消息,彷彿是在濃厚的黑暗中見到了一線曙光,他把振興國家的希望寄託在了這位新皇帝身上。於是,他把妻兒留在鄜州,自己則於八月間再一次告別家人,日夜兼程趕往靈武去投奔唐肅宗,一心想為多災多難的國家效力。

不幸的是,叛軍勢力已然逼近鄜州,杜甫在半路上被叛軍俘虜,押解到了已淪陷的長安。

叛軍進入長安後,進行了幾乎是血洗般的破壞,沒有來得及跟隨唐玄宗逃跑的王侯將相、王子王孫、公主王妃們被誅殺殆盡,連襁褓中的嬰兒也難逃被屠殺的厄運。那些緊閉的宮門、荒涼的小徑,殘留的煙塵,到處都瀰漫著血腥的氣味。

被困在長安城的杜甫,親眼目睹了長安城的殘破荒涼、百姓的妻離子散、朝廷的混亂恐懼,這一切讓他的內心感到無比尖銳的刺痛。而此刻,最讓他憂心的,還是留在鄜州的妻子。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她獨自一人拖著一群幼小的兒女,她還能撐得住嗎?叛軍有沒有騷擾到鄜州?她和兒女們都還平安嗎?

被扣押在長安的杜甫,在一個悽清的月夜,寫下了他對妻子最深切的牽掛——“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原來,這不是普通夫妻的異地相思,而是在國家殘破、兵荒馬亂時候的生死思戀。“此公陷賊中,本寫長安之月,卻偏陡寫鄜州之月。本寫自己獨看,卻偏寫閨中獨看,已得遙揣神情。三、四又脫開一筆,以兒女不解憶,襯出閨中之獨憶,故‘雲鬟溼’‘玉臂寒’而不知也。沉鬱頓挫,寫盡閨中深情苦境”(吳瞻泰《杜詩提要》)。所謂“閨中深情苦境”,這種“深情”,是妻子記掛丈夫生死安危的擔憂之情,也是丈夫惦念妻子生死安危的擔憂之情;這種“苦境”,是戰亂帶來的夫妻離散之苦,是親人不能團圓、甚至連親人的生死都無法確定的飄零之苦。

杜甫還有一首特別有名的《春望》詩,也是被困長安時寫下來的經典詩篇,其中的千古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正是這種“深情苦境”的真實寫照。

即便是在太平盛世、家族興旺的時候,一封報平安的家書也是人們翹首期盼的,又何況是在“烽火連三月”的戰亂當中?又何況是在敵軍的嚴密監視之下?自從戰亂爆發之後,狼煙遍地,生靈塗炭,戰爭一直在持續當中,淪陷在長安的杜甫與親人完全失去了聯繫,他沒辦法寫封家書告知妻子他的處境,更不可能得到妻子的音訊。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盼望能夠收到妻子寫來的家書,哪怕是隻言片語、只是短短的一句:我們都還活著。

那就足夠了,那才真的是千金不換的喜報啊!

瞭解了《月夜》的創作背景和杜甫當時的處境,我們才能更深切地體會到“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的深刻意蘊,原來這不僅是杜甫和妻子楊夫人這一對夫妻的相思兩地書,更是那個戰亂年代裡千千萬萬個家庭悲劇的縮影啊!

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終於找到機會逃出了長安,冒著隨時可能再次被抓的生命危險,一路逃到唐肅宗駐蹕的鳳翔(今陝西鳳翔)。八月,他才終於能夠回到鄜州的羌村探望妻兒。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羌村三首》其一)。兵荒馬亂的時代,長達近一年的杳無音訊,妻兒都以為杜甫活著的希望微乎其微。可是一年之後,當杜甫突然出現在妻兒面前,她們真是又驚又喜,止不住地淚流滿面。

重逢的那天深夜,當孩子們都已睡去,前來探望安慰的鄰居陸續離去,只剩下杜甫和楊夫人夫妻相對的時候,他們才終於可以盡情傾訴漫長的離別之苦和牽掛之憂,“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羌村三首》其一):夜已經很深很深了,他們卻都捨不得睡覺,夫妻倆在燭光下細細地端詳著對方,傾訴著別後的種種,他們很害怕這樣的重逢不會只是一場空歡喜的夢吧?丈夫是真的活著回來了嗎?妻子真的沒有被賊兵騷擾嗎?一場亂離,他們居然還能平安再見,這真的是不幸中的萬幸啊!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是杜甫獨自思念妻子時候的清詞麗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是夫妻死裡逃生之後的深沉嘆息。這樣動人心魄的詩句,反映的不僅僅是杜甫個人經歷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萬千黎民的苦痛。

(本文選自《華年錦瑟誰與度——楊雨講詩歌裡的愛與情》)

那個一生“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長年奔波在外,但想起自己的妻子時,居然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二句,寥寥十字寫出了視覺、嗅覺、觸覺中的妻子,兩人彷彿不是千里相思,而是溫柔相對。此刻,杜甫眼中含著的柔情一定閃亮著迷人的光輝。一個風格被公認為“沉鬱頓挫”的詩人,筆調溫婉如此,讓人不能不感嘆愛情的魔力。

中南大學楊雨教授新作《華年錦瑟誰與度——楊雨講詩歌裡的愛與情》。即將出版,敬請期待!

沒想到詩聖杜甫還寫過這樣動人的情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