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的《漢宮秋》等作品從正反兩面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評價

從元代到近代的戲曲評論者,對元代劇作家馬致遠及其作品的估價,都是很高的,直到解放後,才產生了不同的看法。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展開討論的問題。馬致遠的雜劇作品,現存七種。我們先從《漢宮秋》這部代表作談起。作者寫這部劇作,雖取材於歷史上漢元帝與王昭君的愛情故事,但並沒有把它作為一般愛情故事來描寫,而是將漢元帝與王昭君的愛情命運與國家的存亡密切地聯繫在一起。一方面對王昭君勇於犧牲個人愛情幸福甚至生命,以維護國家的安全,熱情地予以讚頌;另一方面對民族敵人匈漢單于的蠻橫恃強,漢奸毛延壽的無恥投敵,漢朝文武大臣的貪生怕死,漢元帝的懦弱無能,分別予以無情的抨擊或嚴厲的批判,因而宣揚了愛國主義的精神。這決非象有的同志所說,僅僅“

體現著最真摯的愛情和最傷心的離別怨恨之情”。

馬致遠的《漢宮秋》等作品從正反兩面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評價

馬致遠雕像

從《漢宮秋》在藝術上的成就來看,全劇從漢元帝與王昭君初愛開始,進而情深,轉而生離死別,一直到漢元帝懷念王昭君為止,安排得很緊湊,層次井然,步步深入,揭示出矛盾和衝突的發展過程,把悲劇越來越深沉地推向高潮。劇中漢元帝愛戀王昭君的深化,與漢宮景物的變換,交融在一起,烘托出漢元帝心理上的變化,從而加深了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王昭君與漢朝文武大臣之間的鮮明對比,又可以令人一目瞭然地看清這些人物各自不同的精神面貌。由此可見,作者很善於運用各種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此劇的藝術語言,乃是本色的和清麗的語言相融合,而且音律和諧,頗合乎戲曲語言表現人物個性的要求。象第三折描寫漢元帝思念王昭君的悲痛心情的語言,最為人們所欣賞。此劇第四折,“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陣陣孤雁哀鳴,時緊時慢,更加增濃了秋夜漢宮的淒涼氛圍,更加烘托出漢元帝思念王昭君的孤獨情緒。這一折,可以說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馬致遠的《漢宮秋》等作品從正反兩面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評價

《漢宮秋》

《漢宮秋》的民族思想體現在它的藝術形象中,既有著較強的思想性,又有著較高的藝術性,兩者能互相適應,融合為一體,因此,它是一個比較優秀的劇作。再看《陳高臥》。劇中華山道士陳摶,即使皇帝請他做官,他也不幹。因為,在他看來,一涉塵世,便會弄得“是是非非無盡期”,擾得他“戰戰兢兢睡不美”,而避世學道,卻能夠“不惹是非”,“除睡人間總不知”。很清楚,其思想傾向,乃是鼓動人們脫離現實生活,逃避現實鬥爭,躲進個人享受的狹窄天地。而有的同志卻認為從陳摶身上,可以“看出一個反抗者與愛國者的靈魂”。這是把鴉片煙說成營養品。就其藝術性而論,全劇平鋪直敘,缺乏真實的戲劇衝突。主要人物陳,完全是作者提倡避世學道的傳聲筒。劇中又堆砌了不少道經巫語,使得人物語言乾癟乏味。其藝術性之低下,於此可見。無可爭論,這是一個灰色平庸的作品。

馬致遠的《漢宮秋》等作品從正反兩面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評價

《漢宮秋》

馬致遠還寫過好幾個神仙道化劇,《陳摶高臥》僅是其中之一,那麼,另外幾個劇本的思想內容又如何呢?我們且看《任風子》。作者把任風子依靠殺豬為生,留戀現實生活,寫成是“殺生太眾”,執迷不悟。把馬丹陽以無賴的甚至滅絕人性的惡毒手段,誘騙任風子脫離現實生活的行為,卻寫成是神仙在苦口婆心地引度世人,跳出“

人我是非”的苦海。又把任風子休妻摔子以學道的殘忍行為,寫成是一經“省悟”而“功行將至”的表現。至於馬丹陽之所以不厭其煩地三度任風子,乃是由於任風子“有半仙之分”的宿因。顯而易見,這是露骨地宣揚封建迷信和宿命思想,為封建統治工具的宗教作宣傳,誘惑人們逃避現實,醉心出世,與世無爭,超然塵外。其思想實質,與《陳摶高臥》一樣,都是力圖麻痺人們的思想靈魂,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因此,其基本傾向都是反動的。

馬致遠的《漢宮秋》等作品從正反兩面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評價

馬致遠故居

關於《任風子》的藝術性,有人認為它的藝術結構,“簡直整潔,情節的移動是用漸層法,直到收場,始終緊張,不弄小巧,脈絡貫徹”。有人認為劇中自然景物的描繪,“明白如畫”。有人認為劇中多用市井口語,“絕不做才語”,“全沒文人那種咀文嚼字的習氣”,所以,頗肖屠戶口吻,“格外顯出他藝術上赤裸裸的美”。我們承認《任風子》具有一定的藝術性,但是,它的藝術性是為其思想性服務的,決不能脫離思想標準,而單純從藝術上去一味地肯定。前人對馬致遠作品的推崇備至,其錯誤正在於此。即使就《漢宮秋》來說,其思想性與藝術性之間,也並非十分和諧而毫無矛盾的。如第四折,從漢元帝懷念王昭君的真摯感情裡,也流露出對現實的無可奈何的哀傷。雖然此折的情景描寫,表現了作者的高度藝術技巧,但情調卻是很低沉的。這種不健康的成分,應該予以剔除。

馬致遠的《漢宮秋》等作品從正反兩面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評價

《漢宮秋》繪圖

為什麼《任風子》乃至《漢宮秋》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之間,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矛盾現象呢?這是因為,雖然文藝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但它們畢竟不是同一個東西,而是各有相對的獨立性。然而,文藝作品的藝術性,總是服務於它的思想性的。正由於《漢官秋》具有愛國主義的思想,而其較為完美的藝術性,又能適合其思想的表達,才能使得這部劇作成為比較優秀的作品。《任風子》的思想內容是反動的,縱然它有著一定的藝術性,但決不能因此就可以改變其思想上的反動性,使其變成優秀的作品。研究元代雜劇的人,常常引用減懋循的《元曲選序》中這樣幾句話:“

一時名士,雖馬致遠、喬孟符輩,至第四折,往往強弩之末矣。”毛病便出在思想性上。《漢宮秋》第四折的藝術技巧,雖為眾口交贊,但在思想內容上,卻夾雜著一種悲觀失望的情緒,因此,便不及第二、第三兩折在思想和藝術上那樣和諧有力。

馬致遠的《漢宮秋》等作品從正反兩面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評價

《漢宮秋》繪圖

馬致遠這位劇作家所處的時代,大約是在十三世紀中葉(1250年前後)。據他自己說,年輕時,“

寫詩曾獻上龍樓”。可見,他在起初是頗醉心於功名的但他直到中年之後,還只是個江浙省務提舉,“沈抑下,志不得伸”,“於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於聲歌之末以抒其抑鬱感慨之不,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象他的《薦福碑》之類的劇作,就是發洩自己的牢騷之作,當然,也概括有其他士子的牢騷。況且,他目睹當時民族壓迫的嚴重情況,也有所感觸,所以,他又寫出《漢宮秋》、《牧羊記》之類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劇作。可是,馬致遠畢竟不能勇於面對現實,和當時人民一起戰鬥,而是對黑暗現實,無可奈何。因此在他的《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中,通過漢元帝、白居易、張鎬這些人物,流露出悲觀失望的情緒,使人感到“都一般愁霧悲風”甚至馬致遠覺得自己“世事飽多”。

馬致遠的《漢宮秋》等作品從正反兩面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評價

馬致遠故居

人間寵辱都參破”,終於採取了“旁觀世態,靜掩柴扉”的避世態度,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間友”的隱士生活。稍後的張可久,又把他的隱居生活,寫得似乎很有些仙氣。賈仲名還稱他為“萬花叢裡馬神仙”。由此可知,他之所以寫了好幾個神仙道化劇,正是企圖用虛無渺茫的神仙世界來自我陶醉,逃避現實的苦痛。從這方面來說。他可算是個荒唐的宗教說教者。當然,這與當時流行的全真教,也有著一定關係。馬致遠曾參加過當時的書會組織,與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等人,有著密切的接觸,合作寫過雜劇劇本。這就有助於他更熟練地掌握到一些戲劇創作的特殊法則和藝術技巧。在當時,他是個“姓名香貫滿梨園”的著名作家然而,由於他世界觀的缺陷,不可避免地給他的作品在思想性上帶來顯著的缺點,同時也妨礙了他的藝術才能的發揮。這就是他的雜劇創作之所以不能獲得更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馬致遠的《漢宮秋》等作品從正反兩面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評價

神仙道化劇

​馬致遠的《漢宮秋》,對於當時處在嚴重的民族壓迫下的人民,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激勵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的進步作用,但其中所夾雜著的悲觀情緒,卻很容易給人民的戰鬥意志帶來不良的影響,應當予以必要的分析。至於《陳摶高臥》之類的神仙道化劇;只能起麻痺人民的鬥爭意志的消極作用,必須予以徹底的否定。總而言之,對馬致遠的雜劇作品,我們應當作具體的分析研究,然後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