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评价

从元代到近代的戏曲评论者,对元代剧作家马致远及其作品的估价,都是很高的,直到解放后,才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展开讨论的问题。马致远的杂剧作品,现存七种。我们先从《汉宫秋》这部代表作谈起。作者写这部剧作,虽取材于历史上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但并没有把它作为一般爱情故事来描写,而是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命运与国家的存亡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对王昭君勇于牺牲个人爱情幸福甚至生命,以维护国家的安全,热情地予以赞颂;另一方面对民族敌人匈汉单于的蛮横恃强,汉奸毛延寿的无耻投敌,汉朝文武大臣的贪生怕死,汉元帝的懦弱无能,分别予以无情的抨击或严厉的批判,因而宣扬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这决非象有的同志所说,仅仅“

体现着最真挚的爱情和最伤心的离别怨恨之情”。

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评价

马致远雕像

从《汉宫秋》在艺术上的成就来看,全剧从汉元帝与王昭君初爱开始,进而情深,转而生离死别,一直到汉元帝怀念王昭君为止,安排得很紧凑,层次井然,步步深入,揭示出矛盾和冲突的发展过程,把悲剧越来越深沉地推向高潮。剧中汉元帝爱恋王昭君的深化,与汉宫景物的变换,交融在一起,烘托出汉元帝心理上的变化,从而加深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王昭君与汉朝文武大臣之间的鲜明对比,又可以令人一目了然地看清这些人物各自不同的精神面貌。由此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此剧的艺术语言,乃是本色的和清丽的语言相融合,而且音律和谐,颇合乎戏曲语言表现人物个性的要求。象第三折描写汉元帝思念王昭君的悲痛心情的语言,最为人们所欣赏。此剧第四折,“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阵阵孤雁哀鸣,时紧时慢,更加增浓了秋夜汉宫的凄凉氛围,更加烘托出汉元帝思念王昭君的孤独情绪。这一折,可以说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评价

《汉宫秋》

《汉宫秋》的民族思想体现在它的艺术形象中,既有着较强的思想性,又有着较高的艺术性,两者能互相适应,融合为一体,因此,它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剧作。再看《陈高卧》。剧中华山道士陈抟,即使皇帝请他做官,他也不干。因为,在他看来,一涉尘世,便会弄得“是是非非无尽期”,扰得他“战战兢兢睡不美”,而避世学道,却能够“不惹是非”,“除睡人间总不知”。很清楚,其思想倾向,乃是鼓动人们脱离现实生活,逃避现实斗争,躲进个人享受的狭窄天地。而有的同志却认为从陈抟身上,可以“看出一个反抗者与爱国者的灵魂”。这是把鸦片烟说成营养品。就其艺术性而论,全剧平铺直叙,缺乏真实的戏剧冲突。主要人物陈,完全是作者提倡避世学道的传声筒。剧中又堆砌了不少道经巫语,使得人物语言干瘪乏味。其艺术性之低下,于此可见。无可争论,这是一个灰色平庸的作品。

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评价

《汉宫秋》

马致远还写过好几个神仙道化剧,《陈抟高卧》仅是其中之一,那么,另外几个剧本的思想内容又如何呢?我们且看《任风子》。作者把任风子依靠杀猪为生,留恋现实生活,写成是“杀生太众”,执迷不悟。把马丹阳以无赖的甚至灭绝人性的恶毒手段,诱骗任风子脱离现实生活的行为,却写成是神仙在苦口婆心地引度世人,跳出“

人我是非”的苦海。又把任风子休妻摔子以学道的残忍行为,写成是一经“省悟”而“功行将至”的表现。至于马丹阳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三度任风子,乃是由于任风子“有半仙之分”的宿因。显而易见,这是露骨地宣扬封建迷信和宿命思想,为封建统治工具的宗教作宣传,诱惑人们逃避现实,醉心出世,与世无争,超然尘外。其思想实质,与《陈抟高卧》一样,都是力图麻痹人们的思想灵魂,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因此,其基本倾向都是反动的。

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评价

马致远故居

关于《任风子》的艺术性,有人认为它的艺术结构,“简直整洁,情节的移动是用渐层法,直到收场,始终紧张,不弄小巧,脉络贯彻”。有人认为剧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明白如画”。有人认为剧中多用市井口语,“绝不做才语”,“全没文人那种咀文嚼字的习气”,所以,颇肖屠户口吻,“格外显出他艺术上赤裸裸的美”。我们承认《任风子》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是,它的艺术性是为其思想性服务的,决不能脱离思想标准,而单纯从艺术上去一味地肯定。前人对马致远作品的推崇备至,其错误正在于此。即使就《汉宫秋》来说,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之间,也并非十分和谐而毫无矛盾的。如第四折,从汉元帝怀念王昭君的真挚感情里,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哀伤。虽然此折的情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高度艺术技巧,但情调却是很低沉的。这种不健康的成分,应该予以剔除。

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评价

《汉宫秋》绘图

为什么《任风子》乃至《汉宫秋》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现象呢?这是因为,虽然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它们毕竟不是同一个东西,而是各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文艺作品的艺术性,总是服务于它的思想性的。正由于《汉官秋》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而其较为完美的艺术性,又能适合其思想的表达,才能使得这部剧作成为比较优秀的作品。《任风子》的思想内容是反动的,纵然它有着一定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因此就可以改变其思想上的反动性,使其变成优秀的作品。研究元代杂剧的人,常常引用减懋循的《元曲选序》中这样几句话:“

一时名士,虽马致远、乔孟符辈,至第四折,往往强弩之末矣。”毛病便出在思想性上。《汉宫秋》第四折的艺术技巧,虽为众口交赞,但在思想内容上,却夹杂着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因此,便不及第二、第三两折在思想和艺术上那样和谐有力。

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评价

《汉宫秋》绘图

马致远这位剧作家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十三世纪中叶(1250年前后)。据他自己说,年轻时,“

写诗曾献上龙楼”。可见,他在起初是颇醉心于功名的但他直到中年之后,还只是个江浙省务提举,“沈抑下,志不得伸”,“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于声歌之末以抒其抑郁感慨之不,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象他的《荐福碑》之类的剧作,就是发泄自己的牢骚之作,当然,也概括有其他士子的牢骚。况且,他目睹当时民族压迫的严重情况,也有所感触,所以,他又写出《汉宫秋》、《牧羊记》之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剧作。可是,马致远毕竟不能勇于面对现实,和当时人民一起战斗,而是对黑暗现实,无可奈何。因此在他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中,通过汉元帝、白居易、张镐这些人物,流露出悲观失望的情绪,使人感到“都一般愁雾悲风”甚至马致远觉得自己“世事饱多”。

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评价

马致远故居

人间宠辱都参破”,终于采取了“旁观世态,静掩柴扉”的避世态度,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隐士生活。稍后的张可久,又把他的隐居生活,写得似乎很有些仙气。贾仲名还称他为“万花丛里马神仙”。由此可知,他之所以写了好几个神仙道化剧,正是企图用虚无渺茫的神仙世界来自我陶醉,逃避现实的苦痛。从这方面来说。他可算是个荒唐的宗教说教者。当然,这与当时流行的全真教,也有着一定关系。马致远曾参加过当时的书会组织,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等人,有着密切的接触,合作写过杂剧剧本。这就有助于他更熟练地掌握到一些戏剧创作的特殊法则和艺术技巧。在当时,他是个“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然而,由于他世界观的缺陷,不可避免地给他的作品在思想性上带来显著的缺点,同时也妨碍了他的艺术才能的发挥。这就是他的杂剧创作之所以不能获得更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评价

神仙道化剧

​马致远的《汉宫秋》,对于当时处在严重的民族压迫下的人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的进步作用,但其中所夹杂着的悲观情绪,却很容易给人民的战斗意志带来不良的影响,应当予以必要的分析。至于《陈抟高卧》之类的神仙道化剧;只能起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的消极作用,必须予以彻底的否定。总而言之,对马致远的杂剧作品,我们应当作具体的分析研究,然后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