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笔下一首很经典的小令,短短28个字,却写出了秋天的灵魂

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有关秋天的诗词。

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有着“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激昂向上;

柳永笔下的秋天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清冷婉约;

王维笔下的秋天有着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清新怡人……

但是论把秋天的情思写到极致的,在诗词君看来,既不是唐诗也不是宋词。

马致远笔下一首很经典的小令,短短28个字,却写出了秋天的灵魂


虽然在着两个朝代写秋天的诗词数不胜数,但是,即使唐宋杰出诗人辈出,论最经典的却是一首元曲。

这首元曲是我国历史词曲库中最为奇特的一首作品,单从字面上看,它什么事也没说,什么情也没抒发,只是将十一个名词串接了起来。

它虽无华丽的辞藻却成为了元曲经典,是可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奇绝之作!

这首元曲就是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马致远笔下一首很经典的小令,短短28个字,却写出了秋天的灵魂


这首元曲28个字,前三句列出10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单独看上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环境,然而组合起来,却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

言词虽极简,读来却朗朗上口,画面感满满。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并引出了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最后这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前面写出里的所有意象都是为“断肠人”服务的。“断肠人”的出现,这幅秋郊夕照图也就完整了。

浪迹天涯的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此种画面,不管怎么看,都不免让人觉哀愁,寥寥数字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管是谁读到这首元曲,浮现在他眼前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一身困倦,郁郁不得志,凄苦哀愁。他独自一个缓缓地走在夕阳西下的古道上,耳边寒鸦点点,道旁藤树枯萎。

马致远笔下一首很经典的小令,短短28个字,却写出了秋天的灵魂


整首小令充满了无限的忧愁,虽然看似很写得漫不经心,可是却把一个失落之人秋日黄昏下的那份孤独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首简单的元曲,短短28字,几乎包含所有秋天忧伤之情,秋天枯萎、萧瑟、悲伤、压抑、寂寞、孤独、、、

这首元曲的意象安排多而不乱,层次分明,作者采用“并列式意象组合”,将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

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马致远笔下一首很经典的小令,短短28个字,却写出了秋天的灵魂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也正因为作者这高超的意象和情感写作手法,使得这首词曲成了元代众多小令中最为伤感,也最为经典的一首。

千百年传唱至今,媲美唐诗宋词,成为元曲的代表之作,也是后世无人不知无人人不晓的秋愁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