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罗列名词写景,为何成为经典?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罗列名词写景,为何成为经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属名词罗列,为啥给人感觉意境悠远?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作“秋思之祖”,以前就这篇小令写过赏析文章,也分析过他这种奇特的名词罗列写景方法。

这其实是古诗词比较常见的一种写景方法。光是名词罗列,就能给出一整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甚至注入感情。这种方式看似不符合语法结构,却能产生的独特的效果。

名词罗列法,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只是这首《秋思》实在太过有名,而且运用镜头到极致,就特别明显。但是这种写景法从初创到后来的发展,其实是分出了不同的用法的。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罗列名词写景,为何成为经典?

这种写法,就个人所知,较早出现是在晚唐时期,杜牧的诗《忆游朱坡四韵》:

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

猎逢韩嫣骑,树识馆陶园。

带雨经荷沼,盘烟下竹村。

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这其中的首联“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就使用过这种写景方法,但是杜牧这两句并非简单的名词罗列,而是在名词的下面暗藏着逻辑关系,只是把动词省略掉了。可能是受五言的限制,也可能就是这么写的,如今我们可以归入“诗家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当我们翻译成白话文时,会自动增补连接起这些名词之间的动词,达到表意清晰:“秋草长满了回家的路,覆盎门掩映在夕阳之下。”

不过也还有另外的用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罗列名词写景,为何成为经典?

我们再看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都是名词,注意并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么简单,我们甚至可以拆分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来看待名词的罗列,当然没必要那么细分,因为“鸡声”是偏正结构合成词,不过可以看出这两句诗的精工对仗。那么这些名词意象之间有没有动态的关系,需要添加动词来表示相互作用才能通读呢?

其实不需要。意像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平等的,大家一起构建了一整幅清晨山间茅店小桥的清冷画面,从声音到颜色,从大的景象再到小的景致,共同勾画一幅早间出行的画面。

只能惊叹温八叉是个中高手。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罗列名词写景,为何成为经典?

而《天净沙·秋思》很明显就是走的温庭筠这个路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之间、九个意象之间都没有动态的逻辑关系,有的只是方位、远近的不断切换。这是有意区别于唐诗宋词繁花似锦的写法。我们看杜牧的“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是可以感受到那种画面的堆积效果,因为有静有动,有生命在浮动。而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方面意象选择比较冷清,再一方面就是意象相互之间没有积极互动,只有更加冷清的罗列对比。

同样是罗列名词,这就是区别。

而马致远很明显就是用这种静态景物比惨的效果,勾勒出一幅白描画的不同部位。我们看地上,看天上,看远处,看近处,这里有枯藤,那里有昏鸦,近处有小桥,边上有人家,更远是古道,西风吹瘦马。正是这种没有偏爱,没有突出重点的描写,让读者自然在这种萧瑟的意象群中体会到“天地不仁”的苍茫、苍凉的感觉。

天地无情,凉风习习——换句话说,不就是觉得悠远、寒凉?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罗列名词写景,为何成为经典?

这种写法在偏冷的创作中用得很多,但未必用得好。为什么呢?就好像我画完了整个一条龙,到处都很生动,却又笔墨均匀,关键在哪儿呢?还是需要点睛。不是说浓墨重彩的写法就不需要点睛,而是浓墨重彩的写法就已经突出了局部,像杜牧的首联,因为蕴含了动态感情,自然就为整首诗创立了基调,我们看一而知二,大概就能了解整首诗要表达怎样的一个情感。

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如果只有前面这三句悠远的写景,那就是庸作。

他需要画龙点睛。所以这首小令的真正高妙手笔,是在最后两句。

这些词的罗列如果没有最后两句的“点睛之笔”,无论如何精致、萧瑟,都不能真正打动读者。

倒数第二句他选择了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一举把前面九个意象统摄了起来,造成了一个时空统一的场地,前面所有的景色都找到了自己的正确位置,共同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夕阳秋色图。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罗列名词写景,为何成为经典?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个完整的景和意象里,这首作品的“眼”也就呼之欲出。

断肠人在天涯。有人参与的景色才是有灵魂的,人出现的时候,所有的意象,所有的自然,所有的眼前景和心中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种写景融情的方法正是宋朝之后对唐风反古的一种追求,相对淳朴的风格开启了散曲疏阔清朗表达“秋思”,以及表达其他情感一个新的路子,以至于《中原音韵 · 小令定格》称此这个作品为“秋思之祖”。

写景再好,无情非高品。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罗列名词写景,为何成为经典?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