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樹昏鴉……”純屬名詞羅列,為啥給人感覺意境悠遠?


“枯藤老樹昏鴉……”純屬名詞羅列,為啥給人感覺意境悠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純屬名詞羅列,為啥給人感覺意境悠遠?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被稱作“秋思之祖”,以前就這篇小令寫過賞析文章,也分析過他這種奇特的名詞羅列寫景方法。

這其實是古詩詞比較常見的一種寫景方法。光是名詞羅列,就能給出一整幅有聲有色的畫面,甚至注入感情。這種方式看似不符合語法結構,卻能產生的獨特的效果。

名詞羅列法,其實很早就出現了。只是這首《秋思》實在太過有名,而且運用鏡頭到極致,就特別明顯。但是這種寫景法從初創到後來的發展,其實是分出了不同的用法的。

“枯藤老樹昏鴉……”純屬名詞羅列,為啥給人感覺意境悠遠?

這種寫法,就個人所知,較早出現是在晚唐時期,杜牧的詩《憶遊朱坡四韻》:

秋草樊川路,斜陽覆盎門。

獵逢韓嫣騎,樹識館陶園。

帶雨經荷沼,盤煙下竹村。

如今歸不得,自戴望天盆。

這其中的首聯“秋草樊川路,斜陽覆盎門”就使用過這種寫景方法,但是杜牧這兩句並非簡單的名詞羅列,而是在名詞的下面暗藏著邏輯關係,只是把動詞省略掉了。可能是受五言的限制,也可能就是這麼寫的,如今我們可以歸入“詩家語”的一種特殊形式。

當我們翻譯成白話文時,會自動增補連接起這些名詞之間的動詞,達到表意清晰:“秋草長滿了回家的路,覆盎門掩映在夕陽之下。”

不過也還有另外的用法。

“枯藤老樹昏鴉……”純屬名詞羅列,為啥給人感覺意境悠遠?

我們再看晚唐溫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十個字都是名詞,注意並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麼簡單,我們甚至可以拆分成“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十個字來看待名詞的羅列,當然沒必要那麼細分,因為“雞聲”是偏正結構合成詞,不過可以看出這兩句詩的精工對仗。那麼這些名詞意象之間有沒有動態的關係,需要添加動詞來表示相互作用才能通讀呢?

其實不需要。意像之間的位置、關係是平等的,大家一起構建了一整幅清晨山間茅店小橋的清冷畫面,從聲音到顏色,從大的景象再到小的景緻,共同勾畫一幅早間出行的畫面。

只能驚歎溫八叉是個中高手。

“枯藤老樹昏鴉……”純屬名詞羅列,為啥給人感覺意境悠遠?

而《天淨沙·秋思》很明顯就是走的溫庭筠這個路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三句之間、九個意象之間都沒有動態的邏輯關係,有的只是方位、遠近的不斷切換。這是有意區別於唐詩宋詞繁花似錦的寫法。我們看杜牧的“秋草樊川路,斜陽覆盎門”是可以感受到那種畫面的堆積效果,因為有靜有動,有生命在浮動。而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方面意象選擇比較冷清,再一方面就是意象相互之間沒有積極互動,只有更加冷清的羅列對比。

同樣是羅列名詞,這就是區別。

而馬致遠很明顯就是用這種靜態景物比慘的效果,勾勒出一幅白描畫的不同部位。我們看地上,看天上,看遠處,看近處,這裡有枯藤,那裡有昏鴉,近處有小橋,邊上有人家,更遠是古道,西風吹瘦馬。正是這種沒有偏愛,沒有突出重點的描寫,讓讀者自然在這種蕭瑟的意象群中體會到“天地不仁”的蒼茫、蒼涼的感覺。

天地無情,涼風習習——換句話說,不就是覺得悠遠、寒涼?

“枯藤老樹昏鴉……”純屬名詞羅列,為啥給人感覺意境悠遠?

這種寫法在偏冷的創作中用得很多,但未必用得好。為什麼呢?就好像我畫完了整個一條龍,到處都很生動,卻又筆墨均勻,關鍵在哪兒呢?還是需要點睛。不是說濃墨重彩的寫法就不需要點睛,而是濃墨重彩的寫法就已經突出了局部,像杜牧的首聯,因為蘊含了動態感情,自然就為整首詩創立了基調,我們看一而知二,大概就能瞭解整首詩要表達怎樣的一個情感。

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如果只有前面這三句悠遠的寫景,那就是庸作。

他需要畫龍點睛。所以這首小令的真正高妙手筆,是在最後兩句。

這些詞的羅列如果沒有最後兩句的“點睛之筆”,無論如何精緻、蕭瑟,都不能真正打動讀者。

倒數第二句他選擇了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一舉把前面九個意象統攝了起來,造成了一個時空統一的場地,前面所有的景色都找到了自己的正確位置,共同為讀者呈現出一幅完整的夕陽秋色圖。

“枯藤老樹昏鴉……”純屬名詞羅列,為啥給人感覺意境悠遠?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個完整的景和意象裡,這首作品的“眼”也就呼之欲出。

斷腸人在天涯。有人參與的景色才是有靈魂的,人出現的時候,所有的意象,所有的自然,所有的眼前景和心中情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這種寫景融情的方法正是宋朝之後對唐風反古的一種追求,相對淳樸的風格開啟了散曲疏闊清朗表達“秋思”,以及表達其他情感一個新的路子,以至於《中原音韻 · 小令定格》稱此這個作品為“秋思之祖”。

寫景再好,無情非高品。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純屬名詞羅列,為啥給人感覺意境悠遠?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