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荒凉终而反抗荒凉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


《呼兰河传》:荒凉终而反抗荒凉

《呼兰河传》


花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张乃莹。鲁迅先生的传衣钵弟子,在她活跃于当时的文坛时,张爱玲都还在读中学。然而一生却颠沛流离,命运多舛,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年仅31岁,是四大才女中结局最让人唏嘘的一位。断断续续的看,这本书呢,总的来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一个讲的很完整的故事,但是依旧会吸引人读下去。有一句话说判断一本书写的好不好,就看你读了五分钟,还有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而对于我来说,我是有的。

初次了解到萧红,好像是初中吧。有一篇文章里面有提到过萧红,这篇文章好像是写鲁迅先生的,已经记不大清楚了。鲁迅先生对萧红评价一直很高,认为萧红是女性作家中的翘楚。后来偶然看到了一部汤唯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里面就讲述了萧红坎坷的一生,但是因为电影时长太长,接近三小时,所以没有看完。但是勾起了我对这个奇女子的好奇心,于是我又看了另外一部叫做《萧红》的电影,是宋佳主演的,这部电影时间就要短一些了,看完了也简单的总结了一下。萧红这短暂的一生应该说是极其不幸的,潦倒,背叛,苦难这些字眼充斥了她短暂的一生,她这一生都在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但是她从未停止反抗,敢爱敢恨。很多人都说萧红是生错了年代,她不该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那为什么我要说到荒凉呢?因为在小说里,萧红多次提到荒凉这个词,以致于当我合上书,我能想到的就是荒凉。萧红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吝啬疏远,母亲早逝,童年时期,带给她温暖的,只有她的祖父和家里的院子,院子也是荒凉萧瑟的,只是因为这里是作者唯一可以撒欢玩的地方。祖父经常摸着她的头,笑着跟她说“快快长大吧,长大了就好了”,可是祖父哪里想得到,长大后的萧红会活的这么辛苦。在祖父去世后,父亲便不让萧红继续读书,让她休学嫁给之前定亲的汪恩甲,毋庸置疑,萧红肯定是反对包办婚姻的,于是她开始了反抗。而在当时她爱上了她的表哥陆振舜,于是和表哥一起去了北平,她继续读书,可是不久表哥迫于家里施加的压力,抛弃了她。正当她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时,未婚夫汪恩甲来北平找她了,因为贫穷饥饿,无奈她开始跟汪恩甲交往。可是汪恩甲又迫于家里的压力,在萧红怀孕好几个月后,在旅馆欠了六百多块钱的时候,汪恩甲又再一次抛弃了她。十九岁怀着孕,被困于旅馆的储物间,贫穷和饥饿让她不得已向报社求助,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她遇上了她这一生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男人,萧军。

萧军应该是萧红的救命恩人也是她临死还心心念念的男人,萧军就是萧红写信求助那个报社的。当天来到萧红的住处给萧红送书,他一眼就爱上了这个落魄潦倒却才华横溢的弱女子,不久萧红和萧军结为伉俪。萧军生活同样困窘不堪,但是在那个时候,两个心里有爱的年轻人,在相互砥砺下,就算吃着面包蘸盐,喝着白开水渡过一天又一天,萧红也觉得那是她最幸福的一段时光。而后生下了汪恩甲的孩子,她看都没看一眼,萧红立马就送人了。然后就开始跟萧军过上了穷困潦倒但是幸福的小日子。那个时候萧红的愿望可能就是那句“电灯照耀满城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吧!

萧军也是很有才华的,能文能武,身边从不缺少女性的追求。于是在和萧红相处的时间里,在外面也同时和很多女性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并且时间长了,他开始对萧红拳脚相向。萧红开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她忍受不了,只身去了日本,回国后萧军请求复合,可是萧军还是不收敛,最终萧红彻底死心,离开了萧军。萧军曾经说过一句话来表达他的爱情观“爱就爱,不爱便抛弃”,所以说这个男人最终在心里还是把她抛弃了。于是离开萧军后萧红便与她的倾慕者端木蕻良结了婚,不过我认为她是不爱端木蕻良的,和他在一起,仅仅是为了逃避那段令人痛彻心扉的感情。而这个时候她已经怀上了萧军的孩子,不过这个孩子最终生下来没几天就夭折了,这个时候萧红的身体也逐渐开始出现问题了,原来对自己爱慕不已的端木蕻良也逐渐开始逃避一些问题。最终在香港,因为庸医的误诊,在战火的纷飞下,萧红带着对人世间极大的眷恋,孤独,绝望地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她立下遗嘱,把《生死场》的版权留给了萧军。所以她对萧军的爱可见一斑。萧红这坎坷的爱情之路实在是艰辛,就如同飞蛾扑火一般,令人心疼,但她却从未放弃,一直对爱情怀有热情,抱有憧憬。

这本书是萧红的一本回忆录,算是散文式的小说,整篇小说是很平静地在叙述,在回忆。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体悟身边落后封建的习俗和麻木愚昧的呼兰居民,孩子的内心总是天真单纯的,讲出来的话也是不加粉饰的,所以有的事情通过孩子的眼睛,就会更加真实。孩子始终是欢乐的,她不知道大人的苦,大人的不易,这是萧红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写的最后一本书,也是在战火纷飞的香港拖着病体写的最后一本书,在那个疾病缠身,内心绝望的时候,还能写出这么天真活泼的文字,实属不易。我们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火烧云》就是摘自这本小说,那个时候只知道,火烧云还有那么多形状。哪知道写这本书的人是用什么心境在写这故乡的回忆。

小说里印象最深刻的有几个人,善良慈祥的祖父,市侩的有二爷,被虐待致死的团圆媳妇。

祖父应该是影响萧红最深远的人,祖父宽容仁厚,对谁都很好。在祖父身上根本看不到任何封建落后的老思想和愚昧无知。而萧红对于文字的认知启蒙也是来自善良的祖父,所以说祖父去世后,萧红逃出去那么多年基本没回去过,她说过故乡已经没有自己眷恋的东西了。而有二爷,是帮她们家做事的,用现在的话来讲,有二爷有点愤世嫉俗,仇富。手脚还有些不干净,但是这个人物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理,视钱如命。

团圆媳妇的死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祥林嫂》,都是封建思想硬逼死活生生的人,你一言我一语都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子一样,葬送了一个十二岁的女孩。狠毒的婆婆用烧红的烙铁来烙媳妇的脚底,给出的理由居然是要好好的调教一下这个十二岁的团圆媳妇,而平常的挨打更是少不了。当团圆媳妇被打的精神恍惚,开始不吃饭胡言乱语时,婆婆才开始惊慌,她惊慌的原因是自己花了那么多钱,于是开始寻求各种偏方。所谓的街坊四邻就开始出各种主意,当然最过分的就是当众用开水给十二岁的团圆媳妇洗澡,从头上浇下去,说是可以治病,然后围观的街坊四邻就如同看大戏一样,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嗤之以鼻。自然过了没多久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就这么被各种所谓偏方折磨死了。死了自然不会不消停,这些冷血八卦的街坊邻居又有了八卦的谈资,开始议论说这个团圆媳妇长的太高,说话声音大了,哪像个正经女孩,意思是她死的活该。我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个时候的那些人会有那么冷血,视一个人的生命逝去就如同死了一只蚂蚁一般,还不如一只鸡鸭,鸡鸭在他们眼里可是比人金贵。

不知为何,读萧红的作品跟鲁迅的作品有点相像,可能也是受了左翼文学的影响吧。萧红经常写平民老百姓的疾苦,还有封建落后的思想,但是她的文字还是有一些温暖,不似张爱玲的阴冷孤傲。总的来说萧红应该是个孤独,矜持,洒脱又倔强的女性,她短暂的一生也还是给中国近代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