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心中有暖,何惧人生荒凉?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曾说过:“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

然而,当你看过她的文字才明白,不论是追求爱情的她,还是一心渴望奔向自由的她,那些字里行间夹杂着悲伤又沉郁的情结,才是她一生都难以解开的心结。

我们可以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看出萧红究竟经历过怎样的一生,才能写尽这世间的悲凉疾苦,看透人情冷暖。

《呼兰河传》:心中有暖,何惧人生荒凉?

时代的印记,连同童年的记忆,拼凑出了悲悯又无情的岁月,让萧红苦难的一生有迹可循。

01人生实苦,活着就是最大的盼头

寒冬来临,大地被冻裂了一个大口子。长途跋涉的人们,骑着马走过好远,马鬃也会被冻得笔直,空气中弥漫着冷滞的气息,好像下一秒就要停止一般。

呼兰河这座小城,不怎么繁华,却拥有着十足的烟火气。林林总总各种小店连在一起,人们在篱笆墙边晒过太阳,在巷口守候着卖豆腐的小贩,最惹人注意的是东二道街上的那个大泥坑,下过雨会变成泥河,流得整条街都是。

这个泥坑里栽过马车,淹死过鸡鸭和猪,人们总是怀抱着看热闹的心情,将它视为每日的最大乐趣,却没有人愿意将它填整。

大家不约而同地远远躲着它,却又期待有东西掉下去,幸灾乐祸之余,满足了看客的好奇心,又多了几桩可供街头巷尾闲聊的谈资。

《呼兰河传》:心中有暖,何惧人生荒凉?

于是,被淹死的猪,就这样心安理得地端上了各家各户的饭桌上。

有人担心是瘟猪肉,而那些吃了肉的人却异口同声地告诉其他人:“这哪能是瘟猪肉呢,一定是那泥坑子淹死的。”

对于呼兰河城里的人来说,这世上最要紧的事,莫过于穿衣吃饭。至于到底是真相还是谎言,没有人去探究,也不愿被拆穿。

贫困和屈辱带给人的创伤,只有把悲苦当成极乐,才能掩盖不堪与脆弱。

看似愚昧无知的背后,不过是人性中最冷漠的一面,得过且过的日子,生死成了最平常的一出戏。

扎染房里,两个学徒为了争一个妇人,一个将一个淹死在了染缸里,另一个被抓去判了无期徒刑,造纸房里将一个初生的私生子活活饿死,卖豆芽的王寡妇独子去河里洗澡被淹死……

生死悲戚,郁郁欢欢,看多了悲欢离合,再离谱的故事,再多的纷争烦扰,过一段时间,大家都又被别的事情吸引过去了。

残酷和悲凉的底色,即便有人被痛苦纠缠,也会逐渐麻木,一切又恢复正常。

余华曾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也许才是生活唯一的目的。

清苦的岁月,走不出去的小城,让人禁锢在原地,无法逃离,亦不愿离开。

《呼兰河传》:心中有暖,何惧人生荒凉?

02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人心

毛姆曾说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痛苦绝不能提高人的修养,只能让人变得粗暴无情。贫穷也是一种痛苦。贫困让他们变得既贪婪又卑鄙,既奸诈又虚伪。 ”

明明在苦难中浸泡,却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只有真切的寒冷在身上。所以萧红的笔下,园子和家始终是荒凉的。

即便家家户户有的“热心肠”,也不过是把别人的不如意当笑话。似乎只有这样,人才能忘记身处在悲苦中的滋味。

老胡家团圆媳妇来的那天,年幼的萧红挤过人群,往屋里看去,没见什么媳妇,而是一个小姑娘。

因为长得高,大模大样,找不到什么差错,团圆媳妇便经常被人挑毛病。

要么说她走路风快,坐的笔直,一点也不害羞,要么说她瞒报年龄,吃饭都吃三碗,没个样子。婆婆听了这些风言风语,为了立自己的威严,便发誓要给媳妇一个下马威,狠狠教训她一番。

于是,不分昼夜,西南角屋里的哭声就没有再断过。团圆媳妇受不了这样的恶打,精神便开始不正常了。

为了给她“治病”,大家纷纷出谋划策,贡献了许多偏方。

有的说吃二斤焙黄连,有的说吃一个全毛的鸡,甚至怂恿她婆婆花了五十吊钱请道士“抽帖”,

样样都试过后,团圆媳妇的病依然不见好转,反倒越来越重。

最后,被脱光的团圆媳妇被放进热水缸里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在床上躺了六、七日后,那个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姑娘就死了。

倾家荡产娶进门的团圆媳妇死了,婆婆不禁捶胸顿足,整日念叨着损失的那一大笔钱。帮忙埋葬的人们也只顾着事后称赞:“酒菜真不错!”

这些伪善和冷漠的人心,比贫穷更可怕。硬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吞噬成一个人见人怕的“鬼”。

荒诞的一出人间惨剧,凄凉不觉,却让人扼腕叹息。明明本应心存善念的人,却为何又如此面目狰狞,明明是残暴和伤害,却为何变成了苦难不易。

正如萧红所说:“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风霜雪雨,把一个人就这样拖着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人去在意,更没有人去怀念。

冷眼看尽人间,只留下无尽的悲苦和荒谬,不能向前,也不能回头。这也许才是萧红一生痛苦而寂寞的根源。

《呼兰河传》:心中有暖,何惧人生荒凉?

03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后花园

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因为她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又是女孩,因此常受祖母和父亲厌弃。

因为年幼调皮,她总会将祖母的窗户纸捅破,被祖母用针狠狠刺伤过。因为贪玩,她顶着缸走进屋里时,曾被父亲一脚踢到灶火旁。

有些记忆,年少时一旦烙在心里,只能在隐痛中选择渐渐遗忘。

祖母去世后,家里来了很多人,她跟随着一群孩子跑到了很远的街上,站在那里,看着行人车马,她不禁问自己:“是不是我一个人将来也可以走得很远?”

一个人的童年,是一个人成年后的全部底气。而萧红的童年,却有一个给予她无限疼爱的人,那就是她的祖父。祖父就像一道温柔的光,照拂了她的童年,温暖了她的一生。

祖父打理着一个花香四溢的花园,年幼的萧红可以逮蝴蝶、追蜻蜓,明晃晃的红和绿,交错萦绕,是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她也跟在后边,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她也跟在后边,她跟着祖父,大黄狗在后边跟着她。

祖父会教萧红认识狗尾巴草和谷子,她也会偶尔捉弄祖父,给他的草帽戴上红通通的花,惹得祖孙俩笑得前仰后合。

这个和蔼慈祥的老人,教她念诗,陪她玩耍,给了她一生的宽厚和温暖,让她内心始终有一块柔软的记忆,褪去世俗浮华,留下最难以割舍的爱,足够慰藉孤独,抚平伤痛。

正是因为被爱过、温暖过,所以萧红一生都在追寻自由和爱。不愿放弃自我,更不愿意被生活拖垮信念与希望。一次次的离开,一次次的回望,她爱得肆意,活得坚强。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后花园。关于爱和美好,更孕育着希望和坚强。

生命似如草芥,却依然有人努力活得扎实,选择勤劳踏实、真诚善良。

就像那个在磨坊里日复一日打着梆子的冯歪子嘴,日子艰难,却愿意给即将生产的媳妇买来鸡蛋,一边做粘糕,一边悉心照料刚出生的孩子。

然而,媳妇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去世,让他从希望跌落到了最黑暗的绝境中,看着周围人眼中的绝望,他反倒镇定了下来,他觉得自己不仅要生根,还要在这世上长得牢牢的,好好照顾两个孩子,就跟其他人一样。

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延续生命,而是心存希望,活得不卑不亢,只要有一丁点信念,都会在夹缝中寻找生机,活着,还得好好活下去。

季羡林在《悲喜自渡》中曾说过:“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生活很难,路还很长,人生再苦,还得继续。苦难的解药,从来只在你手里。能夺走希望的,也只有你的放弃。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倘若忘记出发,把每一个痛苦都当做世界的终点,又如何把坚强放在心上,抵抗岁月悠长。

不管那时的萧红,还是现在的你,不管逐渐繁华还是即将枯萎,此时此刻才是我们结结实实的人生。

愿每个人只谓倥偬流年,不虚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