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生命里的记忆之河(一)

断断续续一个月,将《呼兰河传》又一次重温。这是个人真实的读后感,没有按部就班的阐述作品,谨代表个人观点。

流淌在生命里的记忆之河(一)

这本书若不是一口气把它读完,是很难续着心情再次投入进去的。它上下句内容在字面上是经常出现不相衔接的,只有不停顿通篇看完才明白文中每一句话存在的意义。

矛盾先生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它是一首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有人说是一本小说,却又没有具体的主人公,也没有故事的主轴;它像散文诗用朴实文字不动声色娓娓道尽逆来顺受人们的日出日落;它更像是作者的长篇自传,在童年生活的家乡,在黑龙江哈尔滨一座偏僻荒寒的小城呼兰河。

人们在那个特殊年代下的愚昧,麻木,冷漠,痛苦,绝望,在她文字中鲜活的个体形象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这是萧红独特的见解而形成与同时代作家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观,她的文字形散神不散,思维构造的灵活性放在当下,那也是极其罕见的创作体系,不拘一格,实属难得。

真不愧是鲁迅先生最疼爱的学生。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以前是一直不理解地怎么冻得裂?南方只有干旱的时候土地会龟裂,可北方有大雪呀!

北方人也觉得南方无四季,花红柳绿一片天是一个理。风儿首先就不同意这观点,南方春夏秋冬的风感觉是完全不一样。

正如很多人喜欢仅凭猜测,臆念,或是凭藉网络上搜索的东西就会擅自下一些谬论。

眼睛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相,何况道听途说?所以人呀,永远不该评判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即使它看似简单。

直到大年初一看了电影《囧妈》中有个情节,男主角在开往俄罗斯的一列绿铁皮火车上,无意间被关在大雪纷飞的室外车尾,第二天早上被发现时是张被冻裂斑驳的脸,至此才对"冻"有了立体的形象。

原谅我的无知,几十年呆在温暖南方限制了对天寒地冻的想象;宽恕我的麻木,以后尽量弥补认识几十年的文字真实面目。

是的,学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作者第一章贯穿到底在描述呼兰河的“冷”,天气冷得大地冻裂,街上来来回回就几间商铺,冷清又孤寂的存在。人也冷,冷漠到街上终年有个“热闹”的坑,却从来没有人想去填平。这泥坑子里边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坑里边。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人为什么活着?缺衣少食的年代,人只为活着而活着。坑里淹死的动物有肉吃,淹死了人也是他的命,办一场法事还有顿吃的。当别人都在评判那个年代的人封建冷漠时,我看到作者内心的呐喊,人首先填饱肚子才有思考文明的能力。而泥坑是多少人暗地里的希望,多少人想活着已经拼尽全力了。我看到是人们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在最低的本能欲望里……

(待续)

流淌在生命里的记忆之河(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