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萧红的最佳途径,阅读《呼兰河传》

走六小时寂寞的路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走近萧红的最佳途径,阅读《呼兰河传》


这是诗人戴望舒去凭吊萧红时写下的诗句。

1942年1月23日,萧红在法国医院设在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去世,骨灰瓶葬在了浅水湾公墓。一代才女,从此与“碧水蓝天永处”。

生前她曾说过:“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对于死,她不甘心,“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走近萧红的最佳途径,阅读《呼兰河传》


而她生前最能代表她文学成就的小说,她的自传《呼兰河传》,既是一首国民灵魂的挽歌,也尽情书写了她的寂寞和悲哀,对故乡、对灵魂家园的眷恋。

在萧红短短的31年的生命中,这位出生于中国北端小城呼兰的才女,可以说从北向南,一路跋涉。她离开了故乡呼兰之后,没有再回去过,却在生命最后的时间段里,为她出生并度过了童年、少女时期的故乡小城立了传。这里是她的故乡,是她人生的起点,也是她漂泊半生的根源。

那么,萧红是不是渴望回去?是不是内心深处,对这座偏远闭塞又寒冷的北方小城,对她的故乡,充满了眷恋之情?

她笔下的呼兰,她记忆中的呼兰,值得她的这份感情吗?

我们可以从这部作品,走近萧红的世界。

走近萧红的最佳途径,阅读《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座偏远的北方小城的风貌,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距离萧红写作这部作品,已过去了整整八十年,而她在小说里写的呼兰小城,则是1910年代的呼兰,距今一百年了。

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沉淀。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字具有它的美感,文字描述的内容、传达的思想,对社会风貌的记录,对人性的刻画,综合而成的文学魅力,会让它历久弥新,经久流传。

当我们翻开《呼兰河传》,我们既可以看到100多年前这座北方小城的样子,发生在其中的故事,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具有怎样的特征。我们也可以看到萧红的成长轨迹。

我们也就可以大致明白,萧红为什么会离开这里,为什么会一路跋涉,直到生命的尽头。

走近萧红的最佳途径,阅读《呼兰河传》


对于这部只有七个章节的小说,我不知道别人读的时候,读完了之后,有怎样的想法。我是一边读,一边感慨:萧红太有才华了,说她是民国最有才华的女作家,都不为过。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她可能比张爱玲的天分更高。如果说张爱玲属于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那么萧红,可以说,更多的是依赖天赋。

萧红只活了31岁,离开故乡后,她再也没有回去过。尽管那里充满了无知和愚昧,苦难和悲凉,荒凉的土地上四处弥漫着绝望,但是萧红还是用平和、淡泊的语气,叙述了故乡的种种,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都包容了。

就像她在这本书的尾声里写到的: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