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01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后花园是童年的小女孩心中的一个好去处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我们都知道《呼兰河传》带有作家萧红的影子,可以算是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里的“我”是个备受父母冷淡和嫌恶的小女孩,作者用深情的调子回忆着从小就置身的呼兰小城、自己的家、自家的后花园。

对于小女孩来说,能够在祖父身边呆在这个园子里,便是很美的一件事。在第四章里萧红反复对比着“家”“院子”的意象,也反复在强调“荒凉”

这种荒凉对于一个小孩来说,一定是因为自己是孤独的时刻居多,“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语,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算不了什么”,这个家的冰冷和孤寂可见一斑。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但是小女孩说都“算不了什么”,那是因为还有全身心爱着她的祖父,还有带给了她无穷乐趣的后花园。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活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萧红笔下的小女孩在祖父身边尽享这童话世界中的悠然自得和自由畅快。

祖父在这里劳作的同时带给了小女孩自由自在的一个爱的世界。我们看到她的快乐和天真的一面,这都是祖父那个富有“爱”的老人家给孙女搭建的一个“冰冷的家”之外的一个能感受到温暖和爱的天地。

02

后花园的植物和村子里的人的生活在“我”的视角下呈现出原生态的自然蓬勃

①后花园里的植物自然生长的姿态蕴含着象征和哲理的意味

《呼兰河传》里的后花园呈现出生命的原生态,植物的自由,呈现出各种各样鲜活的姿态,“只是天空蓝悠悠,又高又远”。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这些不像小说的文字,汪洋恣肆地呈现出花园里植物和昆虫们的想怎么样便怎么样的状态,生命力蓬蓬勃勃。种子落地自会发芽,花开了会落,结了果再发芽,循环往复的生命历程在原生态叙事笔法下蕴含着象征意义和哲理意味。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十几年后的萧红也带了自由蓬勃的姿态:想怎么活,就怎么活!

②《呼兰河传》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通过小女孩的视角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呼兰县城人们的生活极其简单,“煮一点盐豆下饭,就是一年”,这就是农耕时期自然原始的生存状态。“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这横下一心的壮举和并不幽默的自嘲中蕴含着贫穷落后给予他们怎样沉重的辛酸:

  • 他们的生活目的是简单的,
    “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
  • 他们的人生理想是简单的,五岁的孩子都说长大了“开豆腐房”
  • 他们的人生要求是简单的“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
  • 他们的生存方式是简单的,“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生老病死一辈又一辈。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当然,他们也勤劳、纯朴、忍耐、善良,但如果这些品格一旦与愚昧、麻木、野蛮、迷信、保守等精神顽症联手,那么这些品格尤其是善良就会变得相当残酷相当可怕。

03

林海音《城南旧事》中以小女孩“英子”的视角来展现老北平的风土人情,写法上与萧红的《呼兰河传》一脉相承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城南旧事》被改编成电影(导演吴贻弓)

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成于1960年前后,是作家最具影响的作品,同样是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作品也是采用了儿童视角和原生态的叙事精神,写法上深得萧红《呼兰河传》的创作精髓,与《呼兰河传》一脉相承。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

“小英子”在《城南旧事》中贯穿起了老北京的群像:宋妈、秀贞、兰姨娘、空地上的小偷儿等,画面清冷却又带着暖色,是颇为经典的具有不俗审美力量,可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作品。“文学是人学”,用真纯明净的儿童视角展现出来的成人世界和社会侧面,带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和宋妈在一起

04

同为东北作家的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也受到了萧红的深刻影响,在作品中也采用过用儿童视角来贯穿全篇的作品,还写了和“后花园”颇为相似的“菜园”

《北极村童话》是迟子建的借用一个小姑娘口吻写的对于童年在外婆家生活的记忆的回顾。文中用大量的篇幅写了童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假如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迟子建不止一次在不同作品中提到菜园意象,或繁或简

“我沿着干得裂了缝的田埂,向苞米地走去。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现在,苞米已经吐出了棕红的缨子,我掰下一截甜杆儿,塞到嘴里嚼着,吃够了,向那个房子望去;满院子的向日葵,黄泥抹的墙上挂着一串鲜红的辣椒、一串雪白的大蒜和一把留作菜籽的香菜”。

这段描绘就是小女孩的感觉对外婆家的菜园勾勒出的一幅鲜艳的画面:红、白、黄、绿,明晃晃的太阳下的感觉。

  • 被称作“北国精灵”的迟子建,和被称作“文学洛神”的萧红,都对生养自己的那片广袤天地有着浓厚的情感,对童年、对后花园或者菜园,她们都有着深刻的记忆,从而不由自主地在创作中代入;
  • 都承载了温情和亲情,都是白山黑水的具体表现,都有着对自然和人生状态的感悟和哲理性思考;
  • 但是迟子建和萧红的生存状态、家世背景、情感需求、时代际遇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说迟子建的儿童叙事视角和原生态叙事精神的传承,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对萧红写作手法的传承,又能看出迟子建自身的超越。

迟子建自己说到创作上的思考和感悟时说:

“我喜欢朴素的生活,因为生活中的真正诗意是浸润在朴素的生活中的,所以我信奉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一原则。”

也谈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与原生态叙事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萧红借用儿童视角传达出来的文字氛围多数为苍凉和寂寞大背景下的些许温暖;而迟子建笔下则是围绕着小女孩身边的全是满满的温情与诗意。

这也许就是超越了时代的传承意义之所在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