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过年赏析|最初的“原生态”环境,才是最适合成长的家园

过年是儿时挑灯燃爆竹,新桃换旧符的回忆场景;是辞旧迎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祥和画面;是黄发垂髫怡然乐,妇孺老少相聚欢的天伦之乐。同样是春节,同样的守岁,鲁迅先生却写出一个不一样的“过年”。

鲁迅·过年赏析|最初的“原生态”环境,才是最适合成长的家园

今年上海的过旧年,比去年热闹。

散文开篇首句,鲁迅先生点明,今年与去年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热闹”。此处简单的伏笔,却能够吸引读者,读者不禁会在心里想【“今年到底比去年热闹在哪”呢】。

文字上和口头上的称呼,往往有些不同:或者谓之“废历”,轻之也;或者谓之“古历”,爱之也。但对于这“历”的待遇是一样的:结账,祀神,祭祖,放鞭炮,打马将,拜年,“恭喜发财”!

鲁迅·过年赏析|最初的“原生态”环境,才是最适合成长的家园

此段,鲁迅先生没有跟读者交代“热闹”的不同,而是先说明“历”的不同称呼和意义。先给出“废历”和“古历”的不同,前者是有些轻薄传统;后者则是爱惜传统。这是古今或是不同群体对待“历”的不同看法。笔锋一转说,这些新旧历只是表面的不同,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还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那些过年的礼节和“套路”(亦或是此时间段该做的“事”)从来没有变过,鲁迅先生想借此讽刺那些披着“新民外衣行旧俗之事”的道德圣人。

虽过年而不停刊的报章上,也已经有了感慨;但是,感慨而已,到底胜不过事实。有些英雄的作家,也曾经叫人终年奋发,悲愤,纪念。但是,叫而已矣,到底也胜不过事实。

鲁迅·过年赏析|最初的“原生态”环境,才是最适合成长的家园

此处鲁迅先生觉得有些新锐作家想通过文章来引导社会潮流,实际上意义不大。当然这也是鲁迅先生内心的一种写照,因为他本身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中国的可哀的纪念太多了,这照例至少应该沉默;可喜的纪念也不算少,然而又怕有“反动分子乘机捣乱”,所以大家的高兴也不能发扬。几经防遏,几经淘汰,什么佳节都被绞死,于是就觉得只有这仅存残喘的“废历”或“古历”还是自家的东西,更加可爱了。那就格外的庆贺——这是不能以“封建的余意”一句话,轻轻了事的。

鲁迅先生是不反对传统的,他本身成长于传统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绍兴古镇。虽然有过留学日本的经历,但骨子里是难以与传统相隔离。所以,鲁迅觉得摒弃传统节日有些“用力过猛”,也就是说传统节日不等同于“封建”。这些在他的《社戏》等相关作品里都能够体现,里面洋溢着对过去传统和记忆中故乡深切的怀念。

鲁迅·过年赏析|最初的“原生态”环境,才是最适合成长的家园

叫人整年的悲愤,劳作的英雄们,一定是自己毫不知道悲愤,劳作的人物。在实际上,悲愤者和劳作者,是时时需要休息和高兴的。古埃及的奴隶们,有时也会冷然一笑。这是蔑视一切的笑。不懂得这笑的意义者,只有主子和自安于奴才生活,而劳作较少,并且失了悲愤的奴才。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二月十五日

此时的鲁迅无论从文笔、文风和思想上都已经接近成熟老练。鲁迅认为那些教人摒弃传统,无休止过着劳作而单一生活的人,实际上是难以体会到“传统”对于普通大众的意义。为什么“放了三夜”的花爆会令外国人唏嘘呢?再鲁迅看来,一个民族只有懂得珍惜自己本土的传统,才能保存住这个民族的根基,才会令外国人都为之胆战心惊。

鲁迅·过年赏析|最初的“原生态”环境,才是最适合成长的家园

这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过年》,同样是“过年”,鲁迅却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过年”。细心的读者看完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是不是发现文章结尾时,鲁迅先生都没有交代今年与去年的“热闹”有哪些不同。

笔者认为,最大的不同是鲁迅先生对过年及其习俗有了某种认同和肯定。《过年》创作于1934年,鲁迅和妻子许广平、儿子周海婴一起度过的春节,此时的鲁迅52岁,已经步入“知天命”的年龄,距离鲁迅去世(1936年)仅有2年。这部作品可以说,是鲁迅的内心或许隐约地感觉到自己有些苍老,认为特殊的节日里一家人能够欢聚一起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也是鲁迅对过去极力否定“旧俗”的自我矫正吧。

鲁迅·过年赏析|最初的“原生态”环境,才是最适合成长的家园

大概是说“民族的才是最好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人最初的“原生态”环境,才是最适合他成长的家园,这些不是后天可以重塑的。唯有恪守住文化的基因,才能锻造出最强硬的骨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