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学习萧红如何把小说写成散文,儿童视角的文学意义

导言:不管是我们学习写作也好,还是纯粹的审美阅读也罢,除了作品中我们应该理解的内涵和意义之外,还有作品的表达形式及其结构这些,它们同样是组成我们对作品理解的关键途径,

尤其对于写作爱好者,临摹作品的结构往往比借鉴作品的意义更重要,层次要更高。

作品的阅读策略

文学是艺术,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断的冲击边界,产生一种陌生化的艺术体验。《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篇突破文学艺术边界的小说。

读《呼兰河传》学习萧红如何把小说写成散文,儿童视角的文学意义

要想深入的欣赏这篇小说的文学艺术魅力,我们就不能不对这个题目进行一番解读,“呼兰河传”根据这个名字得知,这是为呼兰河立的传记,对比鲁迅的《阿Q正传》,如果后者是写人的小说,那前者自然就是写一个地方的小说,这应该就是作者为自己的家乡立传的小说,而不是为哪个人立传的小说。

以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没有在作品中贯穿一个人物主人公,而是看似写了多个内容部分相连,似乎又完全分割的一些片段。因为作者要写的是整个呼兰河,而不是具体的哪一个人。我曾经看过一些读者的解读文章,甚至老师和学生讲这篇作品的时候,总是关注小团圆这样的悲剧情节内容,但只要有关于批判的字眼,我是非常的敏感,说什么萧红在批判什么,推崇什么。

也许是我小时候喝鸡汤喝多了,三十岁之后基本对这样立意的作品,再也没了什么阅读兴趣,如果按美学来理解,我们内心是什么样的,看世界也就会是什么样子的。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在这里我却认为有必要反向的对这句话做一个理解,那就是通过阅读看到什么,决定读者内心里装着是什么。看到《易》的那应该就是鲁迅说的经学家吧。

我不否认书中有批判的东西,但我更希望读者具有一种美学的眼光看作品,看世界。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二元的。它不仅仅是那些狭隘的意识意义,还有更多的需要我们去发现。

读《呼兰河传》学习萧红如何把小说写成散文,儿童视角的文学意义

我们的解读策略应该具有一种广视角姿态,不能局限于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而应放眼自己没有的东西。不要恨不得在作品中找到任何有尖锐倾向的枝枝叶叶,就像很多人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放弃整体的艺术内容,而关心一些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从而只为印证一些所谓的阴谋诡计,这就是阅读策略的视角狭窄特征。这些对于文学鉴赏和学习,对于你的写作能力的提升,就有点南辕北辙的味道。

除了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我们还能欣赏到什么?其实还有很多,首先就是这种小说界限的文学形式突破,这种文本的结构和形式仅仅是一种表现,而这种突破的意识却是值得我们借鉴。任何文学理论的框架仅仅是归纳,而不是可以约束艺术的一个定理,当萧红用《呼兰河传》打破了原有的小说结构特征,那这时的文学理论就不应是去否定,而是去容纳,这就是艺术领域里理论与作品的关系。

文本的叙事艺术

当我们阅读《呼兰河传》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们看不到贯穿整个作品的一个连续性的情节,从第一章、第二章对整个呼兰河做一个空间描写的时候,我们看不到主要人物的出现,甚至叙述者也是隐藏的,而第三章开始“我”才开始出现,但却是一个孩子的视角。一个孩子眼中呈现的后花园,那是她的乐园,瞬间把我们拉回到了一种记忆与回忆的叙事空间里,于是阅读中的我就在这时融入到了空间之中。

读《呼兰河传》学习萧红如何把小说写成散文,儿童视角的文学意义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感受到,在这篇小说里,情节已经淡化,所有的文字内容都指向了情感的表达,因此喜欢故事情节的读者一定会很失望,但喜欢散文的读者一定会感到似曾相识。其实我们有必要对其叙事的结构进行一个提炼:第一章是呼兰河的空间内容,第二章是呼兰河的文化内容,第三章是小时候的我的内容,第四章是院子里的生活与人物内容,第五章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第六章是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是冯歪嘴子的故事。

大家可以看到,除了我自身的儿童身份,其余的三个人物,从小到大都有,少年的小团圆,中年的风歪嘴子,老年的有二伯,这就是凸显呼兰河传的主题空间文化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构成了作者的整个作品的叙事结构整体。如果我们将审视视角重点放在呼兰河的时候,那人物就不构成作者的叙述主题,我们阅读的时候,应该把人物放回到整个生态的艺术环境中去阅读欣赏。

只有当我们的视线放到了整个呼兰河的时候,这时我们看到的内容才不是松散的,而是一个具有主次清晰,具有非常强的文本张力的内容整体。我们就如果把第二章单独抽出来啊细读,就会发现这种文化活动的描述,同时还带有明显的时间特征:

四月十八的庙会……七月十五的放河灯……正月十五的唱秧歌,有着一种岁岁年年,往复循环的生命思考在里面,同时叙事者还意味深长讲到: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在这里隐含叙事者对其往复的时间概念,和各种节日盛会有着一种生命价值的判断倾诉,暗含了对人的一种生命尊重缺失,对民众麻木的一种鲜明昭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艺术反讽。这种反讽的价值判断始终贯穿整个作品,也是之后写小团圆媳妇的一种铺垫。虽然小说贯穿了美丽的童年记忆,但这种对活人生命的思考,却构成了故事情节的另一种意蕴。

如果我们把情节放回到整体中,就如每个人讲述了一个呼兰河的故事,不管是我、小团圆媳妇,还是有二伯,冯歪嘴子,还有四合院里的人,每个人都代表着一段呼兰河的历史,这对于我们过去由极少数人创造历史的话语,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一个空间,一段历史,就是这样的被萧红用另一种笔锋描绘了出来,如果我们假想官方的呼兰河传又会是什么样子?大家一定会有所体会。

儿童叙事视角的文学意义

除了在结构上与其他小说有着一个明显的区别之外,还有在叙事视角的转换上,也不同于以往的小说,小说视角有了两次的转换,一次是前两章的全知成人视角,一次第三章开始的限知儿童第一人称视角,最后结尾又是回到了成人视角。

有些文学写作爱好者并不重视这种视角的转换所带来的艺术价值,这是一种学习的局限,自我的束缚。对于《呼兰河传》里,萧红用了童年的视角,其最大的一个艺术审美元素就是“对比”,我们可以在一些作品中看到有用童年视角的叙事方式,但他们并不理解这种童年视角真正艺术构思的深层原因,我之前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篇作品中提起过,儿童视角不仅仅是靠发现成人发现不了的现实生活景象,而是为了形成一种色彩鲜明的空间画面对比效应。

读《呼兰河传》学习萧红如何把小说写成散文,儿童视角的文学意义

儿童眼里没有是非、利弊、道德等等价值判断,他们眼里只有高兴与不高兴,单纯的喜欢与不喜欢的判断。萧红在第三章就开始了儿童后花园的乐园描写,整个就是一幅灿烂的、朝气蓬勃的、充满温馨和爱的后花园景象,有了这样一段内容,从而与后面的内容形成一种对照,这才是关键。

不是发现,而是对照,这就是儿童视角的真正艺术巧妙之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利用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快乐与禁锢的对照,如果换成成人视角,那这种儿童视角下的无利弊的纯真快乐,要不就没有,要不就是变了质。或者仅仅是发现,而不对比,

就如把百草园去掉,只留下三味书屋,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就会折损大半。

尾声:如果要形象的形容这样一篇小说,那我更想说,这篇小说其实就像是一本关于呼兰河回忆的散文集。这恰恰就表现出作者以随性的方式和姿态来对待文学艺术。曾经有一些执着的作家呼喊:为文学而文学。那换作萧红,我想她一定会说,为自己随性的情感而文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