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認為孔明和王朗的對話中,王講道理、孔明在進行人身攻擊?

高斯奧特曼春野武藏


王朗這個人並不簡單,他可是《三國演義》中鳳毛麟角、為數極少的幾位即懂政治、也能治理國家和地方,又懂軍事,甚至還能上陣單挑廝殺的奇才之一。

王朗起初是在會稽城當太守,也是一方大員,治理有為。後來會稽被孫策攻下,王朗輾轉歸附到曹魏帳下。曹丕篡漢時,王朗是立下了大功,被封為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部長。後來又擔任司徒,“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國支計”,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官高位顯,地位極其尊貴。

不僅是能治理地方,管理國家,王朗打仗也是相當厲害的。在《三國演義》的第15回中,孫策在江東擴展開拓,兵至會稽,當時鎮守會稽的王朗率兵出戰,親自揮刀迎敵,到得陣前,直取孫策,要不是東吳第一勇士太史慈出馬攔住,王朗就打算把“小霸王”孫策給一刀剁了。王朗“拍馬舞刀”,大戰太史慈,“戰不數合”,部將周昕助戰,被東吳老將黃蓋截住,捉對廝殺。原著中說“兩下鼓聲大震,互相鏖戰”,用了“鏖戰”這個字眼,可見回合數一定不少。隨後,東吳玩陰的,周瑜、程普從側後方偷襲,打亂了王朗的陣勢,王朗只得敗回城中。比較一下雙方的陣容:王朗和周昕VS孫策、太史慈、黃蓋、程普、周瑜。在這種圍攻之下,王朗仍然能夠全身而退,可見其武力值之高。

所以說,王朗是個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大才,“武能揮刀戰子乂,文能臨陣罵諸葛”。就是這樣的一位大才,怎麼被諸葛村夫氣死的呢?咱們分析一下具體的情況。

當時諸葛亮率兵北進中原,力圖興復漢室,魏國君主曹叡繼位不久,聞訊大驚,與群臣商議對策。司徒王朗自告奮勇,欲親臨前線,勸說諸葛亮退兵。

王朗以前那是帶兵打仗的人,在戰場上廝殺,相當於現在的自由搏擊運動員,那屬於重體力工作。後來退役了,突然放鬆,飲食量驟然下降,這就容易產生“運動員退役病”――

心血管疾病

大家注意到,曹丕篡漢時,王朗是擔任“司空”一職,管的是建設、水利等。向曹叡請命到前線去時,王朗的官職是“司徒”,掌管財政。從四處勞祿奔波的建設部調到財政部,說明一個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王朗的身體確實不行了。

年齡大了,還患有心血管疾病,最忌諱什麼呢?以下幾方面:過分勞累、氣候變化、飲食不規律,情緒激動

書中記載,“朗時年已七十六歲矣”,王朗出征,從洛陽千里行軍,奔赴西蜀前線,旅途勞頓,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這就犯了第一條“過度勞累”。

書中又說,“當年十一月出師”,到了前線,天氣已經很冷了,王朗又犯了第二條“氣候變化”。

書中說,曹真命令“

來日四更造飯”,一路行來,王朗在旅途中就沒能規律飲食。凌晨四更又要起床,睡眠不足,犯了第四條“飲食不規律”。

種種不利因素都集中在王朗垂老患病的身體上,已經是危機四伏了,關鍵是最後的這一條――“情緒激動”。

兩軍陣前,雙方排好陣勢,老王朗策馬出陣,與諸葛亮進行了一番理論。王朗不愧是有文化、有修養的老臣,說的是言辭肯切,句句在理。大概內容是:“

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就是說,改朝換代是個正常現象,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國家的統治權應該交附給更有才能的人,誰幹的好就讓誰來當皇帝。漢獻帝那兩下子根本不行,無論才能、品行、威信都遠遠不如曹丕、曹叡,而曹魏代漢之後,國家興盛,人民安定,國力上升,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比那個垂死的漢朝強百倍不止,你諸葛亮有什麼理由為了個人不切實際的理想而來破壞廣大群眾這種繁榮昌盛的美好生活呢?

大家看,王朗不愧是大才,人家這講的很有道理,現在咱們也明白,個人野心想凌駕於集體利益之上,那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但諸葛亮當然不會吃這一套,和諸葛亮擺事實、講道理,那肯定是不現實的。諸葛亮少年時父母就去世了,他隨著叔父四處奔波,得不到人間的真情關愛。成人之後,娶了地方豪族黃承彥的女兒。那個悍婦長得又醜,脾氣又壞,整天仗著家族兄弟人多勢眾欺負諸葛亮。還逼著諸葛亮一個文化人到地裡幹農活,“躬耕於南陽”,諸葛亮是忍氣吞聲了一輩子,也不敢發作,但近墨者黑,從老婆那裡,罵人的髒話倒是學會了不少,如今正好派上了用場。

諸葛亮一張嘴就是“瓜娃子,我X你先人闆闆來!”後面就開罵了,一大堆全部都是人身攻擊,什麼“朽木為官,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奴顏婢膝之徒”,還有最著名的那八個字――“皓首匹夫,蒼髯老賊!

仔細分析諸葛亮的那番話,如果拋掉罵人的部分,幾乎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

王朗久在官場,地位尊貴,修養極高,平時接觸的都是彬彬有禮的同僚,哪見過這個。當時就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心臟劇烈跳動,情緒一下就激動起來了。他習慣性的手往得勝鉤上一摸,準備“拍馬舞刀”,直取諸葛村夫,一刀剁爛那張喋喋不休的大嘴。但沒有摸到大刀,才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做大哥很多年了。這一下嚴重受了刺激,頓時血壓上升,直衝顱頂,腦血管大面積破裂,口噴鮮血,一頭栽下馬去。

總的來說,從兩人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王朗的發言有理有據,邏輯嚴密,條理清晰,也符合當時的具體形勢;而諸葛亮的發言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字字誅心,能有效地調動起聽者的情緒。兩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朗更適合做央視財經頻道的講師,而諸葛亮適合當地方臺綜藝節目的主持人。


饞嘴肥貓鏟史官


孔明比王朗高明多了,他是講道理和人身攻擊一起來的。我們仔細分析他們的話。

首先是王朗出招:

“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

意思是孔明師出無名。

孔明的回應:

孔明 曰:“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

這是論戰的起手式,下面正式開始對打:

朗曰:“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 自然之理也。

王朗先拋出自己的核心論點:漢朝失德,曹魏取而代之。

在古代,皇帝之位父死傳子,是天經地義,是政治正確。推翻帝位的人,如何解決得國不正,收服人心得問題?於是就推出了“有德者居之”,天下不是一家的,而是誰有德誰佔。

曩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 造逆,、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土;劉表佔據荊州,呂布虎吞 徐郡。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

描述桓帝和靈帝的失德,隱含漢朝德不配位,理應讓位。

我太祖武皇帝掃 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世祖文 帝,神文聖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豈非天心人意 乎?

描述曹魏的有德,點明曹魏該取代漢朝。

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耶?豈 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量腐草之螢 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 美哉!”

勸降的話,對論戰關係不大。

我們再看孔明的還擊: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 言,諸軍靜聽:

施法吟唱,吟唱完畢,施放技能:

昔日桓、靈之世,漢統凌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 巾之後,董卓、、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

孔明這句話,直接反駁王朗“漢朝失德”的觀點,不是漢朝失德,是奸佞作祟,所以民不聊生。隱含的意思是,忠貞之臣應該幫助漢朝剷除奸佞,否則就是叛逆奸賊。

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 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 社稷丘墟,蒼生塗炭。

這一句話,直接反駁王朗“曹魏有德”的觀點。曹操是漢臣,一輩子都是漢臣,這是天下共知的,孔明話裡的“朽木”“禽獸”“狼心狗行之輩”“奴顏婢膝之徒”,罵的就是曹操,你都是禽獸了,還敢說自己“有德”?

這個時候,王朗還是可以反駁的,那就是圍繞“漢朝有沒有失德”“曹操是不是有德”,雙方打嘴炮,辯論起來,三天三夜都打不完。

不過孔明沒給機會,直接開啟第二波攻勢: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 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 汝肉。

孔明開闢第二戰場,直接罵王朗是謀朝篡逆的奸賊,這樣罵,同時是對自己前兩個論點“漢朝沒有失德”“曹魏本就無德”的強化,因為漢朝有德,曹魏無德,所以你才是奸賊。

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 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 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 共決勝負。”

這一段是孔明對自己核心論點的補充,同時也是對王朗的進一步攻擊。結果就是: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指出一點,原文到這裡就結束了,後面“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是電視劇加的。

最後總結,王朗的論戰功力不如孔明,心理素質也不如孔明強大。可能年紀太大了,有心臟病什麼的,一激動,血壓上升,心臟受不了,突發心肌梗死。。。

最後另外多說幾句,王朗有沒有可能反殺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強調蜀漢昏庸失德,孔明是助紂為虐;強調曹魏有德,自己雖早年侍奉漢朝,卻棄暗投明,投奔曹魏。只是作者沒有這樣寫而已。


作家且聽滄海


這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所謂兩軍陣前互相攻擊是很正常的,沒有什麼講道理或者人身攻擊?

雖然歷史上沒有王朗被罵死,但是《三國演義》中王朗這段被罵死很經典,尤其是央視版電視《三國演義》的表演裡面演員的表情動作和臺詞一時間紅遍網絡。


我們如果從醫學科學的角度看,王朗這樣被罵死是有可能的。王朗的死亡在醫學上屬於猝死,有人認為發病後在6個小時以內突然死亡的為猝死;而心腦血管疾病的專家則主張在1小時以內的死亡為猝死。不管怎麼說,王朗的死亡是猝死。

猝死的原因很多,如縊死、溺水、電擊、窒息、腦外傷、腦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大動脈瘤破裂、休克等。根據王朗的情況,可以推測為以下兩種可能:一是急性心肌梗死或嚴重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源性休克;二是腦出血。我們來分析分析王朗如何猝死的


一、動脈粥樣硬化的心源性休克

我們從諸葛亮之前的話語中知道,王朗是“漢朝元老忠重”,後又任魏國司徒,屬於“三公”之列,一生高官厚祿,飲食自然也是膏粱厚味,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高動物脂肪、高膽固醇高蛋白飲食,這恰恰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條件。

動脈粥樣硬化就是指體內脂質代謝異常,使患者體內的大中動脈病變,比如冠狀動脈,大腦動脈,脂質在受累動脈內膜下聚集,會引起局部的出血及血栓,進而纖維組織增生及鈣鹽沉積,導致動脈壁增厚變硬,血管腔狹窄,而出現該動脈,所供應的組織或器官缺血或者壞死,而出現相應的疾病,如冠心病、腦梗等。

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積月累,久而久之造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飲食結構不發生改變,那麼動脈硬化會越來越嚴重。當時王朗已經76歲,估計冠狀動脈硬化和腦動脈硬化的程度決不會輕。這就埋下了猝死的禍根。


二、腦溢血

王朗猝死的還有一個可能是腦出血。腦出血又叫腦溢血,是高血壓的嚴重併發症。據統計,造成腦出血的原因,85%以上是高血壓病。高血壓病人往往有動脈硬化,在硬化時血管的韌性減退,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同時,長期高血壓的血管壁,由於受高壓力的影響,內膜和肌層逐漸發生退行性變或壞死,有時形成微動脈瘤。這種動脈瘤的壁很薄,如果遇到血壓突然升高的情況,便會破裂出血。

在嚴重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若有強烈的精神刺激,則體內會發生一系列變化。首先是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交感神經興奮亢進。繼之使冠狀動脈急劇收縮,心跳加速,心肌供血嚴重不足。同時又使血小板聚集功能亢進,形成血栓,堵塞冠狀動脈。這樣就會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室顫動,造成心源性休克而猝死。

由於《三國演義》沒有提供更多的資料,只能從書中簡單的幾句話進行分析。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看盡管發生猝死的原因很多,但王朗的死因是急性心肌梗死或者腦出血。基本原因是長期的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直接原因是嚴重的精神刺激—諸葛亮的一番羞辱。

王朗本來是想遊說諸葛亮,幻想不費一兵一卒,使諸葛亮拱手而降,使蜀兵不戰而退。但王朗哪裡是諸葛亮的對手?諸葛亮對王朗的歷史和現狀瞭如指掌,他義正詞嚴,句句都擊在要害上,使王朗羞愧有加,無地自容,血壓驟然升高,造成腦出血;或者在冠狀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突發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而致猝死。


綜上所述,王朗之死很簡單的,不用這麼多想。


鄜延路節度使李


也許很多人三國演義看多了,認為王朗只是個小丑,在和諸葛亮對罵中完全不佔優勢,最後被諸葛亮罵得墜馬而亡。確實在三國演義中王朗還真是一個小丑似的人物,畢竟整個三國演義都是站在劉備這一邊,曹操那邊的人都是反面角色,王朗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事實上往往在歷史上是一個相當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魏國的三公之一,可謂是魏國的開國元勳,是曹操還是曹丕等人都非常重用的名相。如果拋開歷史沉澱的話,即使按照三國演義裡面王朗與諸葛亮對話的那些事情都可以看出來,王朗還是相當佔理的,如果純粹是辯論的話,諸葛亮恐怕不是王朗的對手。

不過當時魏國和蜀國之間進行的是戰爭,而不是辯論,所以王朗即使再能說,也不可能夠把諸葛亮退回去。這一場辯論是三國演義裡面比較有名的一個片段之一,但只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為了讓三國演義更出色而已。因為在真正的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場辯論,往往也是極其聰明的人,他不會去和諸葛亮辯論,因為那根本就沒有任何用處。

真正的歷史上往往並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而是壽終正寢病死的,並且他死後他的家族在魏晉依然享有高位。他的女兒王元姬嫁給了司馬昭,後來被封為太后,可謂是地位崇高。總之諸葛亮雖然在歷史上地位很高,但是當時的時候王朗恐怕也沒把他放在眼裡,更不會去當面和他進行所謂的辯論。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魏主曹睿太和元年,曹真為大都督,王朗為軍師,在渭河之西與諸葛亮交兵,朗曰:來日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來降,蜀兵不戰自退,陣前,王朗縱馬而出,"久聞公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朗本來用天數之變,神器更易,勸說孔明歸降,孔明聽後大笑說,汝世食漢祿,本該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在兩軍陣前對王朗一頓辱罵,王朗聽罷,氣滿填胸,大叫一聲,撞死馬下,王朗誤判形勢,用二臣的身份來勸降,本來就不符合封建的傳統文化,是自取其辱。


青石5340


此一陣諸葛亮不戰而屈人之兵,足見司徒王朗與諸葛孔明天壤之別,非同日而語。

兵者詭道也,兩軍陣前,瞭敵廝殺,隨機應變,取勝為王。

再觀二人陣前說詞:司徒王朗以唯物的歷史發展觀,說明興衰更替,德者有之,曹魏順天應人。這通自吹自擂的說詞,好像只能自我感動,對孔明來說只是逆賊篡位,社稷顛倒而已,有何道理而言,誇讚孔明那幾句未見領情。而孔明答語似匕首似投槍,直刺王朗柔弱的腐儒之心,殺人於無形。

兩軍陣前,各為其主,王朗慷慨陳詞,動情曉理卻慘遭羞辱,橫死陣前,原因有三:

1、對孔明之於蜀國地位作用知之甚少,諸葛亮這樣肱股之臣,更有託孤重任,豈能陣前勸降,自取其敗。

2、以孔明舌戰群儒之才,朗欲逞口舌之利,長篇大論,以言辭說之,終被厲語攻之,氣滿於胸,倒於陣前,自取其辱。

3、氣量狹窄,年高體弱,立功心切,本欲以理勸降,卻不容反駁,氣火攻心,自取其終。


hssk00000000


其實,經歷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到三國鼎立時期,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皆為統一。在當時,沒有什麼比和平統一更加有利於恢復生產,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了。或許,有些百姓更本不在乎誰的政權是對的,誰的政權是錯的,他們只想過安穩的生活。王朗雖然像諸葛亮所說的那樣,背棄漢室,投降曹魏,但他對時局的看法是不錯的。從他對諸葛亮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是希望諸葛亮治國理政的才能可以在統一的大環境下發揮作用。

孔明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不和王朗辯時局,而是辯忠心。要知道三國時期的人是極其地看重忠義,曹操對待關羽就是很好的例子;而看呂布,為人不忠,曹操雖知他勇猛,卻也殺。

王朗知道,只要政權割據,戰爭終究是無法避免的,他勸諸葛亮是在就事論事,是在講道理;而諸葛亮也只能從忠義角度出發,表明自己的立場,貶低王朗的人品,使季漢軍隊的士氣振奮起來。讓季漢的忠志之士“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陛下也”。


極點歷史


因為現在的人道德觀和東漢末年的人不一樣了,現在的人還有忠君的嗎?當然認為孔明不對。孔明的理論是基於忠君的基礎上的,否定忠君的觀點自然就否定了孔明的理論。


用戶7194913167639


實際這次辯論的主題是漢朝衰落是誰的責任,王朗認為是皇帝失職,而舉出魏兩代是如何力挽狂瀾的,魏代漢合乎天心民意。而諸葛則認為大臣失職而導致漢統衰落,因此諸葛利用這一點突出王朗自己出之漢臣而不好好為漢工作。就是因為王朗太多了而導致漢統衰落


日月木各


攻擊敵人,可以用一切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