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認識自己

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認識自仔細考察人類文明,我們會發現人的智慧幾乎無處不在。無論是將國旗插在月球上,還是平凡的柴米油鹽的生活,人的智慧都貫穿其中。從這個角度看,人,確如莎士比亞所說:“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但是,人生的價值並不完全由外在優秀的程度來衡量。如果我們不接納自己,不認同所過的生活,那麼無論我們看起來多麼風光,也是失敗的。

有句話說,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以此捫心自問,你過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否定性的。要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在為未得到的東西而努力呢?

但是,無論是罔顧世俗大膽追求理想,還是蠅營狗苟勉強謀生,有多人最後能如願以償地過一生?一項關於人生最後悔的事的全球統計顯示,約92%的人後悔年輕時努力不夠導致一事無成;73%的人後悔在年輕的時候選錯了職業;62%的人後悔對子女教育不當;57%的人後悔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侶;45%的人後悔沒有善待自己的身體。且不論這個調查是否屬實,至少它反映了一種普遍存在的人生問題:由於沒有把握好當初該做的事,我們追悔莫及,抱憾終生。

說是追悔莫及,其實根源還在於之前的我們缺乏一種智慧:不能認清自己(也即是蘇格拉底說的“無知”)。

蒙田說,一個人最壞的狀態是失去了對自己的認識和支配。因為不能認清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我們往往選錯職業;因為不能認清自己的慾望和情緒,我們往往陷入短視、無知、自私、衝動和自相矛盾等精神怪圈;因為不能認清自己,我們往往陷入緊張的人際關係中;因為不能認清自己,我們往往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努力了大半輩子,最終還是一事無成。

外在地看,不能認清自己的人,越是奮發有為,越可能損人害己。成語紙上談兵的主角趙括就是缺乏自知之明的典型。作為軍事理論高手,趙括可能是很優秀的,但是否能上前線指揮打仗,則需要由實踐來決定。再退一步說,如果趙括只是“民間軍事家”,只管紙上談兵於國於己也損失不大,一旦統領著四十萬趙軍與敵軍對壘,那就不僅害自己丟了性命,也讓國家變得岌岌可危。同樣,如果你不具備當總經理的能力而吹噓能勝任,一旦公司聘用了你,公司就可能在你的管理下提前破產倒閉。

俗話說,不是那個金剛鑽,就別攬那個瓷器活。在做事之前,你需要考慮的不是自己做了能收穫多少,而是先掂量清楚自己能不能做以及能做到什麼程度。

從正面看,我們越是瞭解自己,就越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陶淵明本是彭澤縣令,但他最終認為自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於是果斷辭職歸隱,其後不僅在山水田園中活出真實寫意的自己,也成為中國“田園詩人”的著名代表。試想他若貪戀權力,也許加官進爵是沒問題,但這樣的話,青史上就很可能多了位籍籍無名的平庸高官,少了位流芳百世的隱逸詩人。

面對“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和“國寶”這“三項桂冠”,九十多歲的季羨林不但沒有默認,還專門寫文章請辭。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季老的請辭,可謂做了一位真正的學者該做的。他認清了自己,所以能更好地做自己,更少受累於那些虛名浮利。

蘇格拉底、蒙田、愛默生等哲人一再強調,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現代德國哲學家卡西爾進而總結說:“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這已是眾所公認。在各種不同哲學流派之間的一切爭論中,這個目標始終未被改變和動搖過:它已被證明是阿基米德點,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動搖的中心。”

不過,認識自己雖重要,但並不容易。有人問蘇格拉底:“世上何事最難?”他就回答:“認識你自己”。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管你認為自己多麼聰明,都很難超越自己的侷限。

我們往往不是高看自己,就是看扁自己。譬如照鏡子,有時我們覺得鏡中的自己很耐看,有時又覺得鏡中的自己不忍直視;有時我們會愛上鏡中的自己,有時又憎惡鏡中那張熟悉的臉。我們對鏡自照的心情總是朝秦暮楚,這張臉卻是在長年累月慢慢蛻變的。同樣,我們也總不能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所以要認清自己,找到恰當的方法很關鍵。否則,就會像哲學家熊十力所說:“若用力求明,而未得其方,往往求明不獲,而適以自蔽。”

下面總結一些認識自己的方法、途徑和建議,供大家參考:

在時空中認識你的有限性,無論是在時間的長度上,還是空間位置的廣度上,我們所擁有的都是非常有限的。生有涯而知無涯,所以你不可能什麼都能兼顧。

心理學家詹姆士說:“我們往往面對必須偏向自我的某一點而拋棄其餘。並不是我能做到兩全其美而不願去做:既美貌,又胖大,又是個大運動家,又每年賺幾千萬美金,又是捷才,又享用豪奢,又能迷女人,又是個哲學家,又是個慈善家、政治家、武士,又是探險家,又是個音樂家……只是,這不可能。百萬富翁的事業往往與聖者的事業衝突;豪客與慈善家會互相絆腳而同歸蹉跎;哲學家與風流浪子也不能好好伴居於同一個凡身內。可以設想,在一個人生活的開頭,是很可能分別扮演集中不同的角色的,可是要成為其中任何一個人物,其餘的可能就須要限制。所以追求最真實、最強烈、最深沉的自我的人必須細心審查慾望一覽表,在這場賭賽中,挑出將自我當作賭注押上去的那一門。從此一切其他自我都不要分心,只有這個自我的幸與不幸是實在的。這個自我的失敗是真失敗,它的勝利是真勝利。”這個思想值得牢記。

在有知中認識你的無知,根據哲學家芝諾的著名觀點,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圈,圈內是我們知道的,圈外是我們不知道的。知識之圈再大,比如圈外的無知來,也要渺小得多。所以很多求知者都會感慨地說,我越是鑽研學問,越感到自己無知。這是有知的“無知”,在蘇格拉底看來,這才是人最大的智慧。因為自知無知的人,能真正認清自己的侷限,從而明白過自己最想要的生活需要付出什麼以及需要避免什麼。

在日常中認識你的習慣,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這與科恩在《論自我》中的觀點:“自我意識是個體根據他的既往生活體驗史,特別是既往生活體驗史的最穩定特徵對其主觀經驗的解釋。”實質上是一樣的,即認識我們的生活習慣,本質上就是認識那個最穩定的自我。

認識自己,意味著要認識自己過去有哪些好的習慣和壞的習慣,並努力強化好習慣,改掉壞習慣。

在自由中認識你的慾望,在黑格爾看來,自我認識就是慾望一般。

在傳統社會,慾望始終受到道德的約束。現代社會追求個性和思想解放,因此追求理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觀念,但由此也帶來了慾望空前膨脹的社會和個人問題。我們痛苦、焦慮、壓抑、孤獨、煩躁等皆與我們的慾望未得到滿足有關。而就算某個慾望得到滿足,我們的滿足感也很快會被實現新慾望的焦慮感所替代。所以追求慾望儘管沒有錯,但如果放縱不羈,我們就會被自己的慾望所矇蔽,從而無法過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在意識中認識自己,在洛克看來,意識永遠是和當下的感覺和知覺相伴相生的,而且,只有憑藉意識,人才對自己是他所謂的自我。所以要認識自己,還要認識我們的意識。意識在心理學上又有意識、潛意識、下意識等形式,瞭解這些也有助於我們自我認識。

在心理學家詹姆士看來,自我一定程度上就是“意識流”。

在生活中認識你的情緒,不要僅僅把情緒當成負面的東西。情緒出現的時候,同時也是認識自己的黃金時刻。你可以記錄下種種情緒,常見如七情:

喜:包括喜愛、喜悅、喜好、喜歡、高興、快樂等情感;

怒:包括憤怒、惱怒、發怒、怨恨、憤恨等情感;

哀:包括悲傷、悲痛、悲哀、憐憫、哀憐、哀愁、哀憫、哀怨、哀思等情感;

樂:指歡樂,身心愉悅,充滿幸福的一種情感;

驚:包括驚吒、驚愕、驚慌、驚悸、驚奇、驚歎、驚喜、驚訝等情感;

恐:包括恐慌、恐懼、害怕、擔心、擔憂、畏懼等情感;

思:包括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找出你的主導情緒。瞭解你的情緒從何而來,瞭解情緒給你帶來的影響以及應對情緒的方法。深刻認識情緒,不僅能幫助我們認識最真實的自己,也能幫我們療愈靈魂之傷。

在工作(學習)中認識你的能力

我們實際掌握的能力和我們想象自己擁有的能力是有差別的。一般最能讓你認清自身能力的是你的工作(學習)。如果你只是把工作當作謀生的手段,另有愛好的事業,那也要認清你的興趣。

看看自己專不專業以及專業到什麼程度,你就清楚自己到底能做以及該做什麼了。

在做事中認識你的長處和短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先認清自己有哪些主要長處和短處,然後根據需要揚長補短,並知悉要為此付出的代價。

在反思中透徹瞭解自己,松下幸之助說:“唯有強烈自我反省的人,才能透徹地瞭解自己。”古人也早就說:“吾日三省吾身”。切記。

在矛盾中發現最想要的自己,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人的生存非常矛盾,他既需要尋求接近別人,同時也需要獨立;既需要與別人一致,同時也需要保留他的獨特性和特質。而正是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人能找到最真實的自我。

在閱讀中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種,閱讀(這裡主要指讀書)就是其中靜觀自得的一種。若只為認識自己,讀一些自我教育類的書籍(特別推薦教育小說類型書籍)會很有幫助。

在認識他人中認識自己

卡夫卡說:“人通過與他人交往從而進行自我省察。”

我們分辨自己的臉是因為有鏡子,同樣,我們能認識自己也是因為他人這面鏡子。

記住克里希那穆提的話:“你認識你的臉孔,因為你經常從鏡子裡看到它。現在有一面鏡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不是看到自己的臉,而是看到自己心裡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覺、動機、嗜好、衝動及恐懼。這面鏡子就是關係的鏡子:你與父母之間的鏡子,你與老師之間的鏡子,你與河流、樹木、地球之間的鏡子,你與自己思想之間的鏡子。”

像認識他人一樣認識自己

記住梭羅的話:“我只知道我自己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的;可以說我是反映我思想感情的一個舞臺面,我多少有著雙重人格,因此我能夠遠遠地看自己猶如看別人一樣。不論我有如何強烈的經驗,我總能意識到我的一部分在一旁批評我,好像它不是我的一部分,只是一個旁觀者,並不分擔我的經驗,而是注意到它:正如他不能是你,他也不能是我。”

感興趣,你也可以寫自我分析日記,或者至少把自我分析當成一件重要的事。

在社會大我層面認識自己

馬克思指出,儘管個人看問題總是從自己出發,但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單個人的歷史不能脫離他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個人的歷史,所以認識自己的高級形式,就要我們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階層或國家,包括經濟、文化、教育、修養、信仰、體質、膚色等多個方面的。就此而言,我們應該多讀了解中國人的書,同時也應該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要不然,就難免自以為是。

在行動中認識自己

行動是最貼切的認識自己的方式。如果你的問題是想得太多,那這就是最好的告誡。

在具體處境中認識自己

記住你是個具體的人。你有你的獨特性。工作、身體、面貌、文化、教育、品位等方面的不同綜合造就了獨特的你。試著全方位分析自己當前的處境,你完全可以從平凡中找到一個神聖的自我。

辯證地認識自己

不是所有人都贊同自我認識。這提醒我們不要忽視那些有價值的反對觀點。學者卡萊爾就認為“認識你自己”這一箴言是不可能做到的,因而是愚蠢的。保持辯證認識吧。蘇軾說:“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自我認識也是如此。我的建議是,不曾認識自己的人要多認識自己,一味認識自己的人要多認識非我的一切。

在自我超越中認識自己

波普爾說:“自我超越是一切生命和一切進化,尤其是人類進化最驚人、最重要的事實。”如果你只是消極地認識自己而不改善自己,那認識自己其實沒什麼意義。

認清自己後過獸性的生活,這是自甘墮落;認清自己後過神性的生活,這是自我超越。

在學問探究中認識自我

如今,認識自我已經是一門學問,要追根究底,就把它當成一項事業或一個專業吧。仔細考察各種學問看待自我的角度,可能會刷新你對自我認識的認識。

在創造中認識自己

根據洛克的“心靈白板說”以及存在主義“存在先於本質”的觀點,人格這種東西本質上是不存在的,經過後天一系列的選擇,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人生。這種哲學認為,認識自己就是去認識我們創造人生的過程。這種自我認識儘管有其片面性,但它確實為我們提供了自我認知的重要視角。

必要的提醒

基於經驗和邏輯論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對自己認識越深,人就越有人性(指高於獸性、低於神性的人性)。但認識自己這件事並沒有什麼定論,人格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不是說你今天認識了自己,明天就沒有了自我認識的必要。只要我們活著,認識自己就必然是一個不完結的過程。這像修行一樣是一輩子的事,不可能完全窮盡。聖賢如孔子也經歷了漫長的自我認知過程,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連聖人也是一步一個腳印打磨出自我來的,我們最好別幻想走捷徑。見此,你可能因為走自我認識之路的崎嶇坎坷而望而卻步,但不要忘了那句古老的格言——走自己的路雖死猶生,走別人的路危險重重。再者,如果我們不急於求成,而是抱著“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胡適語)的信念往前走,我們就不會在臨終時哀嘆自己一生都用錯功,走錯路,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把“自我認識”當成淺薄的功利主義式的自我實現的工具,也可以像哲人一樣,把“自我認識”當成一種不假外求、其本身就最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

作者舒生,非著名90後廢才,一直在跋涉的文字匠,蘇格拉底的信徒,王陽明思想研究學者,哲學教育終生推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