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面對權臣去世,為何漢宣帝可以親政,漢獻帝卻不可以?

公元前68年,權傾一時並且曾經一手廢立漢帝的

霍光去世了,漢宣帝劉詢通過一番凌厲手段從霍氏家族手中奪回了政權,開始了昭宣之治的宣帝親政時期,一度使西漢王朝實現了中興。

公元220年,統一北方並且終於應對完西南危機的曹操去世了,漢獻帝劉協則在曹丕的威逼下,在受禪臺上禪讓了皇位,兩漢四百年便徹底畫上了句號。那麼,同樣是權臣去世,為何漢宣帝可以實現的親政,漢獻帝卻不能?我們需要從霍曹二人的權力來源入手,方能理解地更透徹一些。


同樣面對權臣去世,為何漢宣帝可以親政,漢獻帝卻不可以?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時的天下格局

霍光屬於那種通過與前朝皇帝的“寵信關係”博得託孤權位而走向獨大地位的擅權者,他所憑依的是並沒有衰弱的漢室皇權本身,只不過是皇帝過於幼弱且其他託孤元老被他搞臭鬥垮,才得了機會代行本屬於漢家皇帝的權力。換言之,霍光權勢的背後依然是“漢家威信”,霍光生前再怎麼權勢滔天,也擋不住自己死後,“漢家威信”的象徵(漢宣帝),從新喪之際、根基不穩的霍氏家族手中奪回實權。畢竟,霍光本人並沒有建立能夠取代“漢家威信”的“霍氏威信”,他自己的權勢都是“漢家威信”背書,自然難以世襲罔替,只能“及身而止”。

同樣面對權臣去世,為何漢宣帝可以親政,漢獻帝卻不可以?

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所歸葬的茂陵

曹操則是通過反董戰爭、關東混戰、袁曹爭戰、關西征服、南防孫劉等一系列軍事活動,一步步積攢起軍事威望,最終以軍政權重建漢獻帝朝廷的大軍閥。從兗州之地到整個北方,都是曹操帳下“諸曹夏侯”與潁川集團所拼殺下來的。曹操本人就是漢室的再造恩人,許昌漢廷從本質上講也是被“曹氏威信”所庇護,“漢家威信”早已在從黃巾之亂到李傕郭汜的摧殘中喪失殆盡。漢獻帝君臣其實僅僅擁有一個“威信”與“實力”全無的“漢家名號”。套用現代社會的術語去理解,漢室的信用與資產均已破產,這時剩下的只是一個四百年老店或者說兩百年老店的名號而已。


同樣面對權臣去世,為何漢宣帝可以親政,漢獻帝卻不可以?

公元220年曹操集團所控制的地域

霍光的權力與威信直接來源於千古一帝漢武帝的授予,曹操的權力則直接來源於曹操集團的軍事成就。霍氏權柄來自漢帝,是漢武帝的授權,只要時機成熟,自然能被漢帝輕鬆收回授權;曹氏權柄則來自曹操集團的自家打拼,漢獻帝只是給了一個認證而已,漢帝所能回收的也只有一個名義上的認證而已,並不能輕鬆“回收”曹氏上上下下的人心與實權。霍光是依託漢家威信、代行漢帝權力,曹操則是基於曹氏威信、假借漢帝名義,權力來源的不同,就決定了看似權勢同樣滔天的兩位權臣,死後卻受到全然不同的待遇。


同樣面對權臣去世,為何漢宣帝可以親政,漢獻帝卻不可以?

漢宣帝劉詢所歸葬的杜陵


漢宣帝之時的“漢家威信”,基本上只受到了巫蠱之禍、劉賀之廢兩次上峰損耗,以及多年戰事引起的民變衝擊,這種體量的損耗,並不足以全方位打擊漢室統治的穩固,何況還有漢昭帝、霍光等人繼續執行漢武帝晚年的休養政策,國力回升,大局是穩定的,自然人心向漢。而漢獻帝之時的“漢家威信”在經歷外戚專權、桓靈貪腐、黨錮之禍、黃巾之亂、何進專權、董卓專權、關東反董的全方位損耗以後,連長年奠都的國都洛陽都被廢毀,君臣甚至經歷過衣食無著的流亡生活,自然已經蕩然無存。

同樣面對權臣去世,為何漢宣帝可以親政,漢獻帝卻不可以?

公元195年曹操剛剛“挾天子”時的天下格局

早在建安初年,明眼人早就明白大漢國運將終,只不過像袁術那樣猴急的會貿然稱帝,像袁紹曹操這種穩健一點的則會想到“託名漢室”,頂多會有部分宗室成員、部分官僚選擇一心向漢,根本達不到“天下向漢”的程度。到了建安末年,曹丕代漢之時,隨著曹氏在中原統治的穩定維持,天下已然只有劉備集團所在之西南地區向漢,中原已是魏土,東南也開始了“以吳自居”的苗頭,連孫權的吳王,都是魏朝吳王,而非漢朝吳王。而且,劉備集團的向漢,也已經不再是“擁護東漢皇室”,而是公元1世紀初劉秀式的“向漢”,是在試圖以自身的威信重建“漢天下”。

同樣面對權臣去世,為何漢宣帝可以親政,漢獻帝卻不可以?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了,既然北魏孝莊帝還能在宮中以皇后爾朱氏生產為由召見皇后之父爾朱榮,進而像當年宦官殺何進一樣誅殺了爾朱榮。漢獻帝為何沒能在北魏孝莊帝之前三百年就用這一手段除掉曹氏父子呢?答案在於,曹操自從在徵張繡前見漢獻帝並被“交戟叉頸”之後,就再也沒去見過漢獻帝,等到漢獻帝見到即將稱帝的曹丕時,已經在受禪臺上了。可以說,漢獻帝在位的二十年間根本就見不到曹操父子,曹氏父子與漢獻帝的交涉全部由臣下完成,所以漢獻帝連手刃曹氏父子的機會都沒有。

同樣面對權臣去世,為何漢宣帝可以親政,漢獻帝卻不可以?

曹操雕像

那麼,終於等到曹操去世的漢獻帝,既沒有建基於軍政實力的“漢家威信”,也沒有所謂的“天下向漢”,甚至連親手弒殺曹丕的機會都沒有,除了被動地維持現狀與禪讓皇位,全無任何手段與機會去恢復本屬於漢帝的皇權。反觀漢宣帝,不僅“漢家威信”猶存,而且這個“威信”還可以幫著漢宣帝奪回對於中央軍權的控制,進而喚起長安臣僚乃至整個天下對於漢帝的支持,天下向漢,滅霍親政自然是如臂使指。

傳統史家所謂“國祚”“氣數”,從本質上講,就是威信是否存續、權力源自何處,我們如果僅僅停留在漢朝國祚“氣數猶存”or“氣數已盡”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寒鯤寫作本文就是在試圖通過漢宣與漢獻之對比,從權力根基與皇朝威信的角度,解析所謂“氣國祚數”,或者說,把傳統史家之用語翻譯成現代語境下大家能夠理解的話語,而漢宣帝與漢獻帝的不同命運,可以說正是“實力支持”基礎上的“漢家威信”是否存續所致,沒有實力、沒有威信的漢獻帝,自然不能像漢朝實力、漢家威信猶存的漢宣帝那樣實現對權臣的反殺。


同樣面對權臣去世,為何漢宣帝可以親政,漢獻帝卻不可以?

<strong>擅長結合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佛教石窟造像、中國古代壁畫、歷史地理、中國古建築等維度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析歷史、文物與古蹟,歡迎您對“寒鯤”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